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根芥微塵

    能問出這種問題的人,值得大讚一下!

    我們大多人讀李密《陳情表》,大多隻注意到了它的直陳祖孫相依為命的苦衷和自己定要奉養祖母、不能聽詔的“孝情”,只注意到了文章行文的悲惻動人,卻往往忽略了其中難以明說、但又暗自洶湧的政治角力。

    首先,從李密的出身門第、從師傳承、成長做官等方面來說,李密肯定對蜀漢朝廷有深厚真誠的感情。

    出身上,據《三國志•晉書•李密傳》記載:李密祖父曾做過太守(大概相當於今天的省長),無奈命運不濟,四歲喪父,母親改嫁,只剩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因此侍奉祖母非常孝順:

    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嚐後進。

    師承上,學習刻苦,師從蜀地名士、大學問家譙周(譙周還有一個弟子,就是《三國志》為李密作傳的陳壽,驚不驚喜),深受時人器重。

    為官方面,蜀國滅亡之前,做過郎官,因很有雄辯之才,還曾出使吳國,受到吳華人的讚賞。

    綜合以上原因,263年蜀國雖然滅亡,李密從心底裡留戀舊朝、“心有希冀”故而“有所盤桓”也算是人之常情。

    其次,公元266年,司馬炎代魏立晉,是為晉武帝。當時,蜀雖已滅,但東吳仍雄踞江東。而興兵伐吳、一統天下已是大勢所趨,為了向天下昭示自己是天命所歸,西晉施行招撫收買和武力進逼兩手政策。而施行招撫政策就需要樹立一個正面的標杆,上文說過,在吳地很有名聲的李密無疑是一個絕好的人選。

    這一點就決定了蜀地名士李密最終必須要接受晉武帝的徵召,充當一個“典型”,用自身行動來顯示西晉王朝招納賢才、重用人才。

    再次,對皇帝來說,雖然蜀國已滅,但劉蜀政權、諸葛武侯的影響還在,蜀地士人、民眾內心到底是怎麼想的,還不夠確定,還需要多次試探。(“樂不思蜀”的典故其實就是晉武帝試探的例子,不過,試探的結果是對劉禪很放心)

    李密的應召與否正是蜀地人心歸向的試金石!因此,對李密來說,形勢是不容樂觀的。稍有不慎,觸怒五帝,下場將不堪設想!

    值得慶幸的是,李密以對祖母的烏鳥“孝情”和自己忠孝兩難的苦衷以及婉轉悲惻的陳述,最終打動了晉武帝:

    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

  • 2 # 言閒語還碎

    李密所作的《陳情表》言辭懇切,真情流露,是古文中抒情文章的代表作。歷來就有 “讀《出師表》不落淚者,非忠臣也;讀《陳情表》不落淚者,非孝子也”的說法,相傳晉武帝讀後也深受感動,賜給李密奴婢二人,並有州縣籌措供養祖母的費用。

    但是正如問題中所說,這其中湧動著不一樣的政治暗流。首先表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體,《文心雕龍》裡說:“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異。”可見,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這其中的意味自然值得大家揣摩。

    提起魏晉時代,人們總免不了冠之以風流二字,想到的總是文人雅士放浪形骸,自然灑脫。其實細讀史書,讀書人之所以心向老莊,並非看破紅塵超然物外,只不過是當時的政治尤為黑暗罷了。當時先有曹氏篡漢自立,後有“三馬食一槽”司馬自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均屬得國不正。故此,統治者更需要鉗制思想,禁止文人任意發表意見,面對強大的政治壓力,文人們只好選擇集體失聲,躲避災禍。

    李密自然也逃不脫這個原因,畢竟他在蜀國師從譙周,曾做過蜀漢的官員。劉禪出城投降,李密成了亡國之臣,自然也沒有了仕途,便專心在家奉養祖母。後來晉武帝請李密出來做官,“就是文中所說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晉武帝重用李密自然也有自己的打算。首先,李密確實有才,得到廣泛的認可;第二,此時東吳未滅,晉武帝也想借此機會籠絡人心,表明對前朝舊臣的懷柔之意,以減少伐吳的阻力;第三,晉朝深知自己得國非正,所以想向百姓弘揚正能量,宣傳以孝治天下,李密自然是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而作為“少仕偽朝”的李密,面對晉武帝的屢次徵召,是不能不有其他想法的。如果即刻應召,難免讓蜀人非議,有損清名;但是屢召不應,難免讓當權者懷疑。稍有不慎,極可能引來殺身之禍,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觀望是最好的選擇。所以表中說舊朝時,“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新朝時,“過蒙拔擢,寵命優渥”。一正一反,一高一低,已然流露出感恩之心,表明自己的立場,自然而然的達到消除了統治者不信任的目的。

