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武最前哨
-
2 # 不沉的經遠
因為二戰波斯灣和伊朗是美英對蘇聯提供援助的重要通道,是蘇聯戰勝德國的一大保障,所以被譽為勝利之路。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在戰爭初期蘇聯損失慘重,美國依據《租借法案》決定向蘇聯提供援助,經過談判,在10月1日三方正式簽署協議,就援助物資達成協議。但是如何將物資運到蘇聯是個問題,當時從美國到蘇聯有以下幾條航線可以選擇:
一、由地中海經黑海到蘇聯,這是最便捷的航線,但是由於土耳其已經以中立為由關閉了達達尼爾海峽,這條航線暫時無法使用。
二、經北大西洋到摩爾曼斯克,這條航線相對來說最短,但是由於德國已經佔領了挪威,因此這條航線會遭到德國海軍艦艇和飛機的威脅,並不安全。
三、經太平洋到蘇聯遠東,然後經西伯利亞運到前線。這條航線的問題是蘇日之間雖然還沒有宣戰,但是作為德國的盟友的日本並不可靠,而且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運力不足。
四、經波斯灣透過伊朗運輸到蘇聯。這條航線相對來說最安全,無論是德國還是其盟友都無法威脅到這條航線。
這條航線唯一的問題是伊朗此時還是中立國,不過對於蘇聯和英國來說這都不是問題,鑑於此前伊拉克曾經爆發過反英的軍事政變,他們直截了當的要求伊朗迅速驅逐國內的德華人,美國也勸告伊朗的禮薩國王加入盟國,對德宣戰。
禮薩國王經過猶豫以後決定驅逐德華人,但是英國和蘇聯已經迫不及待的動手了。8月25日,英軍和蘇軍同時對伊朗發起進攻,伊朗雖然有12萬軍隊,400架飛機,但是在英蘇的攻勢下還是很快被迫投降,禮薩國王退位,傳位給了巴列維。
隨後大批的西方援助物資透過波斯灣經伊朗運到蘇聯,據統計,二戰期間共有4159117噸物資經過這條線路運抵蘇聯,佔西方對蘇聯援助的23.8%,有力的支援了蘇聯的衛國戰爭,所以被稱為勝利之路。
對蘇援助路線示意圖
蘇軍使用的西方武器
除了武器,食品也是重要的援助物資
每每談到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人們總會首先想到諸如德、美、英、法、日等國,對於如今身處熱點地區的中東國家卻鮮有提及;但這並不代表它們與二戰毫無關係!
1939年9月1號,德國閃擊波蘭正式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三天後,巴列維王朝統治下的伊朗對外宣佈保持中立,但在具體的政治立場上伊朗更傾向於德國;這一點從戰爭初期伊朗出現了大批的德國軍事顧問可以得到佐證。
另一方面,由於德國對蘇聯的入侵,瞬間將原本意識形態對立的英、法、美、蘇推到了一個陣營中;為了幫助蘇聯抵抗德國,美歐透過多條運輸線對蘇聯進行物資援助。其中一條就是經印度洋到伊朗的阿巴斯港,然後轉鐵路經伊朗、中亞進入蘇聯。
對於蘇聯而言,這是一條關係戰爭成敗的命脈線、對於德國而言這也是遏制蘇聯抵抗的一根軟肋。所以在1941年的6、7、8三個月內,英、蘇兩國多次照會伊朗並要求德黑蘭斷絕與柏林的一切關係,並立即驅逐伊朗境內的所有德華人。
但伊朗參考當時德國處於上風的戰爭局勢,仍對希特勒取得勝利存有一定的希望,所以考慮到戰後利益的伊朗極力拖延英蘇的要求。於是,外交溝通失敗後的英蘇在1941年8月25日出兵伊朗,從阿巴斯港貫通蘇聯邊境的鐵路線則由英、蘇兩國軍隊正式接管。
話說伊朗當時對英蘇的入侵極為不滿,同時也組織了兵力抵抗。但由於實力懸殊和伊朗內閣換人:穆罕穆德-福魯吉(親同盟國且為共濟會會員)接替阿里-曼蘇爾(親德),前者上任後下令伊朗軍隊停止對英蘇聯軍的抵抗。
而且英蘇聯軍出兵伊朗還導致巴列維王朝的創立者、當時的伊朗國王禮薩-汗遜位流亡海外,不過美英還是扶持其長子穆罕默德-巴列維回國繼承了王位,戰後的巴列維在美國的幫助下趕走了境內的蘇軍,但也不可避免地淪為了美國的“傀儡”。
據統計,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爭為主),同盟國經伊朗境內的鐵路向蘇聯運輸的戰備物資總計達550萬噸!也正是因此,並未直接參與戰爭的伊朗才有了“勝利之橋”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