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亞洲食學論壇

    中國飲茶歷史幾千年,喜歡喝茶的人數不勝數,歷史有文字記載的名人愛茶故事要麼就是大官,更多的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文人,似乎茶和詩詞境界更配。比如諸葛亮,在川陝交界的陝西勉縣小河廟鄉里,供奉著陸羽、諸葛亮和藥王三位聖人,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諸葛亮在此處屯兵八年,墾荒、種植茶樹,這裡的茶葉後來命名為“臥龍茶”。陸羽就不用提了,中國茶樹書專著《茶經》的作者,這本書就幾千字,涉及了關於茶的方方面面,有興趣的可以閱讀一下。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詩人,其實還是辨茶能手,在2000多首詩歌中,有50多首關於茶的,在《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寫到“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好友知道他在這方面的獨到造詣,送茶給他辨別,可見其對水平肯定。蔡襄在福建任漕運使,該地每年要向皇上進奉龍鳳團茶,後來他覺得不能一成不變,故而加以改制,將原來的八餅一斤改成十餅一斤,選料更為嚴格,製作更為精細,稱作“小龍鳳團茶”,品質超越之前的,得到皇帝賞識和喜愛。歐陽修,八大家之一,飲茶是他一生的癖好,而且非常講究,曾在詩裡面寫到飲茶的“五佳境界”:泉甘器潔天色好,坐中揀擇客亦嘉。歸納起來就是泉甘、器潔、天好、客嘉、茶新。還有蘇軾,每次被流放一地就要品嚐當地茶葉,嗜茶如命,還專門寫詩問人家索取泉水泡茶。黃庭堅、李清照、陸游、楊萬里、張岱、黃宗羲等等都是愛茶之人。 唐宋以來大興飲茶之風,所以附庸風雅的大有人在。

    文/GSN

  • 2 # 成林茶器

    茶從最開始就是從貴族圈裡傳播開,慢慢普及的。中國是茶的發源地,有著幾千年的發展歷史。歷朝歷代,皇宮貴族,文人墨客,都有飲茶的愛好。比如眾多皇帝中,對茶痴迷的宋徽宗(趙佶)他編寫的著作《大觀茶論》時至今日我們也深受啟發,很難想象,在那個年代人們對茶的理解,就有如此高的境界。

    愛飲茶的人有很多比如:蘇軾《次韻寄壑源試焙新茶》、顧況《茶 賦》、唐庚《鬥茶記》、梅堯臣《南有嘉茗賦》、乾隆《觀採茶作歌》、周恩來(以龍井茶為國禮饋贈與基辛格)等。太多了

  • 3 # 百花袁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的國家。有文字記載我們的先民們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了。

    到唐朝,中國的飲茶不僅僅是解渴的需要了,而是上升為一門藝術,一種文化了。特別是在陸羽《茶經》問世以後,茶便成了唐代詩人歌詠的物件了。詩人劉禹錫在《西蘭若試茶歌》裡寫道“白雲滿碗花徘徊,悠揚噴鼻宿醒散”。寫出了茶的鮮醇爽口和回味無窮,即能使人提神醒腦,又能激發靈感,引發詩興。 《茶經》的問世,不僅使世人知茶,陸羽的名字亦因此傳世。陸羽多才多藝,除《茶經》外,其他著述也頗豐,可惜的是其他著述傳世甚少。

    白居易不僅是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而且是飲茶的行家。他愛茶,終日與茶相伴,有友人送新茶,往往令他欣喜不已,立即添水煮茶,並寫詩致謝。他的《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是這樣寫的:

    故情周匝向交親,新茗分張及病身。

    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片火前春。

    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

    白居易暮年辭官隱居洛陽香山寺,與茶,酒,琴相伴,至846年,與世長辭。白居易一生寫了不少與茶有關的詩文。

    南宋時期的愛國詩人陸游也是一位嗜茶成癖的詩人。他的茶詩中寫道“歸來何事添幽致,小灶燈前自煮茶”、“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等等,在飲茶之餘還學會了“分茶”,“分茶”是一種技巧很高的烹茶技藝。可見陸游嗜茶不單單只是飲用了,已達到了痴迷的程度。

    宋徽宗是北宋時期有名的書畫家,他在位25年,雖然治國無方,卻對茶藝頗為精通。他將自己識茶品茶的心得,寫成了一本《大觀茶論》。這本著作反映了,宋代茶文化興盛的景象,是宋代茶文化的總結。品茶高手王安石精於茶事,他寫下了許多有關茶的詩文,如《試茗泉》,《鮑公水》,《東嶺茶貽》等茶詩。文化名人歐陽修,蘇軾,黃庭堅,朱熹,李清照,楊萬里等等,對茶也是情有獨鍾。

