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點5673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範圍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它在世界軍事發展史上處於劃時代的地位。

      這次大戰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面臨危機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德國早在1879年就與奧匈帝國結成反對俄、法的軍事同盟,1882年義大利加入這個同盟,從而形成了一個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稱“三國同盟”(即同盟國)。俄、法對此很快作出反應,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聯盟,英國隨後加入,形成了協約國。這樣,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就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而展開了激烈鬥爭。1914年6月28日,奧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這為竭力想吞併塞爾維亞的軍國主義分子,攜同妻子到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在薩拉熱窩遭到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暗殺。這次事件成了戰爭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把塞爾維亞視為爭霸前哨的俄國於7月30日宣佈總動員。8月1日、3日,德國分別向俄、法宣戰,因為比利時拒絕接受德軍透過本國領土的最後通牒,俄國同時向比利時宣戰。英國曾要求德國維護比利時的中立,遭拒絕後於8月4日對德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打了起來。前後捲入戰爭的有六大洲的33個國家,15億人(佔當時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戰期間大約有7000萬人被動員參軍。

      大戰開始後,歐洲大陸上出現了三條戰線:西線,從北海延伸到瑞士邊境,由英、法、比、三國軍隊對德作戰;東線,北起波羅的海,南至羅馬尼亞,由俄軍對德、奧作戰;另外有巴爾幹戰線,由塞爾維亞軍對奧軍作戰。戰爭在陸上、空中、海上和海下同時進行,戰場遍及歐、亞、非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是決定全域性的主戰場,海上以北海為主戰場。各主要交戰國的戰略方針的共同點是:片面強調戰略進攻,輕視防禦;企圖依靠一兩次總決戰決定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打短期戰爭。

      戰爭第一年(1914年),速決戰計劃即遭破產。在歐洲戰場上,德軍同英法聯軍進行了“1914年邊境之戰”,法軍南撤。德軍推進到巴黎以東的馬恩河地區,遭到法軍大規模反擊(史稱“1914年馬恩河會戰”),德軍退至埃納河一線。9、10月間,為相互迂迴對方的翼側,進入法國北部地區的德軍河英法聯軍實施連續機動,直到海岸方止。(史稱“奔向大海作戰”)。至11月,整個西線從運動戰轉入了陣地戰。這一年,由於土耳其的參戰,近開闢了新戰場;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出兵佔領中國山東,出現了遠東戰場。英德海軍的主要戰役是北海的兩次赫爾戈蘭海戰(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福克蘭島海戰(12月)。

      1915年,各參戰國由於後備兵員和後勤保障發生嚴重問題,被迫將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戰爭重心由西線轉到東線。俄軍同德軍之間先後進行了東普魯士冬季戰役(1~2月)、咯爾巴阡冬季戰役(1~3月)、果爾利策進攻戰役(5月),俄軍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軍退出戰爭。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入陣地戰。5月,義大利從同盟國轉入到協約國,在奧匈東南開闢了新戰區。10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之後,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1916年,戰爭重新再次轉入西線。德局對法軍實施了“凡爾登戰役”(2~12月),英法聯軍則對德實施了“松姆河戰役”(6~11月)。東線俄軍的西南方面軍對奧匈軍也發動了大規模進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從這一年開始,同盟國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

      1917年,德國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在海上開展“無限制的潛艇戰”,給英法海運造成極大困難。法軍在埃納河地區對德實施“尼維爾攻勢”(4~5月),法軍損失慘重,英軍單獨對德連續發動進攻,穩住了法國。9月,德國發動“里加戰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佈退出戰爭。在義大利戰線,德奧聯軍實施了“卡波雷託戰役”(10~11月),迫使意軍全線後撤。同年4月,在交戰雙方都陷於困境的情況下,美國伺機加入協約國一方。8月,中國北洋軍閥政府也在協約國帝國主義推動下對德奧宣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7至9月,西線的英法軍接連拔除了德軍防線上的三個突出部。9月26日,協約國發動總攻。至11月,同盟國中的土、保、奧、匈先後投降。11月11日,德國也被迫投降。歷時四年又三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遂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戰爭期間,被擊斃和因傷致死的總計達850多萬人,負傷的有2000多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餘美元。

