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顫動的丹田

    那麼戰局會陷入艱苦的海空相持戰,日本雖然會被工業實力遠遠超過自己的美國碾壓,但是隨著時間的拉長,估計得被甩下更多的原子彈。

    日本海軍軍令部原來就是這種防守反擊構想,因為在日俄戰爭中已經有了成功的經驗。

    這種防禦思想最具體地表現在日本海軍的獨特艦型上,聯合艦隊的任務是在日本近海阻截和攻擊敵人,軍艦的設計必須做到在這種形式的作戰中佔上風。

    為了使軍艦獲得最大的攻擊能力和航速,最大限度地削減艦上的生活設施、防禦武器和作戰半徑,使日本軍艦比同類敵艦多一門火炮或者多一個魚雷發射管或者多一節航速也好。

    船體設計也反映了日本海軍的防禦思想,日本兵艦從艦首到艦尾幹舷幾乎一樣高的、外形獨特的平甲板型軍艦,這樣的軍艦最適合在日本本土附近風急浪高的海上作戰。

    只是聯合艦隊首腦山本五十六別出心裁,另搞一套,結果輸的更乾脆!

  • 2 # 狼煙火燎

    中途島海戰被定義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這是美國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日本在珍珠港事件後,順風順水的壓著美國打了半年多的時間,因此有些膨脹了,不管是山本五十六還是南雲忠一都有些膨脹過頭了,而且整個日本海軍都膨脹起來了!

    圖:1942年的日本就是最膨脹的一年

    中途島海戰的時候,美國的海軍實力完全沒有恢復,而且被日本海軍壓著打了半年,可以說在軍力上相當的懸殊,日本調集了自己的海軍的全部精英部隊,13艘大小航母,還有20多艘其他主力軍艦,目的就是要引誘出美國航母並將之殲滅。但是這麼大的行動,日本前期完全忽視了情報上的蒐集,而美國因為在戰爭期間搜到日本密碼本而對日本行動了如指掌,而且這半年時間裡日本居然沒有更換自己的密碼本,因此在情報上兩者完全不對稱!

    而美國將自己的主要兵力都部署到了中途島附近,依靠岸上機場和2艘半航母(有1艘還沒有維修完就又拉出去了),在中途島佈下了圈套等著日本來送!

    而日本在中途島開戰後,膨脹的心裡完全暴露了出來,比如第一波的4艘航母為先鋒去偷襲中途島,其目的是為了引誘美國航母出現並以兵力優勢殲滅掉對方航母,但是日本在完成第一波轟炸後,回來彙報中途的機場還沒有炸掉,港口破壞也不夠等等,於是又開始裝航空炸彈準備實施第二波攻擊,而派出去的偵察飛機暫時沒有發現美國航母,因此南雲忠一就命令繼續上炸彈實施第二波攻擊。裝彈完成後前線的偵察機彙報在距離日本艦隊200公里位置發現美國艦隊,又經過確認為2艘航母,南雲忠一又命令將裝好的炸彈換魚雷。

    圖:中途島海戰中美軍裝備的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

    但是這時候美國的艦載機和陸地飛機已經起飛,並經過空戰突破了日本空中警戒網,在決定命運的5分鐘裡,3艘日本航母被美國俯衝式飛機投下的航空炸彈擊中,而甲板上到處是裝滿油的飛機、魚雷和航空炸彈,這個火藥桶一被引爆,日本3艘航母已經無法挽回,然後再第二輪的較量中,美日再各被擊沉一艘航母。這一戰日本損失了4艘航母、330架飛機和2200人慘重代價。

    圖:赤城號航母被命中後發生大爆炸的場景繪畫

    而作為佯攻阿留申群島的日本艦隊更猖狂,本來只是去佯攻的,結果直接登陸佔領了美國的2個島嶼,日本打仗完全不按上級指示出牌,這就是半年順風順水讓日本海軍內部太膨脹了!即便如此,此時的日本還有9艘航母,還有20多艘各種大型軍艦,包括大和號戰列艦都在,如果繼續作戰擊沉美國2艘航母不是問題,甚至會給予中途島重創,同樣能夠完成任務,但是山本五十六居然第二天就下了3道命令要求艦隊返回,這是一大敗筆!這一戰成了太平洋海戰的轉折點,從此日本海軍一蹶不振,日本將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圖:日本赤城號航母被命中後的場景繪畫

    那麼如果日本不發動中途島海戰,日美太平洋戰爭趨勢會如何發展呢?

