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有加拿大傳教士 James Ostram Fraser 來華,他到中國後,向滿清政府請改漢字姓為富能仁,富氏是滿清貴族的姓氏,以富為姓,說明滿清政府當時對他的尊重。之後,富能仁深入到西南地區傳教。富能仁,公元1886~1949年,祖籍蘇格蘭,是一位傑出的鋼琴家,二十歲即在倫敦舉行第一次鋼琴演奏會,那時他正在倫敦皇家學院選修工程科系,他的數學很好,加上對音樂的造詣,真是才華洋溢,前途無限。然而,他卻選擇在畢業後到遙遠的中國雲南傳福音給僳僳族人。剛開始,富能仁一點僳僳族語都不懂,他就把僳僳族語用英文符號標示在紙上。富能仁看見那時僳僳族人落後的生活,覺得唯有從信仰與教育著手,才能提升他們的生活。於是,他花費許多時間為他們創造僳僳族文字,到1915年,僳僳族文字創造完成,被稱為富氏文字,文字的組合像大寫拉丁文字母,其中有些字母是反寫或倒置,並附以標記以示聲調,以表達僳僳族語言特別的音調。從此,僳僳族人的後代可以接受教育,文化生活獲得了極大的改善。富能仁在僳僳族人中工作了三十年之久,於1949年逝世在他所熱愛的僳僳族人中間,終年六十三歲,葬在中國雲南。僳僳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傳教士,有許多人以其漢姓為自己的家族姓氏,皆稱富氏,世代相傳。
1、出於殷商名相傅說(Yuè 音悅)的後裔,以地名為氏。據《史記·殷本紀》和《通志·氏族略》所載,商高宗武丁在位時,國勢衰微,於傅巖(今山西省平陸東南)找到說,說幫助武丁興國,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說的後裔以其居地為姓,形成傅氏。
2、出自姬姓,為黃帝裔孫大由之後,以邑名為氏。黃帝(一說堯帝)裔孫大由封於傅邑,其子孫以邑名為姓,稱為傅氏。
3、出自姚姓,為舜帝之後裔,以國名為氏。據《姓源》所載,古有傅國(故城今山東省棗莊南),舜之裔也。以國名為姓,稱為傅氏。
4、出自賴姓,源自為避難改姓傅氏而來。據《賴氏族譜》所載,賴氏族人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故有賴、羅、傅聯宗之說。
5、出自清代有少數民族改姓傅。如滿洲人傅恆(本姓富察氏)、傅開(本姓郎佳氏),還有高麗、蒙古、回、馬、土等少數民族改為傅姓。
付姓起源
付姓除源於春秋時鄭人史付的一支外,皆起源於文字改革。由“傅”誤改“付”。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由的封地付邑,屬於以國名名為氏。遠古時期的黃帝有個裔孫,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於傅邑(今山西平陸),還建立了古傅國。
在大由的一部分後裔子孫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是最古早的付氏一族。
第二個淵源
源於媯姓,出自殷商時期名相付說,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相傳,自從盤庚將商王朝的都城遷至殷墟(今河南安陽)以後,商王朝只是興旺了一個很短的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時,國勢衰微,武丁決心振興朝綱,可是舉目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一直為此憂慮。後來,武丁在一個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叫說的人,那人的背有點駝,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著繩索,狀如囚徒。夢中神人說:“這就是你要找的聖人!”武丁醒後,令人按夢中說的模樣畫成影象,命群臣四處尋訪夢中的聖賢,結果在虞、虢交界的一個叫“付巖”(今山西平陸)的地方找到了那個叫“說”的北虞奴隸,便將其帶到朝中。因為他居住在付巖,“故遂以付氏之,號曰付說”。後來,付說果然兢兢業業地幫助武丁治理朝政。付說執政以後,修政行德,使商王朝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發展。還在征服洪水氾濫時因發明“版築法”而聞名遐邇。他盡心竭力輔佐武丁,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說的輔佐下,使其在位期間成為商王朝後期的極盛時期,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
在付說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付氏正宗。付氏族人大多尊奉付說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賴國族人,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據家譜文獻《賴氏族譜》的記載,春秋末期,賴國(今日河南息縣包信鎮)在周景王姬貴七年(公元前538年)與付陽國(復陽國)一起被楚國所滅,賴國君主的族人和一些華人恐為當時的楚靈王羋圍所害,為避禍及,便將賴氏改為羅氏、付氏、復氏等。
故而,至今仍有賴、羅、付三家聯宗之說。
第四個淵源
源於姚姓,出自舜帝之後裔所建付陽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史籍《姓源》的記載,在上古時候曾有一個諸侯國,叫付陽國,有的史書上亦稱其為“復陽國”,故址在今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澗頭集鎮西南候塘村,“城周十餘里,中據土山”。據典籍《國語·鄭語》中的記載,付陽國為商王朝大彭國陸終所封,姚姓,為陸終第四子。這個古國在春秋時期因孔子之祖孔紇(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戰,並以雙手勇託潰落的付陽城門框、掩護士兵和民眾撤退而聞名遐邇。
