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邯山文旅

    這不是你題目所說的缺席!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愛母愛缺一不可。父愛如山,不一定絮絮叨叨每天給兒子有多少交流,威嚴的父親甚至於有些神秘感更為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約束,尤其是男孩子。不熟!是你兒子對爸爸的印象,他說的不熟是在他心裡對父親的威嚴和神秘感的總體認知。我認為沒有必要必須讓父親與孩子每天熱鬧非凡,但不能讓孩子感到交流障礙,如果給孩子一些必要的溝通也是可以的。女兒在小時候則更需要父親的呵護,這樣可以增加小女孩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避免產生自卑心理。

    母愛如水。母親以一個女性特有的感情細膩努力呵護著孩子,如涓涓細流。但母愛偉大卻代替不了父愛,父愛不一定是在孩子的每個感情角落裡,他代表的是力量、臂膀和依靠。

    因此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愛與母愛都不可缺席,母愛要陪伴著孩子的分分秒秒,可以理解為生活上的關愛;而父愛也不能缺席,可以是理解為精神上的關愛,是孩子的精神支柱,為孩子指引方向和路線的。

    缺少父愛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產生自卑心理,如果母親足夠強大,未來的路可能不會走偏。如果母親是一個柔弱女性,男孩子非常容易走上彎路,女孩子非常容易受騙。將來走上社會後也是如此。

  • 2 # 贏在高三

    我們都知道父親缺席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影響有多麼嚴重?我想透過一個真實的例子來說明一下。

    小朱是我高一帶的一個學生,但是高二就休學了,休學的原因是有嚴重的心理問題。

    在高一升高二的假期開學前夕,小朱的母親給我打電話,說孩子可能有心理問題,因為在無意中看到他的筆記中,充滿了對某個女生(班長)的仇恨和威脅,並且已經在QQ上給女孩發了匿名威脅資訊,問我怎麼辦?因為馬上要開學了,不管是真的還是惡作劇,我就必須解決,然後我聯絡了女孩的家長,確認了一下,確有此事,於是不敢怠慢,協調雙方家長解決。但是男孩在事情敗露之後,堅決不在到學校,找他出來也不出來,也不見老師,後來還專門給他寫了一封信也沒有迴音,就這樣,孩子的父母只好辦理了休學。

    其實,小朱雖然學習不錯,入學以來非常內向,不願意跟別人交流,唯一給他提供幫助的就是這位班長,也許是不會表達“愛意”,也許是“由愛生恨”,才導致了最後的後果。

    在和他父母的多次交流中,我發現了這個孩子問題背後的原因就是父親的缺席。雖然看不出來這個家庭有什麼其他問題,但是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父親不說話,話全部被母親說了,母親又太能說,在家中沒地位。孩子的母親告訴我,孩子很少跟父親交流,由於期末考試成績有下滑,父親惡狠狠的說了他幾句,孩子就接受不了了,一個假期都不出門,在家玩電腦,這個應該是誘因。

    生孩子就要養孩子,有的爸爸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巨嬰”;有的爸爸則是受傳統的“男人賺錢養家,女人照顧孩子照顧家”的觀念導致父親在孩子的教育上的長期缺席。

    男孩如果缺乏父愛,往往顯得性格孤僻、舉止古怪、缺乏自信、急躁衝動、害怕失敗等,如果有外界因素的刺激,很容易引發惡性事件,所以,1個好爸爸,勝過100個老師,這是有道理的。

  • 3 # 愛家胖大姐

    我妹夫最近幾年一直在外面忙碌,回家的次數有限,所以他小兒子受到影響,孩子今年七歲,像個女孩一樣依賴媽媽,跟爸爸不怎麼親近,有一次孩子說:別人都有爸爸,我沒有爸爸,我不喜歡他。遇到困難就哭鼻子,媽媽訓他的時候只會哭,在班裡是個班長,有一次被女同學打哭了。最近我妹夫回來的次數多了,孩子的臉上才露出了笑容,慢慢的Sunny起來。

