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鵬友學習

    愚見:

    一是咱們常說的程序正義。本身相互之間就有矛盾,奉天子之命就代表了正義一方。不受命,則會授人以柄,反倒是無理。

    二是要考慮到古人所受之教育。皇帝為天之子,在普通百姓眼中是至高無上的存在,是不會犯錯的,特別是漢室統治數百年的情況下,至亡,在大部分人眼中,錯在臣子,而非皇帝。因此對底層百姓來說,漢室就是代表正義。

    請斧正。

  • 2 # 亦喻之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就是說曹操假傳聖旨,挑拔各路諸侯之間互相爭鬥,而各路諸侯有時候真的會互相打起來,曹操則可坐收漁人之利。那麼,各路諸侯為什麼會這麼聽話,真的互相打起來呢?

    曹操假傳聖旨,挑拔各路諸侯之間的矛盾,必須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矛盾是客觀存在的。或者是根據現有的現實情況可以推論出矛盾可能產生的;

    第二,即使沒有矛盾,但曹操會假天子之手對需要利用的諸侯進行加官進爵,或封官許願,或餌之以利,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在利益面前,即使行不義之舉,那也有塊遮羞布,叫“奉天子之命”,而且還挺威風的;

    第三,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自私的,所以曹操正是利用了人性中的這個弱點。只要“私”字當頭的人,什麼國法道義、禮儀廉恥對於他們來說都是屁話;而且自私的人往往帶有賭博心理,象現在某些貪官就是這樣,總是以為沒人知道他們的貪賄行為;這些諸侯則賭的是能夠戰勝對方的這種運氣。只要戰勝了對方,那對方的地盤包括子女玉帛就都成了自己的,這個誘惑實在太大了。

    因此,曹操假傳聖旨挑拔各路諸侯之間的關係之所以很成功,並不是他的手段有多高明,而是利益關係驅使下的結果。如果要說曹操高明的話,那他創造性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招才是真正的高明手段。

  • 3 # 布衣學史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使曹操在對其它諸侯征伐時,常假借天子之意而“師出有名”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

    各路諸侯對於曹操假借天子之名釋出的詔令,是根據自己的利益有選擇的服從。封賞等自然接受,而有損自己的詔令則不會執行。

    如果,曹操真能假借天子之名命令諸侯服從,那曹操也早就統一天下了。如能聽從天子詔令,諸侯也不能稱之為諸侯了。

  • 4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首先漢朝仍未真正滅亡,所以用漢獻帝的名義還是挺管用,那些諸侯們也不敢公然反對,為自己尋找殺身之禍,所以在長遠的利益和意義來看,還是聽從指揮才是權宜之計。其實也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

    另外他們也都各有目的地尋求自身的“發展機會和空間”,若實力和時機成熟,自己謀求帝位也並非不可能,如果覺得無法“圓皇帝夢想”,那就儘量儲存自己實力。

    但不管諸侯們各懷鬼胎,但在討伐董卓問題上卻形成共識,若公然反對那也會提前暴露自已立場,下一場討伐那將是你。所以眾諸侯也只能表示贊同支援。

  • 5 # 關東俠客

    曹操(155一220)是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曹操在鎮壓黃巾起義過程中開始發跡,他的實力和袁紹,袁術等大軍閥軍事實力沒法比,曹操比其他諸侯高明之處是把漢獻帝劫持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天子的名義討伐不臣。

    當時不管怎麼亂,軍閥怎樣擁兵自重,天下還是劉家的,大漢王朝仍在。曹操任漢朝丞相,政治上有絕對優勢,代表國家,軍隊屬於漢朝正規軍。自古出兵講究師出有名。曹操率軍討伐其他軍閥等於平叛,會得到百姓支援。

    各地軍閥必須接受曹操刪封,官職才能有法律效力。比如江東孫權被封做討虜江軍,吳侯。孫權在江東混才能名正言順。劉備取漢中後,馬超等聯名保舉其為漢中王。劉備才能理直氣壯在當地經營。

    周瑜說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但曹操先行一步,取得中央決策權,不管軍閥多麼不服氣,名義上還得聽曹操節制。這就是曹操比其他諸候高明之處,也是他不肯稱帝的原因。

