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905369269743

    春秋戰國時代的城,就是用來防禦外敵的堡壘,左傳中記載說有宗廟先君之主的,叫做都,沒有的就叫邑,也可以說大一點的叫都,小一點的叫邑。基本是集中的居民居住點,有城牆或者連在一起的建築物,並且有領主建立統治,這種東西被稱為城,考工記中說城有三級,有王城,諸侯城,都城之分。

    春秋戰國時的城池,是無法做到城牆延綿幾十裡的,所以當時有句話叫做“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既鑄造小型城池保護君主,然後在小型城池外面造圍牆來守護民眾,我記得春秋時有個領主謀反,民眾不願意跟隨他,這個領主發現了以後就無奈的逃跑,民眾們送他走,每出一層城牆,民眾就在後面關閉這層城牆的門。

    這就是郭,圍繞君主城池而建造的一圈一圈的大圓,也許是土圍子,也許是木柵欄。居民們居住在這裡,有敵人入侵時就增修工事來防禦,不過郭的防禦,只是聊勝於無。

    夏朝二里頭宮殿的遺址,就是一座護衛君主的城池,用夯土臺子壘砌地基,打造高臺,在上面建造了一個小房子和一圈牆壁,形成一個小院子,這就是早期的城。

    鄭州的囂都遺址,是用夯土壘起來的一個大土城,奴隸主聚集在一個地方,奴隸居住在另一個地方,依靠城池南北的兩條河流防禦。

    安陽殷墟的城牆很短,依靠壕溝防禦,利用了地利。

    西周周幽王被犬戎燒燬的那兩個都城,豐和鎬京,出現了瓦頂,而不再是茅草之類的簡易防水器材,這兩座城,也依靠灃河來防禦。

    這是周原的城池,也就是一圈房子圍成一個院子,然後留一個狹窄的出口作為門。

    到了後來,平王東遷,到了成周,也就是洛陽,當時叫洛邑,宗周被人打的完犢子了,一片廢墟焦土。周王朝開始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戰爭規模開始擴大。出現了幾十裡方圓的大形城池,裡面居住著幾千人甚至幾萬人,士農工商分別住在城池的各個區域,在城內就可以有規模化的生產生活,並且建立了龐大的糧倉來支援戰爭儲備。

    燕國的下都,是戰國時代的一個著名城池,他的城郭不互相包含,而是橫向發展,而戰國邯鄲城的城郭相隔數十里,中間都是大片田地,這也是邯鄲城動輒被人圍困的很慘的一個原因,太重視郭的生產,戰時打急眼了,民眾來不及逃向城內,只能向北或者向東逃向其他城池。

    山東魯城,是一個典型的自然式發展的城池,民眾依靠君主的堡壘,向外輻射,最終形成包圍城堡的郭,並且最後加固了郭,挖出護城河。

    個別閒著沒事做的人,比如江蘇武進的淹城,有三重城牆,三重護城河,整個城池成了三重俄羅斯套娃一樣的小島,鑄造於春秋時代,當時有個留國攻打過這座城,圍困+火攻,在秋天點燃了城內的枯草,才攻了下來。岳飛後來在這裡屯兵過。

    上面的都是防禦用的軍事政治要衝,周朝手工業商業有很大的發展,在各個道路的匯集點都有或大或小的商業城鎮出現,城與市結合起來,形成了城市,鐵器和瓦的發明,加上戰爭的日益劇烈,這些商業都城迅速成為了第一批新時代的堡壘,排水設施和防禦選址都很考究,並挖了護城河,運糧供水都很方便。向臨淄和易縣這種巨大的城池,周長達到二十公里,一面城牆就有五公里長,守衛城池需要數萬士兵和無法計算的糧草。

    孟嘗君父子居住的薛城,據估計最長邊也應該有二公里,依靠山脈和河水,只用修建一兩面城牆,飛航經濟實用,依靠城池來控制周圍廣大農村,圈養武裝士兵,達成自己的統治。

    到了漢代的長安城,城牆厚度超過三十米,上面能夠賓士騎兵,修建房屋,曲阜的城牆從西周一直到漢代,都在加固,往上添磚加瓦,因此最厚處打到11.7米,完全可以在上面居住。這樣的城池加上護城河,是根本無法攻克的,只能填平護城河來阻止守軍運糧,並長久的圍困,雙方比拼糧食和國力,看誰的糧食最先吃光,誰的援軍最先斷絕。這樣的城池,就是固若金湯。

    戰國時濟南城的城門,有四米寬闊,這樣的城池很明顯是為商業考量巨多,而敵軍來圍攻時,守軍會用磚頭或者夯土,將門永久性堵死,全城人民從此下定決心在城內居住數年,直到敵軍撤退,守軍再拆毀城牆,以供軍民出入。

    春秋的城不重視於防禦,因為當時的建材技術達不到,只能用夯土等脆弱的東西去建造圍牆,大城比較簡陋並且數量很少,小規模的城更是屈指可數。到了戰國時代,這些大規模的城池開始擴建,而小型的城池堡壘也開始雨後春筍一樣,隨著封建領主的增加而增加了,不管大小城池,都加強了城牆,使得領主們能夠更穩固的守衛自己的財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年的成績和收穫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