    在完成珍珠港偷襲後,美國太平洋艦隊被重創,實力削弱了一大半,而且美國指定的戰略目標是以歐洲戰場為主,因此太平洋艦隊獲得的支援力量很少,這也就是日本壓著美國揍了半年多的原因所在!

    但是日本海軍非常清楚的認識到,這樣的優勢僅僅只是暫時的,如果就這麼打下去,日本海軍優勢能保持到1943年初,等到美國各大船廠緩過勁來,大量的軍艦投入戰場,那麼太平洋戰場的優勢將拱手還給美國!

    圖:美國海軍的企業號航母

    在這樣的前提下,日本才制訂了偷襲中途島計劃,如果能夠順利幹掉日本的航母和剩餘的主力艦隊,那麼日本就能逼迫和美國求和,其實日本打美國的目的就是想逼美國放棄東南亞然後求和而已。

    圖:受到美軍攻擊的日軍艦隊

    但其實日本太不瞭解羅斯福了,羅斯福對法西斯態度之堅決,他早就預料到這場世界混戰美國並不能獨善其身,早就想參戰了,只是美國國內反戰情緒太高,美國總統和高層的意見說了可不算,而日本偷襲珍珠港雖然給美國造成了巨大損失,卻也讓美軍提前參戰,美國非常迫不及待的就像德國宣戰,並出兵歐洲,對於日本求和其實根本無法撼動羅斯福的決心!

    圖:在珍珠港幹船塢中搶修的約克城號

    即使日本中途島海戰得逞,即使美國再次遭受重創,最多也就是把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的優勢在延續半年~1年時間,這個優勢最多能堅持到1943年中期甚至1943年底,之後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就會告訴日本,美國並非這麼簡單就能撼動的。要知道美國在二戰參戰的3年10個月裡,一共生產了160艘各類航母,幾千艘軍艦,29萬架飛機,就是美國免費援助出去的軍火都遠比日本工業產值高,這一點恐怕當年的世界都沒有想到!

  • 3 # 皓月千山

    如果說日本在二戰中真正的戰略失誤,就是妄想吞併中國,那是日本在文化和軍事上都很難完成的目標,而當美國成了它實現這個目標的障礙時,竟然還要再和美國開戰,這其實已經屬於一種瘋狂的狀態。

    但具體到日本海軍在太平洋的作戰經歷,可以說日本輸得一點都不冤,雖然中途島海戰美軍的獲勝確實有運氣的成分,但不能否認日本海軍決定趁聯合艦隊擁有對太平洋艦隊的兵力優勢時尋找機會殲滅太平洋洋艦隊是非常正確的決定,錯就錯在想同時達成兩個目標,又想攻佔中途島,又想殲滅美軍的艦隊,才造成中途島海戰的最終失敗。

    但是,就算日本取得了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太平洋戰爭最終打下來,日本的失敗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日本沒有進攻美國本土的實力,徹底打敗美國,那麼日本無論怎樣折騰,最終都會失敗!

