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皇帝遠”是一句流傳甚廣的民間口語,出自明朝人黃溥編纂的《閒中今古錄摘抄》,原文為“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顯然,這是一次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武力抗爭。那麼,“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指的是誰呢?有學者認為,其中的“皇帝”並非針對某一個皇帝,而是對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稱。這種觀點值得商榷。 單純從語法角度上來看,“天高皇帝遠”和“民少相公多”是一組極其工整的對偶句。句中,“天”對“民”、“皇帝”對“相公”,絲毫不亂。其中,“民”是指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窮苦百姓,“相公”是對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的蔑稱,兩個詞語對應的分別是兩類群體;而“天”是對蒼天的專稱,所以按照對偶規則,“皇帝”也應該是專指某一個皇帝,而不是多個皇帝。 黃溥是明朝人,其《閒中今古錄摘抄》是以楊訥的《元代農民戰爭史料》為藍本的。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楊訥,親歷元亡明興的朝代更替,目睹農民起義的反抗怒潮,其作品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據《元代農民戰爭史料》記載:元朝至正八年(1348),浙江台州、溫州百姓樹起“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反抗旗幟,首義反元。從這首《臺溫處樹旗謠》產生的時間來看,“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應該專指元順帝。 元朝統一中國後,將其統治下的人民分為四個等次,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並規定這四等人在做官、科舉、打官司等諸多方面享受不同等次的待遇,導致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逐步加劇。到了元順帝的時候,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將士墮落,賦稅繁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雖然元順帝曾以脫脫為相,以圖重新整理政治,帝國中興,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由來已久,積重難返。 脫脫遭饞退位後,國事日非,元順帝本人卻“怠於政事,荒於遊宴”,一味的沉湎於享樂和女色,紀綱廢弛,官吏貪蠹,財政窘迫,社會動盪不安,人民起義風起雲湧。在元朝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元順帝寧可專心致志地學“行房中運氣之術”,也不處理朝政;寧可別出心裁地設計船舶、製造 宮漏,也不關心民計民生。1368年,朱元璋攻破通州後,直逼元大都。看到元朝大勢已去,元順帝索性逃回漠北老家。 在上都喘息期間,朱元璋派使者前去招降,元順帝讓使者給朱元璋帶去了一首詩: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臺。 在這首《答明主》中,元順帝承認元朝氣數已盡,但卻婉轉的表達了自己禪讓的誠意。本來是自己走投無路、倉皇北顧,反倒被他說成皇恩浩蕩、完璧歸趙,從中我們也可以領略到元順帝的麻木不仁和荒唐可笑。 洪武二年六月,元順帝逃奔應昌(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北),次年四月,因“痢疾”死於應昌,廟號“思宗”。