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下面很多回答並沒有真正解答題主的疑問。先說結論:為什麼手機拍攝景深效果不好?是因為手機的感光晶片畫幅尺寸太小。
景深效果,也就是我們拍出所謂“焦點銳利,焦外如奶油般化開”的畫面,與相機的畫幅的大小直接相關,而畫幅大小還會引申出“等效光圈、等效焦距”的概念,讓我們一個個來講解。
1、讓我們先來看看畫幅,首先必須牢牢記住,畫幅、焦距的概念都是以135相機膠片尺寸(36mm x 24mm)為標準而言的。感光晶片與這個尺寸相同的相機,我們稱之為全畫幅相機。
目前主流相機(含手機)的畫幅規格及比例圖如下:
APS-C畫幅:23.7mmX15.6mm。主要用於便攜型、或準專業相機,比如索尼A6500、理光GR3、富士X100、尼康D7500等;
M4/3畫幅:17.3mmX 13mm 。大小約等於全畫幅的一半,所以又叫半畫幅。目前主要是奧林巴斯E系列、松+下G系列等小型或影片專業領域的相機;
1英寸畫幅:13.2mmX8.8mm。主要是SONY RX100黑卡系列的便攜數碼相機;
1/1.7英寸畫幅:約7.8mmX5.8mm,華為P30 Pro的感光元件尺寸。
1/2.3英寸畫幅:約6.1mmX4.6mm,IPhone11和目前大部分手機都是這個規格。
2、實際焦距與等效焦距。 實際焦距就是指相機的鏡頭覆蓋全畫幅像場時可拍攝範圍。但因為除了全幅畫外,其他畫幅的像場都小於全畫幅,因此實際能拍到的範圍都比全畫幅小,因此產生了等效焦距的概念。
等效焦距=實際焦距 X 畫幅係數。
畫幅係數=全畫幅邊長尺寸÷相機畫幅邊長尺寸的倍數
例如:全畫幅長36mm 除以 APS-C畫幅 23.7mm,倍數是1.5,那麼一個24mm廣角鏡頭,裝在APS-C上的等效焦距就是24X1.5=36mm,廣角變成了中焦。
* 畫幅係數是一個近似值,我們只要知道約定俗成的數值就可以,比如APSC的係數就是1.5(也有1.3或1.6),M4/3畫幅就是2。
等效焦距的換算示意圖如下:3. 等效光圈。其實光圈就是鏡頭最大進光量的描述,不和畫幅,焦距產生關係。但我們知道,因為畫幅不同,等效焦距要大於實際焦距(等於截取了畫面中間的一塊),那麼同樣,大光圈在實際焦距中拍攝出的景深效果,在非全畫幅相機裡,也只截取了中間一塊,鏡頭景深本應該向四周擴散的,給人以強烈的虛化感,但只取中間的話,景深虛化的程度就大大減弱了。我們為了預估在非全畫幅相機中,某光圈所拍出的景深效果大概衰減至全畫幅的哪個光圈檔位,就是等效光圈的概念。
等效光圈=光圈值X畫幅係數
比如有個鏡頭有F1.4的大光圈,在APSC畫幅中拍出的景深效果就等於 F2,而M4/3畫幅裡就等於F2.8的景深效果了,在1英寸上,景深就衰減至F4。
4、我們還要注意,在可換鏡頭相機上,一般鏡頭都以實際焦距進行標註,但是1英寸的便攜數碼和手機,廠商往往只告訴你等效焦距。所以千萬不要將等效焦距與實際焦距、等效光圈與實際光圈的概念搞混。等效焦距是相機拍攝的範圍,但視角、透視、景深(同等光圈下,焦距越長,景深越淺)還是實際焦距的。前面圖中,15mm的超廣角,在手機畫幅上等於90mm中長焦,但我們不能說:為什麼這個等效90mm拍出的感覺和實際90mm鏡頭拍出感覺不一樣?因為這鏡頭本質還是個超廣,當然和人像鏡頭的透視感覺完全不同。
同樣,等效光圈描述的是景深範圍,但鏡頭的進光量還是不變的,我們也不能說這個F1.4的大光圈在非全畫幅上等於F4,那晚上拍攝就要上三腳架了,因為光圈太小,手持畫面會糊。這也是要注意的。
最後,我們還是回到題主的疑問:為什麼手機相機光圈那麼大,景深效果卻不好呢?現在我想大家都能夠理解了.
