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明朝那些事兒,雖然天啟皇帝朱由校被戲稱木匠皇帝,但是朱由校可不糊塗,處理國家大事,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根本不是內閣大臣的對手,能力經驗不足,但是知道怎麼用人,知人善任,朱由校心裡明白,朝廷唯一忠於皇帝的,只有太監,而且有能力掌控朝政,亂世要用重典,只有秉筆掌印太監魏忠賢忠於皇帝,魏忠賢秉公執法,敢於向既得利益集團開刀,敢於從虎嘴裡掏銀子,向江南巨賈富商加稅,誰敢不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只有死路一條,抄家滅門,丟官罷職是輕的,內閣大臣己經被魏忠賢,收拾的老老實實,為國家朝廷出力,但是崇禎認為自己有多麼了不起,當上皇帝馬上誅殺魏忠賢,東林黨內閣大臣,馬上取消江南工商稅,更別說加稅,改向老百姓徵稅加稅,明朝立刻陷入混亂,當時天氣異常,天啟不明原因大爆炸,天啟皇帝的兒子才幾個月,被驚嚇死亡,加上糧食年年欠收絕收,瘟疫流行,鼠疫病毒到處擴散,災民遍地,朝廷己經沒有銀子養活精兵強將,祟禎重新厚葬魏忠賢,也是對自己執政17年全面否定,文臣誤國,文臣皆可殺也。

  • 2 # 漫譚文史

    歷史沒有如果。

    歷史上這樣的假設太多了:

    如果王莽未篡位就死了,如果曹操傳位曹植,如果西晉不是傳位傻太子司馬衷,如果趙匡胤不是暴死,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如果慈禧太后在光緒親政後,很快就死掉了,如果袁世凱不稱帝,如果……

    當權者的壽命和決策,決定了歷史的走向,於是就引出了一段段歷史故事,於是就有了歷史教訓,於是就有了以史為鑑。

  • 3 # 山野論史

    崇禎既無治國之謀,又無任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不相信文武百官,崇禎帝還頻繁地調整官吏,17年間他竟然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造成國家人才匱乏,有心報國的志士既不肯也不敢請纓效命。無奈之下,崇禎帝只好培植私人勢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監。 與此同時,苛捐雜稅層出不窮,民不聊生,而明末的眾多農民起義也正是其貪財苛政最嚴重的後果。

    崇禎帝儘管勤政,卻錯誤百出,心有大志,卻無大能。不僅不可能中興明帝國,其亡國也幾乎是必然。

    《明史》裡明朝沒有一個好皇帝,其生活中任何一點問題都無限放大,而其功績,則會盡可能地掩蓋,給人的感覺就是,大明有很多奇葩皇帝。其中朱由校就是最典型額一個。

    提起朱由校,人們想到的是他寵信魏忠賢,喜歡木匠活,不理朝政。但是細讀明史,還是能品出不同味道。

    都說他寵信魏忠賢,增加苛捐雜稅,但是仔細查閱歷史,魏忠賢加了誰的稅?明朝的對外開放,並不是全面的,而是南方的泉州一地而已,所以江南富商雲集,百姓富足。魏忠賢則正好加的是他們的稅。而對西北災區,則實行減稅政策。東林黨幾乎全都出自江南士族大戶,換句話說,魏忠賢增加的正是東林黨的稅,東林黨能不恨他嗎?說天啟皇帝寵信魏忠賢,但事實上,東林黨勢力壓根就沒有被真正削弱,天啟一直在平衡雙方的力量,不讓任何一支力量獨大,雖然表面上看去亂哄哄,但是他們互相監視,互相制約,任何一方做事都十分謹慎,對朝廷政務,沒人敢出格,恐怕給對方留下把柄。所以即便天啟不問朝政,只要平衡好雙方力量,朝廷就不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木匠皇帝天啟帝

    魏忠賢手段毒辣,排除異己,無所不用其極,但是他對百姓並不錯,給富商加稅,給災區減稅,在崇禎年間,財政那麼苦難的時期,還修築了黃河大堤。對毛文龍和袁崇煥等對抗後進的將領也是鼎力支援。

    反觀東林黨,出自東林書院,出身大多是江南大戶,讀了一肚子的迂腐文章,滿口仁義道德,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別人指手畫腳,確拿不出任何具體的施政舉措。就如相聲裡說的專家一樣,蘋果削了皮吃他說損失營養,帶皮吃,他說農藥汙染,你怎麼吃都不對。

