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風浩蕩

    如果敵人就是奔著弄死你來的,那橫豎都是死,還不如多殺兩個多賺點。

    如果敵人要利益,那麼上策當然是與之合夥,大家都能獲得更高利益,並且會減少成本投入。

  • 2 # 四川達州人

    這裡有一些區別。

    歐洲與中東地區,戰爭實際是稅收權爭奪,也因此,歐洲中東地區的戰爭烈度不高,除非似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宗教擴張,才會進行拼死抵抗,亦如蒙古遠征後,也扶持當地貴族傀儡代為徵收稅金一樣。

    這樣的情況下,抵抗不激烈,征服是主體,鎮壓屠城相對少一些。投降並無不可,比如歐洲人臣服蒙古人要交稅,本國國王同樣抽稅。就如阿提拉肆虐歐洲,羅馬帝國支付黃金與公主之後,匈人自然撤退。

    其餘情況下,敵人是為了消滅你的種族,滅絕你的文化,滅亡你的血脈而來,自然應該抵抗到底。別無選擇。

  • 3 # 半瓶水76524495

    無聊!

    古代戰場有哲學嗎???

    勝為王,

    敗為冦!

    以確定勝利為主利,

    什麼政治?

    什麼哲學?

    全是後人的分析和定義。

    然後強加於人古人的思想和品德之中。

    敵眾我寡,

    幾乎全部是投降的事例,

    除有忠心為主的將領不投降寧戰死的事例外

    投降者也是不少。

    但絕沒有誰是上升到什麼政治哲學!

    換句話說:

    什麼是政治?

    什麼叫哲學?

    古人可以說是一竅不通!

    所以,以現在的觀念看古人的思想,

    看古人的思想方針等等,

    純屬是無聊之談。

    古人不見今時月,

    今人不曉古時雲。

    生死兩茫茫,成敗一天地。

    這就是古人的思想,

    哪有這麼複雜啊!!!

  • 4 # 真誠地看著你

    戰死光榮;戰而不勝,力竭被俘也無可指責;不戰而降可恥,這種人不僅被自己人唾棄,也不會得到敵人的尊重,死不足惜。

  • 5 # 謝金澎

    古代戰場,敵眾我寡,是戰死還是投降這不是一個政治問題,也不是一個哲學問題,這是一個個人品行操守的道德問題。

    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文死諫,武死戰”,“家園故國”等等概念,就是告訴我們,身為戰士,平時食君之祿,戰時忠君之事,理應戰死沙場,馬革裹屍還。這是做人做事的本分,人是應該守本分的,倘若一旦失去了本分與原則,朝秦暮楚,毫無底線,那麼終將會被人唾棄,而在青史中留下罵名。

    既然題主要求從政治和哲學的角度分析,也不妨姑妄拋開道德層面分析之:

    從政治的角度,無論戰死還是投降,都是有利有弊。如果投降,可能會有幾個結果。一、被敵軍殺俘虜,比戰死更加憋屈,古往今來,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很多;

    二、成為戰俘,屈辱的活著,等待戰俘交換或者淪為苦力被奴役;

    三、因為投降時,還有很強的實力,被敵方利用,繼續高官厚祿,榮華富貴。但是一輩子都不會被帝敵國當做自己人看待,永遠都僅僅是被利用而已;

    四、無論以上哪一種結果,家人都會因為你的投降而抬不起頭,你也永遠進入故國的黑名單。

    一對比,可以發現,投降獲得好處的機率很小,獲得壞處的機率很大。

    那麼戰死呢?其實真正在戰場上殺紅了眼,死亡並不是那麼可怕,會在壯懷激烈中忘記疼痛而痛快的犧牲。他的唯一壞處就是肯定活不成了。他的好處就是:一、你給軍人做了一個正面積極的示範效應,可以激勵更多的同胞拿起武器,捨身忘死、保家衛國;二、你的家人獲得殊榮,父母或者妻兒可以很驕傲、有保障的繼續活下去。

    那麼從哲學的角度看呢?如果從哲學的角度看,征戰本身就是毫無意義的,活著與死了都是一個必然的過程而已。

    什麼三不朽,什麼身後名,什麼傳宗接代,什麼男歡女愛,什麼萬千繁華,在哲學看來都是妄想與執著,都是譬如朝露,轉瞬即逝;都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所以,從哲學的角度看,你死戰有死戰的價值,投降有投降的意義。

