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鴨梨山大

    蜀漢大將關羽的敗亡,一直都是無數讀者唏噓感嘆的地方。想當初,關羽千里走單騎,是何等的驚心動魄?樊城之戰,曹魏守將曹仁,只能龜縮不出,曹操急令于禁解圍,卻被關羽利用地形優勢,借來大水淹了曹營七軍。一戰之下,龐德戰死於禁投降,這又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只可惜,關羽鋒芒畢露,不懂得韜光養晦,最終為自己惹來了大禍。從關羽一生行事來看,他確實得罪了太多人。對此,陳壽對他的評價是“剛而自矜”。而且關羽這份矜傲,還是面對士大夫,這和張飛恰好是相反的。據《三國志•張飛傳》記載:“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陳壽這句對關張二人的評價,可謂是一針見血。張飛出身名門,對一些名士都非常禮遇。比如他曾經拜謁過蜀中名士劉巴,雖然遭到後者冷遇,但依然是沒有生氣。但是張飛對手下計程車卒,卻是“暴而無恩”,這才導致他最後死於張達、範強之手。

    再回到關羽身上,他對士大夫的矜,也最終害了自己。《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橋段:關羽鎮守荊州期間,孫權曾派人向關羽之女提親。對此,關羽的回答則是:“虎女豈能嫁犬子?”這句話一出,算是徹底得罪了孫權,最終為他被東吳偷襲,埋下了深重隱患。這個橋段,其實在歷史上也曾發生過。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在魯肅為孫權提出的戰略構想中,荊州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環。正因如此,孫劉聯盟的戰略目標自然在荊州問題上,出現了很大矛盾。關羽雖然知道一些,但他表現的確是太過強硬。正因如此,關羽水淹七軍,才讓孫權真正感到了威脅。孫權最終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出兵,除了荊州也是江東必得之地外,還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曹魏集團許下的重利。據《三國志•蔣濟傳》記載:“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孫劉聯盟的面和心不和,其實有很多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可惜關羽太過高傲,把江東才俊都視作為一群鼠輩,這才又了後來的敗亡。

    其二,孫權不是沒想過和劉備集團繼續保持表面上的親密狀態。《三國志•關羽傳》注引《典略》曰:“羽圍樊,權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進,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遲,又自已得於禁等,乃罵曰:‘鉻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權聞之,知其輕己,偽手書以謝羽,許以自往。”話都說的這個份上了,哪怕孫權再能隱忍,他也是江東六郡之主,豈能一再遭受關羽的羞辱?由此,一場針對關羽的陰謀,便悄然展開了。

    而關羽敗亡的導火索,正是他這時候的大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打出了他人生中最輝煌,也是最後的一場大勝仗。據《華陽國志•卷六》記載:“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目前一種主流說法認為,關羽的鋒芒畢露,讓孫權為之忌憚,最終同意了魏軍聯合。不久之後,呂蒙白衣渡江,開始對荊州南郡發起了進攻。

    關羽遠攻樊城在外,他不是沒有想過孫權可能會突襲的原因。但是關羽,卻非常相信自己留下來的對策。因為在樊城和南郡的這段路上,關羽命人每隔三十里,便搭建一座烽火臺。萬一荊州有變,訊息很快便會傳到樊城,到那時自己再領兵回防,也為時不晚。但是關羽萬萬沒想到的是,他水淹七軍,擒獲了數萬敵軍,竟然成為了他敗亡的導火索。

    據《三國志•呂蒙傳》記載:“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值得玩味的是,關羽營中因為得到了數萬俘虜,導致軍士們的糧食無法滿足。然後關羽理所當然的用出了老辦法,命人“擅取湘關米。”可以看到,關羽的這個舉動,可謂是駕輕就熟的表現。可以肯定的是,關羽鎮守荊州多年,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同一次發生了。但是這時候的孫權和呂蒙,便利用關羽的這個行動,做起了文章:“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舟鹿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

    關羽派去拿糧計程車兵,被呂蒙偷襲,換做了自己的手下。就這樣,在江東軍隊的裡應外合之下,南郡輕易失守,甚至連點燃烽火臺報信都來不及。而關羽輕慢他人的隱患,在他陷入劣勢之時,終於爆發了。麋芳、傅士仁望風而降;劉封、孟達見死不救。最終,一代武聖關羽就這樣戲劇性的隕落在了麥城。

  • 2 # 肖申克的舅爺

    個人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三足鼎立初期,是三國時期少見的太平時期。曹魏無力南下,川蜀和東吳又保持著表面上的聯盟。關羽水淹七軍,微妙的打破了軍事力量的平衡。

    第二,蜀國實力大漲,對待曹魏不再畏懼,對待東吳也變了心態。荊州問題,乃至整個東吳,劉備都有了想法。東吳不傻,曹魏更不傻。吳蜀聯盟自然不再牢固。

    第三,劉備肯定是不會還荊州的,過去是求著不還,現在是有底氣有實力不還,唯一徹底不用還荊州的辦法就是把東吳滅了。但吳蜀聯盟畢竟還在,撕破這層需要一個無法妥協的理由,那就是關羽的死。所以個人認為,關羽死是劉備故意的,不然為何沒人去援助關羽。

