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操勞的一生
-
2 # 嶄新的每一天
在現實生活當中,肥胖的女性是比較多的,這些女性一般還伴有面板暗黃和色斑等症狀,其實這些不良現象很有可能是體內溼毒而造成的。
身體有這5個表現,說明你已經“溼透了”1、起床疲憊
早上起床時,正常來說經過了一夜的休養生息都應該是神清氣爽的。但是溼氣重的人會感到身心疲憊,就好像全身都被霧氣籠罩著一樣,腦袋昏沉沒有精神,有種怎麼睡也睡不夠的感覺,這就說明溼氣重了。
2、大便難衝
大便時不成形、便溏,且大便之後,難以擦乾淨,衝馬桶時,總也衝不乾淨,這些症狀都代表體內的溼氣重了,需要抓緊祛溼了!
3、消化不良
溼氣重傷脾胃,脾胃不好就會嚴重影響消化系統,就會產生食慾不振、消化不良,有的還會出現拉肚子,對於兒童體內溼氣重時,還會有大便增多的現象。
4、洗漱時舌苔發白或發黃
“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因此,脾的好壞,也是可以透過舌頭看出來的。
早起後刷牙前,先找一照鏡子,若舌頭淡紅而潤澤,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則說明脾臟正常。
若舌苔白厚,又滑又溼潤,就代表體內有寒了;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若舌頭的變是白色呈鋸齒形狀,說明體內溼氣很重;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5、關節炎
溼氣過重時,就會引發關節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風溼病。當溼氣侵蝕到關節時,就會導致關節部分氣血執行不暢,會有四肢關節痠痛沉重,關節屈伸不利等表現。
都說“十人九溼”,生活中有溼氣的人太多了,於是也衍生出不少祛溼的方法,那麼,它們到底有沒有效呢?我們不妨一一說說看。
拔罐,祛溼嗎?
拔罐可以祛溼排毒,這是坊間對這種療法最大的誤解。
拔罐的原理在於:透過物理負壓的擠壓作用,造成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滲透到區域性組織,疏通瘀滯,達到調理身體平衡的作用。
其主要功能並不在祛溼,而在於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解毒等。同時,拔罐還有“瀉火”功能,常用來治療各種實症,包括熱症和寒症。
刮痧,祛溼嗎?
刮痧可以祛溼排毒,這也是一個巨大的誤會!
刮痧與拔罐的原理相似,“刮出痧”也是同樣的道理。相比之 下,刮痧作用在淺部,而拔罐的作用更深層;拔罐都不能祛溼,刮痧就更不能了。
並且,刮痧只能用在有實症、熱症的人群身上,老人、小孩、體弱者,不建議刮痧,孕婦禁用。
汗蒸,祛溼嗎?
有一定的祛溼效果!
汗蒸的過程中身體會大量排汗,在排汗的過程中身體內的寒溼之氣就會隨著一起排出來。但汗蒸很消耗身體,一星期最多進行1次,過於頻繁會導致身體虛弱。
出現“溼毒”表現,別猶豫,快用三招排毒祛溼!第一招:飲食
透過飲食,可以健脾、祛溼、排毒。
健脾:醋泡生薑
姜有很好的驅寒作用,用醋泡過後,不僅祛溼,還能健脾胃。
對於平時容易感冒的人來說,更應該多吃醋泡姜,可以提升人體陽氣,增強抵抗力。
祛溼:黃花苗茯苓茶
配方:黃花苗0.5g、薏苡仁0.3g、木丹0.3g、赤小豆0.2g、茯苓0.2g、砂仁0.2g、山藥0.2g、甘草0.2g、綠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乾薑0.1g、芡實0.1g、冬瓜皮0.1g、淡竹葉0.1g、馬齒莧0.1g、陳皮0.1g、桔梗0.1g、荷葉0.1g、人參0.05g、金銀花0.05g、菊花0.05g、紫蘇葉0.05g
方解:黃花苗,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炎之功效。可幫助清除溼熱。
木丹,入藥以後清利下焦,也祛溼排毒,能有效祛除人體內的溼毒,幫助預防溼疹和腳氣。
赤小豆,性平,味甘、能利溼消腫、清熱退黃、解毒排膿。對心臟病、腎病和水腫患者也有益。
