膛線的作用沒有其他,就是賦予彈丸一個沿軸線自轉的功能,也就是陀螺效應,陀螺高速旋轉時,始終是沿著中軸線旋轉,不會翻滾,這樣炮彈就獲得了彈道精度。再說說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穿甲彈是針對坦克而來的,特朗裝甲防護越來越厚,而且出現了複合裝甲,隨著間隙裝甲、裝甲襯層技術的發展,破甲彈依靠爆炸能擊穿坦克裝甲的能力不好用了,而碎甲彈依靠震落坦克內裝甲層形成碎片殺傷乘員的功能也受到了裝甲襯層技術的制約,不靈了,於是穿甲彈逐步慢慢一路走來。穿甲彈是動能彈,沒有火藥彈頭,簡單說就是硬往裡鑽。穿甲彈的威力大小取決於兩大因素,一個是速度,一個是彈頭質量,所以穿甲彈坦克炮基本都是滑膛炮,因為滑膛炮沒有膛線,火藥膛壓損失小,而且由於沒有膛線,彈頭直接就射出去了,也不用在炮管裡繞著膛線轉圈子,速度快。為了增加動能彈頭採用長杆形狀,硬質合金材料,正所謂打鐵首先自身硬。
穿甲彈飛出膛口後也有兩個影響,一個是空氣阻力,一個是重力,為了讓穿甲彈保持高速度就必須要設計成減少空氣阻力的形狀,根據空氣力學的原則,彈體越細阻力越小,這就是穿甲彈長杆形狀的來歷。但是彈頭小了,要求的動能並不能小,動能來源於發射藥,因此,炮膛體積並不能小,炮管直徑也不能小,否則火藥氣體壓力釋放會受到限制,反而使動能降低。於是就給穿甲彈安裝一個符合火炮口徑的彈託,彈託是兩瓣狀的(或多瓣形),把長杆形狀的彈頭夾在中間,出膛口後受空氣阻力的作用彈託脫落,彈頭則繼續前進。這裡有一個問題,滑膛炮沒膛線,彈頭怎麼旋轉?於是就在長杆形狀的彈頭尾部設計成有尾翼的形狀,滑膛炮使用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尾翼的功能是產生旋轉效應的,就這一個功能。
問題來了,線膛炮本身就是具備讓炮彈旋轉的功能,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本身也能透過尾翼獲得旋轉效應,那麼,線膛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炮彈會旋轉嗎?前文講了,穿甲彈出膛口後的威力取決於速度和動能,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旋轉效應來源於彈杆尾翼,目的是解決滑膛炮沒膛線的問題。線膛炮本身就有膛線,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出膛口後已經在做陀螺旋轉效應了,如果彈頭尾翼再旋轉,必然有一種物極必反的現象,實際上也是如此。線膛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有優勢,就是旋轉速度高,從而最大限度的消除炮彈的章動效應,提高射擊精度,距離越遠越明顯(3公里以上)。但缺點也明顯,轉速太高後會消耗動能存量,尾翼轉的跟一個小風扇似的,必然會降低飛行速度,動能也就損失了。怎麼辦呢?減少轉速,所以,線膛炮發射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彈翼功能是降低炮彈自身的旋轉速度。線膛炮的彈芯長徑比不可大於1:7,以便用線膛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其實就是給滑膛炮使用的,上世紀七十年代研製出了滑動彈帶,這樣線膛炮也可以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不同效果不好,需要在彈芯尾翼加裝一個可燃保護套,還要加裝滑動軸套(兩個彈帶外面),由於無法克服膛線賦予的高轉速,尾翼仍然起到減速作用(調整角度)。目前主戰坦克只有英國挑戰者坦克使用120毫米線膛炮,不過,最新版本的英國挑戰者坦克底盤上安裝了一門和德國“豹2A7V”相同的RH120 L55A1 120毫米/55倍徑滑膛炮,看來英國也不得不追潮流了。
