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點學堂
-
2 # 荷上聽音
該詩句的原文是《送薜大夫和蕃》無名氏
戎王歸漢命,魏絳諭皇恩。旌旆辭雙闕,風沙上五原。往途遵塞道,出祖耀都門。策令天文盛,宣威使者尊。澄波看四海,入貢佇諸蕃。秋杪迎回騎,無勞枉夢魂。
【策】《廣韻》楚革切《集韻》《韻會》測革切《正韻》恥格切,音。《儀禮註》策,也。《蔡邕·獨斷》策者,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編下附單執一札,謂之為。連編諸,乃名為策。凡書,字有多有少,一行可盡者書之於,數行可盡者書之於方,方所不容者乃書於策。《禮·曲禮》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通攷》漢制,取士作策難問,試者投射答之,謂之射策。若錄政化得失顯問,謂之對策。又策書。《釋名》策書敎令於上,所以驅策諸下也。《左傳·僖二十八年》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又籌也,謀也。
【令】《集韻》《正韻》力正切,零去聲。律也,法也,告戒也。《書·囧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禮·月令》命相佈德和令。《周禮·秋官》士師掌士之八成,四曰犯邦令,五月撟邦令。又三令。《前漢·宣帝紀》令有先後,有令甲,令乙,令丙。又縣令。漢法,縣萬戸以上為令,以下為長。又時令,月令,所以紀十二月之政。又善也。《詩·大雅》令聞令望。《左傳·成十年》忠為令德,非其人猶不可,況不令乎。又姓。又《集韻》郞丁切《正韻》離呈切,音零。廝役曰使令。又丁令,地名。見《前漢·張湯傳》。或作丁零。又令狐,亦地名。又令狐,複姓。又《詩·齊
【天文】1.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宇宙間分佈執行等現象。古人把風、雲、雨、露、霜、雪等地文現象也列入天文範圍。《易·賁》:“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晉葛洪《抱朴子·博喻》:“山鳩知晴雨於將來,不能明天文。”《隋書·經籍志三》:“天文者,所以察星辰之變,而參於政者也。”老舍《茶館》第二幕:“您這麼有學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2.天文學。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一:“聘西人為教授,凡中國搢紳至齊民家聰穎子弟均許投牒赴館,學習天文、句股、造船、製器諸法。”
【盛】《唐韻》氏徵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徵切,音成。《說文》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書·泰誓》犧牲粢盛。《傳》黍稷曰粢,在器曰盛。《周禮·天官》甸師掌帥其屬,耕耨王藉,以共齍盛。《註》謂黍稷稻粱之屬,可盛簠簋者。又器名。《左傳·哀十三年》旨酒一盛。《註》一器也。《禮·喪大記》食粥於盛不盥。《註》謂今時杯杅也。
【宣威】。南朝梁任昉《<王文憲集>序》:“每荒服請罪,遠夷慕義;宣威授指,實寄宏略。”《新唐書·閻立本傳》:“﹝閻立本﹞既輔政,但以應務俗材,無宰相器。時姜恪以戰功擢左相,故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嘲。”明楊一清《甘涼道中書事感懷》詩:“繼絶君王義,宣威將帥功。”清黃燮清《黃天蕩懷古》詩:“驄馬宣威臨陣日,羯胡喪膽渡江時。”
【使者】使喚之人;僕從,傭工。《禮記·投壺》:“司射、庭長及冠士立者,皆屬賔黨;樂人及使者、童子,皆屬主黨。”鄭玄注:“使者,主人所使。”《太平廣記》卷七引晉葛洪《神仙傳·李八百》:“﹝李八百﹞為作客傭賃者,公昉不知也……公昉為之流涕曰:‘卿為吾家使者,勤苦歷年,常得篤疾,吾取醫欲令卿愈,無所恡惜,而猶不愈,當如卿何?’”1.奉命出使的人。《戰國策·趙策一》:“使使者致萬家之邑一於智伯。”《史記·鄭世家》:“簡公欲與晉平,楚又囚鄭使者。”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唐薛用弱《集異記補
【尊】《唐韻》《韻會》祖昆切《集韻》《正韻》租昆切,音遵。《說文》高稱也。《廣韻》重也,貴也,君父之稱也。《易·繫辭》天尊地,乾坤定矣。《孟子》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禮·表記》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而後可以為民父母。又敬也。《禮·曲禮》禮者,自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又《說文》註酒器。《周禮·春官》司尊彝,掌六尊六彝之位。六尊,謂犧尊,象尊,著尊,壺尊,太尊,山尊,以待祭祀賔客。又姓。《風俗通》尊盧氏之後。與宗通。又葉將鄰切,音津。《前漢·班固敘傳》大祖元勳,啟立輔臣。支庶藩屛,侯王尊。