    至於說日本不進攻中途島,在戰爭初期就進行戰線收縮,那麼日本可能在把戰爭維持更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勝利的可能將變得無限小。

    假如不考慮雙方的政治搏弈,純粹對比雙方的軍事態勢,用聯合艦隊進行本土防禦都是一步臭得不能再臭的臭棋。原因很簡單,如果用聯合艦隊防守本土,當美國的太平洋艦隊實力強過聯合艦隊時,就不用去公海上尋找機會殲滅聯合艦隊了,只要籌備在東京灣登陸、喊喊準備活捉裕仁的口號,然後以逸待勞,坐等山本前來自投羅網。

    從明治維新時代開始,在成為世界強國的過程中,作為一個島國,日本海軍得到了優先的發展,海軍作為一個進攻型的兵種,其力量就體現在強大的機動性上,如果用海軍進行防守,那還不如把建造軍艦的資源用在海邊多修幾個炮臺。這種戰術,和伊拉克把坦克埋在沙子裡被多國部隊來暴頭差不多。

    同樣是二戰中的德國,海軍方面更為弱勢,但是就從沒用海軍進行防守,直到德國戰敗的最後一刻,總是保持著出擊的主動性,這才是使用海軍的正確姿式!

    如果日本用聯合艦隊來防守等於完全交出了戰爭的主動權,美軍可以在每次戰鬥開始前作更周密的部署。使戰爭的主動權完全屬於美軍。當聯合艦隊被完全消滅,日本最終只能依賴陸軍來進行本土防禦。最終的結果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 4 # 填哥嗑歷史

    日本可能迅速投降,也很有可能日本民族就此沒了。

    我想問一下,所謂的“本土”?是單單指日本列島?還是在太平洋戰爭發動之前的日本控制的地方?還是在中途島之戰前所佔領的地方?

    按照道理,“本土”只能指日本的領土,包括本州、四國、北海道、九州四個島嶼以及周圍一些零星的島嶼。因為其他的島嶼都是日本侵佔的,都不屬於日本的“本土”。

    如果這樣的話,也就是日本撤出中國,撤出北韓半島,撤出南洋群島已經太平洋群島。

    這樣,日本將迅速失敗。

    其實,不要說是日本撤離這些地區,只要日本撤出南洋群島,日本也將迅速失敗。

    因為無論打哪一場戰爭,都是打的都是人員和資源。雖然人是最主要的,但是,資源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日本之所以膽大包天,攻擊美國。就是日本快沒有資源了,必須儘快佔領南洋群島,掠奪那裡的豐富的戰略資源。如果沒有這些資源,特別是石油資源,日本的坦克、飛機、軍艦就得趴窩了。這些一趴窩,仗還怎麼打?像中國那樣小米加步槍?那也要有橡膠與鋼鐵可以製造步槍啊。

    所以,日本如果不佔領南洋的話,必將迅速失敗。

    如果“本土”指的是中途島海戰前的日本所佔領的土地,那就有點小麻煩了。日本海軍絕大部分力量仍然完好無損。接下來的戰爭更為慘烈。

    連中途島都不進攻了,當然,也不會進攻阿留申群島了。所以,這個地方安全了。美軍在太平洋上也不用分為北、中、南三路了。進攻中路和南路就行了。

    日軍應該不會在瓜達爾卡納爾島上建立簡易機場了。但是美軍有可能會。所以,瓜達爾卡納爾島的爭奪戰可能還是無法避免。而且有可能更加激烈。但是日本海軍龐大實力猶存。美國應該會推辭發動進攻的時間。有可能到1943年初才發動。

    日本的四艘航空母艦和大量的飛行員會對之後的戰爭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但是決定不了戰爭的程序。因為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軍隊的素質不是日本可以比的。

    這樣,戰爭可能晚一點結束。即使美國會如期擁有原子彈。美國也要在肅清日本列島外圍的日本海空軍的威脅,才敢於投放。

    而不能不說的是,這樣的話,日本會更慘。

    因為,日本有沒有攻擊中途島,對歐洲的戰局影響不大。歐洲的戰爭會如期結束。

    那這樣就好玩了。蘇聯會在結束對德戰爭之後,參加對日作戰。所以,東北、北韓半島還是會如期解放。

    而且蘇聯還有時間進攻日本本土。很有可能和美國分割佔領日本。

    而要是在佔領日本的時候遇到瘋狂抵抗,那就更好了。

    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當時除了美國有轟炸日本的計劃,蘇聯也有。而且,蘇聯的更狠。叫做“轟炸富士山計劃”。

