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資料完善度低

    當然不全是,其核心部分是固體狀態。當然人類對它的瞭解還只是表象和推測,實際人類還沒有能力去深入瞭解它。即使離我們最近的月球,又能對它瞭解多少呢?

    對於我們生活居住的地球是否又完全瞭解呢?你說是不是?我們不能拿想當然當真理,更不能科幻當現實!

  • 2 # 李志勇LZY

    較大星體;內部金核;中層石質;外表氣類;存皆大同。

    差在恆星;不同物質;分成各系;金石氣質;能數量差。

  • 3 # 郭哥聊科學

    由於人類並沒有登陸過木星,所以這目前木星的資料都是根據木星軌道探測器和架設在地面的天文望遠鏡的觀測資料分析後的結果。是不是真實,有待未來人類深入木星內部去實地考察。

    按照現有資料

    木星是一個巨大的液態氫星體。隨著深度的增加千米處,液態氫在高壓和高溫形成。據推測,木星的中心是一個含矽酸鹽和鐵等物質組成的核區,物質組成與密度呈連續過渡。

    木星是四個氣體行星(又稱類木行星)中的一個:即不以固體物質為主要組成的行星,它是太陽系中體積最大的行星,赤道直徑為142984千米。木星的密度為1.326 g/cm³,在氣體行星中排行第二,但遠低於太陽系中四個類地行星。

    木星的高層大氣是由體積或氣體分子百分率約88-92%的氫和約8-12%的氦所組成。由於氦原子的質量是氫原子的四倍,探討木星的質量組成時比例會有所改變:大氣層中氫和氦分別佔了總質量的75%及24%,餘的1%為其他元素,包括微量的甲烷、水蒸氣、氨以及矽的化合物。另外木星也含有微量的碳、乙烷、硫化氫、氖、氧、磷化氫、硫等物質。大氣最外層有冷凍的氨的晶體。木星上也透過紅外線及紫外線測量發現微量苯和烴的存在。

    木星大氣層中氫和氦的比例非常接近原始太陽星雲的理論組成,然而,木星大氣中的惰性氣體是太陽的二至三倍,高層大氣中的氖只佔了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二十,約為太陽比例的十分之一,氦也幾乎耗盡,但仍有太陽中氦的比例的80%。這個差距可能是由於元素降水至行星內部所造成。

    木星可能有一個石質的核心,被一層含有少量氦,主要是氫元素的液態金屬氫包覆著。核心上則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質集結地,以液態氫的形式存在。這些木星上最普通的形式基礎可能只在40億帕壓強下才存在,木星內部就是這種環境(土星也是)液態金屬氫由離子化的質子與電子組成。在木星內部的溫度壓強下氫氣是液態的,而非氣態,這使它成為了木星磁場的電子指揮者與根源,木星的磁場強度大約10高斯,比地球大10倍。同樣在這一層也可能含有一些氦和微量的冰。木星還是天空中已知的最強的射電源之一。

    我是郭哥論道,一個致力於科普相對論、量子力學、計算機、數學,讓深奧的科學理論通俗易懂起來、讓科學更有趣的科普搬運工。

  • 4 # 震公常平

    如果木星看成完全氣體,有待深入發現。並非是完全氣體,因該有固體物質混合著,才能顯示形狀?這種固態物質一定是鬆軟的,類似霾一樣聚集著,但是聚集不成質地堅硬的。

    其實天體裡聚集物,有其聚集的物理性質,張衡《靈憲》:“渾沌世界,沉澱出星球”,說的就是現代科學,天體物質聚集性。由天體墮落的隕石,外殼留下氣眼,就是隕石沒墮落前,是個麵包體鬆軟狀,進入地球高溫燃燒,鬆軟體排出氣體,熔鍊成隕石。宇宙不同星際,物質也不同。什麼星際間,就出現什麼星球的隕石。

    我看電視上木星影片,一晃看到有圖案,像是下面石頭圖案。我在長江寸灘港撿石頭,發現這個長方形石頭。感覺全體都是半圓白圈,揹回來清洗髮現石質很軟,軟如炭棒。鋼絲能刮動。這裡問題就來了,是隕石燃燒後,還有軟的嗎?

