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房記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孃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這是“詩聖”杜甫名作《兵車行》中的開頭幾句。單單從這幾句就可以看出,杜甫所生活的時代並非什麼太平盛世,而是充滿了戰亂與離苦。若是再聯絡他的大致生平來看,世間享有“詩聖”之稱的杜甫,其一生盡是難以言說的坎坷。

    杜甫,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其祖上曾做過太守、刺史、縣令等官職。祖父為武則天時的一位有名的詩人。父親雖也曾為官,但終生也是鬱郁不得志。杜甫生於七一二年。在他尚未成年時,母親就撒手人寰,所以他被寄養於洛陽的二姑家。年少時雖然體弱多病,但喜好讀書,涉獵甚廣。可以說他二十歲前的人生中張揚著豪邁與狂傲。此後他開始漫遊各地,這擴充套件了他的眼界與胸襟。七三五年即開元二十三年,參加進士考試後赴長安應試。但不幸未中,遂又東遊齊趙,行蹤放蕩。

    三十一歲時,杜甫終於結束了自己浪跡天涯的生活而回到洛陽。在洛陽和偃師間的首陽山下修築了幾間窯洞居住,生活寂寞困苦。在天寶年初,他與和自己相差十來歲的詩人李白在洛陽見面,兩人相互傾慕,成為知心好友。天寶五年,杜甫到長安赴試。此時的李白準備浪跡天涯,而當時朝廷為李林甫執政,有用的文人才幹皆難有機會報效國家。為此,杜甫感到無限憤懣。此後,雖然經過多次以詩文進諫,也算得到了皇帝的賞識,但終究還是難展抱負。特別是九年後,他趕赴奉先也就是今天的陝西蒲城看望家室的路途中,眼中所見盡是百姓的飢寒悽慘。面對人生的困苦與辛酸,以及世道的冷清與難言,他寫下了“詠懷”的千古名篇。等他後來回到長安不久,安祿山即騎兵造反。自此他便攜帶家眷流離失所,飽受戰亂之苦。

    待安史之亂平定後,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並與王維等酬唱交遊。不久又因他人連累而被趕出長安,出任華州。而為世傳唱的“三吏”就是在他這段時期創作的。

    公元七六零年,杜甫王成都花溪,在朋友幫助下修築草堂,暫居此地,是年他五十歲整。在此處,他得到了好友們物質與精神的多多助益。但人生幾多變故,他後來也在友人舉薦下出任官職,但最終還是出蜀遊歷遣懷。在途中不想疾病纏身,但也促成了他創作的豐收。後陝豫內亂,意欲北歸的計劃只能作罷。於是,只得漂泊於江湘。最終不想,竟然病逝於漂泊的客船之上。

  • 2 # 隴右觀察

    杜甫一生可分為兩個階段,以40歲為界。

    前半過著官僚子弟,衣食無憂的生活,後半因安史亂起,加上家裡當官的去逝,生活陷於困頓。

    然後,基於性格的缺陷,他不能混跡中央官場求生,又不能自食其力,只有把投靠親友作為謀生方式,於是在亂世飄零。

    他的偉大在於艱險環境仍有一顆文藝心,平民心,然後詩句成史,留名千古。

    可知,性格即命運就是真理,而時代是命運的造就者。

  • 3 # 行至水窮處67288616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才華橫溢,讀書學習該苦寫詩,"語不驚人死不休""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被人稱為詩聖,其詩被稱為史詩。如《三吏》《三別》《羌村三首》《乒車行》等!但一生坎坷,乃至貧病交加死於船上。究坎可原因:1,生不蓬時,2,未遇明主,3,寄人籬下,4,老來多病!

