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513503453318

    部分劉姓最早的祖先之封地:堯曾封其第九子監明於劉地(也稱留地,今河北保定唐縣)。

    按當時依封地為氏的慣例為祁姓裡的劉氏, 氏是姓的分支,監明(或曰又名源明)雄才大略,開拓進取。他把後裔分兩支南遷:一支到山東平源,佔領黃河下游一大片沃地;一支遷到山西一帶,建立南唐(都臨汾)和北唐(邊界線上)。監明十八代劉氏裡劉累名氣最大。

    夏朝強盛後,為夏屬國。夏孔甲時,監明十八世孫劉累善養龍,被夏封為御龍氏,專事養龍。傳說當時一共飼養了四條,不幸有條雌龍病死,劉累畏罪,領帶全家老少一同逃到河南魯山縣一帶隱居起來。到了商代,商王封其後人於豕韋(今河南滑縣)立國,稱為豕韋氏。後來又在唐(今山西省翼城縣西邊)立國,稱為唐氏。周成王滅唐後,把他的子民遷往杜原(今陝西西安市南杜林)建立杜國,因範圍小稱杜伯,便以杜為姓,稱杜伯氏,又稱唐杜氏。200年後周宣王滅杜國,殺害了杜伯,其子隰叔逃往晉國,叔的兒子杜蒍,任晉獄訟官,稱為士師,故又名士蒍。其子成伯缺生子士會,在晉為大夫。士會才智過人,操守嚴謹,深得晉主賞識,封其食邑於範,亦稱範氏。晉襄公去世,士會奉命赴秦迎襄公之第公子雍(在秦作亞卿)回國繼位。晉太子夷皋的生母鬧求大臣趙盾立幼子夷皋為晉君,故當士會和雍一行到達晉國邊境時,遇到晉兵阻撓,打敗了護送的秦軍,士會便滯留在秦國。趙盾考慮士會留秦對晉不利,便以獻魏地為名,私召回士會。士會歸晉,其子康和一些親族仍留秦國,恢復劉姓。士會生長子明,明生遠,遠生陽。秦滅魏後,其第10世孫獲被遷徙梁國(今河南開封)生子清,清遷至沛縣生仁號(又名榮),號生煓字執嘉,嘉生子四:伯、仲、邦、交。邦是為漢高祖(堯帝第76代孫),劉姓在南韓亦有分佈。另外,根據日本可查檔案記載日本第三大姓高橋氏出自中國劉姓,為劉邦後裔。

    源於姬姓,出自周定王賜給弟弟姬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周定王姬瑜八年(公元前599年)前後,周定王將劉邑(今河南偃師),封給他的弟弟姬季子做領地。至此,姬姓劉子國就正式地在東周王畿之內建立起來了,劉康公也就成了姬姓劉氏的肇姓始祖。姬姓劉氏世代任周朝卿士,主理內政外交長達一百多年。

    《左傳》成公十一年:晉郤至與周爭鄇田,王命劉康公、單襄公訟諸晉。[1]

    源於投降漢朝的秦末齊國將領劉到:據史書記載,“平都孝侯劉到,平都。索隱縣名,屬東海。以齊將,高祖三年降,定齊,侯,千戶。五年孝惠四年庚戌(公元前191年)六月乙亥,孝侯劉到元年。索隱故齊將。巳上孝惠時三人也”。

    賜姓或改姓。

    1.出自項氏:漢初賜項羽的叔父項伯等人為劉氏,封射陽侯:劉邦當了皇帝之後,為感謝項伯的救命之恩,賜項伯姓劉,封為射陽侯。同時還封了三位項氏族人:桃侯項襄封邑在山東汶上,平皋侯項它封邑在河南溫縣、玄武侯(姓名無查,封邑待考),對這三位項氏侯爵及其家人均賜姓為劉氏。

    2.出自姒姓婁氏:賜婁敬為劉氏,封關內侯:婁敬,齊華人,婁敬去拜見劉邦。主張定都長安。劉邦認真聽取了他對建都的意見後,並又徵求眾大臣的意見。眾臣中惟獨張良十分贊同婁敬的見解,併力勸劉邦移都長安。於是,劉邦決定將漢朝都城遷往長安。劉邦採納了婁敬遷都長安的建議,並把他留在身邊為官,還封他為關內侯,同時賜姓為劉氏。

