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約在14世紀40年代散佈到歐洲,而“黑死病”之名是當時歐洲的稱呼。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 500萬人死亡,其中2 500萬為歐洲人。根據估計,中世紀歐洲約有1/3的人死於黑死病。
黑死病是由細菌引起的傳染病,在今天仍然被發現而且同樣危險。這種病菌是由跳蚤的唾液所攜帶,帶疫的跳蚤可能是先吸到受到感染的老鼠血液,等老鼠死後,再跳到人體身上,透過血液把細菌傳染到寄生主的體內。黑死病因其可怕的症狀而命名,患者會出現大塊黑色而疼痛並且會滲出血液和濃汁的腫塊。受感染的人會高燒不退且精神錯亂。很多人在感染後的48小時內就死掉,但亦有少數人能夠抵抗這個傳染病而存活下來。談到傳染病會令人產生恐懼感,下面我來談談細菌感染傳染病與病毒感染傳染病有什麼區別?
傳染病都是由細菌、真菌、病毒等引起的,但是由他們引起的不一定是傳染病。
l 病毒和細菌的區別還是很大的,首先它們的體積不一樣,而且它們的結構也各不相同,
同時他們的感染所引起來的症狀也不一樣,在治療上也不一樣。
首先細菌的體積要比病毒大百倍甚至千倍,細菌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而病毒沒有。病毒僅由一個蛋白質外殼和核心構成,細菌有完整的酶系統和能量,代謝系統能夠獨立生長繁殖。而病毒必須要在細胞內寄生,一切物質以及能量都是來自於宿主的細胞。細菌感染的患者,可以配合醫生服用消炎抗菌的抗生素藥物來進行治療,而病毒感染的患者是沒有什麼特效藥物的,只能說透過對症支援治療來緩解症狀。即便是有抗病毒的藥物,也不是說只要一用上就能夠立馬見效。
l 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區別如下:
一、症狀,病毒感染,多有渾身痠痛的症狀,但少有膿性分泌物,細菌感染有發燒,寒戰等表現,且膿性分泌物較常見,如膿鼻涕,濃黃痰等。
二、抗生素的使用,病毒感染使用一般無效,細菌感染,通常在72小時之內,症狀會有明顯改善。
三,化驗指標 病毒感染者,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基本在正常範圍,c反應蛋白也很少超過50毫克/每升,而細菌感染則截然相反。
我將以細菌性腸道傳染病和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為例具體談談他們的區別。
1、細菌性腸道傳染病是由腸道內的細菌感染引起的,較為頻 發的傳染性疾病。人群較為密集的地區傳染病發生率逐漸升 高,當學生出現腸道傳染性疾病時,常常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對健康安全造成較大的威脅。
1.1 發病機制以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和感染性腹瀉為主 細菌性痢疾:中國最常見的
為細菌性痢疾,在國內外報道中發現,細菌性痢疾以志賀菌為主;傷寒、副傷寒:傷寒高發的地區其腸道性疾病也較為多發, 菌群與當地的流行菌一致,一些地區的流行菌已經演變為副傷寒桿菌,該病的治療有一定困難;感染性腹瀉:感染性腹瀉報道相對較少,感染性腹瀉病原 體較為複雜、實驗室檢測結果較難留取,疫情性質難以確定。
1.2 多發地 腸道感染性傳染病以農村寄宿制的中學較為多發,從各地的資料顯示發現,各種腸道細菌傳染病的暴發 以農村學校為主,經文獻檢索,大多的省市報道中細菌性腸道傳染病發生於鄉鎮以及縣城中學的佔約 70%,而大腸埃希菌感染則在衛生條件較好的地區也會發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積極進行預防。
1.3 流行時間 細菌性腸道傳染病在春秋季節較為多發,在學校裡集中暴發,初步判斷傳染源由社會傳入學校,病菌相對較為集中,因此會引起傳染源的廣泛傳播。
l 細菌性腸道傳染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範圍廣、季節性集中暴發等特點,其臨床表現以腹瀉、發熱、腹痛居多,因此容易被誤診和漏診。
2、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 ,是指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
2.1發病機制
病毒入侵後,干擾素( interferon,IFN) 細胞因子IFN-α、IFN-β和IFN-γ 啟動干擾素刺激基因 ( IFNstimulated genes,ISGs) 的轉錄來殺傷病毒,調節機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功能。既往針對SARS-CoV發病機制的研究表明,SARS-CoV可透過結合ACE2受體侵犯肺泡上皮細 胞、小血管內皮細胞、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等,其誘導的損傷機制包括: ①細胞內病毒複製直接導致的細胞 損傷; ②高細胞因子血癥或“細胞因子風暴”( cytokine storm) 誘發的免疫病理損傷。肺泡上皮細胞的損傷以及血氣屏障的破壞,導致炎細胞浸潤、肺水腫、纖維蛋 白原的滲出,啟用的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可釋放細胞因子和自由基,進一步增加肺泡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和誘導成纖維細胞增生。
