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藝朗國畫
-
2 # 一方書畫苑
“大風堂”的來源
“大風堂”的來源追溯到1932年張大千在一次壽宴後與賓客的談話內容。張大千和他二哥張善子從小學習繪畫時非常崇拜明末清初畫家的張風,他們的母親也酷愛張風畫技,母親說:“他姓張,你們倆也姓張,五百年前都是一家人。”
張大風何許人也,明末清初畫家,本名叫張風,字大風,南京人,擅長山水畫、花卉畫及人物畫,其作品《諸葛武侯出師圖》深受張氏兄弟推崇。
後來張大千和張善子商議,決定將畫室命名“大風堂”,一是為了表示對張大風先生的敬意,二是以此激勵自己不斷進步。於是張善子、張大千開堂授藝,徒弟們皆被稱為“大風堂門人”,即使兩人日後分開獨自收徒,“大風堂”稱號依然不變,大風堂畫派於是形成。
張大千雕像
大風堂畫派大風堂畫派的發展離不開張大千先生刻苦努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大風堂畫派是一個延續、開放、包容性極強的中國畫畫派,不管是山水、花鳥、人物畫種,還是工筆、寫意、潑墨潑彩等畫法,大風堂畫派的畫風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是一支生生不息、代代傳承的中國畫畫派。
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
20世紀40年代,張大千獨自前往敦煌莫高窟寫生,欣賞敦煌壁畫所傳承的中華歷史文化。張大千先生在敦煌一呆就是三年,日復一日,風雨無阻,臨摹了將近300幅壁畫,成為中國臨摹敦煌壁畫的第一人。
張大千寫生
張大千遊歷世界
20世紀50年代起,張大千先生不畏艱辛,開始了遊歷世界。
1950年在新德里舉辦畫展,考察臨摹阿堅塔壁畫。旅居大吉嶺年餘,詩畫創作頗豐。
1952年前往阿根廷首都近郊曼多灑作畫,1954年遷居巴西聖保羅市。
1956年前往日本東京和法國巴黎,並與畢加索會晤,在法國尼斯港的“加尼福里尼”別墅。觀畫談藝,互贈作品。
1957年患目疾,回八德園靜養,服藥療疾之餘,張大千先生克服困難,仍揮筆題詩作畫。
1962年再次前赴東京,下榻偕樂園,作丈二匹巨幅《瑞士風景》。
晚年時期的張大千先生主要活動於美國,廣傳技藝,弘揚中華文化,傳承國畫精髓。
大風堂門人
無論張大千先生身在何方,大風堂也是張大千生活、情感、藝術的寓所。
張善子、張大千先生正式收入大風堂門人有幾十位,其中有不少成了畫壇泰斗級的人物,弟子們都自稱大風堂門人,所以漸漸形成大風堂畫派。
大風堂門人主要成員:何海霞、謝稚柳、龍國屏、王永年、王康樂、蕭建初、張心瑞、田世光、慕凌飛、胡若思、胡爽庵、劉力上、俞致貞、婁次郊、黃獨峰、趙蘊玉、孫家勤、梁樹年、喻繼高、嚴盛媛、曹大鐵、張正雍、胡立、劉君禮、陳從周、宋美玲、羅新之、丁翰源、謝伯子、糜耕雲等。
張大千畫像
欣賞張大千的畫張大千先生的畫充滿文化底蘊
張大千先生擅長臨仿石濤和八大山人的作品,而且惟妙惟肖,幾近亂真,又向石窟藝術和民間藝術學習,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臨摹了歷代壁畫,成就輝煌。欣賞張大千的畫,不能單從表面,要深入內心,尤其是文化歷史方面,要賦予文化精髓,因為張大千先生的畫充滿了文化底蘊。
“傳承”是張大千先生對畫的期望
張大千先生透過學習古人,不斷繼承傳統文化,同時不斷創新,而後在此基礎上發展了潑墨,創造了潑彩、潑彩墨藝術,同時對國畫宣紙進行升級。
然而思想的先行者往往是孤獨的,在他五言絕句《荷塘》有“先生歸去後,誰坐此船來”之句,似乎暗示著後來者繼續他的道路,張大千先生期望著後人對其進行“傳承”。
胸有成竹,欣賞畫也是一種哲學
張大千先生見聞廣博,平生廣遊海內外名山大川,無論是遼闊的中原、秀麗的江南,還是荒莽的塞外、迷濛的關外,無不留下他的足跡。他不斷從實際觀察思考,領悟人生。他認為書本是理論,實踐也是真理,兩者相輔而行,方能胸有成竹。名山大川,熟於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要經歷的多才有所獲。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獸都是一樣的。
欣賞張大千先生的畫我們明白,畫中的名山巨川、世事萬物,都蘊含著一種哲學,一種以明白物理,體會物情,瞭解物態的哲學精神。
張大千作品《金箋山水》張大千作品《金箋峨嵋記青山中花》
張大千作品《長江江靜瀨船秋水釣魚》
-
3 # 南楓希
大風堂畫派是指由張善子、張大千的入室弟子及其傳承人共同構築、並以大風堂畫齋命名的繪畫群體。
他們的畫風都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是一支生生不息、代代傳承的中國畫畫派。許多出入大風堂的藝術界朋友也是成就突出的畫家。大風堂畫派中的藝術家有的又是另外畫派的創始人之一。
張大千的畫風有三變,四十以前是以古為師,四十至六十之間以自然為師,六十以後以心為師。其繪畫始終能以其獨特的面貌出現,集包容性、創新性和中國古典美學特質於一體,廣徵博引,開創出獨樹一幟的藝術樣式。
他的畫風豪邁,筆勢縱橫,畫面乾淨利索,沒有填補、修改的痕跡。每筆之間氣韻貫通,具有生髮性。並可以看出他在繪畫的過程中,沒有絲毫的遲疑思考,速度很快。但快而不亂,快而有序,快而有章法。顯示出他在繪畫之前已成竹在心,因而能夠隨心所欲地瀟灑運筆。
張大千特別注重色彩的使用,他追求美觀悅目效果,在1943以前喜用淡色描繪,顯得明潔秀麗。1943年自敦煌回來之後,由於受到藏族畫工和壁畫設色的影響,著色多用原色,較少用中間色,而且搭配和諧,既富麗堂皇,又有清明素淨的韻味。
回覆列表
大風堂是張大千和張善子共用的堂號,張善子崇拜劉邦,喜歡劉邦的《大風歌》,張大千鍾愛明末清初畫家張大風,因此張二人商定畫室為“大風”。“大風堂”定於1925年左右,後二人分開授徒也始終用“大風堂”,張善子1940年去世,名氣沒有張大千大,所以後來者以為“大風堂”是張大千一人所辦。 張大千是二十世紀傳奇畫家,詩書畫無所不精,繪畫工寫兼備,潑彩潑墨結合,開創新的繪畫風格。張大千全能型畫家,“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富麗”兼具文人畫,宮廷畫,民間藝術於一身。於中國畫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寫意,無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剛柔相濟,獨具風采。以上三點是張大千“大風堂”真實含義,再去欣賞張大千繪畫就有欣賞原則和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