    具體的計劃是這樣的,蘇聯會出動所有重型轟炸機,用巨大的航空炸彈輪番轟炸日本的活火山——富士山的火山口。蘇聯估計,富士山口會承受不住大規模的轟炸,所以富士山會大規模噴發。這個可不是造成23萬人死亡的問題,而是日本民族的生死存亡的問題了。當然,也有可能蘇聯轟炸富士山,美國投放原子彈,這樣,日本民族可能要享受兩場“炸彈”大餐了。

    所以。如果日本不攻擊中途島的話,有可能,日本民族“沒”了。

  • 5 # 詩涵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二戰時期的太平洋戰場絕對是同盟國和軸心國較量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美軍與日軍為了爭奪太平洋控制權而引發的海上戰役!

    在這場戰役之初,日軍聯合艦隊幾乎一度成為太平洋海面上最大的軍事力量,但是在經過了中途島戰役以後,被弱勢兵力的美軍太平洋艦隊重創,此後,日軍聯合艦隊限於國內工業生產能力和資源的欠缺,再也沒有辦法恢復到巔峰時期,只限於本土防禦作戰和島鏈防禦的運輸保衛工作,直到投降!

    那麼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日軍沒有進攻中途島,聯合艦隊的戰略目的主要是為了防禦,那麼美日之爭會出現什麼走向呢?

    首先我們簡單瞭解一下中途島戰役的發起經過:

    日本在偷襲了珍珠港以後,美國海軍上將尼米茲接手了太平洋艦隊的指揮權。在尼米茲將艦隊重整旗鼓以後,為了贏得美軍士氣和對日軍偷襲的報復,立即制定並實施了轟炸日本本土的空襲計劃,史稱“杜立特空襲”!雖然這次空襲日本本土並未造成特別嚴重的傷害,但是卻打擊了日本政府對於本土防空的信心。狂妄的日本人認為這次空襲的美軍戰機來自位於太平洋中部的美軍海軍基地—中途島,對於可以侵襲日本本土的美軍基地,日本人立刻提高警覺並且在山本五十六大將的指揮下,發起了摧毀中途島的戰役!

    整個戰役的部署以及行動方案由於日軍保密措施的不到位,被美軍截獲並且破譯成功,美軍在日軍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先於日軍制定了突襲日軍艦隊的策略。1942年6月,時隔兩個月後,日本終於下定決心,調集了聯合艦隊的所有艦隻(除兩艘航母之外,一艘在珊瑚島海戰重創,另一艘缺少艦載機飛行員),共計8艘航空母艦在內的200多艘軍艦,發動中途島戰役!此時的美軍修復了珊瑚島海戰被重創的約克城號航空母艦(這是日本人沒有預料到的),共三艘航母,其餘總計70餘艘的突襲艦隊早早避開了日軍的潛艇編隊,埋伏在中途島的側翼。

    隨著日軍第一輪轟炸機的起飛,早已升空待命的美軍飛機起到了攔截和打亂日軍轟炸地面設施和防空裝置的作用!日軍的前鋒軍指揮官南雲忠義在得知轟炸未起到效果後,命令日軍卸下了轟炸機上原本用於轟炸美軍航母的魚雷,改裝炸彈繼續實施第二輪轟炸。早就在等候這一刻的美軍集中優勢兵力突襲了日軍,造成日軍四艘航母,一艘巡洋艦被擊沉,隨後趕來的日軍主力面對如此慘重的損失只能無奈撤軍。美軍利用弱勢兵力重創日軍,扭轉了太平洋戰區的不利局面,此戰過後,盟軍開始在太平洋戰場轉守為攻!

