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卉木七七
-
2 # 卉木七七
從甲骨文到《石鼓文》的大篆時代,為什麼沒有產生草書?
題主的這個問題非常有趣,估計心裡早有答案了。
甲骨文和大篆時代,不是用刀刻字,就是澆鑄文字,書寫的速度非常慢,他們是沒有心情龍飛鳳舞的。
後來在漢簡上寫字,有的豎拉的很長,這應該是書寫者開始往草書發展了。作者應該是草書的鼻祖。
等漢末的時候,用紙張寫作全面普及,這時候的人們,應該向往抒發心裡情緒,書寫的速度也能加快了,草書就快速發展起來。
-
3 # 石對窩子老槐樹
從甲骨文到《石鼓文》的大篆時代,是從刀刻文字到刻好字的模型澆注文字的過程,這個過程運筆一筆一劃都比較緩慢,字型都比較正規,後來發明了毛筆,用毛筆在竹簡上寫字,逐漸過度到在錦帛、造紙上寫字,毛筆很輕,寫字的速度逐漸加快,逐漸產生了行書和草書。
-
4 # 石對窩子老槐樹
從甲骨文到《石鼓文》的大篆時代,是從刀刻文字到刻好字的模型澆注文字的過程,這個過程運筆一筆一劃都比較緩慢,字型都比較正規,後來發明了毛筆,用毛筆在竹簡上寫字,逐漸過度到在錦帛、造紙上寫字,毛筆很輕,寫字的速度逐漸加快,逐漸產生了行書和草書。
-
5 # 詩境笙音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記錄,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
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石鼓文 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為四言詩,為中國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記述秦皇遊獵之事,也稱“獵碣”。
字型在古文與秦篆之間,一般稱為“大篆”,石鼓刻於秦前還是秦後,考古界無定論。郭沫若鑑定認為應是秦襄公(公元前777-766)時期的作品。劉星、劉牧《石鼓詩文復原譯釋》研究認為石鼓文產生於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至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焚書令下三十日之內一段時間的可能性較大。石鼓文是學習篆法的珍貴資料,近代書家吳昌碩臨寫石鼓造詣極深,有普及印本出版,可作臨習時的借鑑。
金文是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型的總稱。金文可略分為四種,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漢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但由於其字型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新增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 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
秦始皇滅六國後,下令以秦國的“小篆”作標準,統一全國文字。篆體,又稱為“篆書”,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
-
6 # 詩境笙音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記錄,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
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註、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
石鼓文 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為四言詩,為中國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記述秦皇遊獵之事,也稱“獵碣”。
字型在古文與秦篆之間,一般稱為“大篆”,石鼓刻於秦前還是秦後,考古界無定論。郭沫若鑑定認為應是秦襄公(公元前777-766)時期的作品。劉星、劉牧《石鼓詩文復原譯釋》研究認為石鼓文產生於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至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焚書令下三十日之內一段時間的可能性較大。石鼓文是學習篆法的珍貴資料,近代書家吳昌碩臨寫石鼓造詣極深,有普及印本出版,可作臨習時的借鑑。
金文是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型的總稱。金文可略分為四種,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東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漢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但由於其字型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新增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 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
秦始皇滅六國後,下令以秦國的“小篆”作標準,統一全國文字。篆體,又稱為“篆書”,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
-
7 # 水滴紋繡
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用一張圖來看看,草書誕生以前,中國書法的發展脈絡:
從圖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三點:(圖1)
1-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僅僅是文字,還不能被完整的稱為書法。也可以說,隸書是區分文字和書法的分水嶺。
2-到了漢,書法的發展至少出現了兩條線:隸書和草書。漢代初期就有了章草,漢代末期的張芝創出了今草。
3-隸書是小篆的快寫,草書是隸書的快寫。
結論:漢代是中華文明的第一個高峰,空前的繁榮,節奏的加快,催生出了草書。比如在漢代出現了史官這個職務,相當於今天的速記員。要在短時間內記錄現場發生的人和事,不可能一筆一劃的記錄,只能快寫,所以,草書就這樣誕生了。
-
8 # 水滴紋繡
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用一張圖來看看,草書誕生以前,中國書法的發展脈絡:
從圖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三點:(圖1)
1-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僅僅是文字,還不能被完整的稱為書法。也可以說,隸書是區分文字和書法的分水嶺。
2-到了漢,書法的發展至少出現了兩條線:隸書和草書。漢代初期就有了章草,漢代末期的張芝創出了今草。
3-隸書是小篆的快寫,草書是隸書的快寫。
結論:漢代是中華文明的第一個高峰,空前的繁榮,節奏的加快,催生出了草書。比如在漢代出現了史官這個職務,相當於今天的速記員。要在短時間內記錄現場發生的人和事,不可能一筆一劃的記錄,只能快寫,所以,草書就這樣誕生了。
-
9 # 戲曲界
很難想像,一個無帛無紙的刀刻時代,如何擺弄出龍飛鳳舞的草書來!再說了,字型的演變是有著自身的規律與過程,石鼓文時代,小篆都沒形成,何況草書。恨只恨史游生在漢代,創章草晚了點,草聖張芝生在漢末,至於晉代王羲之,唐代張旭,懷素皆己晚之又晚了!
