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何謂弟子?在上古時期,弟子是一個宗親稱謂,指弟弟的子裔,它與兄子、姊子、妹子合稱為“四子”,分別指兄弟姐妹的兒女。到了商周時期,隨著民間學術流派的出現,弟子也被用作稱呼求學的人,一直沿用至今。宗親稱謂方面,在隋唐時期也發生了變化,兄子、弟子改稱為侄(譬如侄子、侄女),姊子、妹子改稱為甥(譬如外甥、外甥女),也沿用至今。
孔子號稱弟子三千,中有七十二賢,四科十哲,這些說法該如何理解?
在古代,弟子有記名、入門、親傳、衣缽等分類。
記名弟子是名義上的弟子,不跟隨老師學習,只是偶爾得到老師指點解惑,孔子號稱的三千弟子,絕大多屬於此類。需要說明的是,三千是形容數量很多,未必就是三千名弟子。
入門弟子,就是長期跟隨老師學習的弟子,大名鼎鼎的孔門七十二賢,就是屬於此類。
親傳弟子,是老師親自傳授技藝的弟子,親傳以外的弟子,是由已掌握一定技藝的師兄代為傳授的,不過孔子在教學育人方面很盡職,七十二賢人都是他親傳,沒有代為傳授的情況。
衣缽弟子,就是傳承老師身份和技藝的弟子。衣缽這個詞出自佛門,衣是指袈裟,代表身份地位,缽是指缽盂,吃飯的傢伙,故而衣缽弟子就是說,繼承了老師的身份地位和吃飯的傢伙。通常來說,一個老師只會有一個衣缽弟子,不過孔子的教育太出色,教出的優秀弟子太多了,四科十哲就是孔子在七十二賢當中,按“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種分類,選撥出的十名最優秀弟子,這十名弟子都很好的傳承了他的學問,並在儒家學說傳播方面各有建樹,所以都屬於衣缽弟子。
“入則孝,出則悌”——在家要順從父母,在外要順從兄長。
入則孝:在家要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願。入,指入室,解作進入家中,古人房屋的前半部分叫“堂”,用以招待客人,後半部分以牆分隔,稱之為“室”,供家人寢居之用,外人不可進,登堂入室這個成語描述的就是這種情況。孝,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願。
出則悌:出門在外要敬愛兄長,聽從兄長的吩咐。悌,指敬愛兄長。
心存孝悌,這是弟子必須要具備的品德。
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如今所講的悌,通常是指廣義方面的意思,即敬重長輩、友愛幼小等倫理行為。但是在傳統儒學當中,採取的是狹義的意思,就是指弟弟要敬愛並順從兄長,不包含其它的倫理行為。這是因為,儒學希望透過推廣孝悌這種基本的家庭倫理行為,培養和建立一種下位者要服從上位者的行為習慣,繼而令整個社會井然有序的執行,達致安定和諧。
“謹而信”——遇事要三思而後行,不失信於人。
謹:有慎重、小心、恭敬等意思,此處解作三思而後行,不魯莽行事。
信:有訊息、崇奉、承若、誠實,不欺騙等意思,此處解作誠信,言出必行。
謹而信,這是弟子要學會的處事原則。
遇事審慎,多進行思考,尤其是遇到重大問題,須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並多聽取他人的意見,這不是優柔不斷和膽小怕事,而是一種成熟和負責任的態度。因為作出了決斷,就要承擔起責任,絕不失信於人。
“汎愛眾,而親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刻意親近道德情操高尚的人。
汎愛眾:能夠跟大多數人和睦相處,相敬相愛。汎,泛的異體字,解作廣泛、普遍。愛眾,愛人的縮減版,人是指所有人,眾則是指很多人,愛眾就是跟大多數人和睦相處,相敬相愛,故而解作搞好人際關係。
而親仁:親近具有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仁,儒家的終極道德追求,此處解作具有道德情操高尚的人。
愛眾親仁,這是弟子要學會的處世方法。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具備了上述的六種德行後,若還有閒暇時光,才可以透過研究學問的方式來進行自我提升。
行有餘力:切實執行上述的六種德行要求後,還有閒暇時光的。行,指執行上述的孝、悌、謹、信、愛眾、親仁等六點道德要求。餘力,多出來的精力,此處解作閒暇時光。
則以學文:才可以透過研究學問的方式提升自己。文:指詩、書、禮、樂等各種文獻典籍,此處解作學問。
行有餘力則學文,這是為弟子指明人生的發展方向。同時這也反映了儒學的價值取向,那就是德行為先,學問其次之。
鑑於此,我作註解如下。
孔子說:為人弟子,在家要順從父母,在外要順從兄長;遇事當三思而後行,不可失信於人;要搞好人際關係,多親近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上述這六點都切實做到了,才有資格透過研究學問進行自我提升。
(文:伍一 圖:伍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何謂弟子?在上古時期,弟子是一個宗親稱謂,指弟弟的子裔,它與兄子、姊子、妹子合稱為“四子”,分別指兄弟姐妹的兒女。到了商周時期,隨著民間學術流派的出現,弟子也被用作稱呼求學的人,一直沿用至今。宗親稱謂方面,在隋唐時期也發生了變化,兄子、弟子改稱為侄(譬如侄子、侄女),姊子、妹子改稱為甥(譬如外甥、外甥女),也沿用至今。
孔子號稱弟子三千,中有七十二賢,四科十哲,這些說法該如何理解?