    朱由校在澳門問題上態度強硬,還與荷蘭殖民者兩次在澎湖交戰,並且獲勝。在對後金的戰爭,也取得了不錯戰績,袁可立是明金交戰史上罕見地能向前推進防線並收復遼南失地的傑出將領。自明與後金交戰以來,攻城掠地,戰無不克,明將談金色變。袁可立出鎮登萊節制遼海,水陸並進,奇兵出襲,直接把戰線推進到後金的南四衛北端腹地,而劉愛塔被袁可立策反事件更讓金人蒙羞。甚至毛文龍部直逼其老巢,都給後金帶來了交戰以來從未有過的夢魘。

    袁可立畫像

    因為袁可立給後金造成沉重打擊,所以大清對袁可立恨之入骨,這樣一位抗清名將,大明柱石,影響歷史程序的重要人物,在清朝編纂《明史》時竟然沒有立傳。清代對《明史》的刻意避重就輕程度可見一斑。還有劉愛塔,原名劉興祚,漢人,被擄到後金,因為作戰英勇,頗有戰功。受命管轄金州、復州、海州、蓋州,南四衛之地。成為後金國中聲名顯赫的漢官。努爾哈赤還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他,是後金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是最後劉興祚被袁可力策反,投奔大明,給努爾哈赤以沉重打擊。永平之戰,劉興祚兵敗,被後金凌遲。清朝因為痛恨他《明史》裡也沒有為他立傳。

    《明史》就是這樣一部被刻意調整過,對自己不足遮遮掩掩,對別人不足大肆宣揚的愚民書,信他,你就敗了。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研究歷史?因為歷史很有趣,背後比表面更耐人尋味,如果你能從歷史文字中品出味道,那你就入門了,當不了歷史大咖,但能算得上真正的愛好者。

  • 4 # 老樊說史

    這個問題回答要分兩段換算,一是沒有木匠皇帝,崇禎即位是隻有九歲,那麼他不能親政,又沒有太后垂簾,他的爺爺萬曆又沒有留下可依賴的班子,父親在位僅一月,也沒有什麼勢力,這時候的朝廷將是以東林黨為主的文官集團與閹黨集團並存的、兩大勢力交集戶斗的局面。按照後來東林黨的實力和朝廷結構性特徵,文官會慢慢戰勝閹黨,國家會在文官集團糾纏中艱難前行,雖然不會有大的改觀,但不會迅速崩潰、滅亡。

    假如就是現在的崇禎帝,沒有天啟,直接到崇禎時代,那麼久沒有閹黨集團混淆是非,朝廷無味的爭執就會大幅減少,東林集團在崇禎手下無所事事,國家沒有生機,地方矛盾突出,政府難有作為,特別是抗擊後金方面缺乏有效措施,大明王朝絕對熬不到1644年,萬曆之後五到十年就會轟然倒塌。

  • 5 # 亮羽飛雲99

    首先,來看看“木匠皇帝”接位後的軍國大勢。

    天啟皇帝朱由校接位時,張居正改革失敗,東林黨人掌控朝堂,皇權受到壓制。

    朱由校接位後,絕大部分時間不上朝,隱於幕後,然大明體制照常運轉。大明體制(胡惟庸案以後),內閣一切擬稿,需經司禮監(太監組成,掌印太監(魏忠賢)又叫內相)稽核(可重新擬定、留中(擱下)、上報…),然後上報皇帝。

    所以說司禮監地位相當於今天的國務院,而大明內閣的地位相當於國務院辦公室。然而,內閣是由“精英”組成,天下文人之領袖,紳士之依靠;司禮監未必有強勢領導。

    朱由校做木匠,重用魏忠賢,魏忠賢做強“東廠”,權傾天下,抓“大案、要案”一堆,“坑害”天下官員士紳… 然而,官員士紳雖受壓,國庫錢糧充足,邊境軍隊壓著敵軍打,是一個“勝勢”局面。

    祟楨帝接位,國庫充足。軍事、經濟、科技、人才…綜合國力世界第一,是少數民族的200倍,周邊政權的10—100倍。若遇真正的明主,大明朝舉世皆敵,也穩如泰山,開疆拓土。再不行,在後宮享福,象他前任一樣。大明朝照樣運轉,也不會亡。