-
3 # 亦有所思
網上沒有這種詩的背景和解釋,但小可不妨亂解一番,先說解釋,再說證據。
小可斷定,此詩做於唐大曆二年(即公元767年),作者應當是一個朝臣,詩中標題中的“薛大夫”是指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薛景仙,這一年他出使吐蕃。因此詩的題目就是“送薛大夫和蕃”
小可才薄如紙,試解一下
戎王歸漢命,魏絳諭皇恩。戎王指的異族首領,此處是吐蕃,比如元稹詩《和李校書》“戎王遣將來安慰,口不敢言心咄咄。”
歸漢命,歸指歸降,歸順。是指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吐蕃的一個名叫論泣藏的首領來到唐朝,建立邦交。
魏絳,春秋名將,曾提出與北方少數民族和平相處的國策。這裡是用魏絳來形容薛景仙,從而形容此次出使的重大意義。
諭,告訴,指帶著皇帝的命令出使。
這一聯是說薛景仁帶著和平的使命出使吐蕃。
旌旆辭雙闕,風沙上五原。旌旆,指旌旗,旗幟,可以借引出行的隊伍。比如高適《信安王幕府》“雷霆七校發,旌旆五營連。”
辭,告別。
雙闕,原指宮殿兩側的樓,這裡指宮門。也可以說是長安。 比如白居易《東南行》“即日辭雙闕,明朝別九衢。”
風沙,指去往吐蕃的道路。
五原,地名。應當是在寧夏境內。比如駱賓王《早秋出塞》“促駕逾三水,長驅望五原。”
往途遵塞道,出祖耀都門。往途,去的路上,指這一去,一路之上之意。比如張子翼《遺馮子明》“阮籍往途今未遠,改弦從此莫因仍。”
遵,依照。比如屈原《離騷》“既遵道而得路”
塞道,邊關重地。比如文天祥《移司即事》“燕山積雨泥塞道,大屋欹傾小成倒。”
出祖,祭典路神。如《詩經》“韓侯出祖,出宿於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壺。”
耀,光榮。
都門,京城大門,這裡指京城之意。比如晁補之《青玉案》“年不向都門道。信匹馬、羞重道。”
此句的意思就是,這一路上沿著邊塞前行,祭典路神以彰顯大唐之威。
策令天文盛,宣威使者尊。策令,策,策封之意,指唐代宗的想法。這裡是指落實唐代宗的主張。
天文,即日月星辰,此處實際上是指大唐的榮光。比如李嶠《奉和幸三會詩》“天文光聖草,寶思合真如。”
宣威,宣揚大唐的威德。比如岑參《九日使君席奉餞》“預知漢將宣威日,正是胡塵欲滅時。”
使者,此處就是指薛大夫薛景仙。
這一聯是說薛景仙這一路上一定可以落實和蕃政治,並且為大唐爭光添彩。
澄波看四海,入貢佇諸蕃。澄波,清澈的水波,這裡是指社會和諧,沒有戰爭。
四海,天下之意,可以指天下太平。
入貢,指吐蕃主動和大唐交好。
諸蕃,指吐蕃各個部落。
這一聯是說,天下太平,共創盛世之意。
秋杪迎回騎,無勞枉夢魂。秋杪,晚秋之意。比如李綱《水調歌頭》“秋杪暑方退,清若玉壺冰。”
回騎,回來的輕騎,這裡是指使者回到長安。
無勞,再不需要
枉,空,徒然之意。
夢魂,指牽掛和思念。
這一聯是說,暮秋時節使節就會回來,再也不用費用牽掛了。
證據:和蕃,就是和親,必然是和外族有關。而“送薛大人和蕃”竟然有好幾個作者都寫過這個題目,這些詩看一下,全是應制詩,所以不難猜測,這一定是同資格同品階的大臣之作。隨便找一個有名字的作者就可以知道,這是唐代宗時期的政事,唐代宗時期和蕃就是吐蕃,而姓薛之人,又是大夫,又是出使,只能是薛景仙。查一下歷史資料,就得會得到具體的出使時間。
所以,這首詩的作者品階,創作時間,創作背景,就可以查得出來了。
-
4 # 吉誠
戎王歸漢命,魏絳諭皇恩。旌旆辭雙闕,風沙上五原。
往途遵塞道,出祖耀都門。策令天文盛,宣威使者尊。
澄波看四海,入貢佇諸蕃。秋杪迎回騎,無勞枉夢魂。
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由於一個字的誤讀就讓一首好詩沒法解釋了。這樣的情況還不少呢。
我在上中學的時候就提出“策令天文盛,宣威使者尊。 ”中間的“文”是以訛傳訛,應該是個廴字,和“文”相近,是“朝廷”的“廷”字的草書,這首詩由於歌頌皇恩浩蕩被朝廷收錄了,但又不知作者是誰,在編校時也就沒有改過來。這句詩正確解讀是“策令天廷盛,宣威使者尊。 ”“廷”通“庭”,這樣就很容易解釋了:大唐的國書顯示著朝廷的興盛,宣讀的使者體現出朝廷的威嚴。
回覆列表
“策令天文盛,宣威使者尊”這句詞出自《送薛大夫和蕃》這首詩。
整首詩如下:
戎王歸漢命,魏絳諭皇恩。
旌旆辭雙闕,風沙上五原。
往途遵塞道,出祖耀都門。
策令天文盛,宣威使者尊。
澄波看四海,入貢佇諸蕃。
秋杪迎回騎,無勞枉夢魂。
“策令天文盛,宣威使者尊”這句詞是千古絕句,至於什麼意思,我也沒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