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沉的經遠

    蒙古其實是一群部落的集合體,元朝被擊敗以後,一方面實力大損,另一方面,蒙古分裂為瓦剌,韃靼和巫良哈三個,彼此之間一直征戰不休,部分蒙古人還內附明朝。這種情況下,蒙古的力量一直不足以擊敗明朝。

  • 2 # 史海悠遊閭春暉

    謝謝悟空邀請! 原題的說法有一點問題,蒙古——北元汗廷退居漠北後,並沒有一直立志於要把明朝“拿下來”,尤其是中後期,即使蒙古方面取得了軍事上的一時優勢的時候,他們追求的,不過是通商互貿或財物擄掠,早已沒有恢復中原統治的雄心,下面就其歷程,做一簡單回顧:

    在蒙元貴族集團剛剛退居漠北的元惠宗、元昭宗時期,元廷還頗有臥薪嚐膽、捲土重來的口號,也數次集合餘勇反撲過中原,也曾在土拉河戰役中取得過大勝,然而最終由於內部派系內訌、明軍勢大等因素,全都歸於失敗,甚至繼續失去了包括上都、東北在內的大片領地。

    自脫古思帖木兒汗政權大敗於捕魚兒海戰役,自身又在逃亡途中,被早已竊據和林的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兒弒殺後,漠北草原進入自元朝崩潰以來的第一次大混亂時期。由於稱汗的也速迭兒不是出自忽必烈——真金一系,因此無法獲得東蒙諸部首領的認可,只得求助於當時實力雄厚的瓦剌諸部的支援。自也速迭兒以下,恩克汗、額勒伯克汗、坤帖木兒汗、鬼力赤汗等,在各自權臣們的簇擁下,旋起旋滅。之後,又形成了以阿魯臺擁立的本雅失裡汗為代表的北元汗廷,(明朝稱之為韃靼),和瓦剌三部首領擁戴的答裡巴汗,(明朝稱之為瓦剌),東西對峙、互相混戰的局面。

    在明成祖屢次武力打擊的影響下,瓦剌首領脫歡最終打垮了代表北元汗廷的阿魯臺,以擁立黃金家族後裔脫脫不花汗為條件,暫時統一了蒙古諸部。脫歡死後,其子也先掌握了政局,在對明朝作戰中,取得了俘虜明英宗皇帝的土木堡大捷,並試圖就此南進中原,結果在攻打北京城時受挫,且包括脫脫不花汗在內的大多數蒙古貴族們,對他的南下大計並不同意,客觀上牽制了也先的行動。雙方矛盾激化的結果就是內戰再起,也先擊敗了脫脫不花汗後,悍然自稱“大元天聖可汗”,再一次樹立起了恢復元朝的旗幟,可惜也先出身的綽羅斯家族,和黃金家族連一絲親緣關係都沒有,大多數蒙古部落集團均對他的政治冒險持敵視態度,在他因內訌被部下阿剌知院襲殺後,漠北草原進入第二次混亂時期。

    在軍事權臣孛來、毛裡孩、阿失帖木兒、癿加思蘭等操縱下,馬可古爾吉思汗、摩侖汗相繼被殺,直到滿都魯汗在位,才大體維持住了汗廷威勢,最終其再次統一蒙古的夙願在達延汗時期實現。

    達延汗在位期間,幾乎消滅了除科爾沁部、兀良哈部之外的所有異姓權臣悍將,諸萬戶集團均由其子孫擔任首領,但即使如此,達延汗也重來沒有大舉南征明朝的行動,那時的蒙古貴族集團早已視明朝為南朝,把汗廷與明朝的關係視為“南北朝”。

    達延汗去世後,雖然由於右翼諸部首領吉囊和俺答的強大,博迪汗所代表的北元汗廷的大汗權威已經不在,但畢竟出自同宗至親,因此內戰沒有出現。俺答汗率領的右翼土默特、鄂爾多斯等部對明朝的連年入侵,其目的並不是為了覆滅明朝,而是求得明廷開放關貿,與其通商,並最終達到了目的。而北元土蠻汗對東北地區的侵襲,則完全是為了擄獲財物,故雖然邊境上始終不寧,明朝卻再無政權危亡之急了。

  • 3 # 靜夜史

    奮鬥?蒙古人表示一臉懵逼。

    從1368年被徐達、常遇春趕出中原,狼狽退回蒙古高原,失去作威作福地位的蒙古人就不得不回到遊牧民族時代。那是一段“但樸歸真”的綠色生活,當然,也是一種混吃等死、暗無天日的生活!