    日軍對於中途島戰役的失利影響了日本在東南亞的軍事部署,美軍利用爭取來的寶貴時間加大了工業生產的輸出,也加重了太平洋戰場上的天平開始傾斜!

    日本如果沒有進攻中途島,擁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就可以牽制美軍,並且給予美軍巨大的壓力。日軍隨時可以派遣精銳分隊絞殺美軍的巡航艦隊,並且完全有能力封鎖盟國對中國和東南亞的物資運輸和軍事支援,原本就橫掃東南亞的日軍配合日軍聯合艦隊,絕對可以取得更加輝煌的戰果,失去了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澳洲和印度的同盟國軍隊就會受到日軍的嚴重威脅,擁有自主登陸權的日本可以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任何地方登陸作戰,為軸心國提供更有力的支援!

    即使美國可以依靠強大的工業基礎保證日本不會在西海岸登陸本土,但是對於日軍的騷擾和窺視,無法壯大的太平洋艦隊只能從外海抽調軍艦,失去絕對火力壓制的軸心國便可以對英國實行新一輪的轟炸以及封鎖,斷絕英國可以依靠海路獲得支援!戰爭的走向可能因此而改變,同盟國的命運也將撲朔迷離!

    以最壞的結果去看的話,儲存了實力的日本聯合艦隊,配以太平洋西部的島嶼鏈條,絕對可以組成強大的火力堡壘,就算美軍的太平洋艦隊完全恢復,對於隨時可能出現的日軍艦隊的威脅,盟國的登陸作戰恐怕會很難實施,無法實施登陸,掃清進攻日本本土的障礙,那麼整個二戰將會被無限期的延長!

  • 6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在軍事的角度上來看,有時候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打掉對方的反擊能力,逼迫敵軍縮小作戰範圍,從而擴大自己的防禦縱深,所以作為進攻方不會因為一次戰役的勝利而故步自封不思進取,所以日本是不會只守不攻,不過在美軍轟炸東京之前日本高層其實並沒有同意山本五十六自太平洋地區在發動一場針對美軍大的軍事行動,在他們看來珍珠港之戰已經打垮美國太平洋艦隊,在未來一年甚至兩年的時間了美軍對西太平洋沒有太大的威脅,日本應該把重心放在東南亞上。

    所以在珍珠港事件之後日本便將最為精銳的第一航空戰隊調往東南亞和印度洋上作戰,但就像美華人不相信日本能打珍珠港一樣,日本認為美軍對日本暫時沒有威脅,但現實都狠狠的打了雙方的臉,在珍珠港事件不到5個月,1942年4月美國業利用了航母對日本本土進行突襲,這下現實直接把反對的山本的作戰計劃的人給說法服,所以日本高層才同意日本海軍在太平洋地區再次發動一次大的作戰行動,也就是後面的中途島戰役。

    太平洋戰爭最先是由日本先挑起來的,美軍在珍珠港之戰中吃了虧,都說出來混遲早都要還的,美軍對於日本的報復,那是遲早的事情,如果日本在珍珠港之戰後就單純採取防守之勢,等待美國做好各種戰爭動員以及將戰爭機器全部開啟的時候,那時候日本又能抵擋得了嗎?答案是不可能的,所以秉持著趁你虛、要你命的原則日本急需發動新的一場戰爭來打垮美國,因為山本五十六很清楚的知道美國和日本之間國力的巨大差距,如果不在敵弱我強的時候將戰爭結束,那麼日本將永遠也不會取得勝利。

  • 7 # 戰略論

    這個問題就非常有意思了,事實上,這也是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產生矛盾的關鍵之處,日本是一個島國,幾乎缺乏所有的戰略資源,日本要想和美國這樣的強國展開軍事對抗,必然首先要解決資源問題,這也是日本為什麼一直在採取擴張主義政策,在戰爭伊始,日本迅速佔領東南亞地區就是急需那裡的橡膠、石油等戰略資源,維持日本戰爭機器的運轉。日本的擴張政策也帶來了軍事上的弊端,那就是戰線的大大拉長,這將導致日本有限的軍事力量被分散削弱,從而失去贏取決定性勝利的機會,日本最大的戰略難點就在於此。

