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偶開天眼覰紅塵

    精、氣、血三者,在生理上密切相關,病理上則相互影響。

    精與氣血關係的失調

    精、氣、血在病理上常見相互影響、同病的病機變化。

    1.精氣兩虛 由於精可化氣、氣聚為精,精氣並虛或精傷及氣、氣傷及精,都可見精氣兩虛的證候。腎藏精,元氣藏於腎,故本病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腎的精氣虧虛。腎之精氣虧虛,以生長、發育遲緩,生殖功能障礙以及早衰等為臨床特徵。

    2.精血不足 腎藏精,肝藏血。腎與肝,精血同源,故肝腎精血不足較為常見。多種疾病傷及肝腎,或肝病及腎、腎病及肝皆可形成肝腎精血不足的病機,見面色無華、眩暈、耳鳴、神疲健忘、毛髮脫落稀疏、腰膝痠軟;男子精少、不育;女子月經愆期、經少,不孕等。

    3.氣滯精瘀和血瘀精阻 氣機失調、疏洩失司及瘀血內阻,皆可致精道瘀阻而形成氣滯精瘀或血瘀精阻的病機變化,而且二者可互為因果,同時並存。臨床所見,除有一般精瘀症狀外,前者以情志因素為多,陰部脹痛重墜明顯;後者可見血精、陰部小核硬節等淤血表現。

    氣與血關係失調

    氣屬於陽,血屬於陰,兩者之間的關係,猶如陰陽相髓、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氣對於血,具有推動,溫煦、化生、統攝的作用;血對於氣,則具有襦養和運載等作用。故氣的虛衰和升降出入異常,必然影響及血。如:氣虛則血無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虛少;氣虛則推動、溫煦血液的功能減弱,血必因之而凝滯;氣虛而統攝功能減弱,則血必因之外逸而出血;氣滯則血必園之而瘀阻;氣機逆亂,血必隨氣上逆或下陷,甚則上為吐衄,下為便血、崩漏。同樣,在血的虛衰和血的執行失常時,也必然影響及氣。如:血虛,則氣亦隨之而衰少;血瘀,則氣亦隨之而鬱滯;血脫,則氣無所依而隨血脫逸,臨床上氣血相互為用的功能失調,主要有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和氣血不榮經脈等幾方面。

    1.氣滯血瘀 常同時存在。由於氣的執行不暢,導致血運的障礙,而形成氣滯血瘀,也可由於閃挫外傷等因素,而致氣滯和血瘀同時形成。在一般情況下,肝主疏洩而藏血,肝的疏洩在氣機調暢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因而氣滯血瘀多與肝的生理功能異常密切相關。其次,由於心主血脈而行血,故在心的生理功能失調時,則多先發生血瘀而後導致氣滯。氣滯血瘀,在臨床上多見脹滿疼痛、瘀斑及積聚癥瘕等痛症。

    2.氣不攝血 是指由於氣虛不足,統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血不循經,嗌出脈外,而導致各種出血的病理狀態。由於脾主統血,所以氣不攝血的病變,主要表現為中氣不足,氣不攝血的咯血、吐血、紫斑、便血、尿血、崩疆等症,同時兼見面色不華、疲乏倦怠、脈虛無力、舌淡等氣盤的表現。因脾主四肢肌肉,脾氣主升,所以脾不統血的病機,易見肌衄及便血、尿血、崩漏等病證。

    氣攝血的功能,雖以脾之統血功能為主,但亦與其他臟腑之氣的盛衰有關,如肺氣、肝氣、腎氣以及胃氣虧虛,也可減弱氣之統攝功能而發生出血。

    3.氣隨血脫 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也隨著血液的流失而散脫,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或氣血並脫的病理狀態。常由外傷失血,或婦女崩中、產後大出血等因素所致。血為氣之載體,血脫,則氣失去依附,故氣亦隨之散脫而亡失。

    4.氣血兩虛 即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多因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血的生化無源而日漸衰少,從而形成氣血兩虛。在臨床上,可同時見到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疲乏無力、形體瘦怯,心悸失眠、肌膚乾燥、肢體麻木等氣血不足之症。