    3.源於漢代禮儀(官職),出自漢代皇室秋祭——貙膢(貙劉),屬於以官稱為氏。特別需注意的是:貙劉一支劉氏,本字為貙膢,因此正確姓氏讀音作lòu(ㄌㄡˋ),不可讀作líu(ㄌㄧㄡˊ)。

    4.出自王氏:東漢舞陽人王常,平王莽立大功,被更始帝劉玄賜姓劉;王郎冒名漢成帝之子劉子輿,自立為帝,被誅。

    5.出自龔氏:宋真宗繼位後,賜皇后劉娥表兄(一說前夫)龔美姓劉,認其為弟;明朝嘉靖年間著名大將軍都督劉顯原姓龔,為報人知遇之恩,改姓劉。

    6.出自盧氏:安定三水人盧芳,詐稱武帝曾孫劉文伯,曾自立為帝,據平涼等地,後失敗逃奔匈奴:

    7.出自寇氏:三國蜀將劉封,原姓寇。為劉備義子,改姓劉。

    8.出自丘氏:西晉義陽(今河南新野)人丘沈冒稱漢宗室後裔,改姓劉名尼。被擁立為帝,建年號為神鳳。

    9.出自留氏:留氏改劉氏:後坡劉氏為永春留氏族裔,於宋末元初的動盪中易姓為劉;另《清源留氏族譜》載:第三十九世留天祿,泉州路錄事,因軍情嚴重,不仕,復入永春,居留安故地,改留為劉,為本支始祖。

    10.出自柳氏,為唐朝文學家柳宗元之後,因柳宗元和當時朝政大臣不和,招惹很多皇室親信,其後人恐遭陷害,逃荒到山西的洪桐縣,改姓為劉。很多年後因當地遭水災,他們紛紛遷移到河南的周口、安徽的亳州、山東的曹縣、泰安一帶。

    11.出自薛氏:北漢王劉繼恩,本姓薛,因是劉承鈞的外甥和養子,改姓劉。

    12.出自何氏:北漢王劉繼元,本姓何,因是劉承鈞的外甥和養子,亦改姓劉。

    13.一說元末陳友諒敗亡後其後代有改姓劉的。

    14.唐宦官劉貞亮,原名俱文珍,無嗣。

    15.明代宦官劉瑾本姓談(音dan),改姓劉,無嗣。

    16.出自侯氏:劉亨賻(1872-1926年),又名侯夏飽,字圖瓊,號純青,菲律賓名何塞·伊格拉西澳·寶華,福建南安碼頭人,是菲律賓獨立戰爭中的一位華僑將軍。其他近代、現代改姓劉氏者略。

    其他類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長期以來的民族混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變上,劉姓是頗為典型的一例。

    1.匈奴劉氏:西漢初年,匈奴部族強盛,劉邦採取“和親政策”,以劉姓宗女嫁給匈奴單於冒頓(普通話音modu墨讀)為妻,冒頓姓攣(音luandi鑾低)。匈奴族文化上漢化後,匈奴很多後代有以劉為姓者。漢朝打敗匈奴後,南匈奴投降漢朝後,與漢族人雜居而作,慢慢文化上同化,由遊牧的生活的方式逐漸轉入農耕,姓名也改為漢字姓,當時的說法是“胡人附劉,十胡九劉”,大部分匈奴人都改為劉姓。五胡十六國時期記載有漢國-前趙國建立者匈奴屠各部劉淵、劉曜,夏國建立者匈奴鐵弗部劉屈孑(即赫連勃勃)、襄國劉顯等。

    2.獨孤部:是五胡十六國末期出現的北方遊牧部落之一,匈奴後裔。後歸附拓跋鮮卑。北魏時孝文帝拓跋宏採取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部分獨孤氏改為劉姓,(另一部分仍保持獨孤姓,如李淵和楊廣的外祖父獨孤信)成為當時北魏鮮卑貴族最顯赫的八姓之一。

    3.稽胡,又稱山胡、步落稽,源於南匈奴。北魏時期稽胡首領劉蠡升、其孫北周時期稽胡首領劉沒鐸等曾先後稱帝,建立割據政權。離石胡是山胡的一支,隋末唐初,離石胡人劉龍兒、劉季真,劉苗王曾建立割據政權。

    4.沙陀劉氏:

