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被你牽著左手

    商君書內容與出土的裡耶秦簡格格不入,可見商君書是偽書,至少不是商君的觀點看法,一步廣為流傳的秦法原文都不能直接流傳下來,被儒家焚了又焚,更何況商君所寫的書!商君書並非商君之法,而是有人抹黑杜撰。

  • 2 # 歷史寶藏

    看《史記 商君列傳》這樣的史料記載,至少要從兩個方面看。

    一是基本史實,二是作者的點評。

    首先說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太史公大體上總結認為,商鞅是個天性殘忍少恩之人。

    商鞅像

    司馬遷的根據是,商鞅虛飾浮說,並沒有真才,受到重用就是因為宦官的緣由。等到商鞅受到重用後,就懲罰公子虔,欺騙魏將公子昂,不聽從趙良的規勸,從這些看出商鞅的刻薄少恩。

    並且司馬遷還聲言,親自看過商鞅寫的“開塞耕戰”之類的書籍,其記載內容和其做法一致,最終在秦國新君即位後身敗名裂,這都是有原因的啊。

    再看史料記載。

    司馬遷現實回顧了商鞅在魏國不受重視的遭遇,再寫他想辦法得到秦孝公的注意,而後受重用,實行變法,而後變法有成效,而商君不聽勸告,不知功成身退,最終落得身敗名裂。

    司馬遷對商鞅並沒有太高的評價,對其功績的描繪,也是抱著極其冷靜和客觀的態度。

    先不說商鞅的人品,單說商鞅變法對秦國的作用,相信不用多說。正如《史記 商君列傳》所言:“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隨後,商鞅雖死而秦法不廢,最終以此富強,卒並諸侯。

    而要在短時期內達到這樣的效果,只能是嚴刑峻法,言必行而行必果,就算是太子違令,也受到處罰。這樣一個結果就是“宗室貴戚多怨望者”。這也是改革者必然面對的事情。如果說商鞅有錯,還真的就錯在不聽從趙良的規勸,司馬遷著重刻畫了趙良對商鞅的規勸,用了大段篇幅,可謂是用心良苦,但是最終商鞅的迴應就四個字:“商君弗從”。

    似乎商鞅就是個固執而絕情之人。

    司馬遷站在後來者的角度,特別是站在漢代的正統立場上,對秦朝,及商鞅,均沒有過高的評價,從《史記 始皇本紀》中全錄賈誼《過秦論》之文也可以看出這一點。相反,司馬遷對滅亡秦的項羽之紀確是褒義隱見,除了太史公對項羽的同情理解,對漢正統之維護,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

    由此也可以看出司馬遷的史觀,在客觀記載史實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情感態度,也正是如此,今人讀《史記》,才能讀出其中的愛恨情仇,人物性格與特色躍然紙上。

    司馬遷像

  • 3 # 一個人的歷史

    任何作品都會有作者主觀的因素在裡面,做到完全客觀公正是不可能的事情。對於商鞅這個人物,太史公司馬遷的評價既肯定他的功績又批評他的品德,人無完人,相對來講還是比較客觀的。

    薄情寡恩,變法有功

    對於商鞅的個人品德,司馬遷持尖銳的批評態度,《史記》原文中,太史公說:“他天性是一個殘忍寡恩的人,考察他用帝道、王道來求秦孝公,只不過是用浮華的言論來達到目的,並不是他的本意。何況他又是靠秦孝公的寵臣景監引薦的,得到重用以後懲罰公子虔欺騙公子昂,不聽從趙良的勸告,這就足以證明他是一個薄情的人。我讀他的《開塞》、《耕戰》等文章,真是文如其人,就像他做事一樣。商鞅在秦國終於蒙受了叛逆的罪名,這是有原因的。”但同時司馬遷也肯定商鞅變法,商鞅是中國先秦法家的傑出代表,入秦後變法有功,因而被封為商君。司馬遷作《商君列傳》,並將其排為列傳第八,就是肯定商鞅變法所做出的功績。

    公叔痤的舉薦,商鞅的見識

    商鞅本來在魏國相國公叔痤門下做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很賢能,但還沒來得及推薦就生了重病。魏惠王探望病情時,公叔痤說:“商鞅很有才能,如果用就重用其人,如果不能重用,就一定要將他殺死,不要讓他離開魏國。”魏惠王答應後便告辭了,公叔痤召見商鞅,告訴他說:“你趕緊逃走吧,大王不會任用你,所以肯定會殺掉你。”商鞅說:“既然大王不聽你的推薦任用我,又怎麼可能聽你的話殺掉我呢?”果然,魏惠王認為公叔痤是老糊塗了,並不聽取公叔痤的建議。

    變法強秦,國富民強

    公叔痤死後,商鞅來到了秦國,此時秦孝公正在召集天下人才,想重振秦國的霸業,向東收復被侵佔的土地。商鞅透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並陳述了富國強兵的治國辦法,可以達到速成之效。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後,商鞅採用徙木立信的方法,樹立了秦法的權威。並透過打擊豪強,獎勵耕戰等諸多辦法,讓秦國在短時間內變得強大起來。最典型的就是太子帶頭觸犯新法,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可以實行,於是對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公孫賈處以刑罰。第二天,秦華人人遵守憲法,新法實行的十年,秦華人民非常高興,路上不拾遺物,山裡沒有盜賊,家家富裕,人人足食,百姓勇敢為國家作戰,不敢為私事而爭鬥,鄉村城鎮都非常安定。秦國百姓當初說新法不方便,現在又來說新法方便的人,商鞅說:“這些都是擾亂教會的刁民”,把他們全都遷到邊境地方,從此以後百姓中就沒有人敢議論新法令了。

    詭計無德,兵不厭詐

    商鞅因功被封為大良造,帶領軍隊圍攻魏國的安邑,並降服了它。在同魏國的戰鬥中,商鞅送信給魏將公子卬說:“我當初與公子你很友好,現在各自為兩國的將領,不忍心互相攻打,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的喝幾杯,然後各自撤軍,使秦國和魏國都安定。”公子卬認為這樣不錯,會盟結束正在喝酒,商鞅埋伏計程車兵突然襲擊並俘虜了公子昂,趁機攻打魏國的軍隊,全殲魏軍班師回國。

    商君雖死,秦法猶存

    面對名士趙良的勸諫,商鞅並沒有選擇急流勇退,而是選擇作為一個法者繼續堅持。秦孝公死後,太子繼位為秦王,公子虔的同黨誣告商君謀反,秦王派出快捕抓捕他。商君出逃到函谷關下,想到驛館住宿,旅館主人不知是商君,說:“按照商君的法令,沒有證件留客住宿要連帶判罪。”商鞅長嘆一聲說:“變法更新的流弊竟然到了這個地步!這就是所謂的作法自斃!”他離開秦國逃到魏國,魏華人怨恨他欺騙公子卬,拒絕收留他,並把他送回秦國。商鞅回到秦國,逃到自己的封地商,率領部屬向北攻擊鄭邑,秦王出兵攻擊商君,在鄭邑的彤池殺死了商鞅。秦惠王車裂商鞅示眾,說:“不要像商鞅那樣反彈,國家不要他商鞅那樣反對秦法。”商鞅雖死,但秦法猶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輛不配滅火器上高速要被扣六分罰二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