    有火星隕石;月球隕石;木星隕石。其實都是星際聚整合要固態狀,墮落了下來。並非是哪個星球上掉下來的。

    我的長方形奇石的軟質性,與氣態木星應該有關係,木星的氣態就是霾、相似霾的聚集物天體。還有奇石表裡如一的圖案,證明這個木星區域,就是有這種波形主宰。虛擬的物質波,主宰固體運動歸宿。沒有石頭硬度,就是炭物質隕石,燃燒後沒有硬度,就是不含石頭硬度物質。

  • 5 # 使用者聽書人

    誠謝邀請。2009年7月20日,有一顆接近地球般大小的天體,瞬間撞擊向木星。從傳回來的照片看,撞擊所產生的木星表面黑斑,大小可容得下15O個地球。這麼宏大慘烈的場面在我們地球上,似乎無聲無息,好象都沒人知道。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木星的個頭太大了,能裝得下1300左右個地球。體積是太陽系另七大行星總和的兩倍多,一個超級巨吾霸氣態行星。木星的構造和我們地球不同,它主要由氣體構成。就是說,從表面到核芯,一直都是翻滾的大氣層。並且每時每刻都在狂風巨浪中翻滾,3萬多度高溫,兩千個大氣壓。時時發出獅吼般嗥嘯,我們在照片上看挺美麗的,五彩斑瀾。其實情形很恐怖的。根據探測器發回的動態畫面看,那簡直就是煉獄般的環境。據天文學界觀察,木星正以(地球年)每年十幾度的速度在升溫。照此升溫速度看,一億年以後,木星很可能被點燃大氣,成為一個比太陽小的小太陽。科學家推測,木星大氣含量,90%是氫。10%是氦。這和太陽的大氣組成極為相近。木星是地球的好朋友,由於它的繞日軌道比我們遠,個頭大,引力強。有好多奔向地球的天體被它給吸引去了,為地球擋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滅頂之災。木星雖然是氣態星球,但並不完全由氣體組成。據科學界推測,在木星內部,有熔化鐵水一樣的河流。還有部分重元素構成的陸地。很可能是一顆由氣態,液態,固態,三種形態構成的星球。本人文化水平一般,有不正確之處,希望朋友指出,並留下您自己的看法。謝了。

  • 6 # 木星小太陽

    木星大部分是氫氣,科學家推測核心部分是金屬物質。木星上的氫也不一定是氣體,還可以是超臨界流體。

    科學家的推測很簡單:木星形成時不可能一點雜質都沒有,形成後也不斷有隕石彗星撞擊木星。木星核心是液態金屬很正常,但是不知道這個核心有多大。

    在超高壓力下,氫氣不一定是氣態和液態,還可以是超臨界流體。

    超臨界流體可以這樣理解:溫度越高,氫氣壓縮成液態氫需要的壓力越大。氫氣的密度也會隨著壓力增加而增大,如果溫度高過臨界點,所需要的壓力能讓氫氣的密度高於液態氫。這種氣體密度高於液體密度的反常現象稱為超臨界流體,它同時具有氣態和液態的特徵。

  • 7 # 平常人246089341

    木星的結構是固體核,液態金屬氫,液態氫,大氣層,它的大氣層是,液態氫,水汽,硫化銨,氨晶體,氫氣,雲層頂部組成。

  • 8 # 看看而已絕不動手

    太陽正值壯年,再持續個幾十億年壓力不大,地球還是個孩子,但是已經被人類折騰的夠嗆。木星太神秘,氣體的,還九層氫氣,我個人感覺木星是地球的保護傘,同時也是一個很危險的星球,對比固態星球,氣體實在是太活潑但是不可愛。

  • 9 # 貓先生內涵科普

    《流浪地球》不單單帶火了行星發動機,重核聚變,太陽演化旅程,甚至,把木星也推上了前臺。可喜可賀啊,貓先僧致力的科普總算有了點反響。

    木星在太陽系中,是僅次於太陽的存在。光論體積,是地球的1300倍,上面大家透過電影,印象最深刻的大紅斑,能吞下3個地球。可是,木星是個氣體行星,密度比巖質行星的地球小了很多,所以,質量只是數百倍於地球而已。

    吃瓜群眾,一聽木星只是個氣球,肯定就又要義憤填膺了,電影騙人啦,一個氣團有啥了不起,地球真得流浪,要跟木星碰撞,簡直就好比石頭碰雞蛋嘛,木星引力還敢拖拽地球,導演不拉住咱們,非盤它不可,誰怕誰啊!