    但是,如果從哲學的向死而生,一切皆幻境的角度來看,戰死是解脫之道,投降是苦海沉淪。還是痛快的戰死,更符合哲學對生命的定義。

  • 6 # 葉飄刀

    為什麼不能贏了

    戰爭並不是一個比較人數的簡單遊戲。

    以少勝多的戰例所在多有,否則打仗也不用打了,雙方比較一下誰人多誰就贏了。

    僅僅因為敵眾我寡,就想到戰死還是投降。

    那麼我認為,最終投降的機率要遠遠的大於戰死。

    為何,首先這是一個對勝利失去了信心的人,只是因為敵人更多,便沒有了追求勝利的信念。

    在對勝利失去信念,並把投降作為選項的時候,這樣的人還會選擇戰死嗎?

    他要真有不惜戰死的勇氣,那麼就應該是決死爭勝,還是投降求全。但這個問題中,看不出爭勝的勇氣,只從問題看,其實很明顯有偏向性。

    戰死的結果是自己死亡,但勝利沒有希望,也就是白白死了(因為在問題設定的時候,就沒有設定有勝利的可能),那麼投降至少可以保全自己。

    所以要真是怎麼問的話,就是在誘導選擇投降。

    哲學和政治的立場不知道,但就軍事立場上,絕對沒有說,敵眾我寡,就只有戰死和投降兩種選擇的。

  • 7 # 度度狼gg

    1944年8月的衡陽,方先覺為了第十軍7000多傷兵免遭屠戮,抵抗了47天后率部放下了武器,雖然打著“停戰”的旗號並且被日寇改編為所謂“先和軍”,但其實就是投降。雖然逃回重慶後蔣某人並沒有難為他,還授予勳章並委為青年軍副師長,只是為了表達自己未能兌現諾言“兩週內”解圍的愧意,而不是贊同方先覺的做法。

    (龐炳勳)

    方先覺為此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其後幾十年始終活在同僚的譏諷之中,揹負著巨大的思想壓力,退役時曾嚎啕大哭,恨不當年戰死衡陽。而日本人沒有屠殺第10軍被俘官兵,也不是改過自新變成了善男信女,一方面是戰爭已經進入到1944年,日軍中高階軍官的心態悄然發生變化,不太敢胡來;一方面是前頭還需要打全州、打桂林、打柳州,衡陽如果殺俘,勢必激起後面更激烈的抵抗,得不償失。至於說到對方先覺敬重?也許有那麼一點點吧。

    臺兒莊戰役中血搏板垣師團的西北軍龐炳勳(第3軍團長),後來已經成為第24集團軍總司令,然而在1942年兵敗被圍後,最終選擇了投降,成為了汪偽軍的將領。如果你注意研習軍史,就會發現在解放戰爭中,類似的將領都不會被重用和提拔,老資格的吳化文作戰稍有不力,就被王耀武罵的狗血噴頭,孫良誠亦如此,無它,對於抗日戰爭中曾經變節的將領來說,汙點是永遠抹不掉的,自然被軍中普遍瞧不起。

    (方先覺)

    而在1943年的常德會戰中,死守常德城14天的第74軍57師餘程萬將軍,8000人戰至最後僅剩幾百人時仍然沒有投降,最終在部下的苦勸下突圍,無愧於第74軍“抗日鐵軍”的稱號和57師“虎賁”威名。蔣某人後來做樣子要槍斃他,其實是因為在開羅會議上有點栽面,以及常德光復時廢墟里站出來百餘名傷兵,餘程萬沒有做到與所有部下共存亡。

    但是總體而言,餘程萬贏得了更多的尊重,力戰不止,寧死不降。至於說到政治層面,上述三個案例有個共性,都是發生在抗日戰爭期間,屬於“民族解放戰爭”,對於倭寇,是不應該有投降之念的。南京城破後,對這一點沒有認清的9萬名官兵,許多人放下武器主動向日軍投降(日軍是有記載的),等到被集中起來用機槍屠殺時,他們才想起來反抗“跟日本人拼啦”,悔之晚矣!

