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蘑菇雅說
-
2 # 伊耆角木
作為上海博物館講解錢幣和印章的講解員,我負責任地說,這個問題根本沒有答案!因為在唐朝,白銀並不在官方正式流通體系中,市面上非常少,也就沒有統一標準,完全看當時具體情況而定。你願意的話,拿一棟樓換一兩銀子也可以,你不願意,一兩銀子等於一塊石頭,連一雙草鞋都買不了。
注意,所謂一兩銀子兌換一貫錢(1000文)的標準在唐朝並不存在,這是明朝才定下來的標準。所以用1000文能買多少東西來定一兩銀子的價值,在明朝可以算,在唐朝行不通。前面那位“蘑菇雅說”的回答根據是錯誤的。在唐朝,首次將最早與分量掛鉤的錢幣制度(如秦朝半兩錢、漢朝五銖錢)改成文錢制,也就是錢幣與分量脫鉤,以沒一枚“文”為計量單位。最早的唐朝錢幣為開元通寶(並不是玄宗開元年間才有的而是唐高祖武德四年就開始使用,延續了整個唐朝),其價值不與任何其他金屬掛鉤。
那白銀在唐朝究竟是一種什麼存在呢?因為受到礦藏和開採能力限制,數量實在比較少,一年的產量也就幾萬兩,這麼點數量不可能進入全國範圍流通。再加上因為冶煉技術的限制,提純工藝不成熟,不同的白銀成色會差很遠,當然價值也就天差地別。所以,怎麼可能算清楚白銀值多少錢呢?
唐代的白銀,最常見是用作貴族裝飾、首飾等。此外還有用來賞賜、進貢。比如現在各大博物館中都有些唐朝銀錠,上面會寫清楚用途,基本都是某個官員進獻。那賞賜下去或者進貢上來以後幹什麼?還是做首飾什麼的。沒有直接拿來花的。
最後,我再直白一點。你要非問唐朝一兩白銀值多少錢,就等於問現在一千克玉石值多少錢。沒有價!因為成色、大小都不一樣,價值也就完全不一樣。
唐朝的白銀
在唐朝白銀還不是主要的使用貨幣,當時更多的是使用銅錢,所以銀兩的購買力度是非常強的。
在唐朝,一兩銀子等於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錢),也就是說可以買200鬥米。10鬥為一石,即是20石,唐朝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今天一般的米價2-4元一斤,那我們以普通的2元一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720元的購買力了。
還有很多因素當然這是一種比較理性的比較方式,但是在古代由於糧食生產效率的不一樣,古代的一斤糧食遠比5斤的一斤糧食更要寶貴,再加上唐末戰亂等因素,實際上一兩銀子並遠遠不能買到如此之多的糧食。比如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所以在綜合了這些因素以後,大致可以認為唐朝末年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度大約為今天的1500-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