-
10 # 戲曲界
很難想像,一個無帛無紙的刀刻時代,如何擺弄出龍飛鳳舞的草書來!再說了,字型的演變是有著自身的規律與過程,石鼓文時代,小篆都沒形成,何況草書。恨只恨史游生在漢代,創章草晚了點,草聖張芝生在漢末,至於晉代王羲之,唐代張旭,懷素皆己晚之又晚了!
-
11 # 狂喜淡墨a
從甲骨文到《石鼓文》的大篆時代沒有草書而產生?
中國文字的演變是有個過程,先秦及漢,書寫是一種實用而無欣賞之說,有記載到了魏晉才有了文人書法之賞。形成了文字的藝術化。那麼文字因了實用而不斷變化字型,甲骨文乃龜甲獸骨文字,亦稱《契文》,屬殷墟文字刀刻為之,最古老的文字。石鼓文唐出土的十塊鼓形石,上刻籀文(大篆)四言詩,亦乃無軟毫而刻之,稱為秦刻,
那一個時代因條件限制,先人創造出這種象形文字,已經是了不起了,這是文字的始端,從萬物之象形而造字記事,比起結繩記錄又進一大步。由此文字歷史,是漸漸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先人智慧於生產活動中而改創。也乃演變有一個實踐過程中,總結中漫長的量變,方有字型改狀貌之質變,
至於草書的由來也是為了實用而變成快捷方便,經過了較長的演變。因此漢字實用為一,欣賞為藝為二。主次要清。
-
12 # 狂喜淡墨a
從甲骨文到《石鼓文》的大篆時代沒有草書而產生?
中國文字的演變是有個過程,先秦及漢,書寫是一種實用而無欣賞之說,有記載到了魏晉才有了文人書法之賞。形成了文字的藝術化。那麼文字因了實用而不斷變化字型,甲骨文乃龜甲獸骨文字,亦稱《契文》,屬殷墟文字刀刻為之,最古老的文字。石鼓文唐出土的十塊鼓形石,上刻籀文(大篆)四言詩,亦乃無軟毫而刻之,稱為秦刻,
那一個時代因條件限制,先人創造出這種象形文字,已經是了不起了,這是文字的始端,從萬物之象形而造字記事,比起結繩記錄又進一大步。由此文字歷史,是漸漸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先人智慧於生產活動中而改創。也乃演變有一個實踐過程中,總結中漫長的量變,方有字型改狀貌之質變,
至於草書的由來也是為了實用而變成快捷方便,經過了較長的演變。因此漢字實用為一,欣賞為藝為二。主次要清。
-
13 # 昭銘軒書畫
這個題目中的“草書”應理解為定型了的草書字型吧?