付陽國後在周景王姬貴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國所滅,其後,該地區的住民中有以古付陽城名為姓氏者,稱付陽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付氏、復氏、陽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鄂爾克特氏,亦稱額爾德特氏、鄂爾特氏,蒙古東方三部落之一,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黑龍江地區。後有滿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ket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鄂爾克特氏多冠漢姓為付氏、鄂氏等。1955年文字改革簡化之後,蒙古族付氏一族有誤改為付氏者。
第六個淵源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廣西回族穆斯林及清真寺》記載:回族付氏,先世系阿拉伯人,隨萬葛思應唐王之求來中國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後留居中國,進入廣西。回族付氏始祖宏烈於明末清初由江西來任廣西提督軍門,又於清順治十六~十九年(公元1677~1680年)任巡撫,殉職後葬於臨桂舊村滾獅嶺(一稱滾子嶺),後裔定居於舊村,成為付氏一族。
如今,回族付氏族人主要分佈在廣西、雲南、河北等省區。
第七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八大姓》記載:
⑴.滿族付佳氏,滿語為Fu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福寧額(今黑龍江虎林)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⑵.滿族付錫哩氏,滿語為Fuciri Hala,世居蘇克特依卡倫(今新疆鞏留吉爾格郎哈拉木蘇克村),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⑶.滿族富察氏,亦稱付察氏、蒲察氏、富查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富爾察部,金國時期稱蒲察氏部落,以部族名稱為姓氏,滿語為滿語為Fuca Hala、Fucala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⑷.滿族福塔氏,亦稱付哈氏,滿語為Futa Hala,漢義“繩子”,世居長白山地區,後多冠漢姓為付氏、福氏等。
⑸.滿族富爾庫魯氏,亦稱富勒庫嚕氏,世居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後有人改漢字單姓為付氏。
⑹.滿族富勒哈氏,亦稱富爾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滿語為Fulha Hala,漢義“楊樹、佈施”,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後有赫哲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為付氏、富氏、楊氏、付氏等。
⑺.滿族郎佳氏,滿語為Langgiya Hala,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海西女真,世居遼陽、吉林一帶地區。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有滿洲正白旗將領郎佳·升,以乾清門行走往軍營協剿川、楚地區的白蓮教,在鎮壓白蓮教起義過程中驍勇善戰,清嘉慶皇帝十分欣賞他,特賜號巴圖魯,擢蒙古副都統,並賜改名為付升。在付升(郎佳·升)的後裔子孫中,皆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⑻.滿族敷辰氏,滿語為Fucen Hala,世居黑龍江流域兩岸地區,後所冠漢姓即為付氏。
第八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太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太付,亦稱師付,簡稱付,歷為王朝總教之師,負責教導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學問。各公爵、伯爵諸侯國亦設有太付之官位,為中央王朝的巨摩之一。到了三國時期的曹魏王朝,開始為各封王設定師付一名。到晉朝時期,因為要避晉武帝司馬師之名諱,去“師”,單稱“付”。到了隋朝時期,有意改晉制,單稱為“師”。到了唐朝,又單稱為“付”,官秩為從三品,相當於今天的副部級。到了元朝時期,王廷之付稱“太師”,各王所屬之付稱“師”。
在歷代太付、師付、付、太師、師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付氏,人數甚多於上述“正統”之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九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付御,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付御,是兩週時期輔佐王政之官的名稱,與冢宰(太宰、宰相)地位相同。在典籍《詩·大雅》中就記載:“付御者,貳王詔事,謂冢宰也。”
