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橙子渣渣

    1)、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性人物。他的“意志自由”思想的分析,就是由批判和繼承兩條線索來說明的。一是側重於他對德國古典哲學中絕對理性的批評,在批判中發展出意志自由;一是側重於他對德國古典哲學的繼承,特別是對康德實踐理性中意志自由的繼承,所謂“自在之物即意志”。

    2)、 叔本華是唯意志論哲學的創始人,他拋棄了德國古典哲學的思辯傳統,力圖從非理性方面來尋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論。人生就是一種痛苦,一個人所感受的痛苦與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強,人就越痛苦。要擺脫痛苦的途徑只有一條,就是拋棄欲求,否定生存意志。他認為一個人可以透過藝術創造和欣賞來暫時解脫痛苦,但最根本的解脫辦法是,進入佛教的空、無的境界。3)、當古希臘哲學家開始談論自由時,並沒有將它作為意志的一種特性。他們有的只是單純的“自由”或“意志”觀念,或對這些觀念的一些簡單認識,而沒有深入下去對觀念本身作理論上的探討。 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性人物。立足於叔本華哲學的核心概念“意志自由”,梳理它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的地位,發掘它的內在邏輯和理路,併力圖考察叔本華哲學中意志、表象和理念之間的關係,化解叔本華哲學中的各種矛盾

    在本體論上肯定意志,這是肯定意志作為“自在之物”,但在價值上由於意志的盲目性、恆久性和悲劇性使得叔本華從對意志的肯定走向了對意志的否定。悲劇哲學始成。本人哲學系

    叔本華哲學是比較悲觀的。他最有名的著作便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存在》。在這本書裡,他闡述了他對於世界以及人對世界的認識的一系列看法。一句話,他的世界建立在意志上,世界只是一個由人的意志構建起來的表象。 書本華還有一本小冊子,名字我記不清了。你可以在網上查查。大概是人的苦難與悲觀論集。在那本書裡,他詳細闡明瞭他對人生一些事物的看法,如、女人、命運、世界、自我等。他最有名的,排斥女人的文章就出自那裡。

  • 2 # Kant孟

    要了解叔本華哲學還要從他的另類性格和他怎樣同當時不可一世的德國古典哲學“鬥法”講起。叔本華剛出道時和黑格爾同時在柏林大學任教,因看不慣黑格爾那一套“古板的、沽名釣譽的辯說”,決心以自己的“生命意志”哲學另開個場子,可是沒想到當時黑格爾的名氣正旺,這個場子不但沒開好,反而給自己砸了場子。為此他感慨地向天發問:“究竟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還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其實,這種情況就好比帕瓦羅蒂正在開演唱會,突然有人在外面拉來個馬戲團。誰能說歌劇好,馬戲不好?可當時就算是有人喜歡看叔本華的“馬戲”,但礙於面子,也不能給黑格爾砸場子。後人評說叔本華自不量力,我倒是覺得這正體現了叔本華的天真可愛。也許是宿命,最終黑格爾的場子還真的讓人給砸了。巧合的是,砸這個場子的不是別人,正是叔本華這個老母雞下的那個蛋,就是尼采。尼采砸黑格爾古典哲學的場子就是一句話:“上帝死了!”。這一錘子才真的砸到了黑格爾哲學痛處。不僅如此,尼采這隻雞還要生蛋,這些蛋孵出來的“雞”有風靡世界的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有天才邏輯分析大師維特根斯坦等等,他們後來居上,繼續拿著叔本華和尼采的錘子把古典哲學往死裡砸。

    人們不僅要問:叔本華當年要砸古典哲學的場子一定有些真傢伙吧?是的!叔本華的著作很多,代表作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僅憑這篇著作,他就能一腳把傳統哲學的本體論踢開。在這裡他向世人宣佈這個世界的本體不是上帝而是“意志”。這個詞很抽象,我們換個詞就容易懂了,這就是“念”。有人會問:這不是佛家的概念嗎?對,這正是佛家的“念”。叔本華正是從佛教受得啟發才發現了世界一切起於“念”(意志)。我們仔細想想世界的一切,什麼陰陽、正負離子對撞、宇宙大爆炸都從何處開始?就是意志!意志就要對撞,對撞中產生萬物,而且最後總是強者生存下來。這個思想後來在尼采那裡直接發展成“權力意志”,說得太露骨,讓一些人接受不了。古典哲學那種老生常談的“理性”在這種赤裸裸的“本性”哲學面前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

    叔本華的文風和古典哲學相比也是一反常態,他不是古典的艱深晦澀,而是通熟易懂,讀起來有一種享受感。另外,他和尼采有一個共同特點:盛產“名言名句”,有些句子讀了後會讓人覺得一語驚醒夢中人。

