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城觀點

    “魏晉筆法”當然是起源於魏晉,而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二王”,也就是說,魏晉時期受“文的自覺”的影響,擺脫了經學的影響,同時又有玄學的深意,經過眾多書家的努力和拓展,在書法上表現出新的氣象,而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對那個時代的書法作品進行整合、革新,使魏晉書法基本上形成了一種新的書體,“魏晉筆法”也逐漸有了比較成熟的型式,所以,二王父子是其代表。

    “二王”書法強呼叫筆的使轉,使筆勢轉折但又能連綿,形似斷而意不斷,結體、形勢富有變化,線條流暢而深含韻味,書寫時更能表達內在情感,能擺脫刻板的章法程式。所以,“二王”書體縱橫呼應,俯仰映照,婉約而又有骨氣,妍媚而不諂媚,其行草成為後世書家最青睞的書寫形式。

    可是,魏晉書體經過宋元以後近千年的嬗遞與傳承,一次次被解釋,而解釋品又再被解釋,至今,已經很難判定什麼才是真正的“魏晉筆法”了,就是對“二王”筆法的基本型式,特別是用筆的技巧,也是解釋各異,難以較準確定位。

    以王羲之為例,他並沒有可靠的真跡留傳於後世,所留下的都是唐摹本或臨本,因此,是必能算是王羲之的原來的筆法的。

    擴大開來將,魏晉書法只留下的除了王珣的《伯遠帖》和陸機的《平復帖》這兩個稀世珍寶外,也只是後來在Murano殘紙和敦煌寫經殘片中發現的一些其它的魏晉時期的紙張墨跡,從這些留下的極少帖子和殘片墨跡,要看清什麼是真正的“魏晉筆法”到底真是怎樣的,難度是非常大的,現在所能看到的被認為比較“像”的帖子,並非是魏晉人親自寫的,而是後人臨摹的,臨摹的“魏晉筆法”必然會有臨摹者的一定“創造”成分,不是原來魏晉人的書法。

    此外,石刻上也有一些書法作品,如魏碑等,刻的是魏時的書法,但石匠刻的也是臨摹品,再形似也是對原書法的複製,能真的就是“魏晉筆法”嗎?所以,現在講“魏晉筆法”也只能是一種推測,一種帶有想象的推論的形象,姑且把臨摹王羲之等的作品的字當成是“魏晉筆法”,只能說“看起來”王羲之應該是這樣的筆法。

    有人認為,《遠宦帖》《平安帖》《奉桔帖》《妹至帖》《遊目帖》《旃罽帖》《快雪時晴帖》等,是比較符合後世對“晉帖”筆法解讀的角度與方式的型別,屬於比較“忠實”的臨摹本,值得重視。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如結合陸機《平復帖》,王獻之《鴨頭丸帖》,王珣《伯遠帖》諸名跡,並參照魏晉西域Murano殘紙書跡,其線條特徵應是以“扭轉”“裹絞”和“提按”“頓挫”位置不固定為特徵,楷書成熟以前,點畫撇捺還沒有形成固定的“起”“收”回鋒、藏鋒動作,晉人作書應該是沒有那麼多規矩與法度的,以此說來,其實並沒有所謂的“魏晉筆法”,因為魏晉時人在書寫時並不守什麼固定之“法”,“成法”便僵化,魏晉的可貴就在於不尊法,任意書寫,才是魏晉風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江氏的祖先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