2.2傳播途徑
據央視新聞訊息,上海疫情防控工作釋出會介紹:衛生防疫專家強調,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直接傳播是指患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撥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汙染手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導致感染。
2.3流行病學特點
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傳播過程,大致可 以分為三個階段: ①湖北省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簡稱海鮮市場) 為核心的區域性暴發階段。這一階段的病例大多與海鮮市場的暴露有關; ②疫情擴散形成的社群傳播階段。病毒透過接觸海鮮市場的人群擴 散到社群,形成社群傳播; ③疫情蔓延形成的大範圍 傳播階段。疫情迅速擴大和蔓延到中國湖北以外的 其他地區,同時世界範圍內病例逐漸增多。WHO估算2019-nCoV 的基本傳染數(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R0值) 在1. 4~2. 5之間。
l 面對一種新發/突發病毒傳染病,既往成功經驗是重要參考,但並非完全適用。在無特效藥或疫苗預防的前提下,儘快研究其發病機制和病原學特點,找到合適的治療靶點和防疫方法,主動防控和監測其流行及演變發展,建立全方位新型公共衛生防禦體系迫在眉睫。
其中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病較常見,而細菌性傳染病比較少見,與細菌相比,病毒在繁衍過程中變異很快,所以無法根據其相關基因研製出來疫苗預防,所以每年的病毒盛行其實都是新的病種,體質不好的人就不好扛過去,進而引發細菌感染。
最後波波醫生希望每一位朋友關注自己的健康,樹立每一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健康過好每一天。
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約在14世紀40年代散佈到歐洲,而“黑死病”之名是當時歐洲的稱呼。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 500萬人死亡,其中2 500萬為歐洲人。根據估計,中世紀歐洲約有1/3的人死於黑死病。
黑死病是由細菌引起的傳染病,在今天仍然被發現而且同樣危險。這種病菌是由跳蚤的唾液所攜帶,帶疫的跳蚤可能是先吸到受到感染的老鼠血液,等老鼠死後,再跳到人體身上,透過血液把細菌傳染到寄生主的體內。黑死病因其可怕的症狀而命名,患者會出現大塊黑色而疼痛並且會滲出血液和濃汁的腫塊。受感染的人會高燒不退且精神錯亂。很多人在感染後的48小時內就死掉,但亦有少數人能夠抵抗這個傳染病而存活下來。談到傳染病會令人產生恐懼感,下面我來談談細菌感染傳染病與病毒感染傳染病有什麼區別?
傳染病都是由細菌、真菌、病毒等引起的,但是由他們引起的不一定是傳染病。
l 病毒和細菌的區別還是很大的,首先它們的體積不一樣,而且它們的結構也各不相同,
同時他們的感染所引起來的症狀也不一樣,在治療上也不一樣。
首先細菌的體積要比病毒大百倍甚至千倍,細菌具有完整的細胞結構,而病毒沒有。病毒僅由一個蛋白質外殼和核心構成,細菌有完整的酶系統和能量,代謝系統能夠獨立生長繁殖。而病毒必須要在細胞內寄生,一切物質以及能量都是來自於宿主的細胞。細菌感染的患者,可以配合醫生服用消炎抗菌的抗生素藥物來進行治療,而病毒感染的患者是沒有什麼特效藥物的,只能說透過對症支援治療來緩解症狀。即便是有抗病毒的藥物,也不是說只要一用上就能夠立馬見效。
l 細菌感染與病毒感染區別如下:
一、症狀,病毒感染,多有渾身痠痛的症狀,但少有膿性分泌物,細菌感染有發燒,寒戰等表現,且膿性分泌物較常見,如膿鼻涕,濃黃痰等。
二、抗生素的使用,病毒感染使用一般無效,細菌感染,通常在72小時之內,症狀會有明顯改善。
三,化驗指標 病毒感染者,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基本在正常範圍,c反應蛋白也很少超過50毫克/每升,而細菌感染則截然相反。
我將以細菌性腸道傳染病和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為例具體談談他們的區別。
1、細菌性腸道傳染病是由腸道內的細菌感染引起的,較為頻 發的傳染性疾病。人群較為密集的地區傳染病發生率逐漸升 高,當學生出現腸道傳染性疾病時,常常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對健康安全造成較大的威脅。