    滿清不過是幾十萬人口,除去婦女兒童老人,全民皆兵,不過10多萬。

    崇禎是要用幾年時間“平遼”(這就說明,他接位時,是絕對優勢),而不是被人打到京城來。

    崇禎之亡,是被“儒家”思維“忽悠”亡的。

    祟禎要當“仁君”,上任就殺了魏忠賢,導致朝堂之上“失控”,說話無人聽,懟皇帝的一大群(木匠皇帝不上朝,是大智慧。上朝吵架,不如幕後遙控。)。

    崇楨要當“英主”,聽袁崇煥說“五年平遼”。袁崇煥拿了軍權、要了財權,1—2年結果是原邊軍精銳主力毛文龍部、祖大壽部、滿桂部全軍覆沒。被及謀殺或坑死。並且“逼反”了毛文龍部三大將,導致清軍有了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炮兵,歷史改寫了。

    祟禎沒有處理好災民,使之成農民起義軍,是導致滅亡又一重大原因。

    國家無錢糧救災,農民起義。歸罪於兩點:1、紳士集團的自私自利,不顧國家利益。2、崇禎的性格缺陷,該強硬時不能強硬。

  • 6 # 史筆似塵鉤

    明朝滅亡的因素是黨爭、天災和外患,崇禎帝只是起到了一個客觀的作用

    自從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以後,明朝的內閣便開始佔據權力中樞,但受困於明太祖和明成祖兩人太過於強勢,所以黨爭並沒有抬頭。

    到了成化、正德的時候,黨爭開始冒煙了,不過臣子們還是相對比較剋制的,沒有那麼多得失計較,勉強還能湊合著合作。

    可是嘉靖帝的時候就不一樣了,老道士不僅擅長煉丹,還善於玩弄權術,嚴嵩父子把持朝政幾十年,內外勾結,門生故吏遍天下,嘉靖說弄死他就弄死他,司禮監的太監們也是如此,這就是嘉靖的過人之處,看上去不過問朝政,但一切權力都掌控在他手裡,所有的黨爭都在他可控的範圍之內,一旦不需要立刻就能清除。

    權術高手,嘉靖帝

    到了萬曆帝的時候情況就有點不一樣了,外朝的黨派林立,東林黨、楚黨、浙黨等比比皆是,雖然鬥得熱火朝天,卻在可以掌控的範圍內。

    木匠皇帝天啟帝繼位以後,魏忠賢的閹黨終於幹掉了外朝的東林黨,實現了閹黨獨霸的局面,但是閹黨是受命於皇帝的,唯皇命是從,所以此時的朝堂其實是天啟帝的,而不是他魏忠賢的,這是天啟帝的權術。

    可是初出茅廬的崇禎帝卻不一樣了,上來就幹掉了魏忠賢,這也間接地反映出閹黨的勢力並不能蓋過皇帝,否則像唐末那樣的太監殺皇帝的事情就在明朝重演了,崇禎帝的過錯不在於殺掉魏忠賢,而在於殺掉魏忠賢以後沒有及時培養出聽命於自己的親信勢力,而是讓被打壓的東林黨趁機做大,這些外朝的黨派是不以皇帝的利益為根本的,他們跟皇帝之間並沒有從一而終的歸屬,所以在明朝面臨危機的時候,紛紛將崇禎帝拋棄。

    很多人認為明朝是一個宦官亂政的朝代,像唐末一樣黑暗,其實他們並沒有瞭解多少明史,明朝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一位宦官可以把控皇帝的自由,更沒有一位可以繞過皇帝而隨意下達聖旨的,明英宗時期的王振、天啟帝時期的魏忠賢,都不過是皇帝豢養的一條忠實的狗而已,明朝並非亡於黨爭,而是亡於黨爭的失衡,這是崇禎帝的極大過錯。

    明朝的宦官從來都是皇帝的忠實奴僕

    崇禎帝缺乏識人之明,導致民怨沸騰

    崇禎帝第二個不如天啟帝的方面就是識人的能力。

    天啟帝在位的時候,袁崇煥曾經找過天啟帝說給他五年的時間,他可以將努爾哈赤徹底消滅,掃清大明的北患,天啟帝聽完袁崇煥的戰略以後,只是訓斥他少吹牛,多做事,踏踏實實的效力。

    到了崇禎帝的時候,袁崇煥如法炮製,喊出了五年復遼的口號,崇禎帝果斷地對他進行支援,打造關寧錦防線,結果就是耗費了國家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顯現出的作用卻微乎其微,還被大清繞道打到了北京城。為了打造關寧錦防線,崇禎帝不惜在全國各地增加賦稅,勞民傷財,惹得民怨沸騰。