  • 4 # 七月流火140400643

    人生本就坎坷,看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文人,那一個不是命運坎坷呢?蘇東坡有首詩這樣寫的:人皆有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但願有兒愚蠢且魯,無災無病到公卿。大約能夠無病無災到公卿的,就不算一生坎坷了。可以,這樣的人又有幾個呢?在我看來,杜甫的命運不過與大部分人一樣,人生有起有落,有悲有歡,如此而已。

    可是,現在杜甫一生坎坷被做為一個問題提了出來,說明大多數人還是認為,杜甫的命運不應該是那樣的,他起碼應該更好一些。這個更好,大概是官可以做的更大一點,特質生活條件應該更好一些。但是,命運這事是人生的全部條件綜合起來形成的結果。杜甫的命運只能是那樣,不可能是另外的樣子。

    杜甫好歹也是個官。比起孟浩然等沒有當過官的,算是不錯了。而且,工部官員郎也算是個不小的官了,和現在比照,大概也算是廳級幹部了。當然,這只是他最後的官職,他一生大部分時間,官職都不高,大多數時間是給別人當幕僚。說坎坷,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這個坎坷,是與他在文學上的巨大成就相比得出的。假如杜甫不是“詩聖”,相信人們也不會在意他的命運是否坎坷。

    以為文學成就巨大,就一定要當大官,這樣的認識是有問題的。但持這樣認識的人卻不在少數。普通人形成這樣的觀念,不是自發的。而是受到文人的影響。懷才不遇,正是千年以來的文人心態。但一個簡單的道理是,當官的能力,是取決於政治才能,而不是文學才能。文學才能好的人,也未必就能當好官。所以文人的懷才不遇,可能是個千年的誤會。

    文人有文人的品格,政治家有政治家的品格。這兩者之間,是有很大差別的。其中最關鍵的差別是,文學家必須有真性情,必須對現實的某些方面有深刻的體驗。在文學作品中,把這種對生活的體驗表達的越深刻越真實,就越能感動人。一個能夠感動人心的文學作品,他的作者必然是一個有真性情的人。而政治家或者說當官的,卻不能輕易表現出自己的情感傾向。他必須是中庸的,不偏不倚的。所以,一個好的文學家,可能不一定是一個好官。這就是許多文人懷才不遇背後的原因。

    文人常常是有個性的。有了鮮明的個性,獨特的表達,才能被別人記住。杜甫也是一個有個性的人。有句名言說,性格決定命運,還是非常有道理的。杜甫的坎坷,與他的性格,絕對有相關性。《舊唐書》杜甫傳對杜甫性格的評價是:“煸燥”二字。這個詞現在不怎麼用了。如果用現代的詞語解釋一下,大概有急燥,狂傲,遇事走極端的意思。這樣的性格,是不太適合當主要領導,當個副手,大概還是可以的。

    杜甫的性格,大概與遺傳有點關係。他的爺爺杜審言是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祖孫兩代都是著名詩人,在唐代也不是很多。當然杜甫能成為詩聖,也有遺傳的因素。

    杜審言是初唐時期大詩人。他狂傲是出名的。一個有名的例子,一次朝庭考核官員。當時的考核方式,是每人寫一個判詞,其實也就是公文寫作。考核完之後,杜審言在許多同僚說:“蘇味道要死了。”蘇味道是當時的文壇領袖。也是考核的主考官。這些同僚們聽了杜審言的話,很詫異,問:“為什麼?”杜審言說:“蘇味道看到我寫的判詞,羞也羞死了。”從這裡,可以看出杜審言的狂。也正是因為他的狂傲,同僚們對他很有意見。他的兩個上級合夥想陷害他。杜審言有兩個兒子,大的杜並,小的杜閒(即杜甫之父)。大兒子的脾氣也是相當火爆,聽說有人陷害自己的父親。拿了一把刀,就把父親的上司給捅死了。這兩個事,都是正史所載。杜甫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性格“煸燥”也是應有之義。

    正是因為這樣的性格,使得杜甫的文學水平很高,但現實的行政能力卻並不行。這樣的人,是適合當幕僚,在公文處理上是他的強項,但現實政務的處理水平上,卻是不行的。雖然杜甫的詩中有“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的宏大誓言,可是,那是儒家的政治理想,文人們誰都能說出來。可是真正的實施起來,是需要政治才能的。而這恰恰是杜甫欠缺的。所以,杜甫一生,大部分時間是給別人當幕僚。其中最有名的是嚴武。