    一般說來,奮鬥都是白手起家,從無到有的過程。而像蒙古這樣從有到無,越過越“復古”的,用奮鬥來形容還真的有點不明所以!

    1、蒙古失去了核心力量

    和新王朝顛覆前朝,將前朝趕盡殺絕不同,在明朝還未進攻到大都時,元順帝就主動撤出逃到上都,繼續和明朝頑抗。

    對於元朝儲存實力,時刻準備東山再起的思想,朱元璋即使給予了差評,並派遣徐達常遇春再接再厲,在佔據大都後馬不停蹄地北上上都,面對常遇春等明朝將領的凌厲攻勢,元順帝再次北逃應昌。隨後明軍佔領上都,設定開平衛。

    作為歷史上唯一一個自南向北統一華夏的大一統王朝,明朝前期軍力異常強大,雖然在南方崛起,但是因為元朝在各地設定養馬基地的政策,朱元璋得以組建起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這是明朝不斷擊敗北元的關鍵。

    因為元順帝逃跑的速度太快,明朝始終沒有能夠消滅元朝的核心力量,雖然不斷擊敗王保保等元軍將領,但是因為元順帝為首的核心統治力量的存在,明朝的北方一直不安寧。

    隨後,朱元璋採取了深入漠北征討和派遣子孫分封等措施鞏固北方邊防,因為北上深入漠北長途跋涉,明朝取勝異常艱難,陷入和北元長期的拉鋸戰中。

    但是,隨著一代名將藍玉的橫空出世,北元核心迎來了自己的末日。1388年,藍玉長途奔襲,在捕魚兒海大敗北元軍隊,北元皇帝脫木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遁去。明軍獲其次子地保奴及故太子必裡禿妃並公主等120餘人,官屬3000,軍士7萬,馬牛駝羊15萬及寶璽、圖書、金銀印等,北元至此徹底滅亡。

    捕魚兒海之戰敲響了北元覆滅的喪鐘。隨著黃金家族的凋謝,蒙古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大部,二者先後崛起併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但是由於蒙古統治核心的失去,蒙古再也沒有能夠形成強大的汗國式力量。

    不僅如此,蒙古各部還陷入不斷的攻伐和自相殘殺中,這使得他們徹底失去了走向統一進而和明朝決戰的能力。

    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俘虜明英宗朱祁鎮是蒙古在捕魚兒海之戰後達到的最高峰,但是隨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也先的輝煌也很快煙消雲散!

    韃靼和瓦剌的分裂只是蒙古分裂的開始,到明朝後期,蒙古分為漠南、漠北和漠西蒙古三大部,各部互不隸屬,蒙古徹底四分五裂!

    這樣的蒙古,無論怎麼奮鬥,也不可能傷及到明朝的根本了!

    2、明朝“天子守國門”的政策支援

    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571年隆慶和議,明朝和蒙古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拉鋸戰,在長達200年的漫長過程中,明朝北方領土不斷喪失,但是始終沒有出現像兩宋那樣丟掉整個北方的情況。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明朝實行了完全不同於前朝的政策,那就是“天子守國門”。

    朱棣篡位後,由於不適應南方的生活,同時為了抵禦蒙古的需要,朱棣選擇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

    此時明朝在長城以北設定了東勝衛、開平衛、大寧衛等一系列衛所,使得明朝掌握了長城以北數百里的土地。此時的北京還不是明蒙戰爭最前沿,但是隨著明宣宗內遷開平衛,導致長城以北防線難以連貫,最終不得不全線收縮,長城成為明朝的北方國境,“天子守國門”的局面正式形成!

