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嘗歷史百態

    在回答問題之前先說一句,努爾哈赤並不是開國皇帝,而是後金的創始人,皇太極登基之後才稱帝,才是清朝的開國皇帝。

    好了,言歸正傳!

    根據正史記載,努爾哈赤死於疾病,但是是什麼病沒有明說

    秋七月,上不豫,幸清河湯泉。八月丙午,上大漸,乘舟回,庚戌,至靉雞堡,上崩,入宮發喪。在位十一年,壽六十八——《清實稿·太祖本紀》

    其中“上不豫”只交代了努爾哈赤得了病,卻並沒有說是得了什麼病,根據後來史學家猜測,估計是一種叫做“染毒疽”的感染病。

    但是根據野史記載,努爾哈赤傷於袁崇煥的大炮之下,之後班師回朝未能痊癒,加之心病而亡

    炮過處,打死北騎無數;並及黃龍幕,傷一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張岱《石匱書後集·袁崇煥列傳》

    根據張岱記載,確實在打“關錦防線”中的寧遠城中,有一“王”被擊傷,守城的是有很多重武器的袁崇煥,袁崇煥一直用大炮轟後金軍隊,因為大炮可不長眼,努爾哈赤很遺憾的被轟成了重傷。

    重傷班師回朝之後,又被袁崇煥隔空嘲諷一波,然後心病鬱結而死

    “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一進士小兒,乃能爾耶!”

    這句話也表明了,努爾哈赤對於袁崇煥的可氣之意。

    不過目前確實不能透徹的知道努爾哈赤是怎麼死的,但是我們可以聯想一下,正野史中的描述,其實也能重疊起來,清史不可能記載努爾哈赤被一個小小的進士擊傷而死亡這麼“荒唐”之事。

    再結合“上不豫”,留給我們遐想的空間就無限大了,而真正的歷史謎團還有待進一步的發現。

  • 2 # 日慕鄉關

    努爾哈赤的死因後世有多種說法,主要如下:

    (1)被袁崇煥用紅衣大炮轟死了

    (2)身患毒疽而死

    (3)病死

    幾種說法都說一下!天命十一年(1626),努爾哈赤率六萬大軍進宮寧遠,守城的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煥,當時寧遠城防使用了極為先進的紅衣大炮,共計十一門。

    紅衣大炮又稱為紅夷大炮,因為運輸過程中用紅布覆蓋所以得名。是明朝從葡萄牙進口的新玩意,產地是荷蘭,因為荷蘭當時侵略臺灣,所以葡萄牙人做了把二道販子,把大炮販賣給中國。紅衣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在2噸以上。當時明朝也有自產的大炮,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前膛裝藥的實心鐵蛋,但是和洋玩意比起來,國貨是用銅製造的,炮管短而薄,威力射程都遠遠不如進口貨,唯一的優點就是輕。

    後金明顯對紅衣大炮估計不足,歷史記載,寧遠城下的辮子軍被紅衣大炮打的血肉橫飛,其中就包括努爾哈赤,北韓人李星齡所著的《春坡堂日月錄》中記載,北韓使者觀摩了寧遠保衛戰,事後袁崇煥還專門派人上門看望努爾哈赤,名為慰問,實際就是去水他,還說:老將橫行天下久矣,今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意思就是老傢伙你的時代過去了,今天輸給我就是你的命!

    努爾哈赤本就受了重傷,加上被袁崇煥這麼一鬧,掛掉了!

    (2)身患毒疽

    什麼是“毒疽”,按照現代醫學就是指受傷後引發的氣性壞疽,它是由梭狀芽胞桿菌侵入傷口引起的嚴重急性特異性感染。也就是說努爾哈赤有可能是在寧遠受傷未死,後來因為感染掛掉了。清朝的史官對努爾哈赤的死諱莫如深,口徑一致,得病死的,的的什麼病沒有記載。

    倒是明朝和北韓因為獲勝,所以十分幸災樂禍,記載也比較多,沈國元《兩朝從信錄》記載:“老奴酋疽發背死”。彭孫貽《山中聞見錄》亦記載:“建州國汗,疽發於背殂”,北韓《丙子錄》也記載,“建州虜酋奴兒赤,疽發背死。”

    總之:這麼說起來和受傷還是有一定關係的!

    (3)病死

    懣恚而斃,這是歷史上較多的一種描述,詩意一點說就是:鬱鬱而終,這個說法比較可以,努爾哈赤一生戎馬,什麼事沒有見過,就因為打了個敗仗就鬱悶死了,太小看北方大漢了。

    除此以外還有一種綜合的說法:認為努爾哈赤在寧遠負了重傷,但是沒有死,回家休養以後效果不佳,得了毒疽,後來又去攻打蒙古,傷上加傷,泡溫泉治病的時候毒發而死。

    這種說法比較可靠,畢竟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傢伙,身體再好也禁不住大炮折騰,至於死因是什麼,哪天找個法醫穿越查查就知道了!

