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兮隨筆
-
2 # 豫鄉文旅
農村諺語“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農諺中說的長一線到底是多長時間?
冬至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因此古代太史局的人就說“冬至日晷長,夏至日晷短”。至於民間的說法,“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則是很形象的說法。和我們老家說的“過罷冬至,一天長一繩子”意思差不多。要回答農諺中說的“長一線”到底是多長時間?就要從古代的計時工具“日晷”說起了。俗話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其實就是古人根據日晷測量太Sunny的光影來形容時間的流逝的可惜的。古人計時,一般要用到日晷和圭表,可以從圭表和日晷上面測量出太Sunny影的長短和方向,從而知道時間是幾時幾刻。
而《周髀算經》記載說“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長,夏至日晷短。”在我們居住的地球北半球,過罷冬至以後白天就一天天變長了,從時間上來說,就是白天的時間很快就比夜晚要長了。古人說到,“冬至一陽生,是以日晷初長”。到白天和夜晚時間達到等長,還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冬至,太陽在北半球照射的時間是最短的,但是過罷冬至,就會照射時間越來越長。
回到話題,咱們要說“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問題了。這“長一線”究竟是多長時間?有的地方說的更形象,比如說“過了冬,一天長一蔥”。可見,民間說的不是什麼棉線,也不是每天要多用一根線,而是太Sunny在地平線停留的時間。老家多會看門前的日影子來判斷時間的早晚。“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據觀察冬至日出是07:04,日落是17:47 ;5天后日出是07:06 ,日落是17:50 。
5天的日出時間差是2分鐘,日落時間差是3分鐘,也就是說一天要長1分鐘的時間。按照古代人說的,1分鐘能幹啥?也就是紡棉線一個棉花捲兒(棉花頭子)的時間。
-
3 # 齊東晏子
“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農諺中說的長一線到底是多長時間?
其實這句諺語就是一種比喻,並沒有給出具體的時間。大家都知道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的時間,俗語說“長到夏短到冬”,也有的說“長不到夏短不到冬”,意思是相差一兩天。民間關於冬至過後白天轉長的俗語有很多,比喻題主說的“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還有類似的“過了冬,長一針”,我們這兒說的是“過了冬,一天長一蔥”。其實這都是一種比喻,長一針也好,長一線也好,長一蔥也好,都只是說明了白天一天天轉長,但具體長多少時間,其實是有科學測定的,平均每天增長白晝時間為90秒以上。
冬至在過去稱為“日短”,也稱為“日短至”,就是說這一天白天就短到數了。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Sunny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從冬至開始,Sunny直射位置向北移動,使北半球白天漸增長,夜晚逐漸縮短。
過了冬至,雖然白天漸長,晚上漸短,但是一段時間內仍然是晝短夜長,氣溫並沒有回升之勢,反而越來越冷,所以群眾習慣自冬至起“數九”,一般到“三九”前後,地面積蓄的熱量最少,天氣也到了最冷的時候,所以說民間有“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四九凍死老狗”和“三九四九棒打不走”等說法,我們這兒是說“三九四九混家死丘”,也就是說三九四九的時候天氣最冷,全家人只能在家擠在一起取暖,哪裡也不能去了。所以,冬天實際的意思是嚴寒的冬天已經到來。
話再說回來,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這一線不是實指,比如說我們俗語中的一線天,這一線又是多少呢?冬至之後北半球白天轉長,到春分時節,白天和晚上就平分秋色了,隨時白天繼續長,夜間繼續短,到夏至,白天最長,晚上最短。此後白天一天天轉短,到秋分又晝夜等長,再到冬至夜最長晝最短。如此迴圈。那麼,到底冬至後白天一天長多少呢?
根據科學測定,從冬至開始,Sunny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逐漸延長,平均每天增長白晝時間為1分鐘半。所以,這一針也好,一線也好,一蔥也好,就是指這一分半鐘的具體時間。冬至這天,我們這兒從日出到日落,時間約為10小時,那麼,到春分就是12小時,到夏至,就是14小時了。
以上所答,是科學的測算,是對俗語的一種理性界定。請記住,冬至後,北半球每天白天長一分半鐘,一直長到夏至。
-
4 # 建行漸遠
“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農諺中說的長一線到底是多長時間?