  • 4 # 畫魚的畫家丁長榮

    說個故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很重要。朋友中有一個,父母離異,媽媽帶著女兒過,過程肯定比有父母的家庭難很多,母親可能也各種訴苦,於是女孩產生了長大要保護媽媽的心理,慢慢不認可自己的女性身份,再發展到後來,女孩非男生衣服不穿,連內褲都要穿男生的,現在,別人的女兒都嫁了,她的媽媽說,我什麼時候看到女兒結婚呢?顯然,不能,女兒已經變成了同性戀了。

    這個故事說明爸爸在生活中絕對不能缺席孩子的成長過程,因為爸爸的缺席讓她手足無措,沒有依靠,才變化的,同樣,男孩的成長過程更不可以讓爸爸缺席,爸爸是男孩的第一任導師,第一個模仿物件,爸爸讓男孩變得優秀,變得陽剛,只有媽媽參與男孩生活的,男孩往往比較娘。

    所以爸爸們,請騰出時間來,多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讓孩子健康成長起來。

  • 5 # 家庭教育感悟

    父親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點:毫無疑問培養孩子剛毅的性格,必備的膽識,獨立的思維方面父親的培養要遠強於母親的培養!

    然而現實卻是很多父親並沒有參與到塑造孩子性格,膽識,思維中來,導致孩子性格懦弱,比如當受到別的同學欺侮的時候,孩子不敢進行必要的正當防衛,從而助長了對方的囂張氣焰,結果被對方一而再再而三的欺侮,並且被對方威脅不許告訴家長和老師,從而使孩子的內心長期初在誠惶誠恐之中,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傷害,使原本就膽小的心理變得更加膽小。還有的孩子遇事沒有主見,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逆來順受,即使自己被誤解了,都不敢說出真相,從而使孩子的內心趨於自卑而不能自拔,因此多年來我在給家長上課的時候,都要諄諄告誡前來上課的每一位父親,一定要肩負起自己的責任而不可以把孩子完全託付給母親,不可否認作為父親比較忙,然而絕對不能以此為藉口,更何況很多父親並沒有真的忙到連培養孩子的時間都沒有,有些父親寧可和朋友喝茶,打牌,聊天都不願意抽時間多瞭解瞭解自己的孩子,詳細內容下圖所示

    第二點: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心理,一個能夠抗挫折,抗擊打的心理,一個能夠承受磨難的心理一個強大的心理需要父親的參與。

    一個人的成長包括我們成人在內難免會犯一些錯誤,更何況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呢?而一個人犯了錯誤就會受到批評,然而現在很多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在家裡犯了錯誤被爸爸媽媽哭哭啼啼,在學校犯了錯誤被老師批評教育的時候哭哭啼啼,總覺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搞得家長和老師面對犯錯的孩子批評教育的時候還得掂量說話的分量,不敢把話說的太重,怕孩子接受不了,面對批評有些孩子採取了自殘甚至是跳樓自殺的極端行為,這樣的案例屢見報道,還有的孩子遇到困難以後選擇了逃避放棄,詳細內容下圖所示

    然而當下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由於父親教育的缺失,導致很多母親很容易在不知不覺的溺愛中培養出一個心理脆弱的孩子,而這種心裡承受能力脆弱的孩子很難滿足現實社會的需求,孩子犯了錯誤以後很多媽媽特別惜子捨不得批評孩子,導致很多孩子在學校接受不了老師的批評,因此作為父親一定要親自參與培養孩子一個能夠承受磨難,抗挫折,抗擊打的強大心理,孩子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心理才能經受住人生中,艱難困苦,狂風暴雨的考驗!