  • 3 # 阿明講歷史

    關於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死因,雖然歷史沒有確切的記載,不少人為此爭論不休,但無非有兩種可靠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被明末大將袁崇煥的紅衣大炮射傷,不治而亡。

    公元1626年,時年68歲的努爾哈赤親自率領後金6萬大軍揮師南下,幾乎不費吹灰之力連續攻佔了明朝邊疆的八座城池,勢如破竹很快便攻到寧遠這座由袁崇煥大將鎮守的城池。努爾哈赤攻下的前八座城池守將都是不戰而降,讓努爾哈赤沒想到的是,袁崇煥與城中百姓死守拒降,雙方展開了歷史上著名的寧遠之戰。

    袁崇煥讓守城將士拖出明朝的鎮國神器——紅衣大炮,並且有11座之多,分別架立在城樓上。這種炮歷史上記載威力極大,射程也十分的遠,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厲害的攻擊火炮。在寧遠之戰中,11尊紅衣大炮起到了極大的作用,6萬多的大軍完全招架不住紅衣大炮猛烈的進攻,一時間死傷者堆積如山,不到三日便撤軍而去。而八旗軍統帥努爾哈赤據稱就在此次大戰中被紅衣大炮射傷。

    明朝史籍《石匱書後集·袁崇煥列傳》記載:寧遠之戰,紅衣大炮不僅打死敵人無數,還擊中了“黃龍帳幕”,傷一“裨王”,敵軍用皮革裹著其屍體,一路嚎啕撤退。也有明朝其他史料記載寧遠之戰傷一“大頭目”。除此之外,北韓亦有史料《春坡堂日月錄》記載:北韓來明的譯官韓瑗親眼見證了寧遠之戰,袁崇煥在此次戰役中擊傷了努爾哈赤,戰事結束後,袁崇煥派人送禮去譏諷努爾哈赤,說到“老將(按指努爾哈赤)橫行天下久矣,今日見敗於小子(按指袁崇煥),豈其數耶!”,努爾哈赤聽到後“因懣恚而斃”,也就是被氣著了,傷口發作不治而亡。

    據此,努爾哈赤被紅衣大炮射傷而亡這種說法是比較可靠的,而清軍史料之所以對努爾哈赤的死諱莫如深,可能是為了穩固軍心,保全一代開國皇帝的威嚴了面子,總不能真的說被一小將給用炮打死了吧?大清如此昭告天下那不是給人恥笑了?

    第二種說法:寧遠大戰兵敗,最終鬱憤成疾而死。

    努爾哈赤一生征戰沙場,戰功赫赫,沒想到最後在寧遠之戰敗給一個小將,心中難免不滿,心情憤懣。同時努爾哈赤歲數已高,經常馳騁沙場,給身體造成了很大的損傷,最終積勞成疾,身患毒疽不治而亡。

    這兩種說法各有可取之處,也各有疑點可循,目前仍然沒有確切實證證明努爾哈赤的死因,成為至今一個未解之謎。

  • 4 # 泥腿看客

    其實我們從史料記載看,明朝崇禎皇帝繼位後,他一直希望恢復大明王朝昔日輝煌,也想勵精圖治振興大業,但由於明朝積重難返,並不是崇禎就能收拾了的爛攤子。另外,崇禎皇帝性格剛愎自用,不會用人,雖然他很勤勉政務,但仍然無法挽回局勢。

    而在東北的女真族卻在此時日漸壯大起來,特別是建立後金的努爾哈赤,以13副遺甲起兵,開疆拓土,把分散的女真部落重新統一起來,對中原已是虎視眈眈。

    1626年,努爾哈赤見時機已經成熟,他親自率領八旗精銳西征,在征伐中,努爾哈赤連續攻克錦州、大小淩河、杏山、連山、塔山等要地。此時八旗軍勢不可擋,這讓努爾哈赤看到了希望,這個希望就是能夠打敗明朝坐皇帝。

    1626年2月,滿清八旗兵攻到寧遠城下後,當時是明朝大將袁崇煥守城,守軍只有兩萬餘人,努爾哈赤決定攻城,袁崇煥則搬出看家武器—紅夷大炮,很快就把努爾哈赤擊敗。

    在連續攻城中,清軍只要抵達城下,袁崇煥就會命令士兵扔下棉油火把先燒清軍的裝具,並派敢死隊出城迎敵,清軍哪看到過這樣厲害的明軍。後來清軍又在夜間攻城,但也以失敗告終。

    據《清朝史話》記載,清軍在這次攻城連續失敗後,不得不退兵。1626年8月,努爾哈赤突然病死於距瀋陽只有40公里外的璦雞堡,死時終年68歲。

    對於努爾哈赤的死,史料說法不一,但總結起來都與寧遠戰役有關。努爾哈赤的死因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是負傷說。