    第四,關羽自身傲慢,再加上荊州大勝。實力和威望已經達到頂峰,在荊州一副土皇帝的樣子。讓成都的劉備有了戒心。

    所以,關羽水淹七軍為蜀國大增國力,但也助漲了劉備的野心和對關心的戒心。借刀殺人,弄死關羽,除去關羽這個隱患的同時還為攻打東吳,解除吳蜀聯盟找到一個完美的理由。

  • 3 # 一壺清茗品春秋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領所部軍民進攻樊城。曹操派遣于禁、龐德救援。趕上天降大雨,汗水暴漲。于禁率領的七軍,都被淹沒了。于禁和其他將領只能到高處避水,關羽乘船來攻,于禁不敵只得投降,龐德因為不肯投降,被關羽殺死。這一戰,關羽聲威大振,荊州周邊的勢力都接受關羽號令,曹操也商議遷都,躲避關羽的鋒銳。

    但是,這一戰卻成了關羽敗亡的導火線,主要因為:

    1.這一戰雖然讓關羽聲威大振,但增加了東吳君臣的嫉恨心理。本來東吳就企圖完全佔有荊州,實現劃江而治。之前,孫權就派呂蒙奪取長沙、零、桂三郡,劉備趕到公安,命關羽奪取三郡,但趕上曹操征討漢中,劉備被迫重新與孫權定立盟約,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劉備,算是暫時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孫劉聯盟。特別是,魯肅死後,呂蒙接替魯肅以後,更主張進攻關羽,奪取荊州。他說“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也。”,主張趁著東吳此時君明臣強,抓緊解決荊州問題。所以,關羽取勝,勢力壯大,直接對東吳構成了威脅,是東吳不願意看到的。所以這一戰,直接促成了孫權向 曹操稱臣,並“乞以討羽自效”。

    2.關羽取得勝利後,加緊圍困樊城的步伐,為了儘快攻克樊城,陸續從後方抽調兵力,最終導致後方兵力空虛,被東吳所乘。同時,前方不斷增兵,再加上之前俘虜于禁軍騎三萬人,讓關羽後勤壓力增大。後方糜蘭、傅士仁供應軍需不及時,關羽斥責兩人,並聲稱“還當治之”,直接導致了兩人叛降孫權。

    3.關羽的取勝直接促成了孫權與曹操結盟,讓曹操得以從合肥抽身,打算從洛陽征討關羽,並派遣徐晃作為先頭部隊,救援樊城,隨後“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還打算把張遼等各路軍隊召到荊州,抵抗關羽。這時曹魏方面軍隊正在聚集。徐晃作為先頭部隊,擊敗關羽,成功解了樊城之圍。要不是曹操想要讓關羽與孫權相鬥,好從中漁利,單憑曹操方面擊敗關羽就不成問題。

  • 4 # 燕塘周潤發

    水淹七軍害死了許多當地老百姓,關羽雖然取得了戰役的勝利,缺失去了當地老百姓的民心。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沒有群眾基礎的部隊是無法取得最終的勝利。

  • 5 # 浪蕩子天行客

    我們不從演義和三國志出發,我們僅僅從人性來看。

    當你站在高處,你周圍的人會怎麼看,怎麼想,當你的高度威脅了他的利益,甚至是葬送了他的生活,不論他這個人是好是壞,他總會採取七七八八的措施,去維護自己,保護自己,甚至是保護自己身邊的人。人總是為自己考慮多於他人。關羽關雲長,他水淹七軍,不只是對魏國的勝利和震懾,對吳國,對當時的天下,那是多大的震撼。我們也常說,要把危險扼殺在搖籃裡,我們普通人都明白見微知著這個道理,那個亂世,那些為將為侯的能看不到嘛?

    下坡路是必然的,沒有幾個人會願意看別人的成功,更沒有幾個人是願意看別人的成功是踩著自己上的。關羽已經威震華夏了,我們也不知道他下一步會幹什麼,沒有人會真正猜到每個人的心思,我們只能夠不停地防範和準備,才有機會贏!

    如果吳國再不採取措施,下一步,關羽隨便找個理由,你慌不慌?就好比,你家對面住個愛磨刀的神經病,你遇到他會不會躲著走,我們誰也不知道他會什麼時候瘋。那麼魏國,都已經把你打成這樣了,你在不準備反擊和預防,你怎麼知道他不會乘勝追擊。這就好比,你家有個世仇,都只有一個兒子,剛開始你能和他扳扳手腕,突然有一天你不小心被人家打了,但是你跑了。那麼,村子就只有那麼大,你怕不怕人家來直接把積攢的所有的仇都一次性報掉。

    當然,關羽也有多種想法,我是繼續打呢還是不打呢?打吧?萬一輸了,豈不是丟了顏面。不對,我這麼優秀的人,怎麼會輸呢?贏了吧,也不一定再是多大的勝利。不打吧!我還沒老,我還沒玩兒夠,我還要為大哥建立不世功勳呢?我不能老指著這個勝利吧!孫吳那幫崽子也慌了,我要不要去和他們玩玩?他們也惦記我這塊地方很久了!唉!好難決定!