在付御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付相,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為亦各封王設定了丞相,由中央王朝派遣。到了漢景帝劉啟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漢景帝改稱其為“付相”,以與中央王朝的宰相有別。
在付相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付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一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兩漢之脊新莽時期官吏付丞,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西漢末期,王莽成功篡漢,建立了新王朝。王莽特為太子設定了四位老師,其中之一即為付丞,亦稱“太子付丞”,官秩如同大夫。其他三位為師疑、阿輔、保拂,由當時學識、為人、武功、技藝最高的人擔當。當時,王莽以大司徒馬宮為師疑,故少府宗伯鳳為付丞,博士袁聖為阿輔,京兆尹王嘉為保拂,史稱“四師”。
西漢更始元年(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農曆9月,王莽被商人杜吳所殺,新朝滅亡。其時,曾擔當付丞的宗伯鳳家族門人紛紛遷逃避難,其中有以祖上官稱為姓氏者,世代稱付氏至今。
第十二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官吏付尉,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元朝初期,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在中央政府仿漢朝制度,為屬下諸王設定了“王付”之官,總領諸位王爺部下諸事。在王付之下,按王爺名數設有付尉、司馬,分管文政武事。付尉的權力僅次於王付,位在司馬之上,下屬有府尉、府丞、府吏、府役等,活動範圍限於王府轄域之內,不得越界。到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執政以後,整個大元帝國有四十五個王,但只有三個王府設有“付尉”之職,即憲徹不花王爺府、也不幹王爺府、斡羅溫孫王爺府,其他諸王的相應官員僅稱“府尉”,地位要比付尉低一級。
元朝滅亡後的明朝初期,北元政權中仍有王付、付尉之官。北元政權在明朝大將藍玉的打擊下於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滅亡之後,有王付、付尉的後裔子孫紛紛改漢姓,其漢語及文學修養皆非常好,比明朝那些漢兵要高明得多,因冒漢族,以避兵禍。此後多稱付氏,為今蒙古族付氏的重要姓源之一。
富姓起源
源於姬姓
出自周襄王時期姬姓大夫富辰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周王室有個大夫名姬辰,是周天子的親戚,在朝中身居高位,很有權勢,直言敢諫,不避貴胄,為人稱道。姬辰是周王朝宗室貴族,因其封地在富邑,所以世人稱其為富辰。周襄王姬鄭執政時期,為了籠絡翟人,周襄王打算娶翟人之女為妃。富辰又反對,周襄王不聽,堅持娶翟女叔隗為妃。周襄王八年,翟人聯合諸戎攻周,周王室打不過翟人,富辰為了保護周襄王血戰至死,同宗族的數百人與他一起皆戰死於沙場,無一退卻。後來周襄王反敗為勝,經歷了此次事件,悔恨不已,隆重斂葬了富辰及其子弟兵。史稱富辰為春秋第一忠臣。在富辰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奉富辰為富氏的得姓始祖,是為齊郡富氏。
源於姜姓
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公族大夫富父終甥,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公族大夫,複姓富父,名終甥,為炎帝之後。富父終甥為魯國大將,驍勇善戰,曾在周頃王姬壬臣四年農曆10月率軍在鹹邑擊敗侵擾的北狄民族,並捕獲其首領僑如,“富父終甥樁其喉,以戈殺之,埋其首於子駒之門,以命宣伯。”這個“宣伯”就是魯國大夫公孫僑如,為魯桓公姬允(姬軌,公元前711~前694年在位)的五世孫,因與北狄首領僑如同名,因此富父終甥覺得有趣,要告之公孫僑如。在富父終甥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分衍有許多姓氏:富父姓、富姓、終姓、鍾姓、甥姓等,皆世代相傳,其富氏是濟陰富氏。
源於蒙古族
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1)蒙古族巴顏氏,亦稱巴雅氏,源出遼國時期的五國部,以部為氏。遼國在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五年,被金國、北宋聯手滅亡之時,部分五國部族人歸入金國女真完顏部。金國在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三年,被蒙古、南宋聯手滅亡之時,這部分五國部族人被強入蒙古部落,稱巴顏氏,分居於松花江流域、虎爾哈、木倫、齊齊哈爾、敖漢等地。後金政權建立之後,大部分巴顏氏迴歸滿族,滿語為Bayan Hala,漢義“富裕”,統一編入鑲黃旗,成為後金政權的中堅力量,在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四十七年,鑲黃旗巴顏氏部族在攻克撫順、清河的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著名的“撫順戰役”在滿清史冊中稱“薩爾滸之戰”,是後金政權正式向沒落的明王朝宣戰的開端。蒙古族、滿族巴顏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富姓、白姓、于姓等。