      大戰為革命創造了客觀前提,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高漲。1919年~1920年舉行了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巴黎和會,作為協約國的一員的中國在會上成了列強宰割的物件,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予日本,因而激起華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偉大的“五四”運動。

      大戰揭示了戰爭對經濟和後方的巨大依賴性。戰爭中,飛機、坦克、潛艇和毒氣等新式武器開始大量裝備部隊,並首次出現了集團軍群(方面軍)戰役。大戰的經驗對戰後20年各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以及依靠堅固戰略防禦工事制勝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這次大戰經驗的結果。

      著名戰役:馬恩河戰役 凡爾登戰役 索姆河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戰爭最高峰時期,全球有60%的國家參戰,戰火遍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二戰的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與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國組成的法西斯國家軸心國集團。

      儘管在1939年9月前,中國的抗日戰爭,衣索比亞的抗意戰爭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一般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國投降而告結束。

      二戰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所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長久的反映在戰後人類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戰爭的結果使得法西斯這一人類社會的毒瘤被剷除。戰後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戰爭結果所帶來的。在軍事領域,戰爭發展了現代軍事技術,併產生了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進行作戰的主要方式,同時,戰略轟炸也成為一種直接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軍事手段,戰爭後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戰爭並體現了其巨大的殺傷力。二戰的結果充分證明,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戰爭的勝負與交戰雙方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工業技術水平,人員素質有著直接的關係。二戰也對軍事武器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雷達,噴氣戰鬥機,火箭及導彈,電子計算機,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戰爭中投入使用併發揮了重大作用。而這些軍事領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戰後人類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在這場血腥的戰爭中,無辜平民的傷亡是歷史上最慘重的,其中包括了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和其他東歐人種的大屠殺、日本對無數中國與北韓平民的屠殺,以及戰爭末期盟軍針對德國與日本境內民用目標的轟炸。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共導致了全球5千萬人的死亡,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

      著名戰役:不列顛之戰 偷襲珍珠港 中途島之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 諾曼底登陸戰 攻克柏林

  • 2 # 薇果果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在1914—1918年,它是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勢力範圍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它在世界軍事發展史上處於劃時代的地位。

      這次大戰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面臨危機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德國早在1879年就與奧匈帝國結成反對俄、法的軍事同盟,1882年義大利加入這個同盟,從而形成了一個侵略性的軍事政治集團,稱“三國同盟”(即同盟國)。俄、法對此很快作出反應,1891~1893年建立了俄法聯盟,英國隨後加入,形成了協約國。這樣,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就為重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而展開了激烈鬥爭。1914年6月28日,奧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這為竭力想吞併塞爾維亞的軍國主義分子,攜同妻子到波斯尼亞檢閱軍事演習,在薩拉熱窩遭到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暗殺。這次事件成了戰爭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國對塞爾維亞宣戰。把塞爾維亞視為爭霸前哨的俄國於7月30日宣佈總動員。8月1日、3日,德國分別向俄、法宣戰,因為比利時拒絕接受德軍透過本國領土的最後通牒,俄國同時向比利時宣戰。英國曾要求德國維護比利時的中立,遭拒絕後於8月4日對德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就這樣打了起來。前後捲入戰爭的有六大洲的33個國家,15億人(佔當時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大戰期間大約有7000萬人被動員參軍。

      大戰開始後,歐洲大陸上出現了三條戰線:西線,從北海延伸到瑞士邊境,由英、法、比、三國軍隊對德作戰;東線,北起波羅的海,南至羅馬尼亞,由俄軍對德、奧作戰;另外有巴爾幹戰線,由塞爾維亞軍對奧軍作戰。戰爭在陸上、空中、海上和海下同時進行,戰場遍及歐、亞、非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是決定全域性的主戰場,海上以北海為主戰場。各主要交戰國的戰略方針的共同點是:片面強調戰略進攻,輕視防禦;企圖依靠一兩次總決戰決定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打短期戰爭。

