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火星現在還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因為需要的技術太多,而且需要太多的投入,當然了更少不了時間的積累。我們只能期待有生之年,看到人類對火星的改造。嗎?
移民火星,這些“大拿”早有計劃
早在2012年年底,荷蘭一傢俬人公司“火星一號”啟動“有去無回登陸火星計劃”。他們預計於2018年將無人駕駛汽車傳送到火星上,在2024年將首批4名火星宇航員發射升空,並於2025年初步完成火星永久殖民地建設,此後每兩年都將輸送4名宇航員到火星,並最終達到有40人定居火星的目標。
今年2月16日,“火星一號”宣佈了將火星殖民專案延期5年的訊息,稱已將首次傳送船員的時間調整至2031年(此前為2026年)。其CEO表示,本次調整是為了有更多時間來籌集資金,而且,新時間表可以顯著提升任務的成功率。
搞定火星這種大事兒怎麼少得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該機構也在2015年10月份釋出了在火星上建立永久聚居地的計劃書,列出了建立“外太空居住設施”的詳細計劃,以此作為向火星移民的跳板。計劃提出,到2030年人類將在完全獨立於地球的火星聚居地工作和生活。
隨後的2016年,不甘寂寞的埃隆·馬斯克國際宇航大會(IAC)上做了題目為“把人類變成星際公民”的演講,首次全面詳細地介紹了SpaceX飛往火星的火箭計劃。
火星之旅,如何去是個問題
阿聯酋土豪有的是錢,NASA則有各種高大上航天技術加持,SpaceX又是商業航天的佼佼者,有這些大戶們在,移民火星這事兒聽起來很美是不是?但是,重點來了,目前為止,人類連登陸火星這件事都還沒完成呢。
首先是移民怎麼去的問題。“火星和地球之間每兩年有一個發射視窗,去往火星單程需要300天左右,運送航天員去可能沒問題,但移民至少是一個小組,還要帶大量生活設施,即便使用核動力或將來更先進的動力,這個時間也會很長,所以,缺乏運輸移民小組和生活設施的支撐能力。”陳昌亞說。
而且,送幾個宇航員和大規模運送人群也是不同的概念,即使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能成功登陸火星,但那並不意味著具備了火星移民條件。
在馬斯克的計劃中,高超過300英尺(約合91.4米)的火箭可重複利用,最終將把名為“星際交通系統”(ITS)的飛船送往太空。而飛船每次可以運送100名乘客和貨物。不過馬斯克也指出,目前的關鍵問題是降低火星飛行成本,從而吸引潛在的志願者。“如果票價達到每人100億美元,那麼你無法發展出能自我支撐的文明。我們的目標是將成本降低至美國普通住房的房價,即約20萬美元。”馬斯克說。
陳昌亞認為,另一個問題是去往火星途中人類的身心健康得不到足夠保障。“雖然俄羅斯、歐空局做過一些模擬火星的實驗,但那畢竟是在地球上做的模擬試驗,與實際情況(如失重、活動空間、心理等等)都有很大差別。”
確實,此前,英國《焦點》雜誌也以封面文章《前往火星的單程之旅》訪談各路專家,認為“火星一號”不是妄想,但技術問題有待解決。比如,生活在火星的宇航員所體驗的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大約三分之一。而失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骨骼和肌肉會迅速損耗。根據對國際空間站中14個宇航員的研究表明,在太空中停留4至6個月,骨質流失表現最明顯的髖部流失速率為1.5%/月。因此,在歷經7個月的飛行到達火星後,骨質流失在最壞的情況下將損失10.5%。這些問題,目前都還沒有解決方法。
住在火星,人類能活下來嗎
假使人類找到合適的交通工具來到火星,咱們能在那兒活下去嗎?陳昌亞認為“夠嗆”。
“從已有的探測結果看,火星上的環境極為惡劣,火星上缺乏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液態水和可供呼吸的空氣。即便將來有一天人類有能力少許改造火星,但那也遠不足以支撐移民生活所用。”陳昌亞認為,人類著陸火星進行科學探測並返回,尤其是在火星軌道上環繞並返回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這並不是火星移民,人類應該好好珍惜地球家園。
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行星專家鄭永春卻認為“這都不是事兒”。“相比於太陽系內的其他星球,火星的環境對人類來說還是非常友好的,至少有大氣。雖然二氧化碳含量比較高,但它可以分解為一氧化碳和氧氣,完全有可能在一個密閉空間內實現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鄭永春說。
鄭永春還分析,火星上曾經有過大規模的水,現在也還有很多水。火星土壤的含水量大概是5%,地下還有冰,所以火星上不缺水。有水就可以種出植物,水分解又可以變成氧氣和氫氣,氫氣可以用來燒飯,氧氣可以呼吸。地球土壤裡面有的營養元素,火星土壤裡面也都有,而且磷、鎂這樣的營養元素,甚至比地球土壤還要高。
“從這個角度來講,火星是整個太陽系裡面跟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它也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是未來唯一有可能經過改造,實現大規模移民的行星。”鄭永春預測,2036年左右,人類將第一次登陸火星。
第一批登陸火星的人可不是“到此一遊”那麼簡單,按鄭永春的說法,這些先行者需要搭建火星定居點,搞定包括能源供給站、氧氣生產站、水源生產站、火星農場等基礎設施,把火星旅館先建起來。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居住點建立社群,並擺脫地球供給,形成火星文明,到那時才算是火星移民。
“未來一百年左右,我們可能在火星上有一個100萬人口的城市。這個城市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將不再區分國家。”鄭永春說,他的有生之年應該是等不到火星移民的那一天,但Explorer們絕對會去嘗試這一行動。
移居火星現在還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因為需要的技術太多,而且需要太多的投入,當然了更少不了時間的積累。我們只能期待有生之年,看到人類對火星的改造。嗎?