砂仁,既能健脾健胃,又善於化溼。砂仁化溼是使已失去運化的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從而減輕毒素對身體的損害。
芡實,有補脾止瀉、益腎固精、祛溼止帶等功能。常用於遺尿尿頻,脾虛久瀉,白濁,帶下。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陳皮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促進胃液分泌,助於消化。
排毒:糙米粥
糙米是稻穀脫去外保護皮層稻殼後的穎果,內保護皮層完好的稻米籽粒,由於內保護皮層粗纖維、糠蠟等較多口感較粗,質地緊密,煮起來也比較費時。
但糙米能整腸利便,有助於排毒。每天早餐吃一碗糙米粥是不錯的排毒方法。
第二招:穴位
按摩相應的穴位也是祛溼排毒的好方法。
曲池穴:理氣除溼
屈起肘部時出現橫紋的外側段為曲池穴,大腸經的溼濁之氣聚集於此,也就是說血脈之氣從四肢彙集到這裡。
對這個穴位進行按摩,能夠起到調理氣血以及去除風溼的作用。
委中穴:排毒祛溼
委中穴在膝窩的中心點上。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祛溼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汙口。
對這個穴位進行按摩,可以保障膀胱經的通暢,讓溼毒順利排出,對防治關節炎有益。
陰陵泉:健脾祛溼
陰陵泉穴,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處,其主要功能是排滲脾溼。
適當按摩這個穴位,可以利小便,讓體內的溼邪從小便而出,從而有利於脾的氣機執行恢復。
第三招:運動
運動也是很好的健脾、祛溼、排毒綜合一體的方法。在眾多的運動專案中,可以將三者很好的統一在一起的,要屬瑜伽運動。
多練習瑜伽,有利於調節體內荷爾蒙分泌,能夠幫助血液迴圈,潤滑關節;透過把壓力施加到身體各個器官和肌肉上,來內外調節身體,展開排毒行動;增強人體自愈能力,對慢性病也有預防和治療作用。
祛溼瑜伽練習動作
上身挺直,雙手於背後合十。
跪坐,雙膝併攏,上身挺直,雙手於背後合十,兩前臂呈一條直線,深吸氣;上身前傾,額頭著地,呼氣,腹部緊貼大腿。
上身前傾,額頭著地,呼氣,腹部緊貼大腿。
此動作可以祛溼,幫助調養內臟器官,改善便秘的狀況,排出腸胃毒素,緊實腹部線條。
注意:做瑜伽時要空腹,也不要喝太多水,最好是飯後2-3個小時再練,或者練完半個小時再吃飯,練習前後的半小時內不要洗澡。
-
3 # 微笑的一生
溼毒,也就是中醫說的“溼邪”,是六邪之一。
“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氣對於人體健康的危害巨大。
而在出伏後,一定要“逼”出體內的溼毒,為秋冬健康,打好基礎。
為啥這樣說呢?一般有三點原因:
其一:出伏後的一段時間,白天氣溫依然比較高,適合溼氣“外洩”,有助於“洩舊病”。
其二:出伏後,開始步入秋季,秋主收斂,一旦“溼毒”被收斂淤積在體內,會導致身體變差,秋冬容易生出各種疾病,危害健康。
其三:秋冬是進補的好時節,然而,一旦體內溼毒重,便會影響吸收,吃再多的補品,都如同隔靴搔癢,隔山打牛。
因此,出伏後,要注意逼出體內溼毒。
一旦出現4種跡象,十有八九體內溼毒重了
跡象1,頭髮油膩,臉部出油
早上剛洗的頭,剛到下午就非常的油膩,那種油膩感,自己看著都噁心。
你可能是被溼氣纏上了。溼氣能全面的呈現在頭髮上,讓你的頭髮看起來非常的油膩。
此外,還會導致臉部愛出油,滿面油光,甚至起痘痘,都是溼氣重的表現。
跡象2,舌頭肥厚
早晨照鏡子,可伸出舌頭來看一看。
如果,它變得胖胖的,很肥大,甚至伴有牙齒印,上面有一層明顯的舌苔,那你真是有溼氣了。
如果舌苔發白,那表示你的溼寒比較重;如果舌苔發黃,則可能是溼熱比較重。
跡象3,小肚子大
溼氣,能引起婦科病。《傅青主女科》雲:“夫帶下者俱是溼症。”
體內溼氣重,滯留在體內,無法排出,久而久之,便會慢慢導致小腹的水腫,這種嚴格來說,不算是肥胖,只是小肚子顯的比較大。
跡象4,大小便異常
溼氣重的人,會有小便混濁、大便溏洩等症狀。
如果大便成形,溼氣重會使大便黏膩,很難衝乾淨廁所。
體內有溼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影響排洩。
不想體內溼氣重,首先要遠離三物
1、遠離酒飲
中醫認為,酒,助溼邪!