      戰爭第一年(1914年),速決戰計劃即遭破產。在歐洲戰場上,德軍同英法聯軍進行了“1914年邊境之戰”,法軍南撤。德軍推進到巴黎以東的馬恩河地區,遭到法軍大規模反擊(史稱“1914年馬恩河會戰”),德軍退至埃納河一線。9、10月間,為相互迂迴對方的翼側,進入法國北部地區的德軍河英法聯軍實施連續機動,直到海岸方止。(史稱“奔向大海作戰”)。至11月,整個西線從運動戰轉入了陣地戰。這一年,由於土耳其的參戰,近開闢了新戰場;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出兵佔領中國山東,出現了遠東戰場。英德海軍的主要戰役是北海的兩次赫爾戈蘭海戰(8月,11月)和南大西洋的福克蘭島海戰(12月)。

      1915年,各參戰國由於後備兵員和後勤保障發生嚴重問題,被迫將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戰爭重心由西線轉到東線。俄軍同德軍之間先後進行了東普魯士冬季戰役(1~2月)、咯爾巴阡冬季戰役(1~3月)、果爾利策進攻戰役(5月),俄軍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但未能迫使俄軍退出戰爭。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入陣地戰。5月,義大利從同盟國轉入到協約國,在奧匈東南開闢了新戰區。10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之後,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1916年,戰爭重新再次轉入西線。德局對法軍實施了“凡爾登戰役”(2~12月),英法聯軍則對德實施了“松姆河戰役”(6~11月)。東線俄軍的西南方面軍對奧匈軍也發動了大規模進攻(6~8月),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從這一年開始,同盟國開始喪失戰略主動權。

      1917年,德國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在海上開展“無限制的潛艇戰”,給英法海運造成極大困難。法軍在埃納河地區對德實施“尼維爾攻勢”(4~5月),法軍損失慘重,英軍單獨對德連續發動進攻,穩住了法國。9月,德國發動“里加戰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大規模軍事行動。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佈退出戰爭。在義大利戰線,德奧聯軍實施了“卡波雷託戰役”(10~11月),迫使意軍全線後撤。同年4月,在交戰雙方都陷於困境的情況下,美國伺機加入協約國一方。8月,中國北洋軍閥政府也在協約國帝國主義推動下對德奧宣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7至9月,西線的英法軍接連拔除了德軍防線上的三個突出部。9月26日,協約國發動總攻。至11月,同盟國中的土、保、奧、匈先後投降。11月11日,德國也被迫投降。歷時四年又三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遂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戰爭期間,被擊斃和因傷致死的總計達850多萬人,負傷的有2000多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餘美元。

      大戰為革命創造了客觀前提,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高漲。1919年~1920年舉行了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巴黎和會,作為協約國的一員的中國在會上成了列強宰割的物件,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予日本,因而激起華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偉大的“五四”運動。

      大戰揭示了戰爭對經濟和後方的巨大依賴性。戰爭中,飛機、坦克、潛艇和毒氣等新式武器開始大量裝備部隊,並首次出現了集團軍群(方面軍)戰役。大戰的經驗對戰後20年各國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以及依靠堅固戰略防禦工事制勝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這次大戰經驗的結果。

      著名戰役:馬恩河戰役 凡爾登戰役 索姆河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戰爭最高峰時期,全球有60%的國家參戰,戰火遍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二戰的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與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等國組成的法西斯國家軸心國集團。

      儘管在1939年9月前,中國的抗日戰爭,衣索比亞的抗意戰爭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一般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國投降而告結束。

      二戰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所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長久的反映在戰後人類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戰爭的結果使得法西斯這一人類社會的毒瘤被剷除。戰後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戰爭結果所帶來的。在軍事領域,戰爭發展了現代軍事技術,併產生了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進行作戰的主要方式,同時,戰略轟炸也成為一種直接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軍事手段,戰爭後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戰爭並體現了其巨大的殺傷力。二戰的結果充分證明,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戰爭的勝負與交戰雙方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工業技術水平,人員素質有著直接的關係。二戰也對軍事武器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雷達,噴氣戰鬥機,火箭及導彈,電子計算機,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戰爭中投入使用併發揮了重大作用。而這些軍事領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戰後人類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摩羯座男生對不喜歡的人什麼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