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水流芳2019

    “一代詩宗”曹植——論曹植對中國詩史的獨特貢獻

    中國詩史“二源合一流”的嬗變大勢,文質彬彬、情文並茂,追求“壯美”的美學定位,以抒情為本的文化品格,以五言詩為主的詩體形式,皆由曹植垂範並師法千秋。曹植“一代詩宗”的詩史地位,是由曹植的四大貢獻奠定的。

    1.曹植詩隱括《風》、《雅》,組織《莊》、《騷》,得《漢樂府》精髓,法《十九首》意象,繼往開來,初步確立中國詩歌“二源合一流”的嬗變大勢。

    中國詩歌發展,明顯地呈現出“二源合一流”的大勢走向。“二源”即以《詩經》為代表的北方詩學體系,以《楚辭》、《莊子》為代表的南方詩學體系。建安詩歌一代繁盛,正是“得《風》、《雅》、《騷》人之氣骨”,二源交匯,南北合流,儒道合一的產物。

    曹植乃“風、雅之苗裔”,曹植自己也以“有應風雅”相標榜,讀曹植《送應氏》、《泰山樑甫行》、《情詩》、《門有萬里客行》等,這一點,不言而自明;同時,曹植《飛龍篇》、《遠遊篇》等遊仙詩,“與《楚辭》同意”,《雜詩》六首,“原本於《離騷》”,所以劉熙載《藝概》卷二也謂“曹子建詩出於騷”;並且,曹植詩也多樂府,“參其樂府,皆漢氏之韻”;《南國有佳人》等遊子思婦詩,“全法《十九首》意象”。

    因此,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卷五謂“子建之詩,隱括《風》、(儺》,組織屈、宋,洵為一代宗匠,高踞諸子之上。……然不能不推子建為極者,蓋有得於詩家之正派的宗也。”將曹植作為《風》、《雅》、《楚辭》的正宗傳人來推崇。

    建安詩歌,正處於承上啟下,“二源合一流”的歷史交匯處,“三曹七子”皆為此作出了自己的貢獻,然真正以詩歌實績確立這個嬗變大勢者,當首推曹植。

    袁行霈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說得好:曹植詩,“既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莊雅,又蘊含著《楚辭》窈窕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映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慘遠的情調。這一切都透過他凝聚在五言詩的製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這是一個時代的事業,卻通過了曹植才獲得完成。

    2.”曹植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初步確立中國詩歌“壯美”的美學定位和文質彬彬、情文並茂的發展道路。

    所謂“骨氣奇高”,是說曹植詩不僅有血有肉,而且有骨有氣,充滿氣勢和骨力,充滿追求和抗爭,顯得慷慨剛健,悲憤沉鬱,以氣取勝,以骨取勝;所謂“詞采華茂”,是說曹植詩風流倜儻,文采斐然,工於起調,善為警句,鍛字煉句,聲色和美。

    建安詩人唯曹植華麗其容,風骨其實,“詞采華茂”因“骨氣奇高”而不致流於浮豔纖柔,“骨氣奇高”又因“詞采華茂”而不致陷於平淺粗豪,真乃文質相稱,情文並茂,壯哉美哉,美哉壯哉!

    所以《多歲堂古詩存》稱“魏詩至子建始盛,武帝雄才而失之粗,子桓雅秀而傷於弱,風雅當家,詩人本色,斷推此君。”吳質《答東阿王箋》即以“文彩巨麗”讚美曹植;魯迅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係》一文中,將“華麗壯大”作為建安文學的一大特徵。

    劉勰《文心雕龍·風骨》雲:“若風骨乏採,則鷙集翰林;採乏風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嗚鳳也。”高度評價了風骨與詞采的統一,並譽為文中鳳凰,同時譏笑有風骨而缺文采者為文中鷙鳥,有詞采而乏風骨者為文中野雞。