    可以說,明朝政策對“天子守國門”局面的形成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正因為“天子守國門”,才使得明朝的北方防線在退到長城以後,就再也沒有後退一步。

    1449年土木之變時,20多萬明軍灰飛煙滅,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名臣于謙堅守北京,創造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如果此時放棄北京,等待明朝的就是半壁江山的丟失。

    正因為皇帝身處北京,所以北京成為全國精銳的聚集之地。既是京畿,又是邊疆,北京自然能夠承受蒙古的不斷衝擊。

    而且,北京的存在不僅僅是一座城池的穩定,更關乎整個長城防線的穩定。明朝中期以後雖然疆土不斷喪失,但是最後都穩定在長城一線,這和北京有著極其重要的關係。

    而自古以來,長城就是有效阻擋遊牧民族侵襲的重要屏障。長城在,加上合理的防守,蒙古想要越過長城重新佔據中原,是絕對沒有可能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4 # 魔方歷史觀

    說起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就要提一句話,這句話便是“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這句話就是對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容貌的讚譽,而她們四人分別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她們四人在歷史上各自有著各自的故事,又享有如此美譽,那在最後她們的結局又是怎麼樣呢?

    先來說說西施,西施是春秋時期越華人,相傳西施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了她的身影,河裡的魚兒看見她的倒影,竟然忘記了游水,漸漸沉到了河底。所以,西施有著“沉魚”之稱。而有如此美貌的西施,也身負重要的使命。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以謀求復國。而西施也成為了越國復國之路上的一顆棋子,被獻給吳王夫差,成為了吳王夫差最寵愛的妃子,使夫差沉迷女色之中,不理朝政,最後走向亡國的道路。

    而西施最後的結局,有很多說法,在《越絕書》中有記述說:“西施,亡吳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就是說西施被范蠡帶走了;還有其他說法,如西施自縊,或是被沉湖等。

    再說說王昭君,王昭君,西漢時期人,以民間女子的身份被選入掖庭,成為了一名宮女,後來在宮廷畫師為她畫像時,由於昭君不肯賄賂畫師,使得她的畫像與本人差距很大,之後南匈奴呼韓邪單于來長安覲見漢天子,並求親,漢元帝便把昭君賜給了呼韓邪單于。昭君在遠嫁匈奴的路上,心緒難平,途中彈奏起了琵琶,來抒發自己的心緒,美豔動人的女人,悽婉的樂器之音,使空中的大雁忘記了擺動翅膀,紛紛跌落於平沙之上。

    有著“落雁”之稱的王昭君,最終,病逝於異國他鄉。

    中國四大美女中的貂蟬,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貂蟬是漢朝司徒王允的歌女,有傾國傾城之貌。據說有一次,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遮住了皎潔的明月,這個場景恰好被王允瞧見,於是,王允便宣揚說貂蟬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躲在了雲彩的後面。由此,貂蟬也就有了“閉月”的稱謂。

    而貂蟬最後的結局如何,說法不一,有說被殺,也有說出家為尼,或者是隱居民間……

    楊玉環,在大唐王朝的歷史上,楊玉環的知名度很高,天生麗質,善歌舞,通音律,唐玄宗李隆基冊封為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這些有著唯美意境的詩是對楊貴妃的容貌極好的描述。

    而有著“羞花”之稱的楊貴妃,最終在“馬嵬坡兵變”中,被唐玄宗賜死。

  • 5 # 位長安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歷來爭議頗多,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是:沉魚西施、落雁昭君、閉月貂蟬、羞花玉環。

    簡單介紹一下四位美女的基本資訊,人物結局,個人缺陷。

    西施,公認第一美女,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苧蘿村。王維有詩: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足見其天生麗質。

    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謀求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成為男人政治鬥爭下的女性犧牲品。

    關於西施的結局,最美麗最詩意的說法是西施與范蠡攜手泛舟於西湖,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平心而言,西施並不見於正史,或許為某位女子的代稱。而且她的結局也不可能如人們想象得那般美好。

