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醫雜症

    藥有寒、熱、溫、涼四性,有升、降、浮、沉四個功能,有酸、甜、苦、辣、鹹五味,酸、苦的藥無升,辛辣的藥無降,酸、苦、鹹為陰,辛、甘為陽,酸性的藥材能收、能斂,如:赤白芍、五味子、烏梅等,有止痛和收斂的效果,甜味的藥材有緩和、滋補作用,如甘草,黨參等,苦味的藥材多降,如:黃連、枳實、蒲公英等,都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辛辣的藥材能發、能散多有升發和理氣作用,如桂枝、柴胡、川芎等,鹹味的藥材有淡滲和軟堅、破於、健腎的作用,像牡蠣、海藻等,另外還有淡味的藥材,如茯苓、生薏仁、因此等,都有疏肝祛溼、滲溼的作用。

    學習藥材、藥性,就要慢慢理解藥材的多種功效,已知的功效和未知的作用,還需要長時間的探索和發現,應該怎麼學習藥性和方劑?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 學習方劑,無論經方和時方都要學習,學習的關鍵是理解和變通,要靈活不可拘泥,更不能故步自封,學習古人的用藥技巧和治病思路,要了解一些常用方、基礎方、代表方,例如:白虎湯證,大熱、大煩渴、脈洪大的特點,麻黃湯證的發熱無汗,寒邪束表的症狀,治療這類病要看病人的體質,體質強的用麻黃湯,體質虛弱的用麻黃桂枝湯,還可以用麻黃湯,宣降肺氣,調理三焦水道,再如:半表、半里的小柴胡湯證,即可以和解少陽,又可以疏肝理氣,還可以用來治療腦子的疾病,當然需要加減藥材和變通方劑才有效果,學習方劑就是掌握治療思路和方向,具體用藥、用量,還需要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做到有證、有方、有藥,只有正確辯證,才可能會有藥到病除的效果。

    應該怎麼學習藥性和方劑?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 有些人學方劑死記硬背,記住的方子不少,但遇到臨證,就不知道從何下手,因為症狀是千變萬化的,不可能和書本上寫的一模一樣,像陰陽、裡表、寒熱、虛實都是相對而言的,沒有絕對的表證、也沒有絕對的裡症,寒熱虛實也是一樣,沒有絕對的都是相對的,這就需要正確辯證,靈活應用,有時確實也需要人的悟性,這就是你平時觀察自然和理解問題的能力,人是自然的產物,和自然界息息相通,從自然的現象,瞭解內裡疾病的本質,從而找出治病的辦法,可以用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方法治療複雜的疾病,這是我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希望對喜歡中醫的人有所幫助,有理解不透的地方也請指出,能讓更多的人瞭解中醫、學習中醫,將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使人人不生病將成為現實。

  • 2 # 矽谷13

    中藥和方劑,是中醫的基本功,就像小學的識數一樣,學數學0-9你得認識吧,然後才能加減乘除、代數、微積分。學習中藥方劑要按類別記憶,中藥記特點,方劑背方歌,趣記不建議。九版教材編的就很好,可參考。

  • 3 # 你看前面有光

    說下我的感受吧,我在學校也學過《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基礎理論》等系統的課本學習,學習了幾年下來,還是一點頭緒沒有,方劑當時背的很熟,藥性也背的差不多,一到臨床上,確對不上號,臨床的病人不按書本得病呀!? 這兩年來重新學過,更改了學習思路,從《醫學三字經》學起,然後《藥性賦》《時方歌括》《傷寒論歌括》,進而學習《傷寒論》,現在正在學習當中…… 我認為,藥性,方劑背的再熟,在臨床上也不是得心應手,應該從辯證開始,先有辯證,才有論治(使用方藥),所以要先學習中醫的氣血津液和臟腑陰陽到底是怎樣執行的,層次怎樣,如何去辨表裡,寒熱,虛實,部位等等,這樣以證取藥,才有系統性,綱領性,自己的知識就不會像一盤散沙一樣了。我是這麼認為,也不知道對不對,希望得到諸位的指導和批評。

  • 4 # 彼得林琦1

    單學藥性如何用???還是從中醫辯證理論開始,如何辯證?要熟悉,陰陽,五行,八卦。天地,人體的氣機升降沉浮。代表作《黃帝內經》《難經》然後學習八鋼辯證和六經辨證。代表作《傷寒論》,再學起來《神農本草》很容易啦。再看其他本草啊,醫學著作啊很容易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甲魚怎麼燉最有營養,甲魚的營養價值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