    陸機、謝靈運、謝眺等人,受曹植“詞采華茂”的影響,以至愈演愈烈,繁衍出六朝詩歌的“採麗競繁,剛健不聞”;另一方面,左思、鮑照,其實還包括阮籍、陶潛、庾信、陳子昂、李白、杜甫等人,繼承發展曹植“文中鳴鳳”的精神,形成“盛唐雄贍”的壯美詩風。陳子昂的詩歌革新運動,上接“漢魏風骨”,要求新詩歌應“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Excelle練,有金石聲”《修竹篇序》),李白的“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要求風骨與清發的結合,皆與曹植的“骨氣奇高,詞采華茂”一脈相承。

    3.曹植詩“情意有餘,洶湧而發”,結束了中國詩歌在言志、緣事、緣情之間的左右搖擺,確立了抒情的文化品格。

    《詩經》以言志抒情為主,其中有少數詩歌,如“民族史詩”、《七月》、《氓》等有明顯的敘事傾向。《楚辭》也以抒情為主,但敘事性大為增強,《離騷》作為一首自傳體政治抒情詩,回顧半生經歷,探索未來道路,便大量用賦的手法;《招魂》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也多用體物鋪敘筆法;《卜居》、《漁父》更是明顯的散文化、敘事化。

    《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以敘事為主,《東門行》、《病婦行》、《孤兒行》、《陌上桑》等皆為成熟的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更是達到中國古代敘事詩的最高成就。《古詩十九首》“深衷淺貌,短語長情”,又以抒情為主。

    中國詩歌雖以抒情言志為發端,但其發展實在是依違於志、情、事之間,左右擺擺,自曹丕的“文氣”說、陸機的“緣情”說始,中國文學方覺醒、獨立,中國詩歌方確方向,以情為本。然“文氣”說、“緣情”說的出王主要受到建安詩歌的啟發。而真正代表“文氣”、“緣情”理論的實績,以創作實踐確立中國詩歌抒情品格的詩人,當首推曹植。

    “七子”中唯王粲、劉楨多抒情詩,但數量、質量皆遠不能與曹植比肩。曹植詩“本乎性情,慷慨高歌不減乃父,“柔情麗質,不減文帝”,並且無情不可抒,無意不可達,《白馬篇》之豪壯、《薤露行》之慷慨、《送應氏》之悲涼、《七哀詩》之哀怨、《美女篇》悽婉、《雜詩》之纏綿、《贈徐幹》之坦誠、《野田黃雀行》之沉痛、《贈白馬王彪》之沉鬱、《當牆欲高行》之憤激、《泰山樑甫行》之悽慘……

    4.藝術質量上,曹植五古深於取象,善為比興,大量詩作,通篇用比興,在建安詩壇,可謂“集比興之大成”、“開一代風氣”。

    曹植詩工於起調,善為結語,曹植以前,古詩不假思索,無意謀篇,自曹植,方“有起,有結,有倫序,有照應”,並且“結名好難得,發句好尤難得”,曹植有此成就,實在是大不易;曹植詩功於錘鍊,善為警句,而曹植以前,古詩“平平道出,無用工字面”,自曹植,方鍛字煉句,後世詩人爭相效仿,甚至“唐人詩眼本於此”;

    曹植詩對仗工整,平仄妥貼,對齊永明體及唐近體詩,也多有啟發;曹植詩詞詩採華茂,粲溢古今,卻“渾然天成”、“文質適中”,將樂府詩的通俗和《十九道》的典雅相融合,“形成自己全新的語言風格”;

    綜上所述,中國詩史“二源合一流”的嬗變大勢,文質彬彬、情文並茂,追求“壯美”的美學定位,以抒情為本的文化品格,以五言詩為主的詩式形式,皆由曹植垂範並師法千秋。雖然詩歌的藝術發展有其自身規律,但人為因素,大家手筆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古人將曹植列“古今三大詩家”或“古今四大詩聖”,這絕非過譽之詞,這是由曹植對中國詩史的獨特貢獻所奠定的。