    “沉魚西施”指的是西施浣紗,魚兒驚歎於她的美貌,於是羞愧地潛泳逃跑了。歷史真相是:西施腳大,嚇跑了魚兒。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當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

    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昭君出塞是歷史上一件民族和睦的大事。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援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平心而言,在四大美女中,王昭君的貢獻最大,影響也最為深遠。

    很多詩人認為昭君出塞之後過著牛馬不如的悲慘生活,甚至杜甫發出了“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的哀嘆。其實我個人更欣賞王安石的見解“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其實王昭君真實的情感傾向我們並未得知,又何必替古人擔憂呢?再說與其在漢朝備受冷落還不如去匈奴那邊享受一些溫情和尊重。

    “落雁昭君”指的是王昭君出塞時天上的大雁被其美貌吸引被其撥動的琴絃之聲吸引而不自覺地墜落。歷史真相是恰好當時有人在狩獵,趕巧被王昭君碰上。

     

    貂蟬,山西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舞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分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董卓是好色之人。貂蟬被董卓寵愛著,報董卓於嫵媚。把董卓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剷除了董卓。

    貂蟬此人不見於正史,歷史上有無其人尚有爭議,不過《三國演義》中設定此人,其最大的價值在於在這個清一色男人爭霸的世界裡,成功地顯示出了一個絕色女子的膽量與智慧,並且憑藉此加速了漢末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崛起...

    貂蟬的結局撲朔迷離,自從呂布白門樓殞命之後,這位膽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見了蹤跡。是隨失敗的呂布同赴了九泉?還是被勝利的曹操擄回了許昌?羅貫中並未交代,也許在他眼裡,貂蟬的使命已經完成,結局已經不再重要。畢竟在古代,女子永遠都是成為男人的附庸品,才華再高,姿色再美,也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

    “閉月貂蟬”指的是貂蟬賞月,月兒被其美貌感動,悄悄羞藏了容貌。歷史真相是當天晚上發生了日食,月亮被地球遮住,看不到了。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號太真,蒲州永樂人(今山西永濟),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豔,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734年),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後又受令出家,天寶四載(745年),楊氏正式被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玄宗西逃四川,楊氏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白居易的《長恨歌》將一代帝王唐明皇與一代美人楊玉環的愛情故事寫得深情婉轉,纏綿悱惻,感動了無數人。

    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唐明皇已是晚年,楊玉環更多是他的精神與心靈慰藉而已,兩人之間有無真愛幾乎毫無根據,更多的是各取所需罷了。

    “羞花玉環”指的是楊玉華賞花,花兒被其美貌驚豔而羞澀地裹起。真相是楊玉環摸到的是含羞草,所以羞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關於楊玉環有兩件事值得商榷,筆者在這裡簡單說明一下:

    一則,“貴妃磨墨,力士脫靴”,竭力刻畫李白的傲岸不羈與不向權貴折腰的氣魄。其實,此舉並不見於正史,而是出現在一本野史《酉陽雜俎》中,大致意思是唐玄宗召見李白,被“飄飄然若神仙氣概”的詩仙所震懾,有些茫然,讓李白自便,也就是脫鞋隨便坐。李白順勢就讓旁邊大的高力士幫忙脫靴。

    這件事還沒完,李白走後,唐玄宗對眾人說:“此人固窮相”!啥意思?就是李白就是小人得志罷了!

    後來,李白要寫詩,玄宗就叫楊玉華給詩人研磨表示尊重。

    當然,這個記載原本就是無稽之談。憑藉李白當時的個人處境和高力士楊玉環的地位,此舉不可能出現。具體我將在“科舉十講之李白的科舉之謎”中詳細介紹其中原委。

    二則,楊玉環等人素來被人冠以“紅顏禍水”的名號,其實這是最大的冤案,在男權社會,女人的力量能有多大呢?即便有,那也是男人自己無能,推卸責任找的替罪羊!