朱元璋因其在國破家亡之際,沒有背城一戰,而是選擇了逃竄漠北,是“知順天命,退避而去”,故稱其為“順帝”。曾經橫掃中原、所向披靡的蒙古帝國,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聲討中土崩瓦解,沉寂為短命王朝;而這位名叫脫歡貼睦爾的烏哈圖可汗,則在“天高皇帝遠,不反待如何”的吶喊中狼狽逃竄,淪落為亡國之君。朱元璋把他稱作“順帝”,不能不說是對他的莫大嘲諷。 開元通寶是哪個皇帝的錢? 名稱:開元通寶(《舊唐書·食貨志上》載: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開元錢之文,為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其詞先上後下﹑次左後右讀之。自上及右會迴環讀之,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通元寶錢。" ) 唐代開元通寶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開創了新紀元,在錢幣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從此,中國的幣制正式脫離以重量為名的銖兩體系而發展為通寶幣制,成為唐以後歷朝的鑄幣標準,沿襲近1300年。 除銅質開元通寶外,唐初還鑄造過金、銀質開元通寶。這兩種貴重金屬幣僅限皇家賞賜,供顯貴玩賞,並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極小,尤其是金開元,更彌足珍貴。 圖示開元通寶為銅質,表面有鏽,磨損嚴重。錢外郭寬粗,並且不均勻;內郭極細,圓穿鑄造方正。錢文為隸書“開元通寶”四字直讀。除“元”字頭部模糊,餘三字方正擺放。通字“甬”頭極有特色。“開元通寶”版制較多,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開元輪廓精細,文字精美;中期錢背多鑄有星、月等各種紋飾;晚期的外部較闊,且由於銅料冶煉不精,鑄幣粗糙,以“會昌開元”為代表。又“開元通寶”四字中元字形不同時期形有小異,“元”字第二筆有左挑、右挑、雙挑區分,其中又以後兩者少見。 開元通寶由於出土較多市價較平,普通開元通寶,每枚人民幣1元;中期開元每枚約10元。較昂貴的早期銀開元,可到數千元。另有晚期會昌開元通寶,市價略高,每枚百元左右。因此普通開元收藏家不必大量收藏,存一兩枚觀賞足矣。對於會昌開元鑑別應加以注意。史料記載會昌開元約24種,是各州錢爐於錢背加蓋“昌”字戮,與原文並不一致,且印記蓋得十分隨意,不規整。若發現文字秀麗規範,或背文有“揚”者,定為偽古。儲存錢幣入盒袋均可,錢文朝下或內建,以防磨損。 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鑄,每十文重一兩,又讀作開通元寶,錢背有星、月及其他紋飾,版別複雜。唐代以後仍有冶鑄,但形制與唐有別。唐代還鑄有少量“開元通寶”大錢,屬開爐紀念性質,後代也有偽造。另外,還鑄有極少的金、銀、鉛質開元通寶,十分罕見。 唐代開元通寶的鑄制與流通,在中國錢幣形制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開元通寶簡稱開元錢或通寶錢。開元即“開國奠基”之意;通寶則是“流通寶貨”之內涵。銅錢名曰通寶,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貨幣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錢為寶,則意味著貨幣即財寶觀念的增強和人們對其崇拜程度。 “金屋藏嬌”是指哪個皇帝的故事? “金屋藏嬌”典故的核心人物是兩個:一個是‘想要藏嬌’的漢武帝劉徹,另一個是‘被藏嬌的陳阿嬌’。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是赫赫有名;‘嬌’就是指陳氏,漢武帝劉徹的原配妻子,大漢孝武陳皇后。陳氏的小名叫‘阿嬌’,父親是堂邑侯陳午,堂邑侯府是漢朝開國功勳貴族之家;母親是漢景帝劉啟唯一的同母姐姐館陶長公主劉嫖,是當時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陳阿嬌自幼就深得其外祖母——漢景帝之母竇太后的寵愛。 