-
1 # 決策智慧與機器學習
-
2 # 時空通訊
這是兩個不同層面不同範圍的群體,幾乎沒有什麼可比性。首先,科學愛好者肯定比科學研究者人數要多得多,隨著社會的進步,學科學愛科學科學生活的人會越來越多,而研究者的增長並不會很快;第二,科學愛好者與科研工作者的知識層面不一樣,從專業角度來說,科學愛好者肯定不如科研工作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研工作者的專業知識更深更強,但由於研究方向的問題,並不一定有很多時間去了解其他方面的資訊。而一般的科學愛好者可能從專業角度只是略知皮毛和常識,但這些科學愛好者很可能會知識面更廣,對不同科學常識瞭解的更多些;第三,科學愛好者和科研工作者群體特性不一樣,一般來說科研工作者大部分都是科學愛好者,但科學愛好者卻大部分不是科研工作者。
現在的科普作家和作者,大部分都不是科研工作者。這與上面分析的特點是有相當大關聯的。科普作家知識面比較廣,因為他們面向的讀者主要是科學常識較弱的群體,所以,所寫的文章作品一般要求是把科學的道理通俗化、常識化,讓普羅大眾能夠接受,並不需要圖解很高深的科學原理、公式和計算,更不需要去對一些有爭議的理論發表自己的見解。而科學研究者,一般沒有這麼多的時間去普及這些常識,在通俗化的語言組織上也不一定有優勢,因此他們的主要時間花在研究和學術見解的發表和討論上。
所以,不管是科學愛好者,還是科學研究者,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學的精神,科學的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實事求是,要認清自己的身份,做好自己的事情。科學愛好者最重要的就是要還好學習,尊重科學界已經公認的科學原理,尊重科學研究者的付出和成果,弘揚並實踐科學精神,破除迷信,提升自己的科學素養和認知水準,用實際行動普及科學知識,支援科學事業。
-
3 # 愛較真的戴老師
現在社會分工精細,很多人卻不瞭解各行業中專業和業餘的區別。
簡單例子,就像運動愛好者和職業運動員一樣。
不是看了幾場球,就能下場踢比賽。
再比如中國有大量的乒乓球羽毛球愛好者,
他們如果天天練習,也可以去打打業餘比賽,獲個單位活動獎的。
但即使拿到全市第一,也還算是業餘,
在省隊級別的職業運動員手下也走不了幾分。
專業的之所以專業,一是一定的天賦,二是科學的訓練。
一般人就花上十倍的訓練時間,也成不了專業運動員。
-
4 # 天師卡贊
氣象科學收到社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微博上就可以看到,各地都有氣象愛好者團體,且數量不可小覷,加上現在氣象科普進社群、進校園,幾乎每個人都對氣象能聊上兩句,不過這種聊還是僅限於肉眼認知的感性理念。類似與物理學中,列方程求解的過程,每一個公式都有實際的原理意義,用文字或語言都可以表述,但是一旦將結果變成未知,需要求解的話,這個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明確參量、係數,同時需要模擬試驗,最後驗證結果,才能獲知客觀規律,這就需要極其複雜的過程,顯然不是一般人能夠駕馭的。
舉個例子,汽車大家都會開,但是對於其構造原理,或者如何能夠提升這臺車的效能,這就不是一般人可以辦到的事,至少需要常年累月的知識積累和實踐。那麼,用在氣象領域,愛好者們就好比是傑出的駕駛員,利用現在發達的自動化氣象觀測體系,和已經成型的動力方程模型,也可以得出相對靠譜的天氣預報結論,同時結合個人經驗加以判斷、分析,但是相比於氣象部門(包括中科院大物所、南信大等科研單位、高校),還是不在一個量級。
氣象部門掌握的天基、空基、陸基和海基的觀測資料更加豐富,同時也擁有更高效能的大型計算機來運算得出結論,同時更完善的評估體系和專家團隊,也保證了偏差降至最小。另外,還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可以不斷完善動力方程中的細節,使結果不斷趨向實際值,這些就是愛好者們所做不了了,當然了,氣象工作者畢竟肩負著國家氣象事業發展的重任,所以也需要不斷推動氣象事業的程序。
綜上,愛好者更多是科學傳播、解讀,而科研工作者更多的是科學研究、發展,不同領域都對社會存在很高的意義。
回覆列表
個人理解就像球迷和專業球員的差距。愛好者更側重於廣泛的瞭解和做評價。工作者則是具體領域具體點上的技術實現。
宏觀眼光可能差不多,甚至愛好者還知道的更廣泛一些,但動手實操能力絕對相差甚遠。
不排除很專業的愛好者動手水平接近甚至超過工作者的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