    據史料記載,努爾哈赤在這次寧城戰役中被袁崇煥的大炮擊傷,不治身亡。這種說法也有一定道理,當時後金已經建都瀋陽,從努爾哈赤死在瀋陽城外40公里處,就能看出,他的傷很重,沒到瀋陽城就死了。

    據張岱的《袁崇煥列傳》中說,大炮擊中清軍的黃龍幕,擊傷了一位裨王。也側面說明當時大炮把清軍的首領擊中了。

    另外,《中國皇帝要錄》、《歷代帝王傳記》等歷史典籍都堅持這一說法,認為努爾哈赤在此戰中受了重傷,才撤回瀋陽,但不久就病死了。

    據《明熹宗實錄》記載,當時袁崇煥的大炮擊中清軍一個大頭目,然後就看到清軍用紅布把這個頭目包起來抬走了,並且能看到清軍哭聲一片。於是就推測這個被擊中的頭目就是努爾哈赤。

    二是氣死說。

    據日本學者稻葉君山《清朝全史》引用北韓人記載,有個叫韓璦的翻譯官,被袁崇煥請到了寧遠。據這個翻譯官口述,他看到清軍被明軍誘入外城,守城的明軍從城牆往下投擲矢石,並且發射炮火,殺死許多清軍,使清軍大敗。

    第二天後,袁崇煥派使者帶著禮物給努爾哈赤送去,並捎話對努爾哈赤說:“老將久橫天下,今日敗於小子,豈非數耶?”,本來努爾哈赤已經受了重傷,看到袁崇煥送禮物,還帶譏諷的話,於是一氣之下就死了。

    關於“氣死說”,《清代帝王后妃傳》裡也有相同的記載。

    三是毒疽說。

    依據清太祖武皇帝、高皇帝兩朝實錄,寧遠之役後,的確讓努爾哈赤惱恨不已,但隨後他仍在繼續征戰。而且在當年6月,蒙古科爾沁部的臺吉奧巴晉見時,努爾哈赤還親率諸貝勒和大臣到郊外出迎10裡,並對臺吉奧巴說:“今爾我無恙,得相會足矣!”如果按照這個記載,就說明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役中並未受重傷。

    但《三朝遼事實錄》記載,努爾哈赤死於疽發背而死。在這裡要知道寧遠戰役的季節,正值夏季,東北夏季也夠熱。據這本史料記載,寧遠兵敗後,努爾哈赤精神上受到挫折,他對各貝勒和大臣們說:“朕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獨寧遠一城不能下耶!”充分說明了寧遠之役讓努爾哈赤鬱忿難平。

    努爾哈赤必竟是快七十歲的人了,由於長期鞍馬勞累,很容易積勞成疾。據《清代皇帝傳略》記載,1626年7月,努爾哈赤又患了毒疽,23日是去清河湯泉療養。農曆八月初七,努爾哈赤病情加重,乘船順太子河而下準備返回瀋陽,但到了璦雞堡就死去了。

    努爾哈赤患的病叫“肉毒瘤”,俗稱“搭背瘡”,是老年人危險的大病,很難治癒。寧遠兵敗後,清軍士氣低落,努爾哈赤心情忿恨,也是誘發此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努爾哈赤在寧遠之役受挫,憂鬱而死。他死後第二年,兒子皇太極由廣寧進兵圍攻寧遠,實現了其父親沒有實現的遺願。

    努爾哈赤死後,被他的後輩子皇奉為清太祖,諡號為“武皇帝”,康熙元年,又改諡號為“高皇帝”。

  • 5 # 豬健身

    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率兵進攻寧遠,幾千弓箭手,面對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攻,就是白給,撤,又不甘心,最終在權衡利弊之後,清太祖選擇白給。

    162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重傷醫治無效,同年9月,卒

  • 6 # 樸實橙子d

    公元1583年努爾哈赤為建州左指揮使,先後兼併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建立後金自稱天命汗,連續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威震遼東,1619年後金與明軍撒爾滸大戰努爾哈赤完勝,至此努爾哈赤膨脹了。

    1626年在努爾哈赤親率八旗兵六萬餘人號稱十三萬進攻寧遠城,在他看來僅僅兩萬多明軍的寧遠小城唾手可得,不料這一冒然的舉動卻送了他的老命,這一次百戰百勝的天命汗遇到了剋星。

    八旗兵以快,狠著稱,守城明軍根本不敢出城迎敵,但是寧遠城頭的紅夷大炮卻是死神,炮彈之下八旗軍官兵平等。努爾哈赤攻城數日死傷無數居然連城牆都沒摸到,氣急敗壞的努爾哈赤決定親上前線督戰,直到被一發命中註定的炮彈打中了。同年八月努爾哈赤病亡,至於是不是因炮傷而死大明不知道因為沒證據,但後金堅持說是病亡的,因為堂堂承天起命的天命汗怎能死在區區一個炮彈之下,這不可能,絕對不可能。反正1626年隨著努爾哈赤的駕崩大明暫時鬆了一口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出汗多是怎麼回事,如何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