    最後用魯迅先生的一段話結束這篇文章: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旦己亡殷,西施亡吳,楊貴妃亂唐那些古老的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里,女性是絕不會有這麼大的力量,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由男的負。但向來男性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             

    -------《且介亭雜文·阿金》

     

  • 6 # 123貴地瓜

    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別是春秋時期的西施、西漢時期的王昭君、三國時期的貂蟬、唐朝時期的楊玉環。

    我們先說王昭君,她是西漢和親政策的代表女性,而且據傳並不是真的宗室女子,是臨時頂替公主的,匈奴方面並不知情,事後也沒有深究,她最後終老於草原大漠,王昭君更多的意義是為國家民族大義付出自身,本身做為美女的一面卻被世人忽略了,但他仍是中華兒女學習的楷模。

    再說貂嬋,他是利益詭計爭鬥的砝碼,被人交來換去,先是董卓,後又是呂布,她毫無自由和安全感,後死於亂軍之中,試問世間哪個女子願做貂蟬式的美女?

    然後我們再說楊玉環,雖然他貴為皇妃,自然容貌出眾,才華橫溢,但她這樣的女子畢竟是極少數,與世間女子距離感覺太遠,有高不可攀的貴氣。歷史上她更多的是紅顏誤國的形象,最後被迫自縊而亡,安史之亂怪誰?楊貴妃也許是個替罪羊吧。難道唐玄宗幫人不負主要責任?基於這一點,有傳言楊玉環有狐疾,也就是狐臭,奢糜無度等缺點,總之,她是不是一個完美的好女人。

    最後我們說說西施,她本身並沒有前三位的光環貴氣及知名度,她只是江南煙雨中一個容貌靈秀的浣衣女,依靠她丈夫范蠡才為世人所熟知,夫妻兩人最後遠離塵世喧囂,過上了平常人的生活,沒前三位美女的悲劇式結局。

  • 7 # CKMD

    就簡單說一下,我覺得不是沒有拿下的能力,蒙古族互毆太嚴重,元順帝被打回漠北時候,駐守甘肅河南的武將們不服皇帝沒出兵。

    明朝時期,蒙古分為衛拉特和塔塔爾兩部,衛拉特也先在土木堡之戰生擒明英宗,實力很強大啊,我覺得之所以沒打明朝是因為內耗太厲害

  • 8 # 獨步亦昂揚

    四大美女及其年代順序、名號,可用以下這首詩來記憶:

    西子浣紗魚沉水(沉魚西施),昭君出塞雁落沙(落雁王昭君)。

    貂蟬拜月致月隱(閉月貂蟬),貴妃醉酒羞落花(羞花楊貴妃)。

    西施,以美人計入吳國,越滅吳後,消失,有說跟范蠡的,有說自殺,被殺的;

    王昭君,和親入匈奴,一生再沒回過漢土,逝於異國他鄉;

    貂蟬,以美人計,讓呂布殺董卓,後追隨呂布,呂布死後,貌似自殺;

    楊貴妃,安史之亂後,在馬嵬坡被唐玄宗賜死,也有流亡日本的說法。

  • 9 # 青蔥回1

    有三國時的貂蟬(貂蟬拜月),傳說中秋夜晚貂蟬在花園月亮看見了。羞得連忙躲到雲裡去。貂蟬是成為王允,呂布,董卓。三人的犧牲品。有越國時的西施。傳說西施在河邊洗莎。魚兒看見了羞的沉到水裡。再也浮不起來。越王構建在大將軍范蠡的建議下,用美女來迷惑吳王夫差,最終越過打敗吳國。王昭君,本是漢人,本是漢元帝的妃子,因為得罪了畫師毛壽,毛壽將昭君畫得非常醜。在得知真實的情況下,漢元帝非常傷心,從此昭君走上了異國他鄉,最終死在他方。唐朝時期,唐玄宗的妃子楊貴妃。貴妃的美貌與死成為後人們經常評書的事情。傳說,傳說,安史之亂的發動者。安祿山。就是因為對楊貴妃動了歪心。才反唐得,她的美是大唐帝國慢慢的走向衰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港TVB所有古裝電視連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