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世紀末之魔術師
-
2 # 文死賤武死顫
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走子午谷偷襲,必然只有步兵,必然只有輕武器,必然只能帶少量給養,在這種情況下,偷襲堅城,成功的機率太低。首先,一旦在行軍途中被獵戶、採藥人發現,那就意味著失敗。其次,五千疲憊不堪的輕步兵,面對堅城,如果正兒八經的擺開陣勢開戰,那對方一二百騎兵一個衝鋒就玩完了,還得靠偷襲。因此,可能成功的方式就是大部隊藏在附近,派至少三四百人化妝進城,還要躲過層層盤查,還不能帶武器,等晚上再襲擊城門,開門,大部隊還得提前準備好,還要寄希望於對方疏忽大意,才能僥倖成功。退一步說,即使成功佔領了,能守住麼?正面戰場雙方在對峙,一時半會兒過不來,援軍再透過子午谷過來?第一需要多少時間,第二大軍怎麼才知道先遣隊成功與否?總之,魏延的這個計策,偷襲成功的機率就不大,即使偷襲成功,守住以等待大部隊增援的機率就更低。一句話,不靠譜。
-
3 # 1490243757
歷史,已經是過去的故事,現在假設,已經沒有當時的歷史環境,這就像音樂和節奏,和諧最美,如果假設諸葛亮採納魏延子午谷奇謀,魏延會成功,但滅魏卻不會成功,曹魏會遷都,但不會像袁紹一樣瓦解,這裡有個時機原則,這就像春天的草和秋天的草有區別一樣,但魏國滅蜀漢也不容易,兵家一直都在看時機下賭注,東吳也是如此,三國都清楚唇亡齒寒的道理,諸葛亮讓馬岱殺魏延就已經註定三國最先滅亡的其實是曹魏,司馬家族當權以後才滅蜀漢
-
4 # 傲視蒼穹39
魏延是“東出子午谷”,西出是祁山。這個題目一直有兩個版本;《演義》中採用的是《魏略》的記述。而陳壽的《三國志-魏延傳》卻是要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很多人認為魏延是自吹自擂,自比於韓信。我卻有不同看法;
我認為魏延只是用韓信和劉邦的用兵來做例子說事;劉邦一直率領主力在主戰場對抗項羽。而韓信一直是率一支偏師,去經略楚地以外的地方。韓信這個戰略,和“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魏延是想諸葛亮效仿這種戰略;諸葛亮率主力正面和敵人幹,他自己率偏師另走一路,直插潼關。以截斷曹魏來自於中原的增援。同時諸葛亮出斜谷後,也不是經取長安,仍是儘快趕到潼關與他匯合。佈置好潼關防禦後,再從潼關分兵向西攻擊,平定各個郡縣。等於是想對曹魏人數不多的關中軍團,形成關門打狗之勢。我認為這個才是魏延的“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的策略,這樣取得關中的機會是極大的。並非魏延狂妄而自比為韓信!
此時,劉備死了五六年了。此前,諸葛亮在軍事上還沒有顯現過任何的能力。所以,曹魏以為劉備一死,蜀漢對曹魏,已經構不成威脅了。就把個紈絝子弟的駙馬爺,安排在長安來躲清閒來了。既然是最安全的後方,自然也沒留多少兵在關中。只留了郭淮在涼州,那也是為了對付少數民族叛亂的。也是曹魏留在雍、涼地區分量最重的一位將領了。此時的曹真、張郃、司馬懿還遠在襄陽前線與陸遜對峙呢。曹魏此時的戰略重點,已經全部用在了對付東吳身上了。在這樣的態勢下,魏延的策略,是有八成以上成功機率的!
只要取得關中,隴右是會瓜熟蒂落的,根本不需要出祁山。只要諸葛亮和魏延通力合作,不互相猜忌。有了關中、涼州、西川三州,再在北伐前派軍救援孟達,之後安頓、穩定好上庸。三年左右後,再以主力出潼關攻取洛陽。要東吳從襄陽出兵,蜀漢從上庸出兵,合攻襄陽、樊城、完成。請孫權另出一路攻合肥。這樣,是很有統一天下的可能的。
《魏略》的記述就更具體一點,但與正史的記述並不一樣。這裡點明瞭用10日時間走“子午谷”。魏延分析;曹魏的援兵要20日才能到達,這段時間內諸葛亮走斜谷,也足以到達長安。嚇走夏侯懋,奪取長安。沒有說要奪取潼關,目的只是奪取“咸陽以西”。但是,咸陽以西顯然是不奪取長安。既然不奪長安,那走子午谷又有什麼意義呢?顯然“奪長安”和奪取“咸陽以西”是非常矛盾的。這個說法,倒真的不像是魏延的思維。
-
5 # 桃花一簇開無主
首先,我們看看從漢中到西安有幾條路。
可以看到,有五條路,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庫(峪)穀道,其中,走子午道,也就是子午谷,卻是這六條古道中,唯一一座多次被人謀劃偷渡,但卻從來沒有成功過的險峻要塞。所以,才有"秦嶺六道,子午為王"的感嘆。這裡的六道,包含了武關道。
子午谷谷長三百三十公里,北方入口為“子口”,南方出口為“午口”,故稱“子午谷”。此道沿途懸崖峭壁,僅靠棧道橋樑連線,地形甚是險要。
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的設想是“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這裡的五千精兵,應該是步兵,因為騎兵走險峻的棧道,十分危險;所言十天,指從漢中到長安的距離,非走子午谷的時間。
這裡我們需要思考幾個層次的問題。
1、五千精兵到長安後的戰鬥力?
