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745035785625

    五種輸液反應最常見

      發熱反應 是輸液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反應,主要表現為發熱、發冷和寒戰。輕者體溫在38℃左右,停止輸液後數小時內可自行恢復正常;嚴重時寒戰,高熱達40℃ 以上,並有頭痛、噁心、嘔吐、心率增快等全身症狀。常因輸入致熱物質引起。

      血清樣反應 通常於用藥7~l0 小時(速髮型l~48 小時)發生。其症狀有發熱、關節疼痛、蕁麻疹、全身淋巴結腫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短暫性蛋白尿等,嚴重者可發生血管神經性水腫、腦水腫和喉頭水腫。

      過敏性休克 通常在注藥後數秒鐘發生,亦有在數分鐘至半小時後或在連續用藥的過程中發生。表現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困難、發紺、血壓下降和昏迷等。

      迴圈負荷過重(肺水腫) 由於輸液速度過快或短時間內輸入過多液體所致。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氣急、胸悶、咳嗽、咯泡沫痰、兩肺出現溼囉音等。

      血管迷走性暈厥 俗稱暈針。主要因為患兒情緒緊張、焦慮等,致周圍血管擴張,阻力突然降低,腦血流量減少。表現為患兒突然出現頭昏、眼前發黑、面色蒼白、出冷汗、噁心,繼而暈厥、意識喪失、血壓下降,脈搏常緩慢。

      輸液反應誘因無處不在

      藥物因素 微粒注入人體後,可引起熱原反應、過敏反應等。藥物配伍後輸液中的微粒數會增加,尤其是加入中草藥注射劑和粉針劑後,不溶性微粒明顯增多,且不同廠家、來源、批號的產品差異很大。另外,大輸液在搬運、貯存、使用過程中,瓶身可出現細小裂紋或瓶口鬆動,造成漏氣而致微生物汙染。

      輸液操作因素 《中國藥典》規定,靜脈給藥的內毒素閾值為5EU/(kg·h)。經細菌內毒素檢查合格的產品,如果靜脈滴注速度過快,單位時間內進入體內的內毒素可能超過閾值,從而引發輸液反應。一次性輸液(血)器及注射器被微生物汙染的情況時有發生,且儲存期愈長汙染率愈高。此外,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後用不潔毛巾擦手,配藥間及輸液間空氣潔淨度不符合要求,碘酒、酒精濃度過低,消毒劑不合格以及細菌對消毒劑的抗藥性等,都可使輸液被細菌汙染,誘發輸液反應。

      個體差異及氣候因素 研究表明,輸液反應的發生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注射同樣劑量的致熱原,不同個體出現反應的輕重程度不同,有的甚至毫無反應。體質虛弱、有過敏性疾病史和免疫失調的患兒發生輸液反應的機率較高。另外,夏季氣溫炎熱,藥液易被微生物汙染;天氣寒冷時輸入的較冷液體刺激血管,引起血管壁痙攣等也易引起輸液反應。

      其他因素 由於不同細菌產生的內毒素致熱能力不同,用常規試驗檢測為合格的輸液藥品,在臨床使用時仍有可能發生較明顯的輸液反應。

      預防和處理關鍵要對因

      輸液時儘量減少藥物配伍品種 多種藥物配伍易造成微粒、熱原疊加引起輸液反應。由於中草藥注射劑既易帶入微粒,又易與其他藥品發生反應,因此使用中草藥注射劑時儘量不要與其他藥物配伍。

      嚴格執行操作規程 認真執行查對制度 仔細檢查液體有無混濁,瓶口是否鬆動,瓶身有無裂縫。消毒、操作按規定執行,並選擇質量保證的輸液器具。紫外線定時消毒,保持空氣清潔,防止汙染。

      選擇適宜的稀釋劑和輸液速度 藥液應現用現配,選用藥品說明書上的稀釋劑,並檢視好配伍禁忌。輸液速度應根據患兒的年齡、病情、身體狀況及藥物性質進行調整。

      輸液反應的處理 一旦發生輸液反應立即停止輸液,更換輸液器及液體(保留備查),做好搶救治療準備。但不能拔針,因為再次靜脈穿刺可能有困難,導致搶救治療延誤。

      對發熱及血清樣反應立即用地塞米松靜脈滴注0.3~0.5mg/kg、異丙嗪0.5~1mg/kg肌注,同時給予保暖、吸氧、物理降溫或對乙醯氨基酚等退熱藥治療。如患者出現寒戰、高熱、唇紫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困難等過敏性休克症狀時,立即肌注腎上腺素0.01~0.03mg/kg,並每隔15~30分鐘反覆用藥。同時靜滴氫化可的松5mg/kg,24小時內可達3~4次。血壓過低時快速補充膠體及晶體液,並在充分擴容的基礎上,應用多巴胺、間羥胺或去甲腎上腺素分別加入5%葡萄糖溶液靜滴。對氣管持續痙攣並出現呼吸困難者,給予氨茶鹼靜注、噴霧吸入布地奈德、0.5%沙丁胺醇並配合吸氧。喉頭水腫引起呼吸道梗阻時應緊急行氣管切開。對急性肺水腫者立即停止輸液,取坐位或半坐位,減少靜脈迴流;給予經20%~30% 酒精溼化的氧氣,必要時給予氨茶鹼5mg/kg緩慢靜滴或速尿1mg/kg緩慢靜注,甚至可用西地蘭等強心治療、甘露醇治療腦水腫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上喝白粥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