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小煮
-
2 # 禾蔚風車
沒辦法,誰讓清朝離我們最近。
連奧斯卡金像獎都對《末代皇帝》情有獨鍾了,還有什麼可說的。
但真就沒具體的原因嗎?
還真有,首先得從瓊瑤劇的爆紅開始——
八九十年代,電視熒屏上最火爆的作品可是金庸武俠劇和四大名著的改編。
那時候,咱們連電視機都沒普及,往往一個村子才有一臺,還可能是黑白的。
想想現在的孩子,多幸福呀!
不過,光《射鵰英雄傳》和《三國演義》就夠看,其餘時間夥計們都去玩泥巴了。
隨著電視機的普及,以及拍攝水平的提高,我們產出電視作品的速度越來越快。
1996年的《宰相劉羅鍋》,1997年的《康熙微服私訪記》,收視都非常的高,可見觀眾就是愛看清朝戲。
包括2000年同是張國立主演的《鐵齒銅牙紀曉嵐》也是一樣。
當然了,1998年的《還珠格格》,才真正讓清朝戲達到萬人空巷的地步。
它不再講歷史趣事,反而集中在愛情方面。
一提愛情,年輕人可真就興奮起來,因為太符合口味。
就這麼著,清朝戲漸漸地成為古裝偶像劇的主流。
2011年的《宮鎖心玉》《步步驚心》又是一個輪迴。
這次不玩瑪麗蘇,改玩穿越了。
不管怎樣,和當年《還珠格格》差不多,紅到九霄雲外去了。
與此同時,宮鬥劇也跟著上場,什麼《甄嬛傳》《如懿傳》《延禧攻略》輪番著打造出收視奇蹟。
你說說就這清朝戲出爆款的程度,又橫跨數十年,能不造成一種固有印象嗎。
所以沒有為什麼,那不是感覺清朝備受推崇,影視劇氾濫,那就是真的。
爆款之外。
同樣是歷史厚重感的《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大宅門》《天下糧倉》們,收視和口碑都槓槓的。
你再看其餘歷史劇,能達到清朝戲的這種規模嗎?
顯然不能。
但面對如此多的清朝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它現在這些影視劇到底是在有利於發揚我們的民族精神,還是不利於呢?
有一個老教授的回答,讓人振聾發聵。
他說呀:
就是我們現在的這些清宮戲太多了,其中有的已經超越了戲說,成了胡說了。他特別強調了最基本的一個點:
我們現在在某些清史的觀念上,需要有一些調整,而它最基本的一點,就是我們的清史當中,應當描繪出清朝為什麼必須滅亡。最後老教授慷慨激昂地說明,沒有帝國主義入侵,清朝也應該滅亡,也必須滅亡,因為這個朝代太腐敗,太黑暗了。
不得不佩服教授就是教授。
以中庸之道對清朝戲,以嚴肅客觀對清朝。
我們也要佩服那些為清朝戲操心的人,他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部劇,而是這樣的一部劇會帶來什麼影響,會對青少年造成什麼歷史觀。
好的可以發揚,千萬不要讓胡說成為主流和習慣。
其實現在倒不必過分擔心了,電視史發展到今天,清朝戲再也不是過去那般的一枝獨秀凌絕頂。
回覆列表
清朝相關的影視劇確實氾濫,而且型別眾多,各種型別的出現,有其各自的原因。
一、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是離現在最近的封建王朝,無論是《清史稿》等正史,還是野史傳說,資料極其豐富。而且其不少君主富有傳奇性。於是出現了《康熙王朝》、《雍正王朝》《末代皇帝》等半歷史半小說的電視劇。
二、乾隆等皇帝,在位時間長,極具個性,留下了許多民間傳說,是影視劇中出鏡率最高的皇帝。於是出現了戲說型影視劇,比如《戲說乾隆》《鐵齒銅牙紀曉嵐》《乾隆微服私訪記》《宰相劉羅鍋》。甚至金庸和瓊瑤也要插一筆,寫出了《書劍恩仇錄》《還珠格格》。
三、無論是明末清初,還是清末民初,傳奇故事層出不窮,為影視劇提供了極好的素材。於是產生了一批史詩型影視劇,比如《明末風雲》《誰主中原》《大清風雲》,以及《太平天國》《辛亥革命》《走向共和》(首推好劇)《戊戌風雲》。
四、清朝在世界逐漸處於弱勢,在對抗列強的過程中,產生了一幕幕悲歌,極具愛國主義教育意義,於是產生了一批愛國主義影視劇,比如《甲午風雲》《北洋水師》《船政風雲》《劉銘傳》。當然,其中還有抗列強神劇型的《京都球俠》。
五、清廷的權鬥,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無論是清初孝莊那些說不清的事兒,還是清末光緒和慈禧的矛盾,於是有了《孝莊秘史》《戲說慈禧》《一代妖后》。這是權婦的事兒,當然還有奪嫡大戲,《宮》《步步驚心》《九王奪位》一股腦的上了。
六、別忘了不男不女的傢伙們,對,就是太監戲,最經典的莫過於金庸的《鹿鼎記》(假太監),還有《大太監》《李蓮英》。
七、最後,當然不能少了最狗血的宮鬥劇,清朝妃子們留下的無數故事,簡直是最好的素材,導演們怎會放過。於是《金枝欲孽》《延禧攻略》《美人心計》,簡直讓你懷疑後宮才是最危險的地方。如果穿插些穿越情節,就更符合主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