  • 2 # 名家名人典華語詩典藏

    曹植(公元192~232年),三國時魏國 詩人,文學家。曹植是曹操第三子,因曾被 封為陳王,諡號“思”,世稱陳思王。曹植 自幼聰慧,才思敏捷,被曹操所器重,曾一 度考慮廢曹丕的太子位而傳王位於曹植,但 因群臣強調“立長”原則而作罷。

    也正因為 此,曹操死後,曹植為繼位的曹丕所恨,差 點將其殺害,終生被排斥在主流政治之外。 曹植的文學成就乃是“建安文學”中 最高的,《詩品》稱之為“建安之傑”。總 體上,曹植的創作可以曹丕稱帝為界分作兩 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其作為優遊宴樂生活 的貴族王子,所寫詩作大多是意氣風發、文 採絢麗的風格,代表作有《白馬篇》、《箜 篌引》等。而第二個階段,隨著曹丕稱帝 後,其在政治上處處受到排擠與打擊,對社 會與人生有了新的認識,作品數量增多,且 思想更加深刻,藝術上也更給成熟,代表作 有《雜詩》6首、《七哀詩》、《贈白馬王 彪》等。

    鍾嶸在《詩品》中稱讚曹植的詩 “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曹植的詩歌在文 學史上具有深遠影響,尤其其作為第一個大 力寫五言詩的人,對五言詩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完成了樂府民歌到文人詩的轉變,推動了五言詩的發展:這一條應該算是曹植最突出的文學貢獻。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建安時期詩歌逐漸與音樂分離,因此在詩歌聲韻和形式上,曹氏父子都作出了承前啟後的典範作用,詩文既繼承了《詩經》、《楚辭》、樂府的風格,又有自己的鮮明特點,完成了樂府民歌到文人詩的轉變。曹植更是史上第一個大量寫五言詩的人,推動了五言詩的發展,確立了五言詩在後世的主流地位。

    千古名篇,萬世景仰:曹植詩文辭賦、樂府、書法、畫論俱佳,以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期作品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後期的作品則主要表達了鬱郁不得志的激憤,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氣度與精緻並存。其代表作《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更成為千古名篇,文壇奇葩。

  • 3 # 西域西行

    曹植的主要貢獻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於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一說鄄城),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

    評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文學批評家鍾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並在《詩品》中把他列為品第最高的詩人。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主要成就或貢獻

    詩歌

    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

    ■ 詩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寫作五言詩的人,推動了五言詩的發展,這是曹植最突出的文學貢獻。 曹植長於五言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給五言詩奠定基礎的文人。他極大得開拓了五言詩的題材領域和反映百姓生活的能力,對後世的阮籍、左思、陶淵明、謝靈運等影響深遠。

    畫論

    曹植著有《畫贊序》,是中國畫論史上流傳下來的第一篇專題論畫的文章。它可以同漢代的《毛詩序》相提並論。《毛詩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專談詩歌的文章,闡述詩歌的倫理教化作用;《畫贊序》則主張繪畫在"教化"方面應具有的功用。這當然是儒家思想。但曹植在這裡明確了繪畫藝術的社會價值和意義,肯定了繪畫藝術的地位,則是很重要的。 [12]

    曹植明確提出畫能“存乎鑑戒”。而且這種“鑑戒”還不是圖解式的進行,而是透過繪畫藝術形象引起觀畫者的感情共鳴產生的。他談到繪畫引起觀畫者的感情反應,有“仰載”、“悲惋”、“切齒”、“忘食”、“抗首”、“嘆息”、“側目”、“嘉貴”等等。這是不同的人物畫像所引起的不同的如此豐富多樣的感情反應,這就接觸到了繪畫藝術的特徵。這是中國繪畫史上第一次接觸這一問題。它與曹丕《典論·論文》第一次講文章要有作者的性情是一致的。兩者在理論上可說都是開啟以後那個文藝自覺時代的先聲。

    軼事典故七步成詩

    曹植“七步成詩”的廣為流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見於《三國演義》),然而這首詩不見於陳壽的《三國志》,最早見於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世說新語》記載著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學,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將被處死,而且對詩有嚴格要求:詩的主題必須為兄弟之情,但是全詩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內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詩是否為曹植所著作,至現今仍有爭議。