    (餘程萬)

    原因很簡單,日本侵略者在那個年代對中華民族有著深深的歧視,從稱謂到具體的事例有很多,這是兩個國家和兩個民族之間的生死之戰,你就算投降了他們也未必放過你,既然左右是個死,為何不力戰到底?至少死的還有些尊嚴。這與後來的三年解放戰爭有著本質的不同,那是華人自己的事情,當歷史的車輪不能阻擋時,順應潮流從而減少華人的生命財產損失,而不是死守愚忠,起義、投誠或者投降無可厚非。

    北平正式和平解放是1949年1月30日,而關於北平戰與和的談判早在前一年的年底就展開了,我軍平津戰役前線指揮部曾經要求天津守軍必須在1月13日之前開出城外,以避免傅部無限期拖延的情況發生。然而面對20多萬東野大軍的包圍,陳長捷一不出城接受改編,二不放下武器投降,最終29個小時兵敗被俘,自己也成了戰犯。可是在天津戰役中雙方數萬人的死傷,炮火連天造成的巨大損失,是不是本來可以避免呢?

    (孫良誠)

    淮海戰役第三階段,戰場上的蔣軍殘部只剩下被包圍在陳官莊地區的杜聿明集團。1948年12月8日,華東野戰軍陳毅、粟裕和譚震林三位首長聯名致信杜聿明,要求他:“命令部下停止抵抗,實行有組織的繳械投降,我軍當可保證汝等及全體官兵的生命安全”!聯名信被謄寫多份,由俘虜帶進包圍圈,杜聿明看完信後心有所動,拿去給邱清泉以試探他的態度,結果後者看了一半就把信燒了,杜聿明只好作罷。

    邱清泉真的“視死如歸”嗎?當然不是,他無非是深感與我軍惡戰經久罪孽太多,私下裡他卻對參謀長李漢萍說:“只有歐洲人打仗最好,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投降,不像我們中國,明知道不能打,也非打下去不可”。其實邱清泉這段話已經談到了關於東西方戰爭文化的問題,在我們傳統的認知中,似乎西方軍隊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把投降視為順理成章的事情,也不會果遭到報復,果真如此嗎?

    (保盧斯)

    蘇德戰爭初期被俘的300多萬人當中,大部分都被德國國防軍和黨衛隊虐殺或者凍餓致死,整個衛國戰爭中被俘的550多萬人當中,只有100萬人戰後回到祖國(當偽軍的不計),可謂慘不忍睹;同樣,在太平洋戰場上投降的美英盟軍戰俘,也遭到日軍的大規模虐待和屠戮,“巴丹死亡行軍”許多人是瞭解的,須知法西斯軍隊是不講規則的。

    所以這又繞回到第一個層面,無論從政治、哲學和文化哪個方面來說,兵臨絕境之下選擇投降與否的關鍵,仍然是要看戰爭的性質,這個判斷才是第一位的,至於文化與處事哲學的差異,反而是次要的。

  • 8 # 蕭武

    對於方先覺率第十軍殘部兩千人及傷殘六七千人最終放下武器,向日軍投降的事實,第十軍一些老兵是不承認的,認為這是日軍與第十軍講和,方先覺做出這個決定,也不是因為他個人怕死,而是因為考慮到六七千傷殘士兵的生命,白最後下決心放棄抵抗,與日軍和談。但對於投降這個事實,為什麼第十軍的老兵不承認呢?

    這就是方先覺當時採取的一個障眼法,說服了第十軍官兵。這個障眼法是什麼呢?就是第十軍只向南京的汪偽政權投降,而不是對日軍投降,也就是降汪不降日。這個說法是不是有點眼熟?對,方先覺覺得自己就是效法關羽。關羽在徐州與劉備失散,被曹操圍困在土山,最後約三事投降,用的名義就是降漢不降曹,聽宣不聽調。

    第十軍投降後,被改編為先和軍,實際上也被日軍屠殺了不少人,還有一些人死於苦役。日軍兩投降的第十軍殘兵敗將集中起來,進行監視,不過好在並沒有讓他們像其他偽軍一樣,參加日軍對國軍的作戰。而方先覺也和關羽一樣,在投降之後,又找機會逃走了,返回了重慶,繼續在校長麾下供職。不過從此他就不再被重用了,也被人看不起,方先覺晚年相當後悔。

    關羽投降無疑是他人生歷史上的一個重大汙點。而後人給他腦補的一個理由是,他在被困土山之後之所以要投降,是因為他有保護劉備家眷,也就是二位夫人的安全,當時二位夫人被困在徐州,下落不明,所以他投降是為了保護二位嫂子的安全,也好日後對劉備有個交代。而在他得知劉備的訊息後,就千里走單騎,保護著二位嫂子找劉備去了。所以,後人說起他投降,也是說他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兄,義薄雲天。