時逢昨日是冬至
各地俗語不相同
你說一天長一線
我言一天長一蔥
民間俗話說得好
長到夏至短到冬
冬至我們稱過冬
冬後一天長一蔥
若問一蔥幾多長
算來恰好二分鐘
如何得來此數字
容我慢說您細聽
夏至四點天已明
入夜八點才掌燈
冬至七點剛放亮
傍晚五點看不清
前後相差六小時
三百六十分鐘整
全年天數差不多
近似一天一分鐘
夏至冬至差半年
算來一蔥二分鐘
這樣算的清不清
-
5 # 老農民說事
“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農諺中說的長一線到底是多長時間?
冬至的時候,北方人大多喜歡一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吃,而南方人則喜歡煮湯圓吃,這是因為南北方不同的生活習慣和地理條件造成的。雖然吃的東西有所不同,但蘊含的期望卻都差不多,期望閤家團圓,來年能夠五穀豐登,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出來。古代的時候,人們用這一種樸素的願望表達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許,當然對於帝王來說的話則更為隆重,比如要進行大型的祭祀活動,或者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規模宏達的慶祝活動,今年中國就有了農民的節日“農民豐收節”。“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這句俗語的意思很簡單,吃完了冬至飯以後,天就會一天比一天長,那真的是這樣嗎?按照天體運動理論來看,確實是這樣,太陽有一定的運動週期從北迴歸線到赤道再到南迴歸線,就這樣迴圈往復,形成了一年四季。冬至這一天的時候,太陽是直射在南迴歸線上的,這個時候北半球的白晝是最短的,當太陽直射點逐步向赤道移動的時候,北半球的白天會越來越長,夜晚會越來越短,這就是我們這句俗語裡講的“一天長一線”。還有句俗語是這樣講的“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這是告訴我們當夏至過後,白天就會越來越短,夜晚就會越來越長。俗語是底層人民總結出來的經驗,不管是對我們的生活學習,還是農業生產,其實都有一定程度的涉及。很多的俗語其中本身就包含很多的科學道理,但是當時的科學文化水平比較差,所以人們總結不出來而已,這也是受當時的環境限制,是可以理解的。
-
6 # 一點三農
問:“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農諺中說的長一線到底是多長時間?
農諺絕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到如今依然對農事生產有指導作用。“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這句話和白天的長短有關,就像是初中地理書上的“冬至白晝最短”有異曲同工之處,不過農諺可是有趣多了,完全不用死記硬背。
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解釋:過完冬至,白天的時間就會越來越長,具體長多少呢?大概就是用麻搓成線的時間。
在一點君家鄉,在山埂或者菜園邊,常常能看見野生的苧麻。村裡的老人會把它們砍回去,然後取的表皮,浸泡處理後搓成麻線,年底可以用來綁臘腸。
可能會有朋友問,那搓一根麻線要多長時間呢?說實話,不是很固定,少則2分鐘,多則可能要5~6分鐘。不但要考慮到搓麻人的速度,還要考慮到麻線的粗細程度,大概平均就是3分鐘的樣子。
這時候有些朋友可能就會抱怨了,這麼不準確有什麼意義呢?在此,一點君需要說明的是:這句話是農諺,目的是指導農業生產。對於農民來說,多兩分鐘或少三分鐘對農作物影響不大。並不會像有些公司一樣,遲到1秒鐘都要扣工資,扣滿勤!