    洛神悲歌

    對於《文選》中的謬注,清人朱乾在《樂府正義》中鞭撻說,這篇原是曹植借“宓犧氏之女,溺死洛水為神”的傳說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心境的《感鄄賦》。鄄者,實為封地也。好事者利用“鄄”與“甄”通,附會出《洛神賦》隱寓曹植與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戀事,不獨汙前人之行,亦且汙後人之口。近有學者考證出《洛神賦》的主旨是曹植悼念懷戀其亡妻崔氏女,洛神形象是崔氏女的化身。然而兩者說法皆有不妥之處,故此隱喻君臣大義說較為流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雲:“本篇或系假託洛神寄寓對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的苦悶。”

    梵唄泰斗

    曹植還是中國佛教梵唄音樂的創始人。魚山頂西側,有一石壁,上寫“聞梵”兩個硃紅大字,據記載,曹植“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惋”、“乃慕其音,寫為梵唄”。“聞梵”處便是相傳曹植當年聞聽梵樂的地方,由此曹植也就成為中華佛樂的創始人。在“聞梵”處的下方,有一石洞,名曰“梵音洞”,據說曹植聽到的梵樂就是從這個山洞中傳出的。曹植聞聽的梵樂後來向東傳入北韓半島和日本,為此曹植又被譽為日本佛樂的鼻祖,每年,日本宗教界都有大批人士前往魚山參拜曹植墓,並在墓前演奏曹植當年創作的梵樂。前不久,中國佛教協會、山東省佛教協會在魚山山麓隆重舉行了魚山梵唄寺修復奠基儀式。這次修復魚山梵唄寺,預計總投資1億多元,寺院以魚山為中軸線,主體工程有普渡橋、山門殿、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方丈室。中軸左右分別建有地藏殿、觀音殿、禪堂、齋堂、僧房以及客房。在魚山東麓還將建設萬佛太殿、舍利寶塔以及梵唄佛樂大廳。在這次修復工程中,還將修建一座高20多米的銅鑄觀音像。魚山梵唄寺俯瞰滾滾黃河,面臨青翠群山,背倚魚山,呈獻給遊人一個“白雲、青山、黃河”的雲水勝景,當人們登臨此處時,自然會想起“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的不凡氣度。

  • 4 # 樹望春

    可能我學得東西少,再就是我不是研究曹植的,我們所知道的就是《洛神賦》《七步詩》,再就是從諸葛亮嘴裡說出的《銅雀臺賦》。從這幾段詞裡沒看出來他有多大出息!《洛神賦》,被羅貫中鑽了空子,把他寫成了叔嫂戀,被後人於不恥。《七步詩》,就是一個可憐蟲。《銅雀臺賦》更蠢,被諸葛亮用來做了離間計!所以說,曹植就是一個眼高於頂的廢物,幸虧曹操沒讓他接班,不然他就是一個秦二世!他就是一個狂人,一個醉鬼。安邦定國窮無一策,吃喝嫖賭樣樣精通!後世唐朝的李白就是他們一路貨!

  • 5 # 月亮林地的鵪鶉

    讓人知道,江山本來他也有份,的確他玩不過曹丕。

    也讓人知道曹丕就算再壞,還是有點手足之情的。

    他也提醒你,文采再好,人再風流,也不要隨便玩政治。

    要玩政治的話,合作伙伴很重要。不要隨便相信人。

    上一輩就算是神,也會糊塗的,一不小心,你就失寵了,通常這意為著沒路走了。

    世界太危險了,到處都是坑。。。

  • 6 # 蘋果炒土豆

    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前期與後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族王子的優遊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願望。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首先,漢樂府古辭多以敘事為主,至《古詩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佔重要地位。曹植髮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複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曹植還是建安文學之集大成者,對於後世的影響很大。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更是讚許有佳:“天下才共一石(dàn),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於一個女生,喜歡上一個像父親一樣的男生,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