    嚴武對杜甫是很好的。因為他有政治家的風度,能夠容得下杜甫。給杜甫這樣的人當領導,其實也是挺不容易的。《舊唐書》記載了一則杜甫與嚴武的故事,可看出杜甫的性格。嚴武的父親叫嚴挺之,是當過唐朝宰相的。有一天,杜甫對嚴武說:“嚴挺之竟有是兒。”意思說,沒想到嚴挺之竟然有一個這麼好的兒子。這句話看似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華人講話是講究身份的。這句話名顯是長輩誇晚輩的話,現實是,嚴武是杜甫的上級領導。嚴武當然知道杜甫的為人,也不去怪他。兩個人相處還是不錯的。可是等嚴武去世之後。杜甫的工作就不好找了。

    至於說到杜甫生活的困苦,物質上的艱難,那是戰爭造成的。在戰爭的形勢下,許多比杜甫大的官都窮困潦倒。杜甫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杜甫雖然官做的不大。但他的價值不是體現在政治上,而是體現在文學上。正是由於命運的坎坷,才使得他對人生對社會對生活有了深刻的體驗。他把這種體驗用如椽的巨筆寫出來,就成為一部有溫度有情感的歷史記錄,成為詩史。

    有句話說,國家不幸詩人幸。杜甫自己也說過,文章憎命達。或許正是因為命運的坎坷,才造就了文學的偉大。才成就了詩人的不朽。所以,有一句話說的很好,曾經歷的苦難,最終都會成為人生的財富。

  • 5 # 風雅正

    古印度東北部小國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出身帝王世家。雖然他的國家相對弱小,臣屬於大國,而作為王子,他的一生本來可以平安順達的。令人十分震驚並且萬分敬服的是,他出城幾次,遇到老者、病人和死人後,便覺悟到眾生皆苦,人生不可能避免生老病死苦之宿命。生命都是短暫的,人被各種慾望羈絆折磨,人的本性被外界的紛紜的慾念和資訊遮蔽,不懂得世間的因果,因此,肆意妄為,造了不少惡業,卻不自知。

    苦,或許即為眾生之本相。

    [佛陀]

    詩人作家,錦心繡口,敏於感受,長於表達,能夠充分抒寫宇宙、社會和人生的變幻和痛苦。越是偉大的詩人,越能直觀真切地呈現出生命的苦與痛來。

    從這種意義上講,偉大的詩人,必然同時也是偉大的殉道者。他們以自己為犧牲,以其時代為貢獻,以揭示眾生之本相為使命。

    杜甫作為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大詩人,自然也不例外。他的一生,註定是坎坷的。或者說,正因其坎坷,才成就其偉大。

    杜甫坎壈一生,卻又不僅僅是他自己的一生。他的憤懣痛苦,是當時備受壓迫者,有志不得伸,有寃不得訴者的痛苦。他的痛苦,也是一切被壓迫、遭到不幸的,被侮辱、被損害者的痛苦。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圖,被李隆基、楊國忠和李林甫等昏君奸臣葬送!“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也被歲月消磨殆盡。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及其家人,被裹入逃難者的洪流之中。那時,他是詩人杜甫,更是難民杜甫。難民是不幸的,杜甫的“詩史”,正是精煉押韻的難民實錄。

    杜甫又是幸運的,作為士大夫,身在仕籍,得以免除諸般徭役、兵役。在石壕村中,如果他也是尋常平民,肯定也被拉了壯丁!

    在咸陽橋邊,如果杜甫家族也是普通百姓,那麼,也不免“耶孃妻子走相送”,生離死別,悲傷哭泣,“哭聲直上幹雲霄”了!

    [讀杜甫,愈覺其可敬,讀李白愈覺其可愛。風雅君傾心李白,但卻越發不敢雌黃老杜]

    杜甫又是不幸的。他自己的幸運,並不能消減社會的苦難,甚至也不能減輕他自己的痛苦。作為孔子精神上的後裔,濟世愛民是其人生信仰和生命哲學。可是,天崩地裂,百姓流離失所,他卻無能為力,不能救生靈於水火。