2、訊息是否會傳到長安,長安是否會有準備?
3、五千精兵出現在長安城外後,長安城的反應?
逐一思考:
1、諸葛第一次北伐的時間是正月,這個時候天氣還比較寒冷,很容易遇到下雪天氣,如果下雪,士兵在溼滑的棧道行走,到了長安,必然減員,且很可能疲勞。
2、雖然過去的資訊十分閉塞,但是不能否認漢中有魏國的間諜,且有諸如信鴿一類的通訊工具,這樣,長安很容易有準備。
3、魏延大軍出現在長安城外後,長安城是否會棄城而去?桃老師感覺可能性很小,因為長安牆高城堅(僅城牆一週就有80里長),且守城量足兵精,一定會堅守。
按照如此推斷,魏延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再看看歷史,自三國之後,是否有成功經驗?
曹真伐蜀:曹真也盯上了子午谷,公元230年七八月間,曹真主攻漢,選擇了走子午谷,但是遇到陰雨天氣,大軍走了一個月,也沒有走出子午谷,被迫撤回。
桓溫北伐:355年,恆溫手下大將司馬勳按照恆溫的指示,從子午道出兵,偷襲前秦,但是被前秦丞相苻雄提前得知,率領七千騎兵在子午谷北口埋伏,待司馬勳到之後,直接包了餃子。桓溫北伐失敗。
高迎祥入陝:明末,1636年,高迎祥在湖廣受挫後,來到漢中,準備走子午谷偷襲西安的孫傳庭。高迎祥大軍走了十五天——比當年魏延預計時間要慢,但是大軍剛到谷口,就遇到了孫傳庭埋伏,大戰四天四夜後,高迎祥被俘。
如此看來,這子午谷真的走不了麼?非也!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魏延的計策。
魏延說到“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這裡並沒有說一定要佔領長安,而是“東方相聚”。按照魏延設想,他走小路偷襲,諸葛亮大部隊出斜古,或者走陳倉,這樣兩軍東西相呼應,定可以奪得漢中。
大家要注意兩點:
1、蜀弱,魏強。諸葛亮想佔領關中,只有偷襲,這樣才能以少勝多!
2、長安當時的守將是草包夏侯懋,這個草包雖然會守住長安,但是能否幹掉魏延嚴重值得懷疑,或者說,可能性極小,一旦魏延在長安附近站穩腳跟,而諸葛亮大軍走斜谷出來,東西兩方夾擊,蜀軍獲勝機率大增加!
不過,若哪點極低的機率發生,魏延偷襲失敗,諸葛亮大軍出斜谷之後,面對魏國主力,進退兩難,很可能全軍覆沒!
所以,魏延的計策失敗論不可全取!
但是,如果魏延計策失敗,諸葛亮大軍覆沒,魏國必然長驅伐蜀,蜀國存在的機率是零!
魏國挾滅蜀之威,曹真出永安,張遼出合肥,司馬懿出南陽,東吳必亡。
這個時候,三國的歷史將會改寫。
當然,歷史沒有假設!
-
6 # 大飛熊騎士
問題提得有點含糊,不如干脆想法再大膽一點,假如諸葛亮採用“子午谷奇謀”,而且一切順利,夏侯楙如約跑路,諸葛亮提著大軍平定另外關中幾郡。這種情況下,必然導致曹魏大舉西征,蜀漢會不會因此而滅亡呢?首先,得說明一下,筆者也是不看好“子午谷奇謀”的,原因答過多篇了。所以,這次從“子午谷奇計”成功的角度,再對比三國形勢,分析下會發生什麼?