——END——(完)
-
7 # 樹德漢碩
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那是肯定的的,這農諺包含了自然知識,也是人觀察自然,生活經驗的總結,是很有道理的,到底長多少時間,所處緯度不同,在時間上的表現也是不相同的,長是肯定的。小時聽老人說是每天長半分鐘,也有說長5o秒,分半鐘的,這隻能說那個緯度的時間而已,緯度高低不同長或短的時間不的,許多弄不明白此理,只知有長短之別,不知緯度高低又有長多長少,短多短少之差的不同。
太陽是固定在南北迴歸線內移動直射的。在冬至這一天,太陽移動到南半球南迴歸線上直射,於是出現南半球日最長夜最短現象,在南極圈內會有極晝,即24小時都是白天,而北半球則相反,出現夜最長日最短現象,北極圈內見極亱,即24小時都是黑夜。我們是在北半球,冬至這天是夜最長,日最短的。在赤道,晝夜基本是平分的,我在北迴歸線之南,晝夜長短也不是很明顯,與夏天比就明顯。冬至前,我曾問哈爾濱的天亮友,他那裡現在白天有多少小時,他說約在九小時上下,哈爾濱與梧州緯度差二十多度,白天也差兩個多小時。這個晝夜長短不同,差別大小是與緯度有關的,緯度越小差之也越小,緯度越大差之也越大。冬至後太陽直射點向北移,白天一天比一天漸多是肯定的,緯度高的,會長得快些,低的就慢些,不是高低同一的。到夏至這一天,太陽移到北迴歸線上直射,北半球就晝長夜短,北極圈內會有極晝現象。夏至,冬至,在晝夜來說,正好相反的。夏至後,太陽又往南移動直射,北半球便見日漸短夜漸長現象。太陽在南北迴歸線來回移動直射,出現兩大特殊自然現象:春夏秋冬更替,晝長夜短,夜長晝短,南北半球不同,正好相反。
-
8 # 三農張老師
我們這裡的農諺是:“過一冬,長一針”,各地農諺說法不同,但意思差不多都一樣。由於地球有規律的自西向東自轉,冬至這一天正好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衣最長的一天,接下來就是白天慢慢變長,黑夜逐漸變短,這樣週而復始,遁環往復,一年為一個週期。
-
9 # 餘一鬥
這句民間俗語講的是一個時間概念的問題。古時候老百姓不知道什麼是南北迴歸線,太陽又為何在南北迴歸線中來回運動等這些科學知識。但是他們透過長期的觀察,卻發現了在冬至這一天白天光照時間最短,而到了夏至這天,白天的光照時間最長。過了冬至,白天的光照時間慢慢延長,一直到來年的夏至達到高峰,隨後又慢慢減少到冬至最短,一年一輪迴。
所謂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首先我們按照現代科學的時間計算,大概是每天會延長一分半鐘左右。但是古人沒有這種科學計算的方法,他們是以具體的事物來代替時間概念。那為什麼是長一線或者是長一針呢?
其實是因為到了冬天農閒的時候,婦女們在家裡主要的工作就是納鞋底或者打毛衣。冬天黑的早,所以快到晚上的時候就要點燈,否則的話看不見。在冬至以後,白天越來越長,在家納鞋底打毛衣,點燈的時間越來越晚。當然你要問她們晚了多少,她們一般不用時間來表示,而是說可以再納一根麻線,或者再打一根毛衣針。這就是所謂的,“過了冬,長一針”,“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等民間俗語的通俗解釋。
回覆列表
“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農諺中說的長一線到底是多長時間?
農村民諺俗語,往往一句話包含許多自然知識與生活知識,以最通俗的生活現象,來解說自然界大道理,非常的精準到位。比如題主問的這句“吃罷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就屬此類農諺。
下面,阿兮就來解析一下,這句農村老話中所包含的知識點:
農諺中“長一線”到底是多長時間?
這裡的“長一線”,是指農村婦女縫被子,或者是做其它女紅,縫完這一根線的時間。像阿兮比較笨,縫的慢,可能縫一線得十分八分鐘,農村婦女三、五分鐘縫一線,很平常,遇到快手,2分鐘左右也是有的。具體是多長時間,有心的朋友不妨扯一線紉上針,自己縫一線計一下時,不就知道了?
農村縫針線也是有講究的,除非是縫被子,要一線到頭,中間不能接線,所以一線最長之外,納鞋底、繡花、縫縫補補等,所用線都不會太長(太長容易打結)。阿兮還記得兒時給母親紉針線長了,被母親笑話說“懶老婆做針線,都是線疙瘩”,就是指的線長愛打結,幹活不利索。
那麼,為什麼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呢?
這是因為,冬至這天是太陽直射南迴歸線的日子,所以是北半球夜晚最長,白天最短的一日了。農村老話有“長到夏至短到冬”的說法,指的也是這種自然現象。從冬至這天起,白天短到了最極致的一天,這也是“冬至一陽生”的來歷。冬至後,白天一天天變長,夜晚一天天變短,進入了另一個大迴圈,直到夏至這天,達到白天最長,夜晚最短。
農諺又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跟冬至正好相反,意思是到了夏至日達到另一個極致,從此白天一天短個十分八分鐘的,直到再次冬至,完成一個大迴圈。
總而言之,農諺一些說法中的時間點未必精準到幾分幾秒,比如“長一線”不同人縫的快慢不同,肯定略有差異,但非常形象生動,也算是農耕文化中通俗易懂,易於理解和傳播的一類科學性諺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