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看世界呀

    人類實現過兩棲類動物在太空的繁育,但是尚未成功實現哺乳動物的繁育,所以目前人類大概是不能在太空生育的,微重力環境會對人體微環境產生影響,以至於無法生育。

    太空生育實驗一直也是科學家們研究的一個重點,因為目前的人類航天尚不能實現人類在太空中永久生存,至今載人航天已經約1000人次,總共500位左右宇航員進入過太空,但是待最久的一位也只不過待了2年半左右,而且在回到地球的時候身體也受到較多的影響,回到地球后需要相當長時間的適應性訓練以適應地球的環境,

    而且也會有基因層面的改變,剛從太空回來的宇航員一般是不建議生育的,美國曾經對一對雙胞胎進行過基因檢測,兩兄弟恰好一個是宇航員一個是航天地面工作人員,經研究發現太空微環境會影響人基因的表觀遺傳(也就是基因的表達),進而導致遠期癌症的風險增加,還有極少永久性的基因改變。

    所以科學家們設計了很多生物實驗,讓宇航員在太空中執行。如今進行的生殖方面的實驗也很多了,主要成就如下:實現兩棲類、魚類等相對原始的物種在太空繁育;美國曾將雄鼠冷凍精子送往太空,然後再帶回地面,發現這些冷凍的生殖細胞依然可以使雌鼠懷孕產仔(下圖);

    但是在太空的生殖實驗中,尚未實現哺乳動物從受精到分娩的生殖活動,中國的實踐十號生物實驗平臺實現過小鼠受精卵在太空的初步發育,從單細胞受精卵發育為雙細胞的極早其的分化,但是可能是實驗終止了也可能是發育失敗,結果就到此為止。未來科學家們還有計劃,比如直接讓小鼠在太空交配繁衍,生物實驗表明小鼠也能很快地適應太空微重力的環境。

    現在持續地做太空實驗,一方面是研究太空環境對生物生理的影響機制,比如微重力環境的直接影響就是生理結構,人體的靜脈血液靠血液的重力實現避免血液倒灌,而在微重力環境中靜脈瓣的功能下降,於是去年科學家們發現宇航員頸部血栓的形成機率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是為了未來的人類航天做準備,一旦踏上星途幾年回不來將是常態,所以研究人類在太空更長時間停留的技術勢在必行。歸根結底,人類是在地球引力、大氣環境中演化來的物種,太空環境對人體當然會有影響。

    鑑於人類尚未實現哺乳動物在太空的完整的生育過程,我個人不認為現階段人類在太空中能生育而不受影響,實際上人類在太空中受到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這方面已經有很多論文,感興趣的可以去查詢瞭解。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可能在於在太空中建設人造重力設施,具體就像科幻電影中大型的可以自己旋轉模擬重力的航天設施,至少微重力這方面的影響會得到較好的改善,但是以想現有航天技術將難以承擔建造的難度,需要很多國家協作、發射大量的航天器慢慢組裝;而太空中還有更強的宇宙輻射,這會改變人體基因的表觀遺傳,將是另一個需要攻克的問題。

    有傳言稱歐洲的某個國家計劃實施人類在太空中的分娩實驗,但是以現有的航天技術,火箭在發射時有很大的加速度,使得人體承受的壓力比較大,至少2-3倍體重,孕婦不一定能承受,而且這需要提前運送專業器材到太空,也需要幾名專業的醫生護士在孕婦分娩時提供協助。在人類現有的航天技術的實力背景下,進行這種實驗的可能性很小,大概還得再過個幾十年才可能有這樣的實驗,若是考慮到嬰兒和孕婦的安全,以及這種實驗面臨的倫理學束縛,50-100年內能實現就不錯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范甘迪:霍華德絕對會進名人堂,他比很多名人堂中鋒都好!你怎麼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