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致力中國

    西漢王朝軍功爵位的"天花板"和秦朝是有區別的。雖然漢朝繼承了秦朝留下來的郡縣制和皇帝至高無上的集權制,但還是保留了一部分的分封制,除劉姓王以外不得已還封了幾個外姓王。如韓信被封為齊王。而秦朝是不封王和封地的,所有地方都是由朝廷委派官員擔任,隨時可以調換和罷免的。

  • 2 # 陳大舍

    答:基本上都一樣。就是如果你吉星高照運氣太好,就能拼到中層,但是再想往上就得靠關係了或是財力了。

    先說一下,我們長期以來在“進步”史觀的教育下深信秦比六國先進,因為六國是世卿世祿,而秦國因為有了商鞅變法,以軍功爵制度激發了戰鬥熱情的作用,靠國家著對土地財富的絕對把握,功大者授高爵,功小者授低爵,無功者不授爵。於是秦國計程車兵在戰場上就像瘋了一樣的撲向敵軍,之後扛著一袋袋的人頭回來向長官那裡換爵位……

    既不豐富也不真實的想象。

    《大秦帝國》中的秦獻公。秦國之所以能夠在秦孝公一代開始變法,主要原因之一是在乃翁秦獻公以前的混亂政局讓公族宗室幾乎所剩無幾。

    殊不知“制度先進”之類的設想“自古以來”就不成立,因為歷史的偶然性極大,永嘉南渡、靖康之恥時匈奴和女真有什麼“先進性制度”?其實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在政治制度比山東六國並無本質上的區別,戰國七雄之間的爭奪乃是同質化競爭。只是因為秦國用政治手段在抑制商品經濟發展、限制個人自由方面更狠,所以執行力就強一些,由國家直接經營、以刑徒為廉價勞動力的經濟制度也有利於讓國家積累更多的財富。

    至於商鞅變法也根本沒有向大家許下了“上不封頂”的晉升途徑,而整個所謂的“尚首功”其實也就是讓士兵有機會晉升到下級官吏而已。縱觀三千餘年曆史,古今中外,除非開國英雄,普通計程車兵能夠當上大將甚至是名將的是少之又少。統治階層上不可能過多讓利於中產階級或社會底層,這是人類文明的原罪,全世界都一樣。

    秦漢時期軍功爵有三級,自下而上都是“士”、“大夫”、“卿”。以秦為例,《商君書·境內篇》中記載:

    “能得爵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

    砍一個腦袋升一級,砍了四個,就升至“不更”爵,就有資格擔任陳勝吳廣那種職務“屯長”或“百將”,之後除非手下的弟兄們能給你再砍三十三個腦袋,你才有可能才可升爵至“大夫”,也就是有“封邑”的人君了。再往後,如何由大夫爵升到卿爵?商鞅沒說。但是根據現存只有四種途徑,前三種是:“客卿(遠來的和尚會念經)、公族大宗子弟(畢竟血濃於水)、世卿(自己人);最後一種則是你認識秦王,秦王不僅也認識你,而且挺器重你。

    說白了,普通人想升為統治者,也就是世襲的“卿”爵,全靠運氣。

    商鞅變法並沒有取消世卿世祿,恰恰相反,他以“法律”的手段,徹底讓秦國成了一個階層更加固化、等級更加森嚴的國度。

    到了漢朝,又在秦軍功爵的基礎上稍加修改,成了漢軍功爵。漢朝天下大局已定時總共有六十萬人得到了“大夫”以上的爵位,於是就發生了社會上根本不拿這些軍功爵“貴族”當“幹部”,《漢高祖五年詔》有云:

    “爵或人君,上所尊禮,久立吏前,曾不為決,其亡謂也。異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與亢禮。今吾於爵非輕也,吏獨安取此!”

    而且至少在漢宣帝之時的軍功授爵制度就不僅僅是秦朝那種一個腦袋換一級爵位。 還要看這個腦袋是和誰一起砍的,比如一個校尉部斬首四百級以上者,不參戰者同樣拜爵一級。 最重要的是,而“斬首功”的標準,也變成即斬一個腦袋賜一千錢,兩個腦袋升爵級,五個升兩級,八個升三級,在軍隊罷歸解散之前,這個數字可以累計,但是,個人斬首升爵總共不能超過三級,也就是說平民當兵最後不能超過“五大夫”爵。而在此之前隨著幾代大漢天子們一次又一次的“賜爵”和“入粟拜爵”,戴著長冠穿著玄袀的“貴族”們已經多的不像話了——按照《鹽鐵論》的記載到了漢昭帝時已經是:

    “故今自關內侯以下,比地於伍,居家相察,出入相司。”

    此時的軍功爵制度,早就名存實亡了。

    長冠玄袀,前漢上層社會男子的吉服。

  • 3 # 奈克賽斯奧特曼0o4B

    基本上差不多,畢竟漢朝繼承了秦朝的治國制度,但有點小不同,秦朝根據戰功是能封王的,漢朝軍功到了一定高度後還是要看關係和血脈的,除了開國的幾個異效能封王,後面的最多也就到侯爵,公爵都很少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萌二代原唱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