    關寧錦防線耗資巨大,拖死了明朝的財政,卻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跟崇禎帝盲目信任袁崇煥有很大的關係,也是導致袁崇煥被殺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而在這個時期,明朝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天災,老百姓們忍無可忍,只好反了,最終闖王進城,崇禎帝吊死煤山。

    袁崇煥的關寧錦防線拖死了明朝的財政

    崇禎帝猜疑成性,多謀而少斷

    這是他第三個不如他哥哥的地方,對於將領的過分猜疑,導致他經常在陣前換將,李自成起兵之後,明朝是有很大的機會將其完全剿滅的,正是由於崇禎帝的猜疑,失去了這次良好的戰機,導致李自成一步步做大,最終威脅明朝的天下。

    而崇禎帝這個人謀略是很多的,卻缺乏一錘定音的勇氣和魄力,這跟天啟帝完全不同,天啟帝從小就被當作儲君培養,各方面能力都不是崇禎帝能夠相比的,在與大清的數次戰鬥中,天啟帝都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反觀崇禎帝,更多的是掣肘和牽制。

    多疑而少斷的崇禎帝

    所以說,如果沒有木匠皇帝朱由校,明朝的歷史恐怕還要會縮短,天啟帝的個人能力和治國能力遠在崇禎帝之上,絕非像他人想象的那樣是一個只知道玩耍的昏君,如果天啟帝能夠多活十幾年,明朝的天下或許依然會走向覆滅,但絕不會來得這麼快,撐過三百年肯定沒有問題。

  • 7 # 荒井胡桃

    歷史不容假設,任何一點微不足道的改變都會引起蝴蝶效應,改變歷史程序。

    但如果是假設,首先魏忠賢不能殺,並且像其哥哥一樣駕馭有加。明朝大太監敢參與國事的很多,但敢於謀反的幾乎沒有,因為太監明白他干政的資本是背後的皇權,失去皇帝的信任,他將一無所有。崇禎他哥能毫無顧忌的做木匠,很大程度是因為魏忠賢處理了朝政,平衡了文官集團與皇權的衝突,姑且不論朝政處理得怎樣,但國家機器能得以繼續運轉。

    其次,上策是不能腹背受敵。你在外面跟人幹仗,家被人抄了,還被人從後面偷襲,這仗怎麼打?!後金與農民軍一開始的胃口並不大,李自成甚至幾番被擒被放繼而又反,相比滿清鎮壓太平天國,可謂糊塗至極。當兩頭鬧得不可開交時,要麼先招安李自成,他的志向也就是當個衣錦返鄉的陝西王,還可以調遣農民軍抵抗後金,這點甚至是李自成主動提出的換取朝廷封其為王的好處。要麼穩住後金,遊牧漁獵民族生活苦了點,天朝上國關心一下也是可以的嘛,相比滿清的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算什麼?!

    中策是南遷。其時江北飢橫遍野,紅薯還沒大面積推廣普及,你不走,饑民就要反,就能吃了你。明朝三京制,南京各部編制齊全,皇帝就位馬上就能展開工作,以長江天險拒賊寇,甩江北包袱讓李闖後金相爭,坐拾漁蚌之利,也似壯士斷臂以自救。且江南自古富庶,士民衣食足,何來反?!可惜崇禎殺了最最合適的背鍋俠魏忠賢,又不重新培養一個李忠賢或張忠賢,以至文官集團能直接挑戰、要挾皇權,南遷的議案居然張不開口。

    下策,殉國。

    崇禎到底是選擇了下策,或者說他已錯過了選擇上、中策的機會。正如他的諡號一樣“思宗烈皇帝”。也算是當得起這個烈字,沒有失君節。

    綜上,跳過木匠皇帝直接讓烈皇帝繼位,性格使然,恐怕他依然逃不過這個烈字。

    手機碼字、才疏識淺,為博看官一笑。

  • 8 # 滄海一粟7528

    不會。

    明朝滅亡有三個原因,一是朝政腐敗,二是黨爭,三是崇禎能力不足。

    其實透過萬曆的三大徵、二十多年不上朝,再經過薩爾滸之敗,明朝的統治根基已經被掏空了。更為嚴重的是明朝的黨爭此時已成氣候。跟崇禎從天熹皇帝接過爛攤子的區別,在於一是魏忠賢,二是時間。後人都罵魏忠賢,但並沒有看到魏忠賢主政期間,把東林黨人壓的夠嗆,北邊女真也不能對明朝造成實質危害。所以魏忠賢這條可以忽略不及。那就是時間,天啟當皇帝的七年時間裡,最大的錯誤在於重用魏忠賢,加大了朝廷分化,再加上魏忠賢一黨確實貪汙增加了人民負擔。如果後世之君有雄才大略,這個時候如果及時制止黨爭,懲處貪汙,也許明朝還有救。