草書還有一種理解叫做“草寫”,就是漢字的簡化寫法。從甲骨文到大篆,雖然沒有出現後世的草書字型,但是“草寫”是一直存在的。
這與漢字的發展演變規律是相符合的。漢字由模仿大自然的圖形痕跡而來,開始的時候是以“像”為原則的,尤其是像“魚”字、“龜”字、“象”、“車”字之類。
這些筆畫繁多的字,增加了書寫的難度,並且難以統一,造成一個字有多種類似的寫法。這樣是不符合漢字的實用要求的。於是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漢字開始由繁到簡慢慢發生了變化:一是筆畫減少;一是符號化。
人類對事物的認知總是沿著簡單——複雜——簡單這樣的軌跡往復迴圈地發展,同時受認知水平的限制。
甲骨文以及石鼓文大篆的時代,人的生活相對來講是非常簡單的,當時的社會經濟、技術等仍處在相對初級的階段,積累的文化也是簡單的、淺顯的,對文字的需求並不高,包括漢字在內的文化掌握在包括部落首領、奴隸主、祭司、“貞人”等一小部分人的手中,當時的文字狀態能夠滿足需要。
並且漢字自身從數量到字形結構上遠沒有達到成熟,還不具備出現更高階的符號化的文字的條件。
經濟、文化、技術的水平以及人的生活水平和認知能力等幾個方面,限定了漢字的演變規律和過程,漢字只能沿著現在發現的這種演變規律來發展。
甲骨文和大篆出現的年代,不具備產生“草書”這一書體的條件。
-
14 # 昭銘軒書畫
這個題目中的“草書”應理解為定型了的草書字型吧?
草書還有一種理解叫做“草寫”,就是漢字的簡化寫法。從甲骨文到大篆,雖然沒有出現後世的草書字型,但是“草寫”是一直存在的。
這與漢字的發展演變規律是相符合的。漢字由模仿大自然的圖形痕跡而來,開始的時候是以“像”為原則的,尤其是像“魚”字、“龜”字、“象”、“車”字之類。
這些筆畫繁多的字,增加了書寫的難度,並且難以統一,造成一個字有多種類似的寫法。這樣是不符合漢字的實用要求的。於是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漢字開始由繁到簡慢慢發生了變化:一是筆畫減少;一是符號化。
人類對事物的認知總是沿著簡單——複雜——簡單這樣的軌跡往復迴圈地發展,同時受認知水平的限制。
甲骨文以及石鼓文大篆的時代,人的生活相對來講是非常簡單的,當時的社會經濟、技術等仍處在相對初級的階段,積累的文化也是簡單的、淺顯的,對文字的需求並不高,包括漢字在內的文化掌握在包括部落首領、奴隸主、祭司、“貞人”等一小部分人的手中,當時的文字狀態能夠滿足需要。
並且漢字自身從數量到字形結構上遠沒有達到成熟,還不具備出現更高階的符號化的文字的條件。
經濟、文化、技術的水平以及人的生活水平和認知能力等幾個方面,限定了漢字的演變規律和過程,漢字只能沿著現在發現的這種演變規律來發展。
甲骨文和大篆出現的年代,不具備產生“草書”這一書體的條件。
-
15 # 天娛百貨專營店
那就看你說的是廣義草書,還是狹義草書。如果是廣義草書,就是人們信手寫的字,不符合規範的那種,比如剛學字的小學生寫的字,每個時代都會有。如果你說的是狹義草書,我想那是不會存在的。狹義草書最早追溯於漢代,甲骨文起源於商朝,大篆也就在西周末期,這麼說就是整個夏商周時期,都不會有草書的誕生,一方面時代相差太遠,另一方面從書寫工具、字型演化等等方面都顯示不可能。
大篆的由來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石鼓文》
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了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 稱為 "金文"或"鐘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時代相差太遠夏商周文字是中華文字剛剛成形,而到漢代才出現草書,這種時間差距太大,已經有了1500年。
一種千年之後才可能用的字型,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覺得不太可能。
書寫工具現在用的毛筆追溯到戰國時期,後被秦朝戰勝六國後,統一命名“毛筆”。可想而知,如果沒有毛筆這種滑潤的書寫工具,也沒有可能寫出這種流暢飄逸的字型。
字型演化過程隨著時間長河川流不息,字的演化就一直服從由繁向簡的演化規則,除了會意字之外。尤其古人言: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這樣看來,狹義草書也只能在漢朝這種文字穩定傳承的年代誕生。