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有後宮美人王娡生子劉彘(後改名劉徹),排行第十。景帝有十四個兒子,其中寵妃慄姬生子最多且生育了皇長子——劉榮。景帝把無出的薄皇后廢黜後,最初立長子劉榮為太子。館陶長公主打算將女兒陳阿嬌許配太子劉榮,以期日後成為皇后。她使人問慄姬的意思,誰知慄姬惱怒長公主經常向景帝進薦美女分寵,竟然斷然拒絕。館陶長公主震怒,遂與慄姬不睦。一日,館陶長公主抱著劉徹問:“徹兒長大了要討媳婦嗎?”膠東王劉徹說:“要啊。”長公主於是指著左右宮女侍女百多人問劉徹想要哪個,劉徹都說不要。最後長公主指著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問:“那阿嬌好不好呢?”劉徹於是就笑著回答說:“好啊!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會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這就是成語金屋藏嬌的由來。此典故載於漢·班固《漢武故事》。 漢武帝金屋藏嬌的典故出自漢武帝劉徹與其皇后陳阿嬌的故事,景帝離世後梁王奪位,當初劉徹是中宮太子,陳阿嬌的母親長公主扶了劉徹一把,讓他順利的坐上了皇位。他與陳阿嬌青梅竹馬,還是幼年的時候其祖母竇太后問他長大要娶一個什麼樣的媳婦,他言要娶表姐阿嬌為妻併為阿嬌蓋一座金屋子,自此有了金屋藏嬌一戲言。漢武帝坐上皇位之後履行了自己的諾言,他真的為阿嬌備下了一坐金碧輝煌的宮殿,並冊封她為皇后。 他的一生有三個都留下傳奇的女人:陳阿嬌的金屋藏嬌,最後卻被貶長門宮憂鬱而終。衛子夫一步登天,從平陽公主府一名家奴成為國母取代了陳阿嬌的地位,最後也在宮中以三尺白綾自縊身亡。李央央的傾國傾城因為其兄李延年的一首府樂‘北方有佳人’而三千寵愛在一身,卻不料也是紅顏薄命。她是漢武帝最懷念的一個女人,在她有病的時候漢武幾次探望都被她拒絕,至到死後也沒讓漢武見她的病容,在帝王心裡總是她的傾國之色,劉徹有一首秋風賦詩文裡儘裡對她的思念之情。 金屋藏嬌讓後人知道了陳阿嬌,司馬相如的長門賦也讓後人知道了她的悲慘收場。青梅竹馬的情是情何以堪,金屋藏嬌的藏又是為何人所藏;愛了一生痛了一生,藏盡了自己一生的青春風華藏盡了自己一生的快樂與痛苦。金屋裡曾經的郎情妾意嬌怯紅顏,最後卻在長門宮裡燈慘月暗無復盼下憂鬱而終,她死的時候只有二十六歲,二十六歲正是花開最濃的時節,她卻早早的枯萎。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虞。有丈夫卻不知道丈夫在何處,一個人來回在長門宮裡來回緩步踱步以排洩自己心中的愁悵與寂寞,自被貶長門宮後漢武帝再也不曾召見過她,有一次偶爾想起她來,與她約好城南宮相會,本是君無戲言,她一直在等待中,至死都不曾等來相會之人。言我朝來暮來兮,飲食樂而忘人。初為帝王妻時,漢武帝曾對她許諾早上出去處理國事,晚上一定回來陪她,可是現在呢,只聽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啊,怕是早已經忘記了她的存在了。左右悲而垂淚兮,涕流離而從橫;忽寢寐而夢想兮,魄若君之在旁;夜漫漫其若歲兮,懷鬱郁其不可再更;妾人竊自悲兮,究年歲而不敢忘。幾句,讀起來讓人心酸,一個女人自己面對無盡的無日無夜,夢裡還是那個高高在上的君王,那個負心的人,在悲傷中還是念念不忘,她只記得這個男人是自己的愛人,自己的男人,她忘記了他還是一個君王。歷史上說陳阿嬌被貶是因她好妒成性而被貶入長門宮;她只是一個女人,自己的愛不願意被人分享,妒也是罪,罪在她是帝王之妻。她忽略了一個坐在江山龍椅上君主枕邊人不過是深宮裡一種可以隨時被隔置情感,沒有了你還有她,沒有了她還會有別人。可憐她與他青梅竹馬愛恨一場,漢武帝並沒有為她留下隻字片語,不過是在她死後給她冠了一個皇后的浮名而下葬,她已經被廢,這個浮名算是帝王的賞賜,她所愛男人對她的賞賜。人已經死了冠於再高貴的浮名又有何用呢,不如在活著的時候多看兩眼,或許還可以讓她有希望再活幾年。她不如李夫人,漢武帝還為她留下一首思念之詩,後人記著李夫人的傾國傾城之色,記著她的金屋藏嬌,流傳的是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字裡行間卻是她的悲劇。可憐紅顏縱有青梅竹馬之情,縱有藏嬌金屋,卻沒有了藏她的那個人; 滿堂金華又如何能夠遮掩住寂寞春色呢?沙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金屋藏嬌,最終不過是春夢一場