膛線的作用沒有其他,就是賦予彈丸一個沿軸線自轉的功能,也就是陀螺效應,陀螺高速旋轉時,始終是沿著中軸線旋轉,不會翻滾,這樣炮彈就獲得了彈道精度。再說說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穿甲彈是針對坦克而來的,特朗裝甲防護越來越厚,而且出現了複合裝甲,隨著間隙裝甲、裝甲襯層技術的發展,破甲彈依靠爆炸能擊穿坦克裝甲的能力不好用了,而碎甲彈依靠震落坦克內裝甲層形成碎片殺傷乘員的功能也受到了裝甲襯層技術的制約,不靈了,於是穿甲彈逐步慢慢一路走來。穿甲彈是動能彈,沒有火藥彈頭,簡單說就是硬往裡鑽。穿甲彈的威力大小取決於兩大因素,一個是速度,一個是彈頭質量,所以穿甲彈坦克炮基本都是滑膛炮,因為滑膛炮沒有膛線,火藥膛壓損失小,而且由於沒有膛線,彈頭直接就射出去了,也不用在炮管裡繞著膛線轉圈子,速度快。為了增加動能彈頭採用長杆形狀,硬質合金材料,正所謂打鐵首先自身硬。
穿甲彈飛出膛口後也有兩個影響,一個是空氣阻力,一個是重力,為了讓穿甲彈保持高速度就必須要設計成減少空氣阻力的形狀,根據空氣力學的原則,彈體越細阻力越小,這就是穿甲彈長杆形狀的來歷。但是彈頭小了,要求的動能並不能小,動能來源於發射藥,因此,炮膛體積並不能小,炮管直徑也不能小,否則火藥氣體壓力釋放會受到限制,反而使動能降低。於是就給穿甲彈安裝一個符合火炮口徑的彈託,彈託是兩瓣狀的(或多瓣形),把長杆形狀的彈頭夾在中間,出膛口後受空氣阻力的作用彈託脫落,彈頭則繼續前進。這裡有一個問題,滑膛炮沒膛線,彈頭怎麼旋轉?於是就在長杆形狀的彈頭尾部設計成有尾翼的形狀,滑膛炮使用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尾翼的功能是產生旋轉效應的,就這一個功能。
問題來了,線膛炮本身就是具備讓炮彈旋轉的功能,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本身也能透過尾翼獲得旋轉效應,那麼,線膛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炮彈會旋轉嗎?前文講了,穿甲彈出膛口後的威力取決於速度和動能,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旋轉效應來源於彈杆尾翼,目的是解決滑膛炮沒膛線的問題。線膛炮本身就有膛線,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出膛口後已經在做陀螺旋轉效應了,如果彈頭尾翼再旋轉,必然有一種物極必反的現象,實際上也是如此。線膛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有優勢,就是旋轉速度高,從而最大限度的消除炮彈的章動效應,提高射擊精度,距離越遠越明顯(3公里以上)。但缺點也明顯,轉速太高後會消耗動能存量,尾翼轉的跟一個小風扇似的,必然會降低飛行速度,動能也就損失了。怎麼辦呢?減少轉速,所以,線膛炮發射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彈翼功能是降低炮彈自身的旋轉速度。線膛炮的彈芯長徑比不可大於1:7,以便用線膛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其實就是給滑膛炮使用的,上世紀七十年代研製出了滑動彈帶,這樣線膛炮也可以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不同效果不好,需要在彈芯尾翼加裝一個可燃保護套,還要加裝滑動軸套(兩個彈帶外面),由於無法克服膛線賦予的高轉速,尾翼仍然起到減速作用(調整角度)。目前主戰坦克只有英國挑戰者坦克使用120毫米線膛炮,不過,最新版本的英國挑戰者坦克底盤上安裝了一門和德國“豹2A7V”相同的RH120 L55A1 120毫米/55倍徑滑膛炮,看來英國也不得不追潮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