移民火星,這些“大拿”早有計劃
早在2012年年底,荷蘭一傢俬人公司“火星一號”啟動“有去無回登陸火星計劃”。他們預計於2018年將無人駕駛汽車傳送到火星上,在2024年將首批4名火星宇航員發射升空,並於2025年初步完成火星永久殖民地建設,此後每兩年都將輸送4名宇航員到火星,並最終達到有40人定居火星的目標。
今年2月16日,“火星一號”宣佈了將火星殖民專案延期5年的訊息,稱已將首次傳送船員的時間調整至2031年(此前為2026年)。其CEO表示,本次調整是為了有更多時間來籌集資金,而且,新時間表可以顯著提升任務的成功率。
搞定火星這種大事兒怎麼少得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該機構也在2015年10月份釋出了在火星上建立永久聚居地的計劃書,列出了建立“外太空居住設施”的詳細計劃,以此作為向火星移民的跳板。計劃提出,到2030年人類將在完全獨立於地球的火星聚居地工作和生活。
隨後的2016年,不甘寂寞的埃隆·馬斯克國際宇航大會(IAC)上做了題目為“把人類變成星際公民”的演講,首次全面詳細地介紹了SpaceX飛往火星的火箭計劃。
火星之旅,如何去是個問題
阿聯酋土豪有的是錢,NASA則有各種高大上航天技術加持,SpaceX又是商業航天的佼佼者,有這些大戶們在,移民火星這事兒聽起來很美是不是?但是,重點來了,目前為止,人類連登陸火星這件事都還沒完成呢。
首先是移民怎麼去的問題。“火星和地球之間每兩年有一個發射視窗,去往火星單程需要300天左右,運送航天員去可能沒問題,但移民至少是一個小組,還要帶大量生活設施,即便使用核動力或將來更先進的動力,這個時間也會很長,所以,缺乏運輸移民小組和生活設施的支撐能力。”陳昌亞說。
而且,送幾個宇航員和大規模運送人群也是不同的概念,即使在不久的將來人類能成功登陸火星,但那並不意味著具備了火星移民條件。
在馬斯克的計劃中,高超過300英尺(約合91.4米)的火箭可重複利用,最終將把名為“星際交通系統”(ITS)的飛船送往太空。而飛船每次可以運送100名乘客和貨物。不過馬斯克也指出,目前的關鍵問題是降低火星飛行成本,從而吸引潛在的志願者。“如果票價達到每人100億美元,那麼你無法發展出能自我支撐的文明。我們的目標是將成本降低至美國普通住房的房價,即約20萬美元。”馬斯克說。
陳昌亞認為,另一個問題是去往火星途中人類的身心健康得不到足夠保障。“雖然俄羅斯、歐空局做過一些模擬火星的實驗,但那畢竟是在地球上做的模擬試驗,與實際情況(如失重、活動空間、心理等等)都有很大差別。”
確實,此前,英國《焦點》雜誌也以封面文章《前往火星的單程之旅》訪談各路專家,認為“火星一號”不是妄想,但技術問題有待解決。比如,生活在火星的宇航員所體驗的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大約三分之一。而失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骨骼和肌肉會迅速損耗。根據對國際空間站中14個宇航員的研究表明,在太空中停留4至6個月,骨質流失表現最明顯的髖部流失速率為1.5%/月。因此,在歷經7個月的飛行到達火星後,骨質流失在最壞的情況下將損失10.5%。這些問題,目前都還沒有解決方法。
住在火星,人類能活下來嗎
假使人類找到合適的交通工具來到火星,咱們能在那兒活下去嗎?陳昌亞認為“夠嗆”。
“從已有的探測結果看,火星上的環境極為惡劣,火星上缺乏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液態水和可供呼吸的空氣。即便將來有一天人類有能力少許改造火星,但那也遠不足以支撐移民生活所用。”陳昌亞認為,人類著陸火星進行科學探測並返回,尤其是在火星軌道上環繞並返回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但這並不是火星移民,人類應該好好珍惜地球家園。
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行星專家鄭永春卻認為“這都不是事兒”。“相比於太陽系內的其他星球,火星的環境對人類來說還是非常友好的,至少有大氣。雖然二氧化碳含量比較高,但它可以分解為一氧化碳和氧氣,完全有可能在一個密閉空間內實現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鄭永春說。
鄭永春還分析,火星上曾經有過大規模的水,現在也還有很多水。火星土壤的含水量大概是5%,地下還有冰,所以火星上不缺水。有水就可以種出植物,水分解又可以變成氧氣和氫氣,氫氣可以用來燒飯,氧氣可以呼吸。地球土壤裡面有的營養元素,火星土壤裡面也都有,而且磷、鎂這樣的營養元素,甚至比地球土壤還要高。
“從這個角度來講,火星是整個太陽系裡面跟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它也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是未來唯一有可能經過改造,實現大規模移民的行星。”鄭永春預測,2036年左右,人類將第一次登陸火星。
第一批登陸火星的人可不是“到此一遊”那麼簡單,按鄭永春的說法,這些先行者需要搭建火星定居點,搞定包括能源供給站、氧氣生產站、水源生產站、火星農場等基礎設施,把火星旅館先建起來。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居住點建立社群,並擺脫地球供給,形成火星文明,到那時才算是火星移民。
“未來一百年左右,我們可能在火星上有一個100萬人口的城市。這個城市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將不再區分國家。”鄭永春說,他的有生之年應該是等不到火星移民的那一天,但Explorer們絕對會去嘗試這一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