天高皇帝遠”是一句流傳甚廣的民間口語,出自明朝人黃溥編纂的《閒中今古錄摘抄》,原文為“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顯然,這是一次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武力抗爭。那麼,“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指的是誰呢?有學者認為,其中的“皇帝”並非針對某一個皇帝,而是對所有封建昏庸皇帝的泛稱。這種觀點值得商榷。 單純從語法角度上來看,“天高皇帝遠”和“民少相公多”是一組極其工整的對偶句。句中,“天”對“民”、“皇帝”對“相公”,絲毫不亂。其中,“民”是指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窮苦百姓,“相公”是對那些作威作福的官吏的蔑稱,兩個詞語對應的分別是兩類群體;而“天”是對蒼天的專稱,所以按照對偶規則,“皇帝”也應該是專指某一個皇帝,而不是多個皇帝。 黃溥是明朝人,其《閒中今古錄摘抄》是以楊訥的《元代農民戰爭史料》為藍本的。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楊訥,親歷元亡明興的朝代更替,目睹農民起義的反抗怒潮,其作品具有很強的史料價值。據《元代農民戰爭史料》記載:元朝至正八年(1348),浙江台州、溫州百姓樹起“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反抗旗幟,首義反元。從這首《臺溫處樹旗謠》產生的時間來看,“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應該專指元順帝。 元朝統一中國後,將其統治下的人民分為四個等次,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並規定這四等人在做官、科舉、打官司等諸多方面享受不同等次的待遇,導致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逐步加劇。到了元順帝的時候,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將士墮落,賦稅繁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雖然元順帝曾以脫脫為相,以圖重新整理政治,帝國中興,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由來已久,積重難返。 脫脫遭饞退位後,國事日非,元順帝本人卻“怠於政事,荒於遊宴”,一味的沉湎於享樂和女色,紀綱廢弛,官吏貪蠹,財政窘迫,社會動盪不安,人民起義風起雲湧。在元朝處於風雨飄搖之際,元順帝寧可專心致志地學“行房中運氣之術”,也不處理朝政;寧可別出心裁地設計船舶、製造 宮漏,也不關心民計民生。1368年,朱元璋攻破通州後,直逼元大都。看到元朝大勢已去,元順帝索性逃回漠北老家。 在上都喘息期間,朱元璋派使者前去招降,元順帝讓使者給朱元璋帶去了一首詩: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臺。 在這首《答明主》中,元順帝承認元朝氣數已盡,但卻婉轉的表達了自己禪讓的誠意。本來是自己走投無路、倉皇北顧,反倒被他說成皇恩浩蕩、完璧歸趙,從中我們也可以領略到元順帝的麻木不仁和荒唐可笑。 洪武二年六月,元順帝逃奔應昌(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北),次年四月,因“痢疾”死於應昌,廟號“思宗”。朱元璋因其在國破家亡之際,沒有背城一戰,而是選擇了逃竄漠北,是“知順天命,退避而去”,故稱其為“順帝”。