在古代,弟子有記名、入門、親傳、衣缽等分類。
記名弟子是名義上的弟子,不跟隨老師學習,只是偶爾得到老師指點解惑,孔子號稱的三千弟子,絕大多屬於此類。需要說明的是,三千是形容數量很多,未必就是三千名弟子。
入門弟子,就是長期跟隨老師學習的弟子,大名鼎鼎的孔門七十二賢,就是屬於此類。
親傳弟子,是老師親自傳授技藝的弟子,親傳以外的弟子,是由已掌握一定技藝的師兄代為傳授的,不過孔子在教學育人方面很盡職,七十二賢人都是他親傳,沒有代為傳授的情況。
衣缽弟子,就是傳承老師身份和技藝的弟子。衣缽這個詞出自佛門,衣是指袈裟,代表身份地位,缽是指缽盂,吃飯的傢伙,故而衣缽弟子就是說,繼承了老師的身份地位和吃飯的傢伙。通常來說,一個老師只會有一個衣缽弟子,不過孔子的教育太出色,教出的優秀弟子太多了,四科十哲就是孔子在七十二賢當中,按“德行”、“政事”、“言語”、“文學”四種分類,選撥出的十名最優秀弟子,這十名弟子都很好的傳承了他的學問,並在儒家學說傳播方面各有建樹,所以都屬於衣缽弟子。
“入則孝,出則悌”——在家要順從父母,在外要順從兄長。
入則孝:在家要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願。入,指入室,解作進入家中,古人房屋的前半部分叫“堂”,用以招待客人,後半部分以牆分隔,稱之為“室”,供家人寢居之用,外人不可進,登堂入室這個成語描述的就是這種情況。孝,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願。
出則悌:出門在外要敬愛兄長,聽從兄長的吩咐。悌,指敬愛兄長。
心存孝悌,這是弟子必須要具備的品德。
悌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如今所講的悌,通常是指廣義方面的意思,即敬重長輩、友愛幼小等倫理行為。但是在傳統儒學當中,採取的是狹義的意思,就是指弟弟要敬愛並順從兄長,不包含其它的倫理行為。這是因為,儒學希望透過推廣孝悌這種基本的家庭倫理行為,培養和建立一種下位者要服從上位者的行為習慣,繼而令整個社會井然有序的執行,達致安定和諧。
“謹而信”——遇事要三思而後行,不失信於人。
謹:有慎重、小心、恭敬等意思,此處解作三思而後行,不魯莽行事。
信:有訊息、崇奉、承若、誠實,不欺騙等意思,此處解作誠信,言出必行。
謹而信,這是弟子要學會的處事原則。
遇事審慎,多進行思考,尤其是遇到重大問題,須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並多聽取他人的意見,這不是優柔不斷和膽小怕事,而是一種成熟和負責任的態度。因為作出了決斷,就要承擔起責任,絕不失信於人。
“汎愛眾,而親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刻意親近道德情操高尚的人。
汎愛眾:能夠跟大多數人和睦相處,相敬相愛。汎,泛的異體字,解作廣泛、普遍。愛眾,愛人的縮減版,人是指所有人,眾則是指很多人,愛眾就是跟大多數人和睦相處,相敬相愛,故而解作搞好人際關係。
而親仁:親近具有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仁,儒家的終極道德追求,此處解作具有道德情操高尚的人。
愛眾親仁,這是弟子要學會的處世方法。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具備了上述的六種德行後,若還有閒暇時光,才可以透過研究學問的方式來進行自我提升。
行有餘力:切實執行上述的六種德行要求後,還有閒暇時光的。行,指執行上述的孝、悌、謹、信、愛眾、親仁等六點道德要求。餘力,多出來的精力,此處解作閒暇時光。
則以學文:才可以透過研究學問的方式提升自己。文:指詩、書、禮、樂等各種文獻典籍,此處解作學問。
行有餘力則學文,這是為弟子指明人生的發展方向。同時這也反映了儒學的價值取向,那就是德行為先,學問其次之。
鑑於此,我作註解如下。
孔子說:為人弟子,在家要順從父母,在外要順從兄長;遇事當三思而後行,不可失信於人;要搞好人際關係,多親近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上述這六點都切實做到了,才有資格透過研究學問進行自我提升。
(文:伍一 圖: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