    貓先僧必須死死拖住各位啦,這木星雖是團氣球,但人家不是虛的哦,外號“失落的太陽”是也。這傢伙就是個發育未完全的太陽。其質量嬌小,是相對於太陽來說啦。它無法產生足夠的內部壓力,保證壓力和溫度,行星內部無法發生核聚變,那不是一億度能解決的問題。但裡面溫度之高壓力之強,絕對也可稱為地獄級別!地球這種巖質行星沒有任何機會能抗住它的溫度和壓力。由內部巨大的熱能帶動,木星表面有太陽系行星上最恐怖的風暴,一刮就是幾個地球大小,持續上萬年。人類或者地球真撞上去,不夠木星塞個牙縫。而且,木星也是隕石粉碎機,一年幾十上百的隕石,就當撓癢癢鬧著玩似的。

    至於木星內部啥樣?極高的溫度和壓力之下,石質內殼肯定沒戲。它又不發生聚變,無法產生氫、氦往上的元素,鐵質的流動型內殼,估計也懸。最大可能是液態的金屬氫,在內部洶湧澎湃,等待著有一天,可以啟動核聚變取代太陽啦。

  • 10 # 科學新視野

    不是,木星並非完全是氣體的行星,木星的密度為1.326 g/cm³,比水還大。

    所謂的氣體行星,也叫類木行星,它們並非完全是由氣體組成,只是沒有固體表面,和類地行星(固體行星)加以區別。

    在太陽系裡,從裡到外,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都是類地行星,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都是類木行星。

    一般而言,它們中心有岩石核心、外層依次是液態金屬氫、液態分子氫和充滿氣體的大氣層。我們的木星質量為太陽的千分之一,是太陽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

    儘管我們目前對木星的內部結構認識並不全面,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木星的核心是岩石組成的,組成和地核差不多,只不過大小比地核要大的多,那裡是整個木星的引力源。

    在地球上,所謂的岩石主要成分就是矽酸鹽,木星的核心在太陽系形成初期也是由環繞的塵埃雲聚集而成。這些塵埃,也是形成地球這類巖質行星的關鍵,它們裡面也有大量的矽酸鹽。

  • 11 # 科普大世界

    行星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即像地球這樣的巖質行星和像木星那樣的氣態行星,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這兩種行星各佔了4個,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巖質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屬於氣態行星,其中木星和土星又屬於氣態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屬於氣態冰巨星。

    在太陽系中,木星是體積最大的行星,為地球體積的1316倍,同時它也是質量最大的行星,是地球質量的318倍,所以木星個頭雖然大,密度卻不大,還不到地球的1/4,計算便可以發現地球的密度(5.508噸/立方米)是木星的4.14倍,每立方米的質量大約為1.326噸。

    不過太陽系中密度最小的行星並非木星,而是土星,只有地球密度的1/8左右,平均每立方米的密度為0.687噸,還不如水的密度大,因此常有人說如果把土星放在一個足夠大的海洋中,土星會浮在上面,當然,這種說法是在現實中是不成立的。

    但是科學家們在太陽系外觀測到了一顆密度比土星還小得多的行星。這顆行星編號為WASP-107b,最早發現於2017年,位於室女座方向,距離我們大約212光年,最近科學家們透過觀測記錄分析了它的相關資料,其質量大約相當於地球的30倍,但它的個頭就像木星一樣大,這樣算下來,它的密度還不到木星的1/10,地球的密度是它的43.86倍,堪稱宇宙中已知密度最小的行星。

    科學家形容這顆行星的物質蓬鬆得如同一個棉花糖,因此將其稱之為“棉花糖行星”或“泡芙行星”,其平均密度約0.126噸/立方米,只比泡沫塑膠略重(0.04~0.1噸/立方米),重新整理了科學家們對氣態巨行星密度的認知。

    這是一顆正在形成中的氣態行星,科學家認為WASP-107b的內部結構和木星與海王星等並不相似,它的固態核心的質量肯定不超過地球質量的4倍,之外的相當於26倍地球質量的物質都還以氣態存在於這個行星的大氣層中,或者說這顆行星的大氣層佔到了行星總質量的85%以上。

    相比之下,木星的大氣層只相當於地球質量的3倍,而大氣層之下的木星的物質質量相當於地球的313倍,所以木星的大氣層佔比是很小的,海王星的大氣層佔比也只在5~15%之間,所以這顆“棉花糖行星”真的是十分奇葩。

    那麼這顆行星是怎樣形成的呢?分析認為它可能產生於離恆星的外圍,後來由於與其他行星碰撞或者受到更大行星的引力吸引,才移動到了恆星的附近,而且天文學家還在它的周圍發現了行星WASP-107c,質量是它的三倍多,軌道偏心率較大,為橢圓形,所以認為WASP-107b這顆行星很可能受到它的影響,星體活動比較劇烈,所以密度較小。

    WASP-107b行星還處於形成階段的初期,預估將來它的體積會變小,密度會變大,成為類似於海王星那樣的氣態冰巨星。

    參考資料:

    《科技日報》1月20日文章《科學家發現密度最小行星,還不到木星密度的1/10》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個月大寶寶睡覺一直晃頭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