意思是說,酒精,是加重溼毒的主要因素之一。
長期大量喝酒,會加重身體的溼氣,進而誘發一系列疾病。
2、遠離肥甘厚膩之物
肥甘厚膩之物,會損害脾胃,一旦脾虛,便會影響水溼運化,導致溼氣滯留在體內,加重溼氣。
3、遠離生冷刺激之物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涼性食物,例如冰淇淋、蔬菜以及水果等。
食用太多的涼性食物,會造成體內溼氣增加,影響身體健康,尤其在晚上食用,對溼氣的影響更大,因此要減少涼性食物的攝入。
“逼”出體內溼毒,堅持這樣做1、飲茶,健脾去溼毒
用健脾利溼的食材,做成茶,每天喝,是簡單有效的祛溼方法之一。
自己動手做,黃花苗茯苓茶,每天泡水代茶飲,可健脾利溼,去溼邪,促排毒。
將黃花苗、茯苓、薏仁、梔子、砂仁、赤小豆、馬齒莧、芡實、甘草、山藥、生薑、陳皮、紫蘇葉等食材,搭配在一起,泡水喝。
黃花苗,擅長祛溼熱,可瀉火、利尿、除溼,改善溼熱所致噁心、舌苔發黃等症。
梔子,可清熱祛溼、利水滲溼,健脾止瀉。赤小豆,健脾利溼、消腫解毒。
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溼之效。淡竹葉,以滲溼洩熱見長。
茯苓,健脾和胃,利水滲溼,寧心安神。薏仁,健脾益胃、祛風勝溼、養顏駐容、輕身延年。
陳皮,健脾、降逆止嘔、調中開胃、燥溼化痰。
紫蘇葉,其發汗力比較強,可發汗解表,生氣寬中,健脾祛溼。
生薑,有散寒的作用。芡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溼、固腎止瀉。
山藥,健脾胃、止瀉痢。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這些食材,搭配在一起,健脾又祛溼,不妨試一試。
2、按摩,舒經活絡,排溼氣
——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取穴,在手肘關節的彎曲凹陷處。
中醫認為,大腸經的溼濁之氣都聚集在曲池穴。
經常按揉,有助於排除溼氣。
——委中穴
委中穴,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走的是膀胱經。
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祛溼排毒“通道”,而委中穴就是這個通道上的出口,如果這裡被堵住,溼氣就很難從身體排出,關節炎、腰痠背痛等疾病就會發生。
平時可以按揉委中穴,每次敲打36下左右。
3、泡腳
——花椒水泡腳
中醫認為,花椒又祛溼、驅寒的功效。
花椒本身性辛溫,香氣濃重,能夠祛除寒氣。
日常用花椒泡腳,花椒的除溼除燥的功能,透過腳底傳遍五臟六腑。
用一個棉布包,準備好一定量的花椒,然後將花椒放進包裡,繫緊之後就可以放入水中開大火煎煮,要將花椒的藥效完全融入水中,然後就可以泡腳了,泡腳的過程當中可以不停的放入花椒,時間大概10~30分鐘為宜,身體微微出一點汗就最好了。
——生薑泡腳
姜水泡腳,則更加促進腳部血液迴圈,從而消除疲勞、驅走體內寒氣,促進新陳代謝。
姜水泡腳時,使用老薑效果更好。
取15-30克的生薑(約為中等大小的姜半塊),將其拍扁,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
生薑藥用成分有許多小分子物質,蓋上鍋蓋煮可以避免其揮發。煮好後,將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適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覺到燙為宜)。
泡腳時水要沒過踝部,最好邊泡邊搓雙腳。
4、運動,排汗祛溼
運動排汗能去溼氣,每天堅持運動鍛鍊,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和血液迴圈,提高體內的水分代謝,幫助排出體內溼氣。
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出汗越多對祛溼越有利,大汗反而會傷身,還有可能會導致電解質紊亂,或者人體潮溼容易發生感冒或者出現抽搐,對健康不利,所以需要適當的運動。
運動鍛鍊,以有氧運動為主,還要注意預防著涼,及時擦乾汗水,換掉溼透的衣物!