    崇禎不是,他剛愎自用,對內不能彈壓黨爭,減輕人民負擔,對外猜忌大臣,缺乏戰略。這些毛病放在天啟年間一樣很嚴重。他最大的本事就是勤政,可是在歷史轉折關頭,光勤政是不夠的。

  • 9 # 葉飄刀

    這個說不定明朝會滅亡得更快也說不定。

    崇禎皇帝確實是一個努力的皇帝,他試圖振作明朝,自己也算是勤政,也不豪奢,但作為皇帝並非努力就夠了的,他沒有作為一個皇帝的才幹,說實話,明朝的滅亡的因素很多,但崇禎帝的折騰絕對是其中分量相當重的一個因素。

    現在有人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亡。我雖然不贊成這個觀點,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明朝是皇權與士大夫集團爭權的一個朝代。到了明朝末年為什麼黨爭嚴重,其實一個關鍵就是皇權幾乎被架空了,士大夫集團開始不再抱團對抗皇帝而是自己分蛋糕了。

    明朝的太監是依附皇權的,其實可以算是皇權的一種象徵,不像漢唐的太監可以殺皇帝什麼的,明朝權傾朝野的大太監比如劉瑾,魏忠賢都是皇帝說拿下就拿下了。當太監權傾朝野的時候,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文官集團形成壓制,抑制黨爭。當然這並不是說太監當權就是好的。

    而崇禎繼位後,並沒有再重用什麼大太監,但問題是他沒有洪武永樂那樣殺人不眨眼的水平,自己搞不定文官集團啊。

    而且崇禎最大的問題就是他沒有能力強力維持自己的權威,自己沒有魄力又沒有重用太監或者錦衣衛撐腰,而且更麻煩的就是他為了體現自己的權威與說一不二,把少數幾個還能幹,還聽他話的大臣折騰光了。

    滿清兵逼北京,袁崇煥勤王,最終被凌遲,後來你看看李自成兵逼北京的時候,還有人聽命勤王不?

    松錦大戰,強令洪承疇速戰,結果就是把洪承疇送給了滿清。

    而被他強令出兵的孫傳庭死後,有了所謂的“傳庭死而明亡”之說,這些人之所以會死,就因為他們眼裡還有崇禎,還多少聽話,真正手握大權不聽話的,類似吳三桂,左良玉崇禎能那他們如何。

    說句實話,要是崇禎直接繼位,以他這個治國水平,明朝亡得更早都有可能。

  • 10 # 沫陽精彩電影

    沫陽歪聊“崇禎”

    注意一點:如果沒有天啟,泰昌死了崇禎直接繼位,他的年齡是10歲(虛歲)!

    一個不滿10歲的幼童天子又能怎麼樣?任人擺佈罷了。

    大機率,明亡會提前。這個提前七年繼位的小崇禎,年少時在各種勢力的包圍下,

    其形成的性格會比真實歷史上的崇禎還要糟糕。

  • 11 # 我是苗苗和珍珠爸爸

    應邀。先分析一下朱由校,朱由校的命運還是很悲催的,接手了一個自己控制不了的爛攤子,三十年不上朝的爺爺萬曆死後一年,他爹朱常洛又死了,朱由校繼承了朱家先祖殺大臣的臭毛病,對遼東熊廷弼的罷免導致整個東北淪陷,殺掉熊廷弼後還算有點自知之明,再也不過問軍政大事,把國家大事交給魏忠賢學他爺爺在後宮不出來了,可朱由校不是傻子,明朝真正說了算的是朝堂那些文官,他們勾結地方勢力和財力相當的大,動不好很可能收拾不住,影響國家正常運轉,魏忠賢這時就起到了制衡的作用,先不管他魏忠賢有多囂張跋扈,他把這些個文官鐵桶一般的利益聯盟給打破了,明朝的官和清朝的官可不一樣,那可是真正意義上詮釋了“權利”,魏忠賢不剝削底層,就是拿文官開刀,六年時間大明沒缺過錢。再分析一下崇禎帝朱由檢,當皇帝之前朱由檢接受的教育還算比較正常,也比較正規,可有一點,教他的老師是文官集團指派的,明朝黨爭發展到朱由校時就只有東林黨和東廠了,正在焦灼時一個十六歲的娃娃皇帝繼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撤銷東廠誅殺魏忠賢,很明顯文官集團把注下在了當時還是信王的朱由檢身上,做了多少功課那就不得而知了。天平倒了,一家獨大,肆無忌憚,國家機器運轉不動了,崇禎不但沒有發現問題所在,依舊我行我素,頻繁的更換官員,頻繁的殺大臣,而且對大臣極度不信任,朱家皇帝的毛病他幾乎佔全了,文官集團也是看到了問題,才放棄對崇禎的支援,要不以東林黨的財力擋住李自成並不是多大的問題。以我對崇禎的分析,朱由校在位七年沒有子嗣,東林黨早就開始介入對崇禎的培養,而且把崇禎培養成了一個書呆子,溫良恭儉讓崇禎做的很好,勤政愛民,只要是書裡面的聖人,崇禎都在努力做到,可他偏偏在政治問題上沒什麼覺悟,如果崇禎只是殺了魏忠賢一個人而不是連東廠這個機構都撤了,大明王朝或許還能堅持一段時間。

