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代哲學思考

    我最開始也是非常糾結於這個父子反目成仇的問題,只是後來慢慢了解多了,才知道這可能不是細思極恐的問題,這是神話體系混亂的問題。聽大禹細細道來。

    咱們先看看祝融和共工的關係。

    大家對於共工和祝融的關係大多停留在“父子”上,最有力的參考依據大概是《山海經.海內經》中的一段記載: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意思還是比較好理解的:炎帝的妻子,赤水氏的女兒聽訞(古人的名字好個性)生了炎居,炎居生了節並,節並生了戲器,戲器生了祝融。祝融搬家到江水之後,又有了共工。共工的兒子是術器,術器的腦袋是平頂方形,術器能力不低,又恢復祖父祝融的領土,住在江水。共工又生了后土,后土生了噎鳴,噎鳴生了一年十二個月。

    知識點:在《大荒北經》中仍有記載說“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三是最後一代炎帝,之後神農氏開始走向衰落,再後來就是黃帝一系執掌華夏了。

    《山海經》中可以找到很多神話原型,在這方面還是很有權威的,共工和祝融的父子關係主要是來自於《山海經》的記載。其實關於二人關係,並非只有這一種說法。另一部比較有著名的著作《淮南子》中,就記載共工乃是八風之神景風所生。

    知識點:何謂八風?東北曰炎風,東方曰條風,東南曰景風,南方曰巨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飂風,西北曰麗風,北方曰寒風。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通視,明庶風之所生也;赤 奮若,清明風之所生也;共工,景風之所生也; 諸比,涼風之所生也;皋稽,閶闔風之所生也; 隅強,不周風之所生也;窮奇,廣莫風之所生也。——《淮南子.墜形記》注:諸稽、攝提等名稱為上古神仙、神獸,或者是星宿名稱,不一一解釋了。

    從《淮南子》來看,這共工和祝融也稱不上什麼父子關係,也就不存在什麼反目成仇的說法了。所以,我一直覺得所謂“共工、祝融父子反目成仇”這種說法是有待考究的。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關於祝融和共工為什麼會反目,我更覺得這是一個常識問題。我們都知道,祝融是火神反之,水神是誰啊?沒錯,是共工。可想而知了,註定了共工祝融就不能“和平共處”,更何況彼時還剛剛脫離,甚至還沒有脫離鑽木取火的原始操作,火種尤為重要,所以在神話故事中,共工這位水神也比較“兇殘”。

    最後說一個題外話,就是關於共工的神話傳說,其實最著名的就是共工爭奪帝位的傳說,版本眾多,與顓頊、高辛、重黎,甚至同族的、有“父子緋聞”的祝融,物件不定,但是共工是覺得的鐵打的“好戰分子”,其實我個人更偏向於是神農氏和軒轅氏的一場政權鬥爭,正如之前所說,神農自誇父之後就一蹶不振,而神話傳說這種故事是流傳很久的,軒轅氏為了穩定政權民心,一定也是要傳播一些緋聞的,傳說中的神農共工就是比較典型的一個。

    透過一個神話,是可以看到很多古人的生活狀態的,是不是十分有趣?

  • 2 # 華夏炎黃0文武雙全

    “商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帝嚳命日,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以庚寅誅重黎。”(《史記》)太史公可能有點眼花,將“老童”抄成了“卷章”,本是兩個人的重、黎也被他合成一個人了,這也難怪,中國古代沒有規範字,也沒有標點符號,《史記》那麼厚,出了這點小毛病,也很正常,用不著太計較,從“居火正”來看,這裡應該是“黎”,並不關“重”先生的事。不過,在所有其他同一事件的記載中,這個帝都不是帝嚳,而是“黎”先生的親爺爺——顓頊,也不知道太史公是哪裡聽來的。

    太史公的意思是說,帝嚳(高辛是他的號,就和黎的爺爺顓頊號高陽一樣)任命黎先生為負責火星軌道的部門長,可是,在黎先生的任期內,“火星部”所有的機器(“祝融共工氏”)都作亂,問題似乎非常嚴重,帝嚳命令黎將這些機器全部毀滅!看來,在古羅馬神話中,把火星比喻為身披盔甲渾身是血的戰神“瑪爾斯”;在希臘神話中,火星同樣被看做是戰神“阿瑞斯”,並不是無中生有、毫無緣故的。但是,黎先生這個“戰神”卻並不得力,“造反”的機器越來越多,居然“誅之而不盡”,於是,帝嚳便在“庚寅”這一年(或月或日)將黎先生殺掉。

    一場兩敗俱傷的戰爭:

    “昔共工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也;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淮南子•天文訓》)

    “當其(女媧)末年,諸侯有共工氏,任智以刑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而不勝,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史記》司馬貞補《三皇本紀》)

    “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列子•湯問》)。

    中國神話中記載了許多神與神之間的戰爭,其中最著名的只有三次:即黃帝與炎帝的戰爭,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共工與祝融的戰爭。其中可以肯定的是,後兩場戰爭其實是指同一場戰爭:首先,地點相同,都在涿一帶;其次,起因和目的完全一致,都是為了爭奪統治權;最重要的是,造反的主角人物相同。

    蚩尤長得很就怪,人身牛蹄,有四隻眼睛六隻手,頭上還長著尖尖的利角,耳朵兩邊的毛髮根根直豎起來,好像劍戟。不食人間煙火,常吃些砂子、石頭、鐵塊之類的東西,很會製造兵器,整個就是一個鍊鋼爐。從蚩尤的外貌描述上來看,實際上就是共工——生產機器的車床或工廠。

    述異記記載,在晉朝的時候,人們還在原來的古戰場挖出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像鋼鐵一樣堅硬,當時人把它叫做“蚩尤牙”。述異記的作者說,他曾親眼見過叫“蚩尤牙”的東西,大約有2寸長,堅硬無比,任何東西都打不碎它。蚩尤手下的81個兄弟,個個都是銅頭鐵額,這也和我們在前面對共工的後代所作的描述一樣。

    共工的後代夸父,也參加了蚩尤的叛亂,最後都被應龍所殺(“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就是共工,而共工就是外星來客——祝融北正黎先生建造的工廠。

    如果翻閱書籍,還會發現,黃帝與炎帝的戰爭和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幾乎同出一輒,如果把兩者炎帝和蚩尤的名字調換一些,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因此可以肯定,這三場戰爭,說的都是同一場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覺得如果林書豪真來CBA,能打出場均25+5+5的球星表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