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裝備空間

    瑞典軍事軍事工業水平在歐洲是繼法、英、德、意之後較為完整和先進的,其著名跨國公司數量和基本覆蓋陸海空三軍的軍工產品,相較於其900多萬的人口來說,也算是“小國強兵”或者“小國家,大工業”的典範。下面我們就來講解以下瑞典的軍事工業情況:

    提到瑞典的軍事工業,我們就不得不說一下大名鼎鼎的瑞典薩博防務集團(SAAB),這年成立已經超過80年的公司,常年位居世界百強軍工前四十位,足以說明其實力。薩博集團的前身是成立於1937年的瑞典飛機有限公司,後來重組為專注商用汽車領域的斯堪尼亞公司和專注于軍工及航空業務的薩博防務集團。薩博防務集團的軍工產品年營收額接近30億美元,產品涵蓋地面武器、航空航天、海軍艦艇、導彈及彈藥等,全球員工僱員約1.5萬人。

    薩博集團創始之初,就是以飛機制造為基礎,雖然當時的瑞典軍機研製水平與英、法、德等歐洲大國相距甚遠,但是瑞典依然在二戰前夕獨立研製出了B-17俯衝轟炸機,不僅裝備本國空軍還出口到芬蘭、丹麥、奧地利和埃塞爾比亞,為獨立研製軍用飛機打下基礎。二戰期間,瑞典又研製出效能更加優越的B-18轟炸機,總共生產242架,直到戰後還在繼續生產。

    在戰鬥機領域,薩博J-29的研製成功對瑞典噴氣式戰鬥機工業來說具有里程碑市的意義,該機因為短粗的機身被稱為“飛行圓筒”,這不僅是瑞典生產的第一架專用噴氣式戰鬥機,還是瑞典第一款參與實戰的戰鬥機。J-29在1961年隨瑞典皇家空軍參與了聯合國剛果維和行動,執行多次對地打擊和偵查任務,在當時來說算是一款效能不錯的戰鬥機。

    由於J-29“飛行圓筒”為瑞典戰鬥機工業開啟局面,薩博集團後續又研製了J-35“龍”超音速戰鬥機以及J-37“雷”戰鬥機,J-37在1968年設計定型投產,總計生產329架,可以說“雷”式戰機是現代空軍戰鬥機“一機多型”的開山鼻祖,同時J-37的短距起降能力也非常出色。在六七十年代,美蘇等大國還在研製專用空優戰鬥機和對地打擊攻擊機的時候,瑞典受制於國力有限,薩博公司就提出將J-37設計成一款多用途戰機平臺,只需更換部分機載裝置,就可完成爭奪制空權或對地打擊等多工工作。這種戰機設計思想在當時絕對是十分小眾的,但是沒想到今天美國和俄羅斯等大國也走上了一機多型的道路,其中美國F-35戰鬥機就是一機多型思想的終極體現。

    到了近些年,薩博公司出品的JAS-39“鷹獅”戰鬥機更是出色,在國際軍機銷售上也佔有一席之地,不僅裝備瑞典皇家空軍,南非、捷克、匈牙利、泰國等也裝備了該型戰機,JAS-39一舉成為備受小國空軍青睞的產品。該機以16.5噸的最大起飛重量,掛載6噸的各型彈藥,可執行對空/對地/偵查等多項任務,更是將一機多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除了軍用飛機以外,薩博防務集團在導彈研製方面也頗有建樹,例如RBS-15系列遠端亞音速反艦導彈,該導彈出口到芬蘭、德國、泰國、波蘭、克羅埃西亞等6個國家。上世紀七十年代薩博公司出品的RBS-70系列防空導彈,也引領了鐳射駕束制導近程防空導彈的潮流,該導彈可不受箔條彈和熱焰彈等干擾彈的干擾,裝備20多國部隊,也曾實戰擊落過戰機。而AT4反坦克火箭筒則是薩博動力分部的代表作,這種武器自1987年服役以來,已有25國選擇購買,裝備量已超過60萬枚。除了飛機、導彈以外,薩博集團下屬的考庫姆船廠在常規潛艇和艦船方面也有傑出之作,其“哥特蘭”級AIP動力潛艇就裝備過多國海軍,而後繼型號“射手”級也出口到新加坡。

    除了薩博防務集團以外,瑞典愛立信公司、博福斯防衛公司等在世界軍工業界也享有盛名,例如愛立信公司的“愛立眼”預警機雷達系統和各型別軍用電子裝置,博福斯公司的PZH2000 52倍口徑155毫米自行榴彈炮等,都在各自領域代表世界先進水平。

    所以說,瑞典的軍工產業鏈基本完整,具備較強的實力。至於二戰時德國為何不進攻瑞典,是由於瑞典當時是中立國,而且具備較強的軍事實力,這樣以很大的代價攻打中立的瑞典,對當時的德國來說是得不償失的。

  • 2 # 愛國的iPhone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瑞典宣佈自己為“中立國”。但納粹德國為什麼不侵略瑞典呢?因為瑞典沒有德國需要的戰略物資。比如石油,在二戰前的蘇聯高加索就有大規模的油田。還有煤礦,鋼鐵等戰爭“稀缺”資源都是納粹德國急需的戰略物資。

  • 3 # 觀察哨

    二戰時期,德國沒有進攻瑞典,或者說直接攻佔瑞典,其實並非是因為“不敢”。

    雖然瑞典在歷史上曾經是一個軍事強國,尤其是古斯塔夫二世時代,曾經讓整個歐洲都都感到顫抖。

    但是,由於俄羅斯的不斷打擊下,瑞典逐漸衰落。再也不是那個曾經令人生畏的軍事強國。到了二戰時,瑞典已經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淪落為一個普通國家。但是,很奇怪的是,到了二戰時佔領了丹麥和挪威等北歐國家的德國,卻放過了瑞典。這確實讓人覺得奇怪。但是,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首先,瑞典與德國的關係極為密切。德國所需的鐵礦砂,大量是從瑞典進口的。所以,德國沒必要侵略一個對自己不會產生危害,又有極為重要作用的國家。尤其是,如果德國侵略瑞典,引起瑞典憤怒,拒絕出口鐵礦砂或者破壞鐵礦山,那麼德國就得不償失了。

    其次,瑞典的地理位置對於德國來說沒有什麼“戰略意義”。畢竟,挪威也好,丹麥也罷,對於德國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如果被德國佔領,那麼德國海軍透過基爾運河進出北海的通道將會被大通,而且將潛艇或艦隊基地設在挪威之後,前往大西洋實施“破交戰”將會變得極為容易。如果被盟國佔領,那麼德國海軍將會被徹底困在波羅的海,動憚不得。而瑞典去沒有這方面的作用。所以,無論是盟國還是德國,都沒有必要直接攻佔瑞典。

    最後,就是德國並非是不敢打瑞典。而是因為一系列綜合因素決定,德國沒有必要直接對瑞典發起攻擊,這樣不僅浪費兵力和時間,更可能引發不必要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杰倫和小孩唱的一首串燒歌叫什麼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