  • 12 # 風中無痕跡

    雖然天啟帝不怎麼樣但是他老師孫承宗牛逼呀!

    崇禎帝本身確實比天啟帝強,可崇禎朝哪個比得上孫承宗?

    天啟帝因能力有限對孫承宗的干擾很少,崇禎能放心將大權交給一個人嗎?

    就形勢來說,天啟朝的形式比崇禎朝好太多了。

    崇禎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乾脆利落的收拾了魏忠賢,其它沒有一件事值得稱讚,而且收拾了魏忠賢之後,尷尬的事發生了,沒人能代替魏忠賢的位置。(平衡皇權和文官集團的權力)

    天啟帝雖然不怎麼樣,但跟南明的弘光帝,永曆帝比起來還是強太多了。

    不能因為天啟帝個人能力低,就認為在他治理下的國家就差,也不能說崇禎帝勤勞就說他治理國家的水平就高,有時候不得不感嘆命運。

  • 13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如果讓崇禎直接繼位,那可就真完蛋了,明朝會比歷史上更早的滅亡。

    別小看了天啟帝,天啟帝在的時候,雖然寵信魏忠賢,但是基本可以維持明朝的財政不崩啊。別看魏忠賢大肆擅權,但這是天啟帝讓的,沒有天啟帝的允許,魏忠賢根本就翻不了天。終天啟一朝,明朝的賦稅基本夠用,遼東的局勢沒有再惡化,朝中的平衡也沒有被打破,國內更沒有遍地的農民起義,這已經說明天啟帝乾的可以了。

    如果沒有天啟帝,直接讓崇禎繼位,那就意味著崇禎十歲時就得登基,一個十歲的小屁孩能做什麼?請問此時的崇禎能剷除魏忠賢一派的閹黨嗎?還是說崇禎能壓制住東林黨,不讓其一家獨大?很明顯,崇禎哪個都做不到。

    並且崇禎向來多疑猜忌,像盧象升,多麼牛的一個人物,就是間接被崇禎害死的,還有袁崇煥,更是直接凌遲了。孫傳庭在陝西練兵,明明不具有出兵的時機,崇禎偏偏就是一道又一道聖旨催促,結果孫傳庭只能勉強出兵,最終被李自成擊敗。還有洪承疇,遼東的戰局本來已經好轉,此時就應該穩紮穩打,也是崇禎一遍遍催促,最終明朝的這支最精銳的野戰兵團全軍覆沒。還有陳新甲,與後金議和本來是一個較為穩妥的辦法,但是崇禎不肯承擔罵名,就把陳新甲推出來頂罪,結果陳新甲被殺,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大臣肯站出來辦實事,因為都怕替崇禎背了黑鍋。

    可以說,崇禎是一個志大才疏的皇帝,明末局勢會一發不可收拾,崇禎本人要擔很大的責任,如果讓這樣一個崇禎在十歲時登基為帝,那明朝只會更快的滅亡啊。

  • 14 # 氣吞萬里如猴

    崇禎上臺,打倒了閹黨,解放了東林黨,結果如何?國家飄零破碎、自己身敗名裂。崇禎臨死前,最後一個決策就是給魏忠賢平反。閹黨魏忠賢當然不是什麼好東西,東林黨同樣不是什麼好東西。木匠皇帝天啟採取挑動兩黨互懟互撕互掐的策略,在政治平衡中輕鬆掌控朝局。結論就是:假如單純善良的崇禎直接上位,明朝肯定提前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常吃紅薯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