    第三點:孩子的人生自立,離不開父親的參與

    讓孩子的知識和能力能夠滿足科學技術不斷髮展,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的現實社會的需求,讓孩子在學習中做到學習自立,將來在工作中做到工作自立,最終做到人生自立!這三個自立的教育離不開父親的參與:

    總之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離不開父親的參與,我們可以看看很多離婚以後的家庭對孩子教育缺失所帶來的後果是多麼的嚴重,因此我們既然給了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就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教育,因為孩子才是我們家庭可持續發展的根源,孩子才是我們這個家庭最大的希望,孩子才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

  • 6 # 手機使用者沒事偷著樂

    謝謝邀請!每個人的成長都需要榜樣的力量!尤其是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親的缺席會讓孩子從小就感覺沒有安全感!總覺得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一般家庭教育子女都是母親,父親只不過承擔了一少部分。但是,就是這一小部分卻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父親的堅毅果敢,寬宏大量,甚至還有不好的習慣,比如不講衛生,邋遢,大大咧咧,抽菸喝酒,說話帶髒字…等等,都會是孩子無形中的榜樣!再有就是,父愛如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

  • 7 # 媽咪Jane黃靜潔

    一旦父親的角色缺席了,會怎麼樣?

    第一,苛求與攀比成雙成對。爸爸的長期缺席會把媽媽給逼到一個角落裡,讓媽媽發狂。她會焦慮自己一個人做得到嗎?做得好嗎?讓媽媽有過於沉重和強烈的付出感,很容易把自己沒得到的東西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希望孩子完美無缺,如果是女兒就希望她特別美;如果是男孩,就希望孩子是學霸,可以出人頭地。而這些都自然而然地會去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由此生出來的焦慮再變成高要求砸回孩子身上。孩子是媽媽愛攀比的最大受害者。

    第二,過度關注孩子,製造"媽寶"。母愛氾濫發展出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不管男孩和女孩都願意躲在強勢的媽媽身後,久久不願獨立。爸爸們越長時間不在家,媽媽們就越把自己與孩子捆綁。因為很多本來要跟先生一起分享、一起度過的時間空出來了,她的焦點不得不放在孩子身上。所以在父愛缺失的家庭裡,母愛會特別洶湧,孩子要不內向要不反叛。爸爸忙是好事,也是不能改變的現實狀況,但對孩子和家庭溫暖的需求應該也是每一位爸爸的身心需求。所以,媽媽要為爸爸安排好他與孩子在一起的有效時間。

    第三,男性認同感缺失。在沒有爸爸做榜樣的年代裡,部分男孩容易對男人這個身份沒什麼認同感,所以越來越弱。而女生在長大的過程中如果缺少父親的陪伴和承認,長大後她要麼特別追求男人關注,尋求幼年時期確實對父愛;要麼就是叛逆、不信任男性。

    提倡為孩子找到促使他成長的"第三種力量",在一些家庭,如果家中真的父愛缺失,媽媽首先不要做怨婦,可為孩子尋找一些男性長者來充當他信任的人。我始終認為,在父母之外,孩子們從小需要習慣與可信賴的成人打交道。鼓勵孩子與許多人生嚮導般的成人朋友保持緊密的聯絡,讓他們給孩子帶來成長的養分。

  • 8 # 小謝老師說一年級
    耶魯大學一項研究表明,從小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高、精力旺盛、善交際、學習成績好。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缺少父愛的孩子會出現“父愛缺乏綜合徵”,如膽小、過於內向、神經質、優柔寡斷、自信心及責任心不足等。

    對兒子來說,父親長期缺席,就會導致他缺乏可以模仿學習的男性物件,那麼他就很難有領導力、號召力,在成長中依賴性強,不太會調節衝動情緒,所以要麼女性化,要麼攻擊性更強。

    對女兒來說,父親長期缺席,那麼她就很難理解異性是什麼,也難以學會如何和異性相處。缺乏父愛的女孩,在婚戀上都會較艱難,容易早戀,容易因為一點小恩小惠被男人欺騙。

    我專職輔導一年級,我的直觀感受是,爸爸參與教育越多,孩子成績越好:)