    唐德宗時,中亞沙陀人內附,定居於今山西大同一帶,長期與漢族雜居,不少人改漢姓。其中沙陀部的劉知遠家族兩度建立政權:後漢(劉知遠建立)和北漢(劉崇建立)。後降宋朝,沙陀劉氏散居北方各地,成為劉姓又一支脈。

    5.契丹劉氏: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大遼之後,因為追慕漢高祖皇帝,便將自己的耶律氏兼稱劉氏,起漢名劉億。《遼史·后妃傳》“序”:“太祖慕漢高皇帝,故耶律兼稱劉氏。以乙室、拔裡比蕭相國,遂為蕭氏。”《金史》記載“移剌曰劉“。(“移剌氏”即契丹國姓“耶律氏”)因此耶律氏有改為劉姓的。當代天津市郊區寶坻縣耶律各莊村中劉姓村民較多。當地人說,這個村劉姓村民多為坐地戶,是當年隨蒙古軍隊來到這裡定居的,劉姓是由耶律姓衍轉過來的。

    6.魏晉時烏桓部族有劉姓者;另外後燕時獨孤部劉亢泥曾被封為烏桓王。

    7.據《舊唐書·南蠻傳》所載,唐代南蠻有劉姓者。

    8.回族中的劉姓,多為改姓。中國回族形成於宋元之間,初無固定姓氏,入居中原後,回、漢雜居,很多人使用漢字姓。劉姓是從古蘭經經名譯音“遼艾遼艾”(漢語義為珠寶)轉音而來。明初以後,隨著回漢民族間人文交融,內地回民普遍使用漢字姓,其中劉姓不少。至元七年(1207年)授蒙古國諸萬戶府奧魯總管的鐵邁赤之子,虎都鐵木祿(字漢卿),母姓劉,故改名劉漢卿。(參見《古今同姓名大辭典)。清代歸附回回伊不熱業墨,“原隸內務府,後在鳳城縣(分屬遼寧)入籍,改姓劉氏,遂為鳳城劉姓回民先祖。”(《中國回族人名大詞典》)另有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任河南行省平幸政事的劉哈刺不花,雖《元史》言“其先江西人”,但就其“哈刺不花”和“探馬赤軍戶”的身份,以及受回回人泰不華(達不華)賞識推舉為椽史(屬員)的跡象來看,或是回回人。哈剌不花的劉姓,賜即改。再有,由於歷史上的屠回慘案甘肅的回族中,也有將馬、白等回族顯姓,改為劉姓者。劉姓回族在中國分佈較廣,主要分佈於河北、京津、山東、河南。

    9.蒙古族劉姓

    (1)元朝蒙古族中劉氏出現在公元1285年,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後來有位蒙族人名呼圖克特穆爾的名士,酷愛漢族書籍和文化,他的母親是漢人,姓劉。有一天,這位名士拜見元仁宗皇帝,談論中,元仁宗對他的漢學水平加以讚賞,併為他起了個漢人的名字,叫劉漢卿。從此,劉漢卿的後代就形成了一支劉氏家族。(2)蒙古族鄂爾果諾特氏,滿語為ErgonoteHala,亦稱鄂柳特氏,本蒙古族姓氏,世居喀爾喀,後多冠漢姓為劉氏。

    (3)蒙古族劉佳氏,亦稱留佳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LingiyaHala,世居李佳和羅、瓦爾喀、烏喇、輝發、松花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劉氏、雷氏(蒙古留佳氏世居察哈爾)。

    (4)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世居察哈爾,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uijukHala,多冠漢姓為崔氏、劉氏。

    10.滿族劉姓,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滿族烏庫理氏,亦稱烏色里氏,滿語為UkuriHala,漢義“細鱗鯪魚”,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烏古倫”,世居黑龍江,後多冠漢姓為商氏、劉氏、烏氏、李氏、訥氏、桑氏等。

    (2)滿族寧古塔氏,滿語為NinggutaHala,漢義“六”,既清六祖世居地。以地為氏,所冠漢姓為寧氏、劉氏,世居寧古塔、綏分、琿春、訥殷和佟吉等地。元朝時女真人烏古倫氏遷居到中原,改姓劉氏,其後裔中有位劉國傑,英勇善戰,成為湖廣行省的要官,後又升任光祿大夫。還有一支女真人寧古塔氏也遷居到中原,改姓寧和劉,寧為寧古塔氏的頭一個字;而“寧古塔”按滿語的意思是“各六”或“每六”,其實就是“六”,“劉”與“六”同音,故姓氏為劉。

