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南八謙法律顧問趙偉

    其實我們一般只瞭解到范進他媽死之前的事,至於後來他當上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就不瞭解了。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

  • 2 # 清苑小文

    范進在沒中舉人之前連他的家裡人都看不起他,范進的岳父是屠夫看見范進總是罵范進沒出息沒本事連家都養不起了,街坊鄰居也看不起他,因為范進一心科考也沒有賺錢的門路,後來范進中舉了所有的人都上趕著去他家道賀送禮物,連有錢的財主也看到范進中舉人了將來也有前途了也趕來給他送錢還送給他一套院子住,這說明窮在鬧市無人理,富在深山有遠親!

  • 3 # 步武堂

    “范進中舉”是清代吳敬梓的小說《儒林外史》當中的一段故事,透過這段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世態炎涼”以及“趨炎附勢”。

    這個故事當中最精彩也是最能夠反應“世態炎涼”和“趨炎附勢”的就是范進的老丈人胡屠戶了,可以說這個胡屠夫是市井百姓人性醜陋和現實的一個樣板。

    范進是個讀書人,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讀書人的一個典型,這是個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會的人,但是也是一個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苦讀不墜的讀書人中普通的一員。

    范進考秀才(進學)考了二十多次才考中,這在讀書人當中算是資質平平,但是范進對於“功名”的嚮往卻是“堅定不移”,因為“考取功名”是讀書人唯一出路。

    已經五十多歲的老童生范進好不容易中了秀才(進學)的那一天,老丈人胡屠戶也是前來祝賀的,但是他打心裡看不上這個二十多年才中一個秀才的窩囊女婿。

    拎著一副大腸和酒的胡屠戶在中了秀才的女婿面前是一副趾高氣昂,拿足了老丈人的架子,對范進很是鄙視,說話夾槍帶棒,諷刺挖苦:

    我算是瞎了眼了把女兒嫁給你這個窩囊廢,這些年你拖累了我多少?還算是我祖上積德老天開眼居然讓你中了秀才!所以我帶來就給你祝賀。

    在整個吃飯的過程中,胡屠戶是高高在上,范進則是唯唯諾諾。胡屠戶這個時候根本沒有把范進放在眼裡,就是范進中的那個秀才,胡屠夫也不認為是范進憑本事得來的而是“宗師”可憐他這個“糟老頭子”才賞給他的。

    胡屠夫看不起范進,核心是范進的那個“秀才”沒什麼實質性的利益,事實上,秀才除了取得了考舉人的資格之外,最大的實惠也就是“免除徭役和人頭稅”而已。所以“秀才”要麼被稱為“酸秀才”要麼被蔑視為“窮秀才”,在胡屠夫的眼裡,范進既是一個“酸秀才”,更是一個“窮秀才”。

    所以,當范進赴鄉試找胡屠戶借盤纏,被胡屠戶劈頭蓋臉的一頓臭罵“舉人老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那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你看人家城裡張府的老爺個個都是家財萬貫,方頭大耳,你這個尖嘴猴腮的傢伙,癩蛤蟆也想吃天鵝屁”!

    但是當范進果然中了舉人,成了“老爺”之後,胡屠戶的態度立刻變得謙卑,阿諛,巴結。

    就在范進鄉試回家還沒發榜的那幾天 ,家裡已經揭不開鍋了,但胡屠戶視而不見,不聞不問,但一旦聽說他的女婿中了舉人,便立刻拿了四五千錢七八斤肉趕來祝賀,而態度也變得極為卑微。

    范進中了舉人狂喜之下竟然瘋了!這個情節也淋漓盡致的反應出中國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畸形效應”——一篇文章定福貴,一場考試定終身,這是個為功名利祿而神魂顛倒的科舉制度。范進將自己20到54歲都押在了科舉這座“獨木橋”上!一旦中舉,34年的折磨摧殘,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瘋”中爆發出來.

    而范進的中舉也讓自己和胡屠戶的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他開始對范進極盡阿諛:“我常常說,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表面又好,在這城裡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你們不知道,得罪你們說,我小老這一雙眼睛,這是認識人的。想象著當年,我小女兒在家裡長到30多歲,多少有錢的富裕戶要和我結親,我自己感覺到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給一個老爺,今天果然沒有錯!”

    這和范進赴鄉試找他借盤纏時候的極盡挖苦諷刺甚至是破口大罵形成了具有諷刺意味的對比,中了巨人的范進在胡屠戶的眼裡不再是“尖嘴猴腮”的窮秀才而是“品貌堂堂”的“舉人老爺”了。

    在范進被胡屠戶一個耳光打清醒之後,回家的路上胡屠戶的舉動是這樣的:

    “範舉人先頭走,屠夫和鄰居跟在後面。屠夫看見女婿衣裳後衣襟滾滾皺了許多,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胡屠戶屬於小市民階層,除了市井的市儈,還自私自利、見錢眼開。范進得了張府老爺的銀子,拿了六兩多銀子給他,他眼見雪花銀,立刻眉開眼笑,卻又不好意思立即拿走,把銀子攥在手裡緊緊的,把拳頭舒過來,虛意讓一讓。范進一鬆口,他連忙把拳頭縮了回去,往腰裡揣。

    胡屠戶對范進的態度的轉變,完全是因為范進身份的轉變,這種轉變是實質性的轉變,范進的舉人身份,就是他獲得特權,攫取財富的資本,他也就成了人們攀附的物件

    從胡屠戶這個典型人物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世態炎涼”,也可以看到那些趨炎附勢之徒的醜陋之態。

  • 4 # 三悟軒

    我們先來看看戰國蘇秦的遭遇。“前倨後恭”這個成語的製造者,就是蘇秦的嫂子!蘇秦未成功前,受到家人各種鄙視,一旦手捧六國相印,家人對他的態度就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後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多麼直白的表達:因為你地位高還有錢啊!自己家人尚且如此,何況外人!

    事實上,《范進中舉》批判的是兩種情形。

    一類是科舉制對讀書人的毒害。二是如其岳父一般的世俗小民。

    科舉制到清朝,一方面是大興“文字獄”,另一方面科舉又是讀書人的唯一出路。吳敬梓以范進中舉前後的變化,諷刺鞭撻科舉制對讀書人的引導,“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成了讀書人信奉的不二法則。吳敬梓和曹雪芹的遭遇類似,都是家境殷實,後遇不測而家境敗落,又屢試不中,可以說沒有這樣的經歷也誕生不了《儒林外史》和《紅樓夢》。

    如其岳父的趨炎附勢、前倨後恭,古來有之,就是在現在社會也很常見。“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就是這種情形的真實寫照。

    市井小民也有善惡,近君子遠小人即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的世界怎麼用指令給武器名字加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