    日本並不能像德國戰勝法國那樣進行一場速戰速決的戰爭,因為美國和日本之間隔著一個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海軍力量可以支撐橫跨太平洋的登陸入侵行動。即便像美國這樣強大的國家,也要透過佔領一系列的海上島嶼作為前進基地,分階段的向前推進,美國為了能進攻日本本土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因此,日本沒有迅速擊敗美國的可能,兩國的戰爭必然是一場長期戰爭。由於美國在綜合國力上遠遠超過日本,隨著戰爭的持續,美國的軍事實力必將大大超過日本,日本只能進行戰略防禦,因此日本要保證擴張的程度既要滿足其長期戰爭的資源需求,還要在軍事防禦的承受範圍之內。

    正是基於上述的戰略考慮,日本陸軍一直對於進一步的擴張行動持反對或者保留的態度,因為陸軍不同於海軍,陸軍的部署速度是遠慢於海軍,而且陸軍還是考慮佔領以後的防禦問題,一旦超出陸軍的能力範圍,那麼陸軍就面臨兵力不足的困境,處處需要防禦,卻處處無力設防,陷入極為被動的地步。海軍則不一樣,日本海軍一支奉行一戰時期那種艦隊決戰的思想,而且軍艦是可以迅速自由調動的,海軍並不擔心戰線過於拉長的問題,只要附近有海軍基地,日本海軍主力就可以進行決戰。而鑑於國力問題,日本海軍不希望坐等美國海軍的強大,而是希望對美國海軍進行持續的打擊,使其始終無法積蓄其發起反擊的力量。簡單來說,日本陸軍希望在合適的時機轉入防禦,而日本海軍則希望乘勝繼續進攻,繼續對美國海軍保持強大的軍事壓力。

    正是在上述的戰略分歧下,日本海軍強行發起了中途島戰役,日本陸軍方面僅是勉強同意了上述作戰計劃,因為中途島本身太小,無法建立大型海上基地,只能作為前哨警戒基地。而且中途島作戰計劃本身風險很大,首先由於距離太遠只能由航母搭載的艦載機執行制空權的爭奪任務,而日本海軍的艦載機部隊在珊瑚海遭受一定損失,無法全部投入到中途島戰役,而美軍雖然航空母艦搭載的艦載機較少,但是卻能得到中途島機場上的陸基飛機支援,因而具備了和日軍一戰的能力。所以如果日本不發起中途島戰役,轉而進行守勢作戰,那麼美軍的艦載機部隊就必須強大到足以同時和日本陸基和海基飛機作戰的能力,顯然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美軍的反攻作戰將不得不向後延遲,預計要到1943年才具備反攻能力,太平洋戰爭的時間也將大大延長,不過日本戰敗的結局不會改變,畢竟美國的實力遠遠超過日本。

  • 8 # 藝林話史

    中途島海戰本身是山本五十六的一次豪賭。山本在賭什麼?一賭以日本聯合艦隊現有的實力,可以摧毀美國太平洋地區的海軍力量。二賭日本海軍摧毀美國太平洋海軍力量後,會與日本停戰,接受日本已經佔領東南亞的既定事實。只要這兩點目標實現,日本就可以以戰養戰,逐步抵消與美國工業實力的巨大差距。日本並沒有想的徹底打敗、佔領美國,山本也自知沒有那個能力。因此,日本在珊瑚海海戰後的僅僅一個月就已經把中途島擬定為下一個攻擊目標。這不只為了報復美國杜立特空襲東京,還能開啟夏威夷群島的大門。防止美軍從夏威夷方面出動並攻擊日本,暫時保持日本海軍在太平洋地區的優勢。