1.1 發病機制以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和感染性腹瀉為主 細菌性痢疾:中國最常見的
為細菌性痢疾,在國內外報道中發現,細菌性痢疾以志賀菌為主;傷寒、副傷寒:傷寒高發的地區其腸道性疾病也較為多發, 菌群與當地的流行菌一致,一些地區的流行菌已經演變為副傷寒桿菌,該病的治療有一定困難;感染性腹瀉:感染性腹瀉報道相對較少,感染性腹瀉病原 體較為複雜、實驗室檢測結果較難留取,疫情性質難以確定。
1.2 多發地 腸道感染性傳染病以農村寄宿制的中學較為多發,從各地的資料顯示發現,各種腸道細菌傳染病的暴發 以農村學校為主,經文獻檢索,大多的省市報道中細菌性腸道傳染病發生於鄉鎮以及縣城中學的佔約 70%,而大腸埃希菌感染則在衛生條件較好的地區也會發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積極進行預防。
1.3 流行時間 細菌性腸道傳染病在春秋季節較為多發,在學校裡集中暴發,初步判斷傳染源由社會傳入學校,病菌相對較為集中,因此會引起傳染源的廣泛傳播。
l 細菌性腸道傳染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傳染性疾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範圍廣、季節性集中暴發等特點,其臨床表現以腹瀉、發熱、腹痛居多,因此容易被誤診和漏診。
2、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 ,是指2019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
2.1發病機制
病毒入侵後,干擾素( interferon,IFN) 細胞因子IFN-α、IFN-β和IFN-γ 啟動干擾素刺激基因 ( IFNstimulated genes,ISGs) 的轉錄來殺傷病毒,調節機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功能。既往針對SARS-CoV發病機制的研究表明,SARS-CoV可透過結合ACE2受體侵犯肺泡上皮細 胞、小血管內皮細胞、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等,其誘導的損傷機制包括: ①細胞內病毒複製直接導致的細胞 損傷; ②高細胞因子血癥或“細胞因子風暴”( cytokine storm) 誘發的免疫病理損傷。肺泡上皮細胞的損傷以及血氣屏障的破壞,導致炎細胞浸潤、肺水腫、纖維蛋 白原的滲出,啟用的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可釋放細胞因子和自由基,進一步增加肺泡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和誘導成纖維細胞增生。
2.2傳播途徑
據央視新聞訊息,上海疫情防控工作釋出會介紹:衛生防疫專家強調,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直接傳播是指患者噴嚏、咳嗽、說話的飛沫,撥出的氣體近距離直接吸入導致的感染;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接觸傳播是指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汙染手後,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導致感染。
2.3流行病學特點
本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傳播過程,大致可 以分為三個階段: ①湖北省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簡稱海鮮市場) 為核心的區域性暴發階段。這一階段的病例大多與海鮮市場的暴露有關; ②疫情擴散形成的社群傳播階段。病毒透過接觸海鮮市場的人群擴 散到社群,形成社群傳播; ③疫情蔓延形成的大範圍 傳播階段。疫情迅速擴大和蔓延到中國湖北以外的 其他地區,同時世界範圍內病例逐漸增多。WHO估算2019-nCoV 的基本傳染數( 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R0值) 在1. 4~2. 5之間。
l 面對一種新發/突發病毒傳染病,既往成功經驗是重要參考,但並非完全適用。在無特效藥或疫苗預防的前提下,儘快研究其發病機制和病原學特點,找到合適的治療靶點和防疫方法,主動防控和監測其流行及演變發展,建立全方位新型公共衛生防禦體系迫在眉睫。
其中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病較常見,而細菌性傳染病比較少見,與細菌相比,病毒在繁衍過程中變異很快,所以無法根據其相關基因研製出來疫苗預防,所以每年的病毒盛行其實都是新的病種,體質不好的人就不好扛過去,進而引發細菌感染。
最後波波醫生希望每一位朋友關注自己的健康,樹立每一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健康過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