再以Mate30 PRO為例。官網公佈的資料是: M30P主攝採用索尼IMX600感光器,其尺寸規格為1/1.7英寸,採用RYYB排列,主攝鏡頭光圈F1.6,等效焦距約27毫米。我們根據資料倒推,M30P的實際焦距約為6mm (相對全畫幅來說是個很恐怖的超廣了,當然因為可用的範圍只有中間一小塊,所以設計難度和製造成本來說與全畫幅沒有可比性)。在實際應用中,F1.6的等效光圈約為F8。所以超廣+小光圈,肯定不會有很好的景深效果啦。不過景深效果還和拍攝距離有關,題主可以嘗試拍攝微距。
雖然景深虛化是手機和小數碼的短板,但是廠商們也會利用演算法來模擬出大光圈下的夢幻背景,雖然距離真實鏡頭的拍攝感覺還有距離,但隨著技術和演算法的進步,以後用手機拍出完美虛化的照片,應該也是不遠的未來吧。
其實下面很多回答並沒有真正解答題主的疑問。先說結論:為什麼手機拍攝景深效果不好?是因為手機的感光晶片畫幅尺寸太小。
景深效果,也就是我們拍出所謂“焦點銳利,焦外如奶油般化開”的畫面,與相機的畫幅的大小直接相關,而畫幅大小還會引申出“等效光圈、等效焦距”的概念,讓我們一個個來講解。
1、讓我們先來看看畫幅,首先必須牢牢記住,畫幅、焦距的概念都是以135相機膠片尺寸(36mm x 24mm)為標準而言的。感光晶片與這個尺寸相同的相機,我們稱之為全畫幅相機。
目前主流相機(含手機)的畫幅規格及比例圖如下:
全畫幅:36mmX24mm. 目前專業相機尼康D850、Sony A7r4、佳能5DsR、徠卡M10都是全畫幅相機;APS-C畫幅:23.7mmX15.6mm。主要用於便攜型、或準專業相機,比如索尼A6500、理光GR3、富士X100、尼康D7500等;
M4/3畫幅:17.3mmX 13mm 。大小約等於全畫幅的一半,所以又叫半畫幅。目前主要是奧林巴斯E系列、松+下G系列等小型或影片專業領域的相機;
1英寸畫幅:13.2mmX8.8mm。主要是SONY RX100黑卡系列的便攜數碼相機;
1/1.7英寸畫幅:約7.8mmX5.8mm,華為P30 Pro的感光元件尺寸。
1/2.3英寸畫幅:約6.1mmX4.6mm,IPhone11和目前大部分手機都是這個規格。
2、實際焦距與等效焦距。 實際焦距就是指相機的鏡頭覆蓋全畫幅像場時可拍攝範圍。但因為除了全幅畫外,其他畫幅的像場都小於全畫幅,因此實際能拍到的範圍都比全畫幅小,因此產生了等效焦距的概念。
等效焦距=實際焦距 X 畫幅係數。
畫幅係數=全畫幅邊長尺寸÷相機畫幅邊長尺寸的倍數
例如:全畫幅長36mm 除以 APS-C畫幅 23.7mm,倍數是1.5,那麼一個24mm廣角鏡頭,裝在APS-C上的等效焦距就是24X1.5=36mm,廣角變成了中焦。
* 畫幅係數是一個近似值,我們只要知道約定俗成的數值就可以,比如APSC的係數就是1.5(也有1.3或1.6),M4/3畫幅就是2。
等效焦距的換算示意圖如下:3. 等效光圈。其實光圈就是鏡頭最大進光量的描述,不和畫幅,焦距產生關係。但我們知道,因為畫幅不同,等效焦距要大於實際焦距(等於截取了畫面中間的一塊),那麼同樣,大光圈在實際焦距中拍攝出的景深效果,在非全畫幅相機裡,也只截取了中間一塊,鏡頭景深本應該向四周擴散的,給人以強烈的虛化感,但只取中間的話,景深虛化的程度就大大減弱了。我們為了預估在非全畫幅相機中,某光圈所拍出的景深效果大概衰減至全畫幅的哪個光圈檔位,就是等效光圈的概念。
等效光圈=光圈值X畫幅係數
比如有個鏡頭有F1.4的大光圈,在APSC畫幅中拍出的景深效果就等於 F2,而M4/3畫幅裡就等於F2.8的景深效果了,在1英寸上,景深就衰減至F4。
4、我們還要注意,在可換鏡頭相機上,一般鏡頭都以實際焦距進行標註,但是1英寸的便攜數碼和手機,廠商往往只告訴你等效焦距。所以千萬不要將等效焦距與實際焦距、等效光圈與實際光圈的概念搞混。等效焦距是相機拍攝的範圍,但視角、透視、景深(同等光圈下,焦距越長,景深越淺)還是實際焦距的。前面圖中,15mm的超廣角,在手機畫幅上等於90mm中長焦,但我們不能說:為什麼這個等效90mm拍出的感覺和實際90mm鏡頭拍出感覺不一樣?因為這鏡頭本質還是個超廣,當然和人像鏡頭的透視感覺完全不同。
同樣,等效光圈描述的是景深範圍,但鏡頭的進光量還是不變的,我們也不能說這個F1.4的大光圈在非全畫幅上等於F4,那晚上拍攝就要上三腳架了,因為光圈太小,手持畫面會糊。這也是要注意的。
最後,我們還是回到題主的疑問:為什麼手機相機光圈那麼大,景深效果卻不好呢?現在我想大家都能夠理解了.
再以Mate30 PRO為例。官網公佈的資料是: M30P主攝採用索尼IMX600感光器,其尺寸規格為1/1.7英寸,採用RYYB排列,主攝鏡頭光圈F1.6,等效焦距約27毫米。我們根據資料倒推,M30P的實際焦距約為6mm (相對全畫幅來說是個很恐怖的超廣了,當然因為可用的範圍只有中間一小塊,所以設計難度和製造成本來說與全畫幅沒有可比性)。在實際應用中,F1.6的等效光圈約為F8。所以超廣+小光圈,肯定不會有很好的景深效果啦。不過景深效果還和拍攝距離有關,題主可以嘗試拍攝微距。
雖然景深虛化是手機和小數碼的短板,但是廠商們也會利用演算法來模擬出大光圈下的夢幻背景,雖然距離真實鏡頭的拍攝感覺還有距離,但隨著技術和演算法的進步,以後用手機拍出完美虛化的照片,應該也是不遠的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