    好了,我們現在假設,山本腦袋秀逗了或者翹了辮子,海軍換了指揮官,日本海軍不打中途島海戰了,進行本土防守反擊,(注意,這裡本土指日本這大半年來佔領的東南亞廣大地區,如果只是指他的日本四島,其他地方不守的話,日本會死的更快。)太平洋地區出現暫時的安寧。這時的日本會利用自己佔領區內的石油、橡膠等資源大力發展工業,解決自己能源不足的短板,我們的抗日戰爭有可能更加難打,但是,這時的美國會全面開工,加速自己工業產能的釋放,面對家門口強大的日本聯合艦隊如梗在咽,美國的戰爭潛能釋放要比日本快的多,一方面加強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援助,確保中國不能失去戰爭能力,另一方面伺機打擊日本聯合艦隊,日本當時佔領區太大,整個東南亞聯合艦隊是守不住的,日本雖然還會失敗,但會為日本失敗多拖延幾年,戰勝日本會變得更加困難。

  • 9 # 巴山夜雨涮鍋

    謝謝邀請,如果日本不打中途島,而是收縮防範,那麼戰爭程序可能會稍微延長。但整體而言,不會有本質改變。

    歷史上,日本大舉進攻中途島,是為了拿下這個美日航線之間的要隘,進而攻克珍珠港,把防線儘量往東推。這個戰略的結果是一敗塗地,日本損失了4艘主力航母,相應美軍代價要小得多,一舉逆轉了太平洋上雙方的實力對比。所以說如果日本不打這一仗,當然格局會比歷史位面好得多。這足以保證日本在日後的戰爭中多掙扎一陣,但是,完全不能改變戰局。

    為何如此?因為太平洋戰爭日本的失敗,雖然具體而言可以分解為若干次戰役的失敗,但歸根結底,日本是輸給了美國的生產力。是美國源源不斷下水的艦船和飛機,最終壓垮了日本,迫使日本接受戰敗投降的苦果。

    我們舉幾個例子。

    珍珠港戰役是日本大獲全勝,擊沉美軍4艘戰列艦,重創1艘,並且惋惜讓美軍3艘航母逃走了。

    中途島戰役是日本大敗,損失了4艘航母。

    萊特灣是二戰最大海戰,美國損失1艘艦隊航母和2艘護航航母,3艘驅逐艦,日本損失4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和11艘驅逐艦。日本慘敗。

    然後,我們再看看美日兩國的生產力差距。

    從1941年到1945年,美軍共下水了艦隊航母35艘,護航航母115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護衛艦800多艘,而日本同期只造了航母5艘,護航航母12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

    兩者的差距達到艦隊航母30艘,護航航母103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39艘,驅逐艦護衛艦700多艘。也就是說,平均每年拉開的差距就有航母七八艘,護航航母20多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100多艘,基本上等於打了一次最大海戰萊特灣。

    所以,如果日本在穿越者的帶領下,聰明地不打中途島之戰,而是龜縮在三條島鏈防守。那麼,確實他們在後續戰爭中可以把節約下來的更多兵力用上,給美軍造成更強勁的抵抗力。但是,這絲毫改變不了美軍源源不斷下餃子。等到鋼鐵洪流從海上奔湧而來時,日本多幾艘航母和少幾艘航母,多幾百架飛機和少幾百架飛機,根本就是於事無補的。最多,也就把戰爭延續一個月或者兩個月。

    再考慮到,實際上決定日本投降的並不是海軍的覆滅,而是原子彈的投放和蘇軍的宣戰。而這兩件事應該不受中途島戰役是否發生的影響。甚至可能最後日本投降的時間基本不差,還是照原歷史進行。中途島節約下來的幾艘航母和幾百架飛機,也無非消耗在之前的瓜島、萊特灣、硫磺島等戰役中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肩峰下撞擊徵的症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