    但在宋朝,關羽的地位一度遭到懷疑,被從供奉祭祀歷代名將的武廟踢出去了,理由就是他曾經投降過曹操,這是不光彩的事,不是全節。而且,按照三國志的相關記載,在被孫權俘虜之後,關羽也曾有過投降的意思,孫權也一度心動,是在下屬的勸諫之下才最後下決心殺了他。也就是說,關二爺的忠誠度確實是有問題的。

    所以,方先覺率第十軍殘部投降,無論找多少理由,怎麼辯解,投降都是一個毫無疑問的恥辱。也許有人會認為,這畢竟是彈盡援絕糧竭之後的被迫選擇,就像日軍勸降時說的那樣,不是他辜負了國家,而是國家對不起他。這也是方先覺決心投降時跟下屬的軍官的解釋。但這不是理由。戲曲李陵碑就是楊繼業在被圍之後堅守待援,最終等不來援軍,他在李陵碑前怒斥李陵投降之後碰碑而亡。他的處境個李陵一樣,心境也一樣,但是最後的選擇完全不同。

    也許有人會拿歐洲的習慣說事兒,歐洲軍隊按照條例失去戰鬥力之後,如果沒有援軍,就是可以對敵人投降的。但這要考慮到,歐洲各大國之間的戰爭,其實是同一種文明的內戰,不會上升到亡國滅種的高度。但在德軍與蘇聯的戰爭中,就不太遵守這個規定,因為俄國就不被歐洲認為是文明內部的內戰了。那麼英軍在東南亞對日軍為什麼投降?這是因為英國和日本有過長期的合作,所以投降起來壓力不大。中國和日本則不同,這是隻有你死我才能活的對外戰爭。

  • 9 # 鬼影問道化真身

    古代戰場敵眾我寡,是選擇戰死,還是選擇投降,要看具體情況。

    1,天下大亂,已成無主之勢。必須有新的統治集團出現,才能還天下一個太平。

    此時強敵來犯,若敵方集團有統一天下的能力,有還天下太平之心,就可以考慮投降。若敵方只是狼子野心,只為燒殺搶掠而來,就應奮死力戰,至死方休。

    ①明末,崇禎帝殉難,又沒傳下立儲遺詔,天下大亂。北有闖王丶清朝,東有後明小朝廷,南有幾個南明小朝廷,西有張獻忠大西國,另外各地朱明王侯,紛紛擁兵自保。

    此時,清朝滅闖王,一路南來,勢如破竹。清朝一路威逼利誘,邊打邊談。而各地漢人守軍,是各自為戰,表面上抗清,實質上在勾心鬥角。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選擇和談投降。一方面,降低百姓傷亡,另一方面,讓天下快速歸一,還天下一個太平。

    ②,蒙元伐宋,宋帝還在,南宋內部安定。此時,宋軍即便面臨敵眾我寡,也應奮死力戰,至死方休。否則就是背德叛國。因此釣魚城,以一城之力,奮死抗元。各地義士,有不少人,戰死方休。

    報國只在國家還存在的時侯,才是正義的行為。那些打著旗號,為已經消亡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國家,去復國的行為,其實就是為了一己私慾,去擾亂天下。這些人都不是什麼好人,不會成功的。

    2,戰爭要看正義性,要對對方的前景,進行評估。

    ①例如,東漢末年,諸侯混戰。各方勢力都無正義可言,敵眾我寡,就應投降。這樣可以少死人。

    ②例如,二戰時期,法西斯國家開歷史的倒車,大搞種族屠殺,大肆實施反人類罪行。對此惡徒,死戰是唯一的選擇,投降就是慢性自殺。當年,旦凡法西斯掌控的地區,本地人口都呈大幅減少的趨勢。

    由於法西斯天生邪惡,滅亡是註定的。追隨法西斯就等於自尋死路。

    總之,人總有一死,戰死不過馬上就死,投降也許就多活幾天,而且活得不會太好。

    作為戰將或戰士,在敵眾我寡之時,是戰是降的判斷依據,應該是看投降是否利於天下人,利於天下發展。如果投降,利人利己利天下,那就應該降。如果投降是叛主害民,禍害蒼生,那就不能投降,應該選擇死戰,至死方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方向盤撥檔片正確使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