曾經橫掃中原、所向披靡的蒙古帝國,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聲討中土崩瓦解,沉寂為短命王朝;而這位名叫脫歡貼睦爾的烏哈圖可汗,則在“天高皇帝遠,不反待如何”的吶喊中狼狽逃竄,淪落為亡國之君。朱元璋把他稱作“順帝”,不能不說是對他的莫大嘲諷。 開元通寶是哪個皇帝的錢? 名稱:開元通寶(《舊唐書·食貨志上》載: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開元錢之文,為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其詞先上後下﹑次左後右讀之。自上及右會迴環讀之,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通元寶錢。" ) 唐代開元通寶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開創了新紀元,在錢幣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從此,中國的幣制正式脫離以重量為名的銖兩體系而發展為通寶幣制,成為唐以後歷朝的鑄幣標準,沿襲近1300年。 除銅質開元通寶外,唐初還鑄造過金、銀質開元通寶。這兩種貴重金屬幣僅限皇家賞賜,供顯貴玩賞,並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極小,尤其是金開元,更彌足珍貴。 圖示開元通寶為銅質,表面有鏽,磨損嚴重。錢外郭寬粗,並且不均勻;內郭極細,圓穿鑄造方正。錢文為隸書“開元通寶”四字直讀。除“元”字頭部模糊,餘三字方正擺放。通字“甬”頭極有特色。“開元通寶”版制較多,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開元輪廓精細,文字精美;中期錢背多鑄有星、月等各種紋飾;晚期的外部較闊,且由於銅料冶煉不精,鑄幣粗糙,以“會昌開元”為代表。又“開元通寶”四字中元字形不同時期形有小異,“元”字第二筆有左挑、右挑、雙挑區分,其中又以後兩者少見。 開元通寶由於出土較多市價較平,普通開元通寶,每枚人民幣1元;中期開元每枚約10元。較昂貴的早期銀開元,可到數千元。另有晚期會昌開元通寶,市價略高,每枚百元左右。因此普通開元收藏家不必大量收藏,存一兩枚觀賞足矣。對於會昌開元鑑別應加以注意。史料記載會昌開元約24種,是各州錢爐於錢背加蓋“昌”字戮,與原文並不一致,且印記蓋得十分隨意,不規整。若發現文字秀麗規範,或背文有“揚”者,定為偽古。儲存錢幣入盒袋均可,錢文朝下或內建,以防磨損。 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鑄,每十文重一兩,又讀作開通元寶,錢背有星、月及其他紋飾,版別複雜。唐代以後仍有冶鑄,但形制與唐有別。唐代還鑄有少量“開元通寶”大錢,屬開爐紀念性質,後代也有偽造。另外,還鑄有極少的金、銀、鉛質開元通寶,十分罕見。 唐代開元通寶的鑄制與流通,在中國錢幣形制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開元通寶簡稱開元錢或通寶錢。開元即“開國奠基”之意;通寶則是“流通寶貨”之內涵。銅錢名曰通寶,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貨幣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錢為寶,則意味著貨幣即財寶觀念的增強和人們對其崇拜程度。 “金屋藏嬌”是指哪個皇帝的故事? “金屋藏嬌”典故的核心人物是兩個:一個是‘想要藏嬌’的漢武帝劉徹,另一個是‘被藏嬌的陳阿嬌’。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是赫赫有名;‘嬌’就是指陳氏,漢武帝劉徹的原配妻子,大漢孝武陳皇后。陳氏的小名叫‘阿嬌’,父親是堂邑侯陳午,堂邑侯府是漢朝開國功勳貴族之家;母親是漢景帝劉啟唯一的同母姐姐館陶長公主劉嫖,是當時朝廷中舉足輕重的人物。陳阿嬌自幼就深得其外祖母——漢景帝之母竇太后的寵愛。 漢武帝的父親漢景帝有後宮美人王娡生子劉彘(後改名劉徹),排行第十。景帝有十四個兒子,其中寵妃慄姬生子最多且生育了皇長子——劉榮。景帝把無出的薄皇后廢黜後,最初立長子劉榮為太子。館陶長公主打算將女兒陳阿嬌許配太子劉榮,以期日後成為皇后。