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君人南面
-
2 # n是名n
叔本華所講的意志,就是“自主意願”,也可以用“選擇”來表述,拉到佛家的說法裡就是叫“願”,而儒家一般用“志”來表達,意思相近,略有不同。
叔本華的世界裡,意志可以決定智慧,不就是所謂的“心使氣”,或者“境隨心轉”麼?這種狀態下就可以“任運自然”了。
我們沒辦法體會這些,是因為我們的生活狀態不一樣,我們暫時做不到“自主”。獲得自主的流程可以倒著寫一遍:
“自主意願”需要我們找到“自主狀態”可能發起,而“自主狀態”要在心靈足夠純淨的狀態下才能找到,而“心靈純淨”要在有足夠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再把生活中沾染的弊病都去除乾淨,包括所謂的“去分別心”,而“去除弊病”就需要能夠“返躬己身”,所以“返躬己身”才是剛剛入門,這一路再順回來,要:
“返躬己身”以便“去除積病”,使得“心靈純淨”,取得“自主狀態”,才能發出“自主意願”。
而這樣的“自主意願”,就可以駕馭自己的“智慧”。這裡的“智慧”可以切成兩部分看,內層的智慧屬於原則性的態度,它和“自主意願”密不可分;外層的智慧屬於技巧性的方法,它可以產生應對“表象世界”的具體行為。
在這裡就可以解釋“自主”和“自由”的不同取向了:
“自主”,對抗的是內在的干擾;
“自由”,對抗的是外在的束縛;
能夠自主,卻沒有自由的時候,我們啥也幹不成;有了自由,卻無力自主的時候,我們就會亂來了。所以在整個“人類解放”上,自主和自由是不能偏廢的。
叔本華在一片“自由”之聲中提出“自主”,相當獨到,對於整個西方社會的健康發展,有著深遠的正面影響。
從個人修養上講他,對於自我的要求,要先力求自主,再儘量爭取自由;對於他人的包容,卻要先儘量度讓,給予對方足夠自由的空間,以便培養其自主能力。
而在社會層面上,互為他人,因此,作為一個族群,就要先為大家爭得自由,再在守衛自由的基礎上,培育和鍛鍊自主。
而由此可見,我們現在都走反了,社會在斷除自由的狀態下,要等全民自主,再去爭取自由,鹽鹼地裡長不出穀子,這是行不通的。
-
3 # 劉俊
意志符合現實,就只能是與生活相關的東西。生活的意志除受現實的社會條件制約外,還有一種理想型意志。無遠大理想的意志,在個人頭腦的表象中呈現出來的只是他生活的圖象,而有遠大理想,他的頭腦中的意志決不只是個人的生活,而是關於人類的生活圖象。這些生活圖象是可以實現的,而且決不借助於人以外的什麼意志和想象的助力。
回覆列表
這個篇幅很大,大家都知道他是個生命哲學的話題,他自己也並未找到答案,智慧問宗教了,說短經文把,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說的表相即虛妄。意志即分別心,執念,終歸人相,若佛有相即非阿彌頭佛,若佛無相即非無量壽佛。佛什麼就是還原到虛空無物之心秉持自性。禪宗的理解,不一定正確。
如果用唯物的思維,是跳不出雞生蛋蛋生雞的圈圈,物不能以物為物,物必始與無,這是佛法的玄妙。
這位偉大的哲人不知道,找到生命的真諦沒有,就生命的意義而言佛學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