-
4 # 健康小蜜蜂
中醫認為“萬病之源來自於——溼毒”,生活中10個人有8個體記憶體在溼毒。
溼氣是大自然存在的我們很難避免,加上,平時吸菸喝酒,貪涼,吃冷飲等生活方式,增加溼毒入侵的機會。
此時早秋階段,更要“逼”出體內的溼毒,為秋冬健康打下基礎。
體內溼氣重不重,看看有沒有這4點:1、舌苔黏膩
舌苔厚膩,泛白,舌苔的邊緣有齒痕,是溼氣重典型的症狀。
溼氣重看舌苔以清晨剛起床的時候是最準確的。
一旦出現這樣的症狀,抓緊袪溼氣,避免進一步入侵人體的健康。
2、大便粘便池
我們在排便後可回頭看一眼,大便是人體健康重要的“指示燈”。
體內的溼氣過重的人,就會有肚子大,便溏的表現。
特別是在排便後,很難的衝下去,黏在便池上,這樣的人一定是溼氣過重。
3、後背起痘
溼氣堆積在體內,就會表現的油光滿面,總是起痘,粉刺,面板粗燥等。
嚴重的患者,就會在後背有很多的痘痘,是溼氣的表現之一。
4、關節異常
體內溼氣嚴重,已經侵蝕到關節的時候,影響正常氣血的執行。
患者會表現出四肢無力,沉重,像是綁著“沙包”一樣,痠痛厚重。
甚至影響正常的行為運動。引起關節炎,出現屈伸問題等。
“逼”出體內溼毒,具體怎麼做?1、避免環境的潮溼
潮溼的空氣和室內潮溼就會增加溼氣對人體的侵蝕。
平時不要在臥室晾曬衣服,禁止睡在地板上,不要穿潮溼未乾的衣服,下雨天減少外出等。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方式,其實就是溼氣入侵的機會。
生活中做好點點滴滴,可有效的預防溼氣,減少身體的損傷。
2、補充適當的食物
我們平時常見的薏苡仁,赤小豆,荷葉,茯苓等都是袪溼氣的小植物。
但是各種小植物間互相搭配,效果會更加,我們將黃花苗、薏仁、茯苓、梔子、砂仁、赤小豆、馬齒莧、芡實、人參等24種食材,搭配在一起製成黃花苗茯苓茶,泡水效果更佳.