    明清時期是中國茶文化的終級階段,從窮困不忘飲茶的徐渭,唐伯虎到寧獻王朱權。從不可一日無茶的乾隆,到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從蒲松齡,鄭板橋,紀曉嵐,到用茶養生與安神的慈禧。茶文化在明清時期,成為世風時尚的一個標誌。

    現代愛茶的名人那就更多了,象魯迅,孫中山,郭沬若,還有民間音樂家阿炳,巴金,老舍,張恨水,林語堂,賈平凹,林清玄等等。老舍的《茶館》從側面展示了中國的茶文化,反映了社會的變遷,是舊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

    作為一代偉人的毛澤東,周恩來,陳毅,也愛茶。毛澤東喜愛綠茶,周恩來喜愛龍井,陳毅喜愛竹葉青。

    我也愛茶,我愛飲茶的樂趣。每當環境幽靜之時,泡一盞香茗,輕啜凝思,聽風過修竹,看雲捲雲舒,那會是另一種境界。

  • 4 # 懂茶帝

    愛茶的名人太多啦~小懂就專門來說說愛茶的女名人吧~

    張愛玲:深入骨髓的愛戀

    很少有人能將自己的對茶的喜愛,融入文學作品。張愛玲可以!

    在著名的《傾城之戀》裡,張愛玲讓流蘇與範柳原到香港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喝茶。

    “杯裡的殘茶向一邊傾過來,綠色的茶葉粘在玻璃上,橫斜有致,迎著光,看上去像一棵翠生生的芭蕉。底下堆積著的茶葉,盤結錯雜,就像沒膝的蔓草與蓬蒿。”

    這樣細緻的描寫與比喻,如果沒有對茶的觀察和深刻體驗,如何寫得出來?

    ▲張愛玲

    張愛玲的《茉莉香片》更是直接以茶命名,她對茶的情有獨鍾,簡直表達得赤裸裸啊,嘿嘿。

    《茉莉香片》開篇便說:“我給您沏的這一壺茉莉香片,也許是太苦了一點,我將要說給您聽的一段香港傳奇,恐怕也是一樣的苦——香港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您先倒上一杯茶——當心燙!您尖著嘴輕輕吹著它,在茶煙繚繞中……”

    張愛玲才華橫溢,但卻命途多舛,窮困、漂泊之後,卻沒有失態、乞憐,依然保持著剋制、理智、清白的人際關係。人淡如茶,大概也是如此吧!

    ▲冰心

    冰心:出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女人

    嚴格來說,冰心算不上是一位“合格”的茶友。雖然她出生在茉莉花茶的發源地——福州,但是她在中年之前並沒有喝茶的習慣。在《我家的茶事》裡她寫到:“我是從中年以後,才有喝茶的習慣。”

    冰心在青年時期全身心投入到時代洪流中,為新文化運動的興起而奮戰。一直到中年時期,她開始更多地關注家庭。她說:“現在我是每天早上沏一杯茉莉香片,外加幾朵杭菊。”“至於‘柴米油鹽醬醋’,作為一個主婦,我每天必須和它們打交道,至少和買菜的阿姨,算這些東西的賬。”

    從冰心的從無到有的飲茶軌跡,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女性從引導時代文化潮流的角色自然轉換到家庭主婦角色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巨大適應性。正如茶葉可以為王公貴族所珍藏也可以為平民百姓所品嚐一樣。這樣具備茶氣的女性,或許正是中國男人所追求的“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的理想伴侶吧。

    ▲林徽因

    林徽因:用茶幽默估量生的短長

    這位讓無數人為之傾倒的魅力女性,也與茶有著深厚的淵源。

    1931年給好友胡適的一封信中,林徽因寫到:“我只要對得起這些人——爹孃、丈夫、兒子、家庭,後來更要對得起另一個愛我的人。” 這個人就是一輩子“逐林而居”、終身不娶反而能坦蕩蕩陪她喝茶的人——金嶽霖。

    林徽因還因為茶,寫出了詩作《茶鋪》,她在作品中寫到:“各種的姿勢,生活刻畫著不同的方面……每晚靠這一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生的短長。”茶在林徽因生活中的分量可見一斑。