魏延按照計劃,帶著一萬人(姑且取精兵五千人,普通士兵揹負糧食者五千人的說法),突然出現在長安城下,隨後拿下長安城。但是,長安城最險要的屏障,是潼關,所以,魏延還要拿下潼關,長安才算是拿下。然後,諸葛亮平定關中,其中天水,安定,南安(隴西和天水一部分)三郡是響應的。那麼,諸葛亮起碼還要平定扶風,馮翊,北地,新平等郡,才能保證這些郡不自守,或者說不會從背後偷襲長安。或者,最低標準也要平定左扶風,右馮翊這兩個長安西邊的屏障。所以,諸葛亮要到長安和魏延會師,是需要時間的。
按照歷史,因為三郡叛亂,在曹魏朝廷已經引起震動,曹叡甚至親自跑到長安坐鎮。那麼,假設中長安丟失,曹魏更是要“大地震”了。所以,曹魏必然要盡起精銳,發起對蜀漢的戰爭。由於,寶曹魏實力強大,兵員人才資源充足,搞不好蜀漢就滅亡了。造成這一切的,就是關中的諸葛亮和魏延將會敗亡。這是為什麼?因為曹魏軍可以集中兵力征討蜀漢了。對於南面的孫權,淮南的滿寵,江夏的文聘不需要調動,孫權是沒有辦法的。而且孫權要拿下襄樊,或者渡水逆流進攻上庸,也不容易,朱然和陸遜都試過。所以,以曹魏的實力,完全可以分軍兩路,一路攻打潼關,一路從東三郡,進攻漢中。
(因為潼關,曹操正是從“蒲版津”繞道黃河,渭水才收拾了強大的韓遂和馬超聯軍。)
先說潼關這一路,魏延在諸葛亮還沒到達前,是必須要守好潼關的,同時也要分些兵在長安,因為新下之地,必須有人防守。數量也不能少,少了沒有投降的幾郡也會襲擊長安,城內搞不好也會暴動響應。而潼關肯定要魏延親自鎮守的,所以也是分身乏術呀。再說,曹魏因為潼關險要,即使短期拿不下來,也可以學當年曹操討伐韓遂,馬超故事。從河東蒲版津過黃河,渭水,直接殺到長安城下,魏延就不妙了。如果,諸葛亮還沒打通關中,魏延則死無葬身之地了。所以,此計“孤懸”呀。
(日後魏滅蜀之戰,鄧艾走的就是小道)
更“孤懸”的是,從東三郡攻打漢中一路,此時的蜀漢主力大部分被諸葛亮,魏延帶走,漢中能有多少兵力?如果漢中被拿下,那麼不止魏延必亡,諸葛亮也要險象環生了,這相當於把諸葛亮和蜀中的聯絡切斷了。當然,諸葛亮也可以走狄道,沓中回蜀,但是已經陷入漢中和關中其他幾郡的圍攻。所以,無論是諸葛亮回援漢中還是從小道撤軍,改變不了傷亡慘重和魏延敗亡的結局。而蜀漢哪裡經得起這樣的折騰,被曹魏提前滅亡,也將成定居。這也是諸葛亮不選擇此計的關鍵原因,這是隻為眼前的利益,卻拿諸葛亮和魏延等諸軍性命,並漢中重地在賭博呀!
-
7 # 巴山夜雨涮鍋
魏延出子午谷的想法如果被採用,魏國未必會伐蜀統一天下,但蜀漢肯定會比歷史更加難過。
歷史上,奇兵出子午谷打仗的,有一個例子,明末李自成的岳父高迎祥。然後他被明朝大將孫傳庭抓住凌遲處死了。
魏延的子午谷之計,帶領精銳部隊穿插子午谷,出現在長安城外,然後寄希望於長安守將夏侯楙看見他就逃跑。這本來就是很讓人無語的預設。
就算夏侯楙真的逃跑了,魏延恐怕也很難憑五千人就奪取長安。畢竟長安守軍不會低於萬人。就算將領不如魏延,居高臨下的守也是足夠的。
從三國志記載的資訊來看,魏延的計劃前提,認為魏軍主力得知子午谷出兵的訊息,還需要20多天才能集結到長安,那時候諸葛亮的大軍已經從斜谷過來了。但事實上在真實歷史中,曹魏的主力不但集結起來,而且挺進到長安以西幾百裡的街亭、祁山,打得諸葛亮全線退兵,然後魏軍班師,這所有的一切都只用了50天。推算起來,魏軍到長安的時間應該不超過10天。魏延對魏軍出兵的速度評估是完全錯誤的,很可能是他自己被打個措手不及。
另外,有人說魏延就算失敗了也只損失幾千人,不比街亭損失大,這是錯誤的。魏延並不是要自己單槍匹馬打下雍州,他是自己去突襲長安,讓諸葛亮的主力從斜谷跟進配合。所以,按照他的規劃,蜀漢主力最後是集結在長安、再考慮到前面說的打不下長安的風險,以及魏軍主力可能比他估計的快一倍時間到達,結果是蜀軍主力在長安城下進行一次比歷史上更加不利的會戰,遭受更加慘重的損失。
至於這損失後,魏國會不會大舉南征,不好說。畢竟長遠的發展相對於魏國是更有利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蜀漢是要面臨比歷史上更加難熬的日子了。
-
8 # 奮鬥192663827
應該是這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餿主意,毫無戰略頭腦的紙上談兵罷了!!子午谷地勢險要道路崎嶇,天氣更是變幻莫測。魏延所率精兵最多攜帶十天干糧,子午穀道路長度有300多公里,而且都是難走的山道,士兵在戰鬥負重的情況下十日之內走出子午谷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假設可以平安透過子午道進而突襲長安,孤軍深入沒有攜帶大量攻城器械,只憑五千步兵想攻下長安城簡直是天方夜譚,古時沒有五比一的軍力是不敢輕易進行攻城的,最重要的是那時候魏延五千精兵已經沒有軍糧了 ......
回覆列表
毛主席對子午谷奇謀的評價,“此計甚懸矣!”劉伯承元帥在軍校上課的時候,有學員問過他同樣的問題,元帥的回答很直接,“如果我是孔明,我也不會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