    (3)滿族鈕圖氏,亦稱寧武圖氏,滿語為NiotuHala,世居哈達。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後多冠漢姓為鈕氏、劉氏。

    (4)滿族喜塔喇氏,亦稱奇塔喇氏、喜特勒那氏,是滿族大姓,滿語為SitaraHala,漢義“指甲”或“插孔雀翎的管”。俄國學者史祿國認為,它與瓜爾佳氏,滿語為同屬“闊雅裡滿洲”。另考,《龍飛御天歌》有哈蘭都達魯花赤姓“奚灘”,乃明時女真望族,曾冠漢姓為“劉”,有學者認為喜塔拉即其演變而來。世居尼雅滿山、蜚優城、長白山蓋吉、佛克順等地,所冠漢姓為管氏、趙氏、圖氏、祝氏、文氏、齊氏、孫氏、希氏、奚氏、喜氏、線氏、祁氏等。

    (5)滿族伊喇氏,亦稱伊拉喇氏,滿語為IlanHala,漢義“三”,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於金國時期女真“移喇”(即契丹國姓“耶律”),世居三姓,後多冠漢姓為劉氏、王氏、肖氏、蕭氏、李氏、黃氏、白氏。

    (6)滿族紐塔氏,亦稱努他氏,滿語為Nuntamongu,老滿洲部族,人數很多,有四個分支。滿語NINGUTA為遠祖之意,推想表示其遠祖來自寧古塔,後多冠漢姓為劉氏。

    (7)滿族查佳氏,滿語為CagiyaHala,是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滿族同胞中有此氏,後改漢姓為劉氏。

    (8)鈕祜祿氏(多改漢姓為鈕或郎,改姓劉的不多)。

    其他還有伊里氏、伊拉齊氏、劉佳氏、以及隸屬各旗本為漢族的劉氏和北韓族劉氏。

    11.北韓族\北韓國\南韓劉姓

    中國北韓族劉姓人口數量位居第30名左右。北韓族劉氏以江陵為核心本貫,後來分衍有忠州、巨昌、金城、裴州、延安、我州、慶山、平尚等數本。在南韓的二百五十多個姓氏中,南韓劉氏人口總數排在第三十二位。據記載泉州人劉載在高麗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定居高麗後,被任用為“守司空尚書右僕射”。日本第三大姓高橋氏出自中國劉姓,為劉邦後裔。

    12.京族\越南劉氏

    京族原稱為越族,人口近兩萬,有31個姓氏,居住在廣西南疆諸島,劉姓人口數量在京族中佔20%,是這個少數民族的第一大姓。在越南的京族劉姓有三類,一類是完全融入越南民族的劉姓,一類是越南族人使用漢字姓劉氏而形成的劉姓,再一類就是近代以後移民越南的華僑、華人。不過,今天這幾種不同的劉姓已很難區分了。

    13.傣族、景頗族劉姓

    明朝初期,朝廷派軍隊到滕衝地區屯田戎邊,許多內地劉氏將士隨軍來到該地,其中一部分人則定居下來,與當地主要民族傣族、景頗族女子聯姻,成家立業,繁衍生息。由於這些劉氏人與傣族、景頗族人通婚,其後代多隨父姓為劉氏,融入傣族、景頗族。據近年雲南騰衝劉氏收集到的351個族譜中發現,有七支劉姓演變為傣族、景頗族。

    14.維吾爾族劉姓

    維吾爾族劉姓形成於元末明初。元代在河南為官的維吾爾族人刺真海牙,曾孫名叫忽都海牙,明初隨祖母姓劉,名仲琛,隱姓埋名,作為普通百姓繁衍生息下來。劉姓維吾爾族人現居河南澠池縣尚有500餘人,一小部份移居到西安等地。

    15.壯族劉氏:

    湖南、廣西等地都有壯族劉氏分佈,名人有唐代著名的歌仙劉三姐。

    16.高山族劉姓

    高山族人本無固定姓氏,清乾隆二十三年,朝廷賜給高山族七個姓(衛、金、錢、廖、王、潘、黎)。從日本侵佔臺灣到臺灣重回中國期間,高山族人多依託當地漢族人,認其姓為己姓,據統計共有79個姓,其中有劉姓。