茯苓,健脾和胃,利水滲溼,寧心安神。薏仁,健脾益胃、祛風勝溼、養顏駐容、輕身延年。
赤小豆,健脾益胃、利尿消腫、通氣除煩,常與薏苡仁搭配是飲用。
砂仁,善於化溼行氣,用於溼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
馬齒莧,利水祛溼、消炎止痛、止血涼血。
荷葉,善於清暑化溼、昇陽清陽、涼血止瀉,對暑溼煩渴、暑溼洩瀉、脾虛洩瀉有一定的幫助。
黃花苗,藥食兩用,性寒,有瀉火除溼的作用,利於改善溼熱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溼熱引起的痘痘有一定幫助。
3、堅持運動
營養師建議,想要袪溼氣,運動是必不可少,生命在於運動,運動也是袪溼氣最簡單的方式。
運動,可促進體內氣血迴圈,加速溼氣排出體外,還可緩解壓力。
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運動時,出出汗,也是不錯的祛溼方法,還利於體內排毒。
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
4、刮痧拔罐
刮痧,拔罐是中醫袪溼氣,排毒素主要的方式,透過外界的作用,起到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
可有效的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
刮痧拔罐,很適合在家中養護身體,祛除溼氣。
4、泡腳祛溼
泡腳可以「引氣下行」,引導陽氣到足底、助眠強身,也有發汗排溼氣的作用。
常言道:“富人吃補藥,窮人泡泡腳”,意思就泡腳相當於吃補藥一樣。
睡前泡腳以38~45℃浸泡約20分鐘即可。
泡腳時,可以加點花椒、生薑、白醋、艾葉等都是不錯的祛溼方法。
此外,不想溼氣纏身,幾件事少做!1、少溼發入睡,切莫溼發入睡,否則會加重體內溼氣。
2、少吃油膩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負擔,影響水溼運化,導致體內溼氣重。
3、少貪涼,容易導致溼氣加重,如喝冰水,洗冷水澡等。
4、少喝酒,酒助溼邪,喝酒,容易導致體內溼氣重。
5、少熬夜,經常熬夜,睡眠不足,容易導致脾虛。
6、少久坐,也會導致體內溼氣堆積,越懶越不動,溼氣也就越堆越多。
-
5 # 中醫內科伍醫生
一年中最炎熱的“三伏天”過去了,整體氣溫也將下降,但是這個時節,由於溫度波動頻繁,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非常大。
所以,出了伏天,更加不能放鬆,要正確養生。
出伏後,千萬別做5件事
1、不要太早晨練
初秋時節,溫差逐漸加大。太早外出晨練,此時人容易受寒特別老人家。
2、不要穿短褲背心
入秋早晚比較涼快多帶一件外套,防止受風。
3、不要在夜晚開空調
夜晚睡覺時開空調開好定時,以免半夜時空調的陰氣與外界的寒氣入侵人體內臟。
4、不要睡得很晚
出伏以後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秋乏”。
5、不要喝水太少
高溫天氣的次數依舊不少,身體水分大量蒸發,不及時補充水分會導致血液濃度增加
出伏後養生,記住4點
1、飲食:少貪涼,祛溼補氣
2、起居:防秋乏,早睡早起
3、護膚:防乾燥,也要防曬
4、運動:主打慢,做好熱身
回覆列表
今天已經出伏了,40天“酷暑難耐”的伏天過去了。
此時,很多人的身體內多多少少,都會積聚一些溼氣、熱毒。
初秋,經常出現溼疹、口瘡、痘痘等,大多是體內“溼毒重”的表現。
秋主收斂,一旦“溼毒”不能及時排出,也易被“收斂”淤積在體內。如果溼毒堆積體內,會導致身體變差,秋冬容易生出各種疾病,危害健康。
因此,出伏後,要先給身體排溼毒,避免收斂在體內,為秋冬健康打基礎。
身體出現4種跡象,說明體內溼毒重,需好好祛溼排毒了1、舌頭胖大,有齒痕舌頭又胖又大,出現齒痕,是由於脾之陽氣虛衰,或兼寒溼而致舌體胖大。
如果,清晨起床後,發現舌頭胖大,邊上有牙齒的痕印,則體內溼氣過重。
2、面板出油,起痘痘
體內溼氣重,還會導致面板愛出油,滿面油光,甚至起痘痘。此外,也會導致頭髮愛出油。
3、女性小肚子大
《傅青主女科》雲:“夫帶下者俱是溼症。”女人,小肚子越大,溼氣越多,特點就是減不下去,不算是肥胖,只是小肚子顯的比較大。
4、大便黏膩,小便渾濁