    ▲慈禧

    慈禧:嗜茶成癮的老佛爺

    一代老佛爺慈禧太后,絕對有茶癮,對茶的悟性也很高。她喝茶一為養生,二為欣賞,三為炫耀,是獨具特色的帝王茶藝。

    據慈禧的御前女官德齡介紹,慈禧飲茶非常講究。她用的茶具是金制玉琢,包括金製茶託、一個白玉有蓋茶盅、一隻白玉茶杯、二隻金邊瓷杯、一雙金筷子。二是備花,慈禧酷愛花茶。

    給慈禧敬茶時,太監都要雙手奉上茶托,跪在慈禧後座前,口呼“老佛爺品茶”。然後由慈禧自己動手,先微笑著欣賞鮮花,然後慢慢揭開茶盅蓋,抄起金筷子夾入鮮花,輕輕合上蓋子,悶上幾分鐘,使香味滲入茶水中。最後才捧起茶盅,眯起雙眼,先聞其香,而後飲下一杯。

    除了日常飲茶,為了美容慈禧每隔10天用茶水送服珍珠粉。此外,慈禧在裡睡覺之前照例要喝一杯糖茶,然後枕在天有茶葉的枕頭上才能安穩睡覺。

    ▲維多利亞女王畫像

    維多利亞女王:讓下午茶長盛不衰

    維多利亞女王的名字,象徵著一個時代,是英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統治時間長達64年。在維多利亞統治期間,英國國民空前團結,英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並不斷壯大發展。這其中,她對茶的貢獻也是一大亮點。

    女王也一定知道喝茶養生的道理,她畢生都鍾愛一種拼配茶——用中國祁門紅茶加入佛手柑精油製成的一種花草茶,叫做格雷伯爵。

    在茶葉登陸英國之前,英華人多在早餐時喝淡啤酒,自從茶葉開始售賣之後,英華人就變成了世界上最愛飲茶的民族之一,簡直到了無茶不歡的程度。女王最愛的這款搭配可以說是紅茶的經典搭配。

    自從維多利亞女王愛上茶之後,喝下午茶就成了當時宮廷的時髦社交方式。其後,這種原本專屬宮廷的風俗,繼續擴散,成為從大都市到偏僻鄉村都被人們追求的生活方式,直至今日。

  • 5 # 宮明GUUMINN官方

    1、陸羽

    陸羽被稱為“考察茶事”,遊歷巴川蜀峽,一路上他逢山駐馬採茶,遇泉下鞍辨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訪,筆不暇錄。經過長年的積累,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鍑(即壺):以生鐵為之......洪州以瓷為之,萊州以石為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為之,到潔,但涉於侈麗。”得以面世,陸羽也被世人尊為“茶聖”。

    2、盧仝

    盧仝嗜茶成癖,他的“七碗茶詩”被人千載傳唱。後流傳到日本,並深深影響了日本的茶道。此外盧仝還著有《茶譜》,世人尊稱其為“茶仙”。

    3、皮日休

    晚唐著名文學家,精通茶事,善寫茶詩,他自制了一套精美的“襲美茶具”,寫過《茶中雜詠》,為今人瞭解唐代茶園、茶舍、茶農、茶具以及茶業的種植、焙制、烹飲情況,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

    4、李清照

    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與丈夫都是茶道中人,他們旅居青州時常以茶為戲:“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一邊飲茶,一邊記憶學習,此乃“飲茶助學”也。

    5、張岱

    明末人,曾戲謔地自稱“茶淫枯虐”。他曾聯合鄉人,對家鄉一款沒落的貢茶進行改造,使得此茶名聲大噪,並更名為“蘭雪茶”,後重新雄踞江南第一名茶的寶座。

    6、乾隆

    曾六下江南,微服私訪的同時也飲遍了江南的名茶。乾隆一生嗜茶,到了晚年,更是到了病茶的地步。85歲高齡時,乾隆欲退隱讓位,有大臣勸道:“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回曰:“君不可一日無茶也!”

    7、蒲松齡

    8、汪士慎

    “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是“八怪”中與茶結緣最深的一位。他一生品茶無數,對各種茶葉的形狀和味道瞭如指掌,閉著眼睛品茶都能說出茶葉的產地,甚至是幾時採摘的茶葉。他有個癖好,煮茶的水只取三種,分別是山泉、雪水和花須水。他從不喝泡茶,而是用專門的茶具煎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近一次喝醉是什麼時候?有什麼難以忘懷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