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摩羯大叔史
-
2 # 南朝居士
現在的人看歷史,總有種“肉食者鄙”的優越感。
聯金抗遼和聯蒙抗金,看起來都很蠢,難道當權者都不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嘛?
從結果去看,就應證了“肉食者鄙”的結論,覺得王侯將相和皇帝都是傻子。
我們知道百家姓是宋朝排的,所以“趙錢孫李”,趙姓排第一,那錢為什麼第二?
因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吳越國,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國主錢弘俶“納土歸宋”,所以給予錢氏一門榮譽地位,一千多年來都是最大的名門望族之一。
看這張地圖,基於吳越國的利益,他肯定應該聯合南唐抗擊大宋了吧?因為唇寒齒亡嘛!
但是呢?他們奉行的是“事大國”國策,就是哪個是大國,哪個可能最後的贏家,就抱誰大腿,結果顯然賭贏了。
大宋如果連遼抗金,遼國同樣必滅亡,結果是什麼?不用想了吧?
遼金抗遼說不上對,但連遼抗金絕對是錯的,不能說因為聯金抗遼失敗了,就覺得連遼抗金可以成功。
就像很多人看到石勒沒有聽程遐的把石虎清理出局,結果石虎殺了小皇帝篡位稱帝了,就有人覺得石勒傻,如果聽程遐的就好了,
問題是,把石虎清理出局了,程遐想篡位了,誰來制止呢?
為什麼說遼國必然失敗呢?大勢所趨,別看遼國軍隊一百多萬,而完顏阿骨打就幾千人的軍隊。
遼國這個國家很鬆散,基本分為五部分,一個是契丹本部、一個是渤海國、一個是其他部落聯盟、一個是女真部落、一個是漢人的燕雲地區。
這樣複雜的組織結構,註定皇權衰弱,所以他們一般都是雙頭政治或三頭政治,要麼皇帝和皇后,要麼皇帝和太后,要麼皇帝和皇后太后,要麼皇帝和弟弟、和叔叔、和兒子,軍隊分佈在各個酋長和領主手裡,都是他們的私軍,皇帝能直接調動的並不多,
女真本身是他們統治者的原始人,被打壓的一百多年,那時候契丹強大,女真就不敢造反,當遼國沒落了,對女真壓制就減低了,女真就崛起了,這跟明朝統治下的女真是一樣的,都是羈縻政策。
這樣遼國衰落了,而女真崛起了,這種崛起是勢不可擋的,大宋的高層官員肯定是看得懂的,得出金滅遼國的結論不會太難,選擇聯金滅遼這種策略,並無不妥。
只是結果告訴他,他想多了,但是,如果在給他一次機會,我相信他還會選擇這個的。
很多皇帝面對的問題是,每件事都是厲害參半的,選擇A可能是錯的,但選擇B絕對是錯的,你說他怎麼選?
回覆列表
歷代評述北宋亡國史,大多把主要原因歸為“聯金滅遼”政策的失敗,北宋當政者不知唇亡齒寒的道理,以至引狼入室,最終在“靖康之變”中終結一百六十多年的統治。然而真是這樣的嗎?
我們先來看在“聯金滅遼”的起因
“聯金滅遼”是誰提出來的呢,還不是宋人,這個方案是遼人馬植提出來的,當時宋徽宗趙佶親信童貫出使遼國,在遼國得不到了重用的馬植在一天夜裡偷偷的去拜訪了童貫,獻上了聯金滅遼之策。童貫回到宋朝後向宋徽宗轉述了這個方案的可行性,“聯金滅遼”北宋的主要目標是收回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是北宋歷代當政者的心病。 宋徽宗雖然能力不行,但對太祖太宗之志還是掛在心上的,經過一番朝堂的商議後,就把這事給定下來了,後來派馬植以買馬的名義正式出使金國,兩國就基本已經達成了攻遼同盟,由於雙方來往都是跨渤海而行,史稱”海上之盟”。可以說,馬植的這個計策在戰略上完全是行得通的 ,當時遼國在天祚帝治理下已江河日下,此時正是滅遼的最佳時機,如收回了燕雲十六州,北宋國境將延伸到長城一帶,在抵禦北方遊牧民族過程中可以多一道屏障,就算抵擋不了,也可以減緩北方遊牧民族南下衝擊的速度,有調集兵馬,拱衛京師的時間。(後來靖康之變一個因素就是燕雲十六州沒有得到,金軍南下速度太快,北宋來不及調集軍隊,都城汴梁就被金國侵佔了),北宋如果能依計完成此策略,應該是利大於弊的。
再看“聯金滅遼”北宋起的作用
“聯金滅遼”是在公元1120年達成的,照說這時北宋應該動員全國民眾,訓練軍隊,,整頓糧草,做好戰爭準備。然後宋徽宗匆匆派童貫帶領軍備松馳的數十萬宋軍北上攻遼後,就搞藝術去了,童貫率軍攻打遼的燕京,遼的其他四京則都交給金國去打。而童貫攻打了幾次都被遼守軍大敗,這時南方江浙方臘率領的農學民起義軍日益壯大,而童貫則又被派去鎮壓方臘的起義軍了。公元1122年,金使千里迢迢來到開封時才發現:原來你們什麼都沒有幹啊!直到此時宋徽宗矇混不過去,只能匆匆忙忙地動員,拉人口,抓收入,搜刮了2600萬鉅款用於軍費,動用自己尚還算有戰力的西軍準備對遼作戰。最後也被遼國大敗。等於“聯金滅遼”,北宋起的作用更像是旁觀者或中立者的角色,最後燕京還是被金軍攻破的,北宋也失去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後機會。
“聯金滅遼”只是加速了北宋亡國的過程,並不會改變北宋亡國的軌跡。北宋亡國是由自身內部腐敗奢移,朝堂不振,軍備松馳,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外部女真崛起內憂外患多重作用下的結果。
所謂“興則盛,衰則亡”,大家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