富姓姓氏用字
(2)蒙古族卓特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卓陀部,金國滅亡後被虜入蒙古族,世居錫喇塔拉、義州、巴林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uwete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富氏、趙氏等。
源於滿族
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
(1)滿族富察氏,亦稱傅察氏、富爾察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蒲察氏,金國時期為女真蒲察部,以部為氏,滿語為Fuca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人改漢姓為富氏。
(2)滿族富義氏,滿語為Fugi Hala,世居地待考,多冠漢姓為富氏。
(3)滿族多錦氏,亦稱多金氏,源出唐朝末年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獨斤氏,金國時期稱獨吉氏,以姓為氏,世居黑龍江索多理村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多冠漢姓為富氏。
(4)滿族富爾庫魯氏,亦稱富勒庫嚕氏,滿語為Fulkuru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後有人改漢姓為富氏。
(5)滿族富色哷氏,滿語為Fusere Hala,漢義“花椒”,源出金國時期女真蒲速烈部,以部為氏,世居屯昂阿,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多冠漢姓為富氏。
(6)滿族富森氏,亦稱敷臣氏,滿語為Fuse Hala,漢義“孿生的”,世居開原,多冠漢姓為富氏。
(7)滿族富蘇瑚氏,滿語為Fusuhu Hala,世居吉林烏喇,多冠漢姓為富氏。
(8)滿族富思庫氏,滿語為Fusuku Hala,漢義“噴壺”,世居墨洛古,後多冠漢姓為富姓、馮姓等。
源於錫伯族
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錫伯族額爾庫勒氏,亦稱額爾克勒氏,世居黑龍江流域。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Erkule Hala。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滿族額爾庫勒氏多冠漢姓為富姓、鄂姓、額姓等。
源於赫哲族
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赫哲族富勒哈氏,亦稱富爾哈氏、付特哈氏、富勒察氏、富勒洪阿氏、富勒瑚氏、伏爾哈氏,世居佛阿拉。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Fulha Hala,漢義“佈施”。清朝中葉以後,赫哲族、滿族富勒哈氏多冠漢姓為富姓、楊姓、付姓、傅姓等。
源於達斡爾族
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鄂濟氏,世居葉赫、烏喇、輝發、哈達、松花江以及黑龍江沿岸。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egi Hala,漢義“森林”。清朝中葉以後,達斡爾族、滿族鄂濟氏多冠漢字漢姓為富氏。
源於僳僳族
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清末民初,有加拿大傳教士 James Ostram Fraser 來華,他到中國後,向滿清政府請改漢字姓為富能仁,富氏是滿清貴族的姓氏,以富為姓,說明滿清政府當時對他的尊重。之後,富能仁深入到西南地區傳教。富能仁,公元1886~1949年,祖籍蘇格蘭,是一位傑出的鋼琴家,二十歲即在倫敦舉行第一次鋼琴演奏會,那時他正在倫敦皇家學院選修工程科系,他的數學很好,加上對音樂的造詣,真是才華洋溢,前途無限。然而,他卻選擇在畢業後到遙遠的中國雲南傳福音給僳僳族人。剛開始,富能仁一點僳僳族語都不懂,他就把僳僳族語用英文符號標示在紙上。富能仁看見那時僳僳族人落後的生活,覺得唯有從信仰與教育著手,才能提升他們的生活。於是,他花費許多時間為他們創造僳僳族文字,到1915年,僳僳族文字創造完成,被稱為富氏文字,文字的組合像大寫拉丁文字母,其中有些字母是反寫或倒置,並附以標記以示聲調,以表達僳僳族語言特別的音調。從此,僳僳族人的後代可以接受教育,文化生活獲得了極大的改善。富能仁在僳僳族人中工作了三十年之久,於1949年逝世在他所熱愛的僳僳族人中間,終年六十三歲,葬在中國雲南。僳僳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傳教士,有許多人以其漢姓為自己的家族姓氏,皆稱富氏,世代相傳。
富察氏是滿清的大姓,起源於吉林省琿春富爾哈河一代,富察氏就是由富爾哈河演變而來的。富察氏是滿人的老姓,唐末時期的女真人就有富察氏了,不過那時候叫“蒲察氏”(其實只是讀音上的稍微變化而已)。
在大金國時期,富察氏已經是大姓了,並且歷代與皇室結親。現在富察氏多改姓“富”、“傅”、“付”、“馬”等等。
富察氏,滿族姓氏,又作“傅察”、“富爾察”。滿清時,八大姓之一。該姓氏最初起源於富爾哈河名(在吉林省琿春一帶)後演變為氏族姓。此外,舊巴爾虎,錫伯族亦有此姓,為女真後裔。隨漢習俗是以改寫富.傅.付。富察氏支系繁多是今天滿族中僅次於關姓的大姓。
綜上所述,漢姓傅、付、富的滿洲人不一定就是富察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