  • 9 # 趙小明心理團隊

    父親的職責被重新的定義

    隨著現代家庭結構的逐漸改變、母親就業的增加、家庭生活的豐富,父親的職責被重新的定義,父母雙方應當不再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了。然而,現實和理想相距甚遠,現代社會中大多數家庭現狀,對於孩子來說,存在這“父親缺席”“父愛缺失”的現象。

    在2015年的一次調查中發現,在子女教育方面,百分之五十的父親。百分之八十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參與孩子的教育與生活。無論是在情感陪伴、親密度,還是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援都不多,大部分都是由母親獨自進行,很少有父親盡到了為孩子成長中應盡的責任。

    當孩子有了一個影子父親時,也收穫了一個焦慮的母親。

    當丈夫在家裡隱形後,在婚姻中的妻子對於丈夫的依賴減弱,於是便把情感寄託在孩子身上。在這種情況下,妻子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包裹起來,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

    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個母親的世界裡,而不是家庭的世界。可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各種情緒中壓抑、掙扎。成為媽媽“替代丈夫”的孩子,會過早的承擔起成人的角色,家裡會出現小大人,或者孩子會“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那種拒絕成長,依賴性強的狀態,沒辦法探索社會,融入社會。

    一個在家庭中被疏離的丈夫,是一個沒法回家的男人。一個沒辦法回家的男人背後,必然有一個很寂寞孤獨的女人。看似是親子的問題,其實是夫妻情感的問題。

    我們應該如何克服這個看似親子問題,實則是夫妻之間問題的難題呢?

    答案就是一個融入家庭的爸爸,一個溫柔的媽媽。爸爸要回歸到家庭裡,參與到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中。不要把所以的精力放在工作中,更不要把剩餘的精力用在玩手機、打遊戲上,不要逃避家庭的責任,要積極融入進去。媽媽要改善脾氣,緩解焦慮。認清親子關係和夫妻關係,不需要把所有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一個健康的家庭關係,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 10 # 夏蟲不可語冰2008

    根據發展心理學理論,孩子心理成長具有階段性。

    0一6歲的孩子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母親的陪伴。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主要來自於這一階段。而形成安全感不能沒有母愛。當然家庭環境也十分重要。如果家庭中父母不和如吵架甚至打架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十分不利。容易形成不良人格如迴避型人格,為以後的心理健康埋下隱患。

    6一12歲的孩子受父親影響更大。這個年齡段孩子會把父親看成家庭力量的源泉。孩子會把父親當成英雄一樣崇拜。努力成為父親的樣子。所以這個階段父親的榜樣作用特別重要,父親的一點一滴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小學階段。

    從出生到十二歲,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幼兒園和學校的教育。但是有很多家長錯誤的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將孩子的成長權交給學校。這是極其錯誤的。

    十二歲以後大約是上初中的年齡段,孩子逐漸出現判逆行為甚至離家出走。根據比較心理學觀點,此年齡段正是孩子要求獨立的正常表現。而且此後孩子的成長與同齡孩子的交往有密切關係。此時孩子的交往物件和朋友很重要,父母切記不要過度干涉而應正確引導。此後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同齡孩子和社會對孩子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環境的作用逐步凸顯。

    對於哺乳動物而言青春期的孩子正是離開父母尋找配偶建立自己家庭,建立自己地盤的年紀。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此時出現的所謂早戀甚至判逆而離家出走都是正常現象。如果孩子聽話而沒有判逆行為反而是不正常的,如果此時父母錯誤的教育可能會引發孩子性別認同錯誤而導致同性戀或者對異性失去興趣而將來不婚不戀等異常行為。

    比如一些乖乖寶貝長大後通常缺乏獨立性甚至不願離開原生家庭,成年後還與父母生活在一起。

    有些父母抱怨孩子啃老,這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有極大關係。所以父母的放手才是最正確的教育,過度保護和溺愛只能害了孩子。

    總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有期限的。青春期後孩子的成長主要受環境和同齡人的影響。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十二歲之前這個年齡段。之後,人格已初步形成,很難改變。

    不要把所有的教育都推給學校,這是極不負責任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保養好臉蛋面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