  • 6 # 堯舜東至山水升金

    在《何去何從》一集中, 易中天先生告訴我們,曹操的謀士毛玠曾經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操採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並予以實施。也就是說,曹操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即“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在控制漢獻帝之後,非常的重視漢獻帝,可以說是真的將漢獻帝尊為自己的主上,只不過只是表面上的,真正的權利在曹操手中。當時大家還是漢室天下,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曹操以扶持漢室為旗號,以求得到天下人支援。曹操是漢朝丞相,是漢王朝的政府首腦。各路諸侯在名義上還需聽從朝廷號令,而曹操可以利用這一優勢,用皇帝的旗號來攻打諸侯名曰討逆,把服氣的收攏,把不服氣的以天子的名義剷除“叛逆”打服。而且當時的很多諸侯“正統”的思想比較嚴重,自稱漢臣;誰若不在表面聽令,會失去民心,讓其他諸侯群而攻之,瓜分利益。

    所以諸侯無論是真是假只有聽從號令,何況攻打其它諸侯有漢室“討逆”的名義,而且還能瓜分利益,擴大地盤增加人力財力物力,何樂而不為。

  • 7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還是和諸侯們自身的利益有關。他們自身的內政、外交,都離不開朝廷的支援。

    目前最多的說法是,漢朝統治了天下四百多年,依然有人心。這點並不為錯,只是,在殘酷的諸侯割據鬥爭中,依然還是利字當頭的。如果僅僅只是一個虛名,不符合利益諸侯利益的話,諸侯們是不會服從的。

    諸侯要對勢力範圍進行有效管理,需要朝廷的任命

    這些諸侯,對勢力範圍進行管理,打的就是朝廷官員的旗號。

    大家都知道,在漢末軍閥中,絕大多數的軍閥都是外來的。比如,劉焉、劉表、呂布、劉備等,他們都不是當地計程車族。

    而且,群雄割據時期的諸侯,力量都還不夠強大,沒有足夠的力量對內部的不和諧勢力進行彈壓。

    因此,只能利用朝廷的名義為紐帶,維繫起自身與內部地方勢力的聯絡。

    比如呂布,他算是諸侯中最相信拳頭的人了。可是,他死乞白賴地要求朝廷任命他做名正言順的徐州刺史。因為,沒有這個任命,他始終只能盤踞在下邳、小沛這樣的地方,徐州其他廣大區域,他很難進行有效的統治。

    即使是呂布,也只能小心翼翼地處理和陳登等人的關係,也只能一直求封“徐州刺史”

    那麼,諸侯們有沒有可能利用武力,一腳踢開這些囉嗦計程車族,直接進行管理呢?

    不能!

    姑且不說,你打一個大豪族的難度(想想呂布和臧霸),不亞於打一個諸侯,就看看你離開了士族的支援,如何管理地方呢?

    東漢三國時期,儘管造紙術得到了改良,但是教育成本依然很高。比如,“洛陽紙貴”的故事,即使到了西晉時期,一群人追捧左思的《三都賦》,堂堂的西晉首都洛陽,就出現了紙張供應不足的情況,可見,此時的教育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能夠具備一定文化水平(至少能識文斷字)的人,是非常稀缺的。因此,諸侯要想有效地統御地方,不能隨心所欲地選拔人才,還是聚焦在士族階層。所以,也就出現了一些諸侯,屢次容忍狂士的羞辱,依然重用。實在是因為人才稀缺。要想有效管理地方,還是得依仗士族的支援。

    諸侯們需要靈活處理與朝廷的關係,改善自身的外交環境

    尤其是在群雄割據的局面下,他們絕對不希望自己四面樹敵。

    當時的諸侯們,彼此之間都有戒備心,也有吞併心。

    董卓廢立天子,就遭到了天下諸侯(雖然當時實力很弱)的群起而攻之。

    你和天子對立,就是讓諸侯們選擇跟你走還是跟你打。一般,只會引起群起而攻之

    比如袁術,他自恃實力,公然稱帝。這就使得自己遭到了各地諸侯的集體攻擊。

    這是因為,大家都等著哪個傻帽跳出來犯傻呢,一旦他犯傻了,合夥群毆,各自取得自己的利益,壯大自己的勢力,這是很美妙的事情。

    曹操的方法得當

    曹操對諸侯之間的離間、挑撥,都是非常務實的。比如,傳說中的“驅虎吞狼”,就是在認真分析了劉備和呂布彼此的戒備心,以及袁術對徐州的吞併之心。先透過任命劉備並密令劉備除掉呂布,來引起呂布的恐懼心理,又利用袁術和劉備的征戰,給呂布反叛提供機會,成功挑起了呂布在徐州對劉備的襲擊。

    可是,隨著天下群雄逐漸被消滅。天下由群雄割據走向寡頭競爭時,曹操的天子令就不好使了。因為,諸侯已經有了足夠的力量來彈壓內部的不和諧力量,也有了足夠明朗的形勢來判斷敵我關係,此時,曹操的方法再高明,也已經失去了意義。