    他只有一支越發蒼老悲涼的筆,飽沾著悲憤的無奈,一字一頓的訴說。彷彿白紙是法庭,能夠給他,也給他所熱愛的君父家國、百姓同胞以最後的,也是永恆的公正。

    然而,他一直沒有盼到這種公正的到來。有時,貌似略見曙光,他便興奮不已,“漫卷詩書喜欲狂”,還要“卻下襄陽向洛陽”。好像暫時忘卻了子女被餓死、兄弟骨肉分散的悲哀。

    王師小勝之後,卻不能一鼓作氣勢如虎,反而常遭到意想不到的的慘敗,生民之難,益發深重。老詩人的心胸似乎難以裝盛這一波有一波的苦難和折磨了。

    “古來大才難為用”,向來溫柔敦厚、雅正中庸的杜二,有時不免偏激。這種偏激之中,卻有種讓人悲涼的深刻和真切在。

    [馮至先生《杜甫傳》]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杜甫為絕世天才,不世出的謫仙人李白悲哀。難道他只為李白悲哀嗎?

    我們最深切的同情,最終指向的都是自己!而這種“自我中心”,卻並不自私,也不狹隘。畢竟好漢識好漢,英雄最懂英雄,而天才更能理解天才的悲哀!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一千多年後,熟讀李杜詩篇的趙翼,渴望引領風騷,甚至已不覺李杜文章新鮮的他,卻最懂杜甫等人。這兩句詩,簡直是杜甫人生和藝術的最精確最簡練的註腳。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詩人是永恆國度的王者,在他們自己的時代,縱然不被視作小丑,卻常被世俗統治者輕視,司馬相如被漢武帝以“倡優蓄之”,唐玄宗則希望李白作個協律都尉,為其淫樂助興。

    杜甫則更慘,落魄了大半輩子,才見到皇帝。結果,自己太老實太死板,站錯了隊,差點沒把小命搭上。新晉皇帝肅宗李亨,已經把他打入另冊了。

    縱然杜甫交了大運,像老哥高適那樣,中晚年才得志,成為一方大員。或者像詩佛王維那樣,官隱於朝,那麼,杜甫還是杜甫嗎?

    曾經飽受苦難的高適們,在世俗意義上是成功了,大器晚成,逆襲成功,進入統治集團。之後,他又留下什麼呢?

    立德是聖人明君之事,立功乃將相之業,詩人的事業是苦難,是弱者的營生。

    詩人渴望成為強者,擁抱塵世的幸福,但詩人並不滿足於自身富貴。

    偉大的詩人,生而為己,他們為理想為信念而活。

    偉大的詩人,又因其胸懷天下,志在蒼生,為他人為公義而活!

    弱者常在,苦難長有,詩人的事業永存,詩人們的坎坷,便不可能結束!

    這種坎坷,神聖而偉大!

    更多人文精彩解讀,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 6 #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因為詩聖杜甫大半生處於顛沛流離之中,生活慘淡無光,倒致一生坎坷。

    我們在提到詩仙李白的時候總不可避免地提到詩聖杜甫。杜甫年少時生活條件相對優越,畢竟父親是兗州司馬,他經常遊歷山河,結交了許多有名的人。但是因為運氣不好,導致自己兩次參加科舉,可是不中。於是就心灰意冷,去遊歷山河去了。在杜甫32歲時候遇到了李白,杜甫很崇拜李白,在自己的很多詩篇中都提到了李白。雖然李白詩中寫杜甫的詩並不多。

    至於杜甫地後半生顛沛流離了,大概是在杜甫四十歲那年,他寫了一篇《大禮賦》,幸得唐玄宗賞識,給了他一個候補官位,但拒絕出任校尉。之後他從長安還沒踏進家門,就聽見家裡哭聲,原來是他最小的兒子因為缺吃少穿給餓死了。之後安史之亂開始了,他就去投奔新皇帝唐素宗,中途還被當成反叛人士給抓起來了,不過幸好最終還是見到了唐肅宗,並被封官。

    但杜甫做官並不如意,之後又去四川投奔他的好朋友嚴武,來充當幕僚。並蓋了一座草堂,這就是四川著名景點杜甫草堂了。這時候杜甫已經五十多歲了,而且生活依舊貧苦,他直到死去一直生活在草堂裡。

    這就是杜甫的一生,可以用慘淡來形容他的一生。但就是這慘淡的一生,給了杜甫很多感觸,由此創作了許多著名詩篇。因此被稱為“詩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uper junior的金希澈特別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