總結一下,如果站在廣義草書的角度,也就是從寫字的工整和潦草方面講,甲骨文與石鼓文年代,肯定有這種所謂不工整的草書。如果站在狹義草書的角度上講,那個年代是不可能會有的,就像一個人剛學會走,不可能就能滿地跑,這中間需要一個過程。
-
16 # 天娛百貨專營店
那就看你說的是廣義草書,還是狹義草書。如果是廣義草書,就是人們信手寫的字,不符合規範的那種,比如剛學字的小學生寫的字,每個時代都會有。如果你說的是狹義草書,我想那是不會存在的。狹義草書最早追溯於漢代,甲骨文起源於商朝,大篆也就在西周末期,這麼說就是整個夏商周時期,都不會有草書的誕生,一方面時代相差太遠,另一方面從書寫工具、字型演化等等方面都顯示不可能。
大篆的由來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石鼓文》
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了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 稱為 "金文"或"鐘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時代相差太遠夏商周文字是中華文字剛剛成形,而到漢代才出現草書,這種時間差距太大,已經有了1500年。
一種千年之後才可能用的字型,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覺得不太可能。
書寫工具現在用的毛筆追溯到戰國時期,後被秦朝戰勝六國後,統一命名“毛筆”。可想而知,如果沒有毛筆這種滑潤的書寫工具,也沒有可能寫出這種流暢飄逸的字型。
字型演化過程隨著時間長河川流不息,字的演化就一直服從由繁向簡的演化規則,除了會意字之外。尤其古人言: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這樣看來,狹義草書也只能在漢朝這種文字穩定傳承的年代誕生。
總結一下,如果站在廣義草書的角度,也就是從寫字的工整和潦草方面講,甲骨文與石鼓文年代,肯定有這種所謂不工整的草書。如果站在狹義草書的角度上講,那個年代是不可能會有的,就像一個人剛學會走,不可能就能滿地跑,這中間需要一個過程。
-
17 # 呂永亮
從已知的資料分析與判斷,字與畫進入分道揚鑣後,字與畫還沒有進入成熟期。(已經有專文論述,石鼓文可能與甲骨文屬於同時代或者是更早的文字)。
如果從戰爭的思路考慮,加急文書應該有過大草篆,只是至今還沒有發現。
我小時候看見過十個字左右的戰國草篆殘文(已屬罕見),一下子就被它的氣場所吸引並開始了學習石鼓文……自己現在書寫草篆,就是為了過小時候無能為力的癮,真的很過癮。
-
18 # 呂永亮
從已知的資料分析與判斷,字與畫進入分道揚鑣後,字與畫還沒有進入成熟期。(已經有專文論述,石鼓文可能與甲骨文屬於同時代或者是更早的文字)。
如果從戰爭的思路考慮,加急文書應該有過大草篆,只是至今還沒有發現。
我小時候看見過十個字左右的戰國草篆殘文(已屬罕見),一下子就被它的氣場所吸引並開始了學習石鼓文……自己現在書寫草篆,就是為了過小時候無能為力的癮,真的很過癮。
-
19 # 獨上高樓看月亮
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一、甲骨文和石鼓文的這是比較原始的文字,自身的筆畫結構都比較初步。這種結構和字型也不適合寫草書,不具備產生草書的條件。
二、那時候會書寫文字的人比較少,大部分老百姓對文字的書寫都沒有掌握,也就說這種文字沒有普及,沒有在民間流行,也就沒有形成草書的土壤。
三、快速書寫應該出現過,但是還沒有達到草書的標準。
-
20 # 獨上高樓看月亮
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一、甲骨文和石鼓文的這是比較原始的文字,自身的筆畫結構都比較初步。這種結構和字型也不適合寫草書,不具備產生草書的條件。
二、那時候會書寫文字的人比較少,大部分老百姓對文字的書寫都沒有掌握,也就說這種文字沒有普及,沒有在民間流行,也就沒有形成草書的土壤。
三、快速書寫應該出現過,但是還沒有達到草書的標準。
回覆列表
從甲骨文到《石鼓文》的大篆時代,為什麼沒有產生草書?
題主的這個問題非常有趣,估計心裡早有答案了。
甲骨文和大篆時代,不是用刀刻字,就是澆鑄文字,書寫的速度非常慢,他們是沒有心情龍飛鳳舞的。
後來在漢簡上寫字,有的豎拉的很長,這應該是書寫者開始往草書發展了。作者應該是草書的鼻祖。
等漢末的時候,用紙張寫作全面普及,這時候的人們,應該向往抒發心裡情緒,書寫的速度也能加快了,草書就快速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