    在天下形勢進入寡頭競爭後,再要用天子令來挑起事端,已經不可能了。

    比如,在赤壁之戰後,曹操讓天子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任命程普為江夏太守(當時江夏在劉備的盟友劉琦管轄內),試圖以此來挑起劉備和孫權的聯盟。結果,完全沒有用。

    因此,“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在一個特定的時期,曹操選擇的一個特定的高招。他建立在諸侯們自身的利益訴求上,也建立在曹操集團高明的謀略能力上,兩者缺一不可。

  • 8 # 文小右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曹操之所以能“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是因為漢獻帝落日餘暉般的名望,讓諸侯臣服,更不是因為曹操他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使豪強傾倒。在白骨堆砌的三國亂世裡,實力與利益是人們永恆追求的主題,當然,那些割據一方的諸侯們更是如此。在永恆的利益面前,暫時的利用與妥協也只是達成更大利益的手段,所以,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挾天子以令不臣“,所謂的”令“與”被令“,只不過是曹操與各方諸侯在各自利益權衡下所演的雙簧而已。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廢少帝,於九月甲戌日立當時9歲的劉協為皇帝,成為了人人得而誅之的物件,之後關東諸侯會盟起兵討伐董卓時,曹操就在此列,當時曹操實力不強,曾隻身以匕首行刺董卓,也是相當有勇力的。

    中平六年,從登基天子的那天起,獻帝就開始不斷的在戰爭中被迫流亡,先是被迫跟著董卓逃往長安,之後董卓被殺,又開始逃向安邑,所以他雖貴為天子,但是在臣子不臣,實力稱雄的亂世戰火中,他並不比普通的百姓好到哪去,甚至也是經常的食不果腹,飢腸轆轆,以至於曹操在洛陽殘破的宮殿中見到獻帝時,只為他呈了份肉湯便已使得堂堂天子感動到泣不成聲。所以,與其說是曹操”挾天子“,更不如說是曹操與漢獻帝的一種另類的合作與相互的利用。

    其實早在曹操挾天子的之前,袁紹是有機會替代曹操,完成”挾天子“的創舉的,但是由於他的猶豫不決,錯失了“挾天子,令諸侯”的機會,太公曾說過:“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所以,在後來的官渡大戰中,袁紹就註定了會失敗的,這跟他的性格是有關係的。

    曹操挾天子後得到的最實質性的好處,不是號令諸侯的能力,而是在各路諸侯中,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他將末路天子舉上頭頂,表面上是奉天子詔令行事,實質上,在諸侯紛爭中則擁有了擺弄是非的話語權,他可以根據諸侯中的矛盾特點,結合自己的利益關節,選擇合適的短暫盟友,利用自己擁有的天子詔令,讓自己的行動師出有名,這樣來看,所謂諸侯遵奉號令,也不過是一種心照不宣的短暫默契罷了。

    滾滾長江東逝水,在以命相搏的年代裡,所謂仁義道德確實蒼白如白紙一張。

  • 9 # 小克蘇魯

    遵命其實也分兩種

    一種是出力的,另一種是隻出兵的。

    曹操令諸侯的情況往往只是擇機而令,

    何謂“機”?就是兩方諸侯有矛盾,想出兵卻缺乏名分。群雄割據,畢竟漢廷仍在,儘管只是許都兩根大柱一張龍椅,政治話語權還是在的。古人其實很看重“名分”二字,不然劉備一個草鞋販子如何統率軍隊,於是他搜腸刮肚挖出一箇中山靖王之後。扯遠了..總之,諸侯想打架,還是要有理由的。師出無名,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而若無此機,怎麼令諸侯都是白瞎。比如董卓剛進京,袁紹拿著伉鄉侯的大令號令四方勤王,關中諸人都出了兵,集合後卻不出發,總說等待時機,其實都是擁兵自重儲存實力,那時的曹操看不慣就帶著一萬多人出擊,結果大敗而歸。也許從那時起曹操就明白了,號令諸侯僅僅是做個表現罷了。

    縱觀曹操一生的戰役,唯一一次不依靠自己的軍隊的就是關中鍾繇幫他“平定”的事,不過也只是安撫,幾乎沒有動用軍隊。說白了,以曹操的性格,他是不會把勝敗交到這些諸侯手裡的。所謂“令諸侯”,不過是亂世之中的逢場作戲罷了,武力與人心才是王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火箭隊的歷史介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