她使人問慄姬的意思,誰知慄姬惱怒長公主經常向景帝進薦美女分寵,竟然斷然拒絕。館陶長公主震怒,遂與慄姬不睦。一日,館陶長公主抱著劉徹問:“徹兒長大了要討媳婦嗎?”膠東王劉徹說:“要啊。”長公主於是指著左右宮女侍女百多人問劉徹想要哪個,劉徹都說不要。最後長公主指著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問:“那阿嬌好不好呢?”劉徹於是就笑著回答說:“好啊!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會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這就是成語金屋藏嬌的由來。此典故載於漢·班固《漢武故事》。 漢武帝金屋藏嬌的典故出自漢武帝劉徹與其皇后陳阿嬌的故事,景帝離世後梁王奪位,當初劉徹是中宮太子,陳阿嬌的母親長公主扶了劉徹一把,讓他順利的坐上了皇位。他與陳阿嬌青梅竹馬,還是幼年的時候其祖母竇太后問他長大要娶一個什麼樣的媳婦,他言要娶表姐阿嬌為妻併為阿嬌蓋一座金屋子,自此有了金屋藏嬌一戲言。漢武帝坐上皇位之後履行了自己的諾言,他真的為阿嬌備下了一坐金碧輝煌的宮殿,並冊封她為皇后。 他的一生有三個都留下傳奇的女人:陳阿嬌的金屋藏嬌,最後卻被貶長門宮憂鬱而終。衛子夫一步登天,從平陽公主府一名家奴成為國母取代了陳阿嬌的地位,最後也在宮中以三尺白綾自縊身亡。李央央的傾國傾城因為其兄李延年的一首府樂‘北方有佳人’而三千寵愛在一身,卻不料也是紅顏薄命。她是漢武帝最懷念的一個女人,在她有病的時候漢武幾次探望都被她拒絕,至到死後也沒讓漢武見她的病容,在帝王心裡總是她的傾國之色,劉徹有一首秋風賦詩文裡儘裡對她的思念之情。 金屋藏嬌讓後人知道了陳阿嬌,司馬相如的長門賦也讓後人知道了她的悲慘收場。青梅竹馬的情是情何以堪,金屋藏嬌的藏又是為何人所藏;愛了一生痛了一生,藏盡了自己一生的青春風華藏盡了自己一生的快樂與痛苦。金屋裡曾經的郎情妾意嬌怯紅顏,最後卻在長門宮裡燈慘月暗無復盼下憂鬱而終,她死的時候只有二十六歲,二十六歲正是花開最濃的時節,她卻早早的枯萎。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虞。有丈夫卻不知道丈夫在何處,一個人來回在長門宮裡來回緩步踱步以排洩自己心中的愁悵與寂寞,自被貶長門宮後漢武帝再也不曾召見過她,有一次偶爾想起她來,與她約好城南宮相會,本是君無戲言,她一直在等待中,至死都不曾等來相會之人。言我朝來暮來兮,飲食樂而忘人。初為帝王妻時,漢武帝曾對她許諾早上出去處理國事,晚上一定回來陪她,可是現在呢,只聽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啊,怕是早已經忘記了她的存在了。左右悲而垂淚兮,涕流離而從橫;忽寢寐而夢想兮,魄若君之在旁;夜漫漫其若歲兮,懷鬱郁其不可再更;妾人竊自悲兮,究年歲而不敢忘。幾句,讀起來讓人心酸,一個女人自己面對無盡的無日無夜,夢裡還是那個高高在上的君王,那個負心的人,在悲傷中還是念念不忘,她只記得這個男人是自己的愛人,自己的男人,她忘記了他還是一個君王。歷史上說陳阿嬌被貶是因她好妒成性而被貶入長門宮;她只是一個女人,自己的愛不願意被人分享,妒也是罪,罪在她是帝王之妻。她忽略了一個坐在江山龍椅上君主枕邊人不過是深宮裡一種可以隨時被隔置情感,沒有了你還有她,沒有了她還會有別人。可憐她與他青梅竹馬愛恨一場,漢武帝並沒有為她留下隻字片語,不過是在她死後給她冠了一個皇后的浮名而下葬,她已經被廢,這個浮名算是帝王的賞賜,她所愛男人對她的賞賜。人已經死了冠於再高貴的浮名又有何用呢,不如在活著的時候多看兩眼,或許還可以讓她有希望再活幾年。她不如李夫人,漢武帝還為她留下一首思念之詩,後人記著李夫人的傾國傾城之色,記著她的金屋藏嬌,流傳的是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字裡行間卻是她的悲劇。可憐紅顏縱有青梅竹馬之情,縱有藏嬌金屋,卻沒有了藏她的那個人; 滿堂金華又如何能夠遮掩住寂寞春色呢?沙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金屋藏嬌,最終不過是春夢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