  • 3 # 填格

    叔本華作為歷史理性的懷疑者、悲觀主義的哲學家生錯了時代。因與其同時代哲學家-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斯與恩格斯等相比,註定了孤獨與無聞,且知音難覓。雖然他對弗洛伊徳、尼采、維特根斯坦的影響毋庸置疑,但名氣還是在有名望的同事黑格爾、康徳之後,同在馬克思和尼釆的陰影中。

    亞瑟.叔本華出生一個港口城鎮格坦斯克,也就是今天的波蘭,其父海因裡希.費洛里斯.叔本華是位富商。亞瑟少年時被父親送到溫布林登的寄宿學校,17歲進入了漢堡商業學校。在不久後,其父親因商業失敗跳河自盡。年輕的叔本華被打倒了,憂鬱的思想無疑是來源如此。

    羅素的評價應該是到位的。羅素說:叔本華是為了弄明白「意志」的普遍現象,即maharakya或印度教智慧的一部分。叔本華是能夠平等涉獵東西方著作的極少數歐洲哲學家之一。他的圖書館中藏有超過130條名目東方哲學,包括他所稱的「我的生命的安慰者」的神聖印度文獻。叔本特的哲學思想參考了佛教的觀點:痛苦(而不是幸福)才是常態。從佛教思想中他得出的結論:虛無。虛無正是人所能蕕得的最好的東西,它就是Nirvana(涅槃)的字面意義~

  • 4 # 我是一個小書蟲

    叔本華的哲學特點就是:悲觀!

    生命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就會痛苦,滿足了就會無聊。人生,就像是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叔本華。

    叔本華的代表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開門見山第一句:“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華的意思是,所有的現實存在首先是以純粹的人表象出來的方式存在。

    事物本身並沒有時間性,空間性,因果性,這些都是人們看待事物時的眼光所自有的。人“不認識太陽”,人只是有一雙能看見太陽的眼睛,也就是說,所有的東西只是某種表象。實際上,這也繼承了康德的思想。

    整個現實的世界是被知性規定為現實的,舍此無物存在。……整個的物件世界是並且一直是表象,從而完全地,也永遠地被主體所決定。—叔本華。

    在事物表象後面,肯定還存在什麼東西,康德稱之為“物自體”,也就是事物本來的樣子。康德認為人無法確定認識“物自體”(可以理解為X),叔本華認為這個“物自體”就是“意志”。

    這裡的“意志”不是我們生活中所說的“人要有堅強意志”裡的“意志”。叔本華的“意志”是指推動現象界發展的原動力,他的意志概念將整個自然系統描繪為所有事物中的驅動力的作用下不斷運動的狀態,所有的事物就是像“受其內部的發條驅動的玩偶”。

    人的各種行為的背後,有著一股意志的力量在趨勢行為本身,,正是這種力量驅使人們採取這樣的行為,“必然性”和“決定性”無處不在!每個人身上都有“被強迫狀態”的印記。

    意志表現為盲目的衝動和不了遏制的慾望,意志的本質是求生存。人餓了會尋找食物。比如戀愛,結婚生子等行為的背後就是“生殖意志”。

    我的哲學可以一言以蔽之:世界即意志的自我認識!—叔本華。

    從以上所述,我們瞭解了叔本華哲學思想的主要觀點“表象”和“意志”。這也是叔本華悲觀主義哲學的基礎。

    意志在所有自然物中的全能對人類來說有著悲觀的意味。理智只能在短時間裡維持其活動,它的力量會衰弱,歸根到底,它只是身體的一種功能,相反意志則持續不間斷地延續並支撐著生命。

    每個人身上都帶有“被強迫狀態的印記”!

    人的生命因此決不是用來享受的天賜禮物,而是一個任務,一個要完成的苦役。—叔本華。

    相對於西方哲學被理性思維所主導,叔本華的思想充滿了“非理性主義”,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和佛教思想有著相似之處,都有著對“道”(生命體悟)的闡述。

    釋迦牟尼認為,人遇到事情通常就會產生慾念,而慾念總會造成不滿。人心永遠不滿,人心永遠不安。一切的苦難都是出自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

    (佛)我們一點也不是真正的自我。“自我”感產生自一個短暫的顆粒集合,凝聚,作為系統進入世界,成為受控的—“我存在”……然後在死亡時瓦解,浩渺的宇宙時間中閃光的一瞬。那一宇宙瞬間的特點是一個簡單的破碎的現實:受苦!—《像哲學家一樣思考》。

    叔本華認為,世界所有的痛苦都是原始意志的表象,其本身並非實際的東西,只有原始意志才是唯一真正實際的東西。我們否定意志,捨去慾望,放棄一切,心境就會如同湖面一樣平靜。

    叔本華和佛教給人類痛苦開的“處方”非常相似,那就是“放棄”,也就是“無慾則無苦”。

    金庸武俠小說《飛狐外傳》中的佛偈來給這個回答結尾!

    一切恩愛會,無常難得久。生世多畏懼,命危於晨露。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醫“氣血同源”的理論依據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