溼氣重的人,排洩系統也會出現異常。如果,大便成形,溼氣重會使大便黏膩,很難衝乾淨廁所。體內有溼的情況下,大便的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此外,還會出現小便混濁等情況。
出伏後,簡單四招,“逼”出體內溼毒,秋冬少生病,更健康
第一招:食粥出伏後,吃點健脾粥,有助於祛溼毒。
脾運化水溼,一旦脾虛,則會導致體內溼毒腫。
粥與腸胃相得,生髮胃津,健脾胃,有利於脾運化溼,幫助排除體內溼氣。
可用健脾食材,如:薏仁、茯苓、赤紅豆、芡實等,熬煮成粥,每天吃一點,健脾祛溼,效果佳。
材料:芡實、薏苡仁、茯苓、粳米
做法:
1、把粳米、芡實、薏苡仁、茯苓淘洗乾淨,然後,用清水浸泡兩個小時;
2、把泡好的食材,倒入鍋內,加適量的熱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
3、煮到熟爛即可食用。
第二招:飲茶用健脾利溼的食材,做成茶,每天喝,是簡單有效的祛溼方法之一。
自己動手做,白鼓丁薏仁茶,每天泡水代茶飲,有助於幫助排溼毒。
材料:玉米鬚、薏仁、赤小豆、馬齒莧、白鼓丁、芡實、山楂、淡竹葉
做法:以上材料,全部碾碎,做成茶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白鼓丁,利尿利溼,洩溼熱,改善溼熱所致噁心、舌苔發黃,紅腫痘痘等症,還可排除更多毒素。
薏仁,利溼健脾、祛風勝溼,利腸胃,消水腫。與赤小豆搭配後,健脾利溼、消腫解毒,祛溼效果更突出。
玉米鬚,入肝、腎、膀胱經,可利水消腫、平肝利膽,涼血、瀉熱,可去體內的溼熱之氣。芡實,既能健脾,又能除溼。它能去除體內溼氣,讓機體獲得輕鬆感,消除睏倦。
淡竹葉,以滲溼洩熱見長。山楂,歸脾經,可健脾,有助於祛溼。馬齒莧,清熱解毒、利水祛溼。
幾種搭配在一起,去除體內溼氣,效果尤佳,不妨試試。
第三招:泡腳用熱水泡泡腳,可祛除暑溼,有助於體內溼邪外洩。
泡腳可「引氣下行」,引導陽氣到足底、助眠強身,有發汗排溼氣的作用。
每天泡腳,能刺激經絡,促進血液迴圈,祛除暑溼,讓人精神振奮。出伏後,要注意堅持泡腳,去除體內溼毒,給健康打下基礎。
腳底,有諸多穴位,經常泡一泡,可通經活絡,有益溼氣的排出。並且,泡腳,還可溫補腎陽,有利於人體陽氣生髮。陽氣足,則有利於溼氣外洩出體外,對於祛溼有莫大的幫助。泡腳水要沒過腳踝,泡到微微出汗即可。
泡腳時,最好再加入一些溫經活血的藥材,如生薑、花椒等,能夠加強泡腳除溼氣的效果。
花椒本身性辛溫,香氣濃重,能夠祛除寒氣,日常用花椒泡腳,花椒的除溼除燥的功能。
生薑泡腳,促進腳部血液迴圈,從而消除疲勞、驅走體內寒氣,促進新陳代謝,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用一個棉布包,準備好一定量的花椒、薑片,然後將放進棉布,繫緊包好之後,放入水中開大火煎煮,要將花椒生薑的藥效完全融入水中。
第四招:艾灸艾灸,有開鬱、祛溼、補陽氣的作用,經常艾灸,有助於身體排溼氣。艾灸的時候,可以多艾灸下面幾個穴位,祛溼效果加倍。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是祛溼較好的穴位。
想要祛溼,還要做好這幾點:1、少喝酒
中醫講,酒助溼邪,酒水要儘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2、少久坐
久坐,缺乏運動的人,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想要減少體內溼氣,要注意做適當的運動,幫助身體排出溼毒。
3、曬太陽
曬太陽,有益於人體陽氣生髮,有利於溼氣外洩。並且,經常曬曬腰部,命門和腎樞,兩個穴位,可以補充腎氣有利於祛溼。
4、生薑入菜
生薑,有獨特的辛辣味,能健胃、發散寒溼,有助於體內溼邪外洩。泡過的子姜,口感脆嫩,入口有一絲絲的酸、辣、甜,是不錯的選擇。5、飲食清淡
少吃燒烤、油炸等肥甘厚膩之物,以免重脾胃負擔,影響運化,不利於溼氣的排洩。
6、堅持運動
適量的運動,可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都有助活化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大量流汗,微微出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