    5.氣虛血瘀 是指因氣對血的推動無力而致血行不暢,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狀態。氣虛血瘀,較多見於心氣不足、運血無力而致的驚悸怔忡、喘促、水腫及氣虛血滯的肢體癱瘓、瘻廢。另外,老年人多血瘀,且多氣虛,故氣虛血瘀病機在老年病中具有重要意義。氣虛和氣滯可與血瘀並存,三者相互影響。

  • 2 # 致數極而道不虛

    氣血同源。最有說服的。就是中醫常說的,脾胃為氣血之海。人從出生,就得接受飲食五穀的生養。所謂的宗氣衛氣營氣血液都由此化生而出。同時氣血也是相互協調的運作。又以氣為統帥。類似於人類夫妻的搭配。

  • 3 # 養生滋補小課堂

    氣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氣的運動變化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體現。人身之氣有多種,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以及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總的來說氣有賴於攝入於胃的飲食物經脾和胃的消化吸收所生成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血是運行於脈管中沿一定方向迴圈流動的紅色液體,由營氣和津液所組成,來源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而化生。氣無形而血有質,血之於氣,來源相同。化生相同,異名同類,共居脈中(指營氣),互相資生,相互轉化,相互制約,血中有氣,氣中有血,氣血相依,迴圈不息。“氣血同源”即源於此意。

  • 4 # 笑對人生91827

    中醫氣血同源的依據

    之所以有氣血同源的理論,是因為先天氣血受之於母體,後天氣血來源於飲食。經曰:水谷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輸於肺,肺調百脈,下輸膀胱,藏精於腎。又說:氣為血之統帥,血為氣之所依。氣行血隨,氣滯血鬱,氣絕血凝,血脫氣絕。而氣血又是陰陽的象徵,五臟六腑各有氣血陰陽,故有過汗亡陽,過下氣陷之說,汗下之物,目能視者即水液之物,如果氣血不是同源,那又何來虛脫的症狀? 所看見的無非是汗水,血液,糟粕之物,又與氣何關呢? 我治咳血,胃出血,女人血崩等病症時,大多隻用獨參湯補氣,而湯藥入口血即停止。女人月經期間,如果服用獨參湯則經血即收,服當歸熟地等其他補血藥則經血增多等等。多方面證實了氣血同源,氣為血之統帥的理論。

  • 5 # 純鈞LHGR

    《素問·調經論》上說, “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屬陽,無形主動,主溫煦;血屬陰,有形主靜,主濡養。

    氣與血,都主要源於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在生理上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相互資生,共同維繫並促進著生命活動。所以《難經本義》裡說:“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與血不可須臾相離,乃陰陽互根,自然之理也。”這也就是“氣血同源”。

    因此,最早的“氣血同源”的理論出自《黃帝內經》。

    血行脈中,內流臟腑,外至肌膚,無處不到。血能載氣,又稱“血能藏氣”、“血能寓氣”。氣屬陽,主動;血屬陰,主靜。由於氣的活力很強,執行疾速,極易行而不止,散而不聚,所以必須依附於有形之血,才能正常的流通。所以,這又稱為“血為氣之室”。

    氣能攝血,是指氣具有統攝血液在脈管中執行,防止其逸出脈外的功能。為什麼呢?因為脾氣統血,這是氣的固攝作用的具體體現。脾氣充足,發揮統攝作用使血行脈中而不致逸出脈外,從而保證了血液的正常執行及其濡養功能的發揮。這就是“氣為血之帥”。

    為了實現各自的生理功能,故而從氣血誕生之始,它們就不曾分開,即《醫林改錯》中的“氣血合脈”之說。氣者衛也,血者榮也。但不論榮、衛,總為一脈,而這一脈,則依賴於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才能存在,水谷精微,即是氣血共同的本源。

    所以,這就是“氣血同源”的來歷。

  • 6 # 延壽生態農業

    你好,中醫認為氣與血都根源於腎中精氣,滋生於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肺吸入的清氣。要講明白什麼是“氣血同源”,首先要將氣和血分開來講。

    一、關於氣

    氣是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的基本物質,氣的運動變化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體現。人身之氣有多種,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以及臟腑之氣、經絡之氣等,總的來說氣有賴於攝入於胃的飲食物經脾和胃的消化吸收所生成的水谷精微所化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葉倩文在歌壇、影壇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