    後據《晉書》所載,李密後應召赴洛陽就職,也希望自己所學能大展拳腳,但因為人剛正,多遭妒忌,加上朝中無人,晉武帝也不需要他來裝門面了,最大的官只做到漢中太守。李密也因此不忿,作詩諷刺上官,便被皇帝罷免回鄉,也因此鬱郁此生。

  • 3 # 博聞的生活

    李密原是蜀漢後主劉禪的官員。因司馬昭滅蜀,李密淪為亡國之臣。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魏元帝,史稱“晉武帝”。新帝上位,朝廷採取懷柔政策,極力籠絡蜀漢舊臣,因此下令徵召李密為太子洗馬。

    李密時年44歲,還算年輕力壯,但其不想赴任,因而以祖母供養無主為由,上《陳情表》以明志,懇辭職位。這背後的政治暗流我們先從晉武帝徵召李密的原因說起,晉武帝為什麼想重用李密呢?甚而屢次發出聖旨徵召,原因有二。

    其一,當時吳國尚存,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收籠東吳民心,所以晉武帝對亡國之臣一直實行懷柔政策,以顯示其寬厚之胸懷。

    其二,李密當時是聞名於世的孝子,據《晉書》本傳記載,李密奉事祖母劉氏“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嚐後進。”晉武帝承繼漢代以來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實行孝道,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時也用孝來維持君臣關係,維持社會的安定秩序。正因為如此,李密屢被徵召。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古今抗皇命者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但李密卻是靈機一動,也以“盡孝”這個原因向晉武帝上表“辭不就職”。

    陳情表也由此而來。

  • 4 # 龍戰於野888

    在做事,李密是不幸的。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政治的分分合合,往往是對身處不同政權中的人的人性考驗,尤其是亡國之臣。公元263年,鄧艾大軍南下,失去諸葛亮和五虎上將的蜀漢後主劉禪,在倉皇失措中降了被司馬氏控制的曹魏。魏滅蜀開闢了三國一統路上的新契機。然而,螳螂捕蟬,黃雀在後,265年司馬炎廢魏自立,西晉得以建立。司馬氏家族祖孫三代,厲兵秣馬,終於篡奪曹魏政權。那麼兵下東南,滅掉東吳,一統天下,便是司馬炎順理成章的夢想。

    身為蜀漢末期能臣的李密,成為了司馬炎拉攏人才,收買人心,統一天下的政治手段。蜀漢新亡,後主劉禪樂不思蜀,已成天下笑談。去,則李密自己引以為恥,愧對蜀漢;不去,在頗有心計的司馬氏眼中,李密必將被視為眼中釘,甚至招來殺身之禍。

    怎麼才能既保住自己忠誠於蜀漢的名節,又能讓司馬炎無可挑剔?《陳情表》便應運而生。但《陳情表》卻又不是矯揉造作,無病呻吟之作。李密從自己的不幸童年說起,家中突遭變故,舅奪母志,父死母嫁,李密從小不得不與祖母相依為命。當此之時,祖母年事已高,李密有一萬個理由卸甲歸田,婉拒西晉王朝的徵召。試問在以孝治國的漢王朝以來,有誰敢阻擋一個盡孝之人的正當要求?!

    在做人方面,李密又是幸運的。

    他憑藉《陳情表》,以巧妙但自然的方式,守住了自己為人臣子的忠誠之心,即使後來祖母去世,丁憂期滿,他在無法推脫的情況下入了西晉王朝的仕,但始終勿忘初心,盡忠盡責。

    他憑藉《陳情表》一文,也使自己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留下了獨樹一幟的一面。

  • 5 # 青山居士說

    政治波濤暗流湧動,前朝已滅,新朝剛建,作為舊臣子很容易受到打擊報復,或者政治迫害。所以,李密是聰明人乾脆不做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明知道醃製的香腸和臘肉不健康還是喜歡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