    很多問題他並不是決策者的問題,而是諸多因素所導致的,關羽的前期勝利和他的性格導致了他最終的失敗!獅子快死之前,總會有鬣狗跟隨,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 6 # 鸞臺閣平章事

    從《易經》的角度來解析一下吧,乾卦第五爻“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飛龍在天,顧名思義就是龍在飛入天空,盡情翱翔,對應來說也就是指一個人或者他的事業到達了頂峰。自得荊州之後,劉備入西川,奪漢中,鹹魚翻身,勢頭正盛,假以時日,待天下有變,即可逐鹿中原,興復漢室。荊州在隆中對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是以後逐鹿中原的最佳根據地,以至於需要劉備最放心的人——關羽來鎮守。關羽坐鎮荊襄九郡,水淹七軍大敗於禁,正是春風得意之時,氣勢到達了頂峰。然而此後,便要盛極而衰,也就是“亢龍有悔”。大盛以後關羽膨脹了,膨脹到不把曹操放在眼裡,更不把東吳放在眼裡,“虎女豈可嫁與犬子”。俗話說,“驕兵必敗”,另一方面從東吳來講,此時關羽坐鎮荊州,如芒刺在背,必然容不得劉備集團做大,所以關羽最後怎麼也沒料到被呂蒙偷襲,失了荊州。按《易經》所說,關羽守衛荊州,應當潛龍勿用,即第一卦乾卦的象辭,事物在發展之初,雖然勢頭較好,但比較弱小,所以應該小心謹慎,不可輕動。說白了就是裝孫子,想辦法儲存實力。

  • 7 # 一隻小文子

    一方面,水淹七軍,使關羽驕傲自滿,導致後來作戰,沒有韜光養晦,過於輕敵,一方面,關羽太強大,鎮守荊州,對於曹魏和東吳都不利,曹魏司馬懿東吳才聯合起來對付關羽!

  • 8 # 古來今往

    關羽水淹七軍一役後可謂是名聲大噪,威震華夏。可是好景不長,同年末就傳來了關羽失荊州、敗走麥城的訊息,可謂是讓人唏噓不已。對於關羽本次失敗,實則早有鋪墊。

    第一, 關羽鎮守的地方——荊州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無論是曹操還是孫權都對荊州虎視眈眈。荊州一地“北據漢沔,利盡南北,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為武之國”,且荊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經濟來說也相對其他地區更為安定,。因此,曹操、孫權更加不會放過這樣一塊寶地,等到時機成熟便要出手。

    第二, 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軍將軍士仁都對關羽驕傲自滿的態度感到不滿,與關羽之間有嫌隙。

    《吳錄》曰:“初,南郡城中失火,頗焚燒軍器。羽以責芳,芳內畏懼。”此前,關羽命此二人提供糧草,但二人沒有完成所託之事,關羽在出發前直言回來後要懲治二人。二人自然是感到深深的恐慌,對關羽更是敢怒而不敢言。

    第三, 曹操和孫權都不想看到關羽大獲全勝。

    此番戰役之後,曹操想著遷都來避一避氣勢洶洶的關羽,孫權又何嘗不怕關羽直攻宛、洛。曹操在大臣的建議下,暗中勾結孫權,期望他能乘機出兵後方襲擊關羽。

    第四, 關羽大獲全勝後,目中無人。

    戰前,孫權曾讓自己的兒子找關羽的女兒結親,也算是政治聯姻想要藉機和劉備交好,哪成想派過去的使者被關羽大罵一通,孫權也被狠狠損了一頓。而後,水淹七軍一事一下子將關羽推到了當時的風頭浪尖上,關羽一下子又火了一把。關羽也很自然的開始膨脹,以七軍人口眾多糧食不夠為由擅自奪取孫權屯在湘西的糧食。孫權本來同關羽關係就很僵硬,這下可好,關羽又觸犯了孫權的利益,這回孫權也不打算忍了,直接派遣呂蒙任元帥出兵。孫權

    第五, 關羽在蜀國的戰略地位高,殺了關羽對吳、魏而言是好事。

    無論是關羽在萬軍之中直取顏良首級,還是千里走單騎的故事,我們都可以看出關羽有著傑出的個人作戰能力。有這樣一位將軍在蜀國,對孫權來說還是很棘手的。先前,曹操惜才不忍心殺關羽,關羽也得以日後的發展。這次孫權抓到他後,本想收之左右,但又怕日後再生事端對自己不利,便殺死了關羽。蜀國也失去了一位將軍。

    由上所言,關羽敗走麥城,最後被斬一事我認為在水淹七軍之前就已經有隱患。水淹七軍一事就像一根導火索,點燃了關羽心中的驕傲,讓孫權有可乘之機,正所謂大意失荊州。蜀國失去荊州後,大勢已去,也開始逐漸走向末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伏天,心腦血管很“危險”,它是心腦血管的保護傘,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