    17.柯爾克孜族劉姓

    清末民國初期,柯爾克孜族姓氏改稱漢姓,並從柯爾克孜族姓“蔡音德熱”分化出漢族姓“劉”。

    18.達斡爾族劉姓

    清末民初兩次戶籍調查時,滿文已被漢文代替。用多個漢字書寫達斡爾族姓氏已不方便,於是便採用“哈勒”或“莫昆”音首或意義字表記,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不同民族的聯煙,達斡爾族又增加了訥迪、扎尼、雅庫斯、尼爾登、塗庫敦、張、王、李、趙、徐、邵、劉、陳等姓氏。

    19.仫佬族劉姓

    在仫佬山鄉的客家人主要居住在龍岸鎮,他們當中有劉家、陳家、李家、古家等13個姓氏

    20.苗族劉姓,湘西等地有分佈

    21.瑤族劉姓,湘南等地有分佈

    22.白族劉姓,湖南桑植、慈利的白族姓氏比較多,有谷、王、鍾、熊、李、段、高、楊、張、劉、孔、施、車、於、馬等。

    23.藏族劉姓,古代藏族逐漸發展成為六大氏族,即賽、穆、黨、東、札和珠,各大氏族中又分化出若干小氏族和家族,取的漢姓中,其中有劉姓。其實,藏族人取漢姓是歷史及生活環境的產物,也是社會發展、民族融合這一大趨勢的產物。

    魏晉南北朝時期

    劉氏大舉南遷,在江南影響很大,部分遷往日本和北韓半島。據日本史籍也有關於此事的記載。有一部分漢朝皇室成員(劉氏)因出使、避難等原因開始渡海來到日本。西文首氏(王氏)也有人到達了日本。阿知使主及其兒子都加使主率領的漢人,自稱為漢靈帝的後裔;身狹村主青又自稱為吳孫權的後裔;再晚些如司馬達止等則自稱為南朝司馬氏的後裔等等。劉姓作為兩漢皇族也是此時到達日本的漢族歸化人的主力。歷史上最有名的劉氏開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橋、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寫作阿智)王,又稱阿知使主,是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的玄孫。日本原田家族族譜《大藏朝臣原田家歷傳》稱,阿知王是漢獻帝的玄孫。後來司馬氏滅魏建立西晉,劉氏皇族地位表面上沒有改變,但實際情況開始惡化。太康十年(289年),劉阿知見當時天下混亂之像已生,便於五月初一召集舊臣商議對策。這樣,劉阿知便率領他的兒子劉都賀、舅舅趙輿德和族人劉國鼎、劉濤子、劉鶴明、劉信子等男女共2040多人,離開中國本土,飄洋過海,幾經艱難,日本。阿知王到達日本後。據記載,當年隨阿知王來日本的,還有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7個姓。阿知來日本後,派遣使都前往高麗、百濟、新羅等國,將許多流落在這些地方的同鄉族人招來日本

    明末

    從明末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

    始祖

    劉姓自漢朝以來多次建立大一統或地方割據政權,其中西漢(皇帝15人)、東漢(皇帝14人)為大一統政權。史書公認但未大一統的政權還有玄漢(皇帝1人)、南朝宋(皇帝9人)、蜀漢(皇帝2人)、後漢(皇帝2人),其它地方割據政權稱帝者有十六國漢國-前趙(稱帝5人)、夏國(稱帝3人)、南漢(稱帝4人)、北漢(稱帝4人)、齊(稱帝1人)、燕(稱帝1人)等。還有自立為天子者史書記載有19人(西漢時的劉信、東漢之前的劉盆子、西漢鍾武侯劉望、梁王劉永、新朝的劉子輿、東漢的劉文伯、西晉時的劉尼、西晉時的劉芒蕩、襄國劉顯、劉黎、南朝宋的劉義宣、南朝宋的劉子勳、南朝梁的劉靜躬、北魏末年的劉蠡升、北周時的劉沒鐸、隋代的劉苗王、隋代的劉元進、隋末的大世皇王劉迦論、隋末唐初的劉武周)。

    劉姓自漢以來受封王爵、自立為王者歷代大約有500多人(見詞條“劉氏諸侯國”)

    劉姓自東周卿士劉康公開始,各朝及地方割據政權行使丞相與副丞相職權的100多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駐以色列使館不打算遷到耶路撒冷,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