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捻管自古就有其說法。

    元代的陳繹曾在《翰林要訣·執筆法》中說:

    “捻管。大指與中三指捻管頭書之,側立案左,書長幅釣字。”

    清代書法家陳其元在《庸閒齋筆記·蔣振生書法論》也說:“靈則必由於懸臂,雖蠅頭亦使離;凡半寸捻管,則大小一例也。”

    捻管真正在中國書法界為大家所知,成為中國書法主流技藝之一,是在孫曉雲女士在《書法有法》這本書裡提出來的。

    孫曉雲女士對書法捻管的歷史、起源以及技法進行理論上的探索和闡釋。

    捻管,通俗的講就是為了筆法中為了筆鋒中鋒行筆的需要。

    因此捻管是為了中鋒服務的。

    至於反對的聲音,一直都有,但是具體誰有很明確的進行反對,確實很少。

    其實,捻管理論,確實有不少弊端。應該說,捻管確實有其合理和獨到的一面。對於書法的書寫來說,確實有助於保持中鋒。

    但是將其誇大為中國書法的根本大法,書法之法就有點太過了。

    畢竟捻管太多,轉來轉去,難免有畫字之嫌。

  • 2 # 鵬飛九天2

    元代的陳繹曾在《翰林要訣·執筆法》中說:“捻管。大指與中三指捻管頭書之,側立案左,書長幅釣字。”古人將毛筆書寫總結為六法,其中之一就有捻管。可見捻管古已有之。現代書法界對捻管的運用,是孫曉雲在其書法專著中明確提出的,提出後即有一部分人對此進行了否認,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田某人!但事實上,一些書法家將捻管作為對外不傳秘法一直在書寫時運用,而且我們從其書法影片中會明顯看到明顯的捻筆動作。值得一提的是,田雪松和田英章的關門弟子曾經在書法講座中講過捻管的運筆方法,有些書法高手確實將捻管運用得十分自如,達到了景上添花的效果。當然,捻管的運用前提條件一定是那些執筆時掌中中空、執筆較輕且運用精熟的高手,執筆攥得很死的書者永遠不會使用捻管的!

  • 3 # 不二齋

    捻管又稱轉管、轉筆,意思是在書寫的過程中透過不停的轉動筆桿,來調整筆鋒,從而達到一定的書寫效果。

    這是一種由手指引發的筆法,透過手指帶動筆毫,產生筆法的變化。這種筆法變化,其實就是中側鋒的轉換。

    這種筆法轉換分兩種,中鋒轉向側鋒轉換如“捺”畫

    側鋒向中鋒轉換,如橫畫起筆部分。現代意義上的捻管,是孫曉雲先提出來的。捻管技法其實大部分書家都在或多或少的使用,只是熟練以後這個動作變得非常的微妙,在寫小字的時候根本就用不到這個動作。

    在寫大字的時候有時候會用到捻管和絞鋒,這些都是學習書法的最初級的筆法,在訓練的時候試試就可以了,沒有人在寫字的時候會想著捻管。想著這個是寫不好字的。

  • 4 # 小寶的思考

    首先回答題主問題:捻管自古有之!

    但是我想說的是為什麼要捻管這才是書友們關心的,捻管就是透過用手指轉動筆桿達到調整筆鋒的方法,可以順時針捻,也可以逆時針捻。書友們可以自己去實踐下!

    但現在很多人對於是否捻管存在很大的爭議!

    有人覺得捻管不可取,應該主張轉腕,那麼我想問一下,轉腕與捻管的目的是不是一樣?是不是相對於紙面來說都是轉動筆管?所以說爭這個沒什麼意義,你習慣哪個就用哪個!

    有意義的是你能不能寫好字才是關鍵,不然其他都是扯淡!

    弘揚傳統文化,專注書法教學!

  • 5 # 臨池管窺

    中國書法不僅有養性的作用,還有養生的功效,喜愛的書法的人,大都延年益壽。

    練習書法,除了心境得到陶冶外,其書寫時的身法也很重要,這和練習氣功的身法很相似。

    首先,我們須調勻呼吸,平心靜氣;後雙腳平放,拔背含胸,頭頜微垂,雙肩放鬆。

    書寫時,要以腳力貫腰、以腰力貫背、以背力貫肩、以肩貫臂、以臂貫肘、以肘貫腕、以腕貫指,其力最終貫於指力。

    說到指力,就要談談“捻管”了;

    在還沒有發明椅子以前,古人大都以盤或跪姿來書寫,(這在許多古代記載和壁畫上可以證明),其以右至左的書寫方式也決定了當時的執筆方法大都是“三指執筆法”。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穩的進行書寫,而“三指執筆法”這最古老的執筆方法著重的應該就是“捻管”了。

    有名的就是,王羲之於背後偷捉兒子王獻之筆而不得的例子了,因為其在寫字時正力貫於指,怎麼能“捉”到呢?

    由此“捻管”,的實踐最早可推斷到魏晉時期,至於其方法則各朝各代都有論述,這裡就不引證贅述了。

    “捻管”的目的在於調鋒,使筆鋒盡力於中鋒行筆,毫順則線條立體,鋒正則利於使轉承接,但這些都是和腕、肘、臂等全身部位相互配合的。只能“捻管”或只會“捻管”也不會寫好字的,這道理有過練習書法的朋友大都體會得到。

    需要指出的是:“捻管”只是執筆書寫方法的一個方面,不能以偏蓋面。現在有許多網路書法講座及社會上所謂“大師”“大家”們,不知是無知還是譁眾取寵,總以自己一點微不足道的體會或理論認知,把“小道”或“小節”提升為“大道”或“大法”來鼓吹宏揚。如此最終只能證明自己理論的 匱乏和實踐的蒼白。

  • 6 # 風雅書法

    1所謂的“捻管法”就是在書寫的時候不停的轉動毛筆,以求達到中鋒用筆的效果。我們都知道書法有法,其中筆法裡面最講究的用筆方法就是中鋒用筆,因為它是書法之大法!!!!!

    2據史書記載最早提出“捻管法”的應該是元代的大書法家陳繹曾,他在《翰林要訣,執管法》中有所提到:“”捻管,大指與中三指捻管頭書之“”。其實捻管法是自古就有,不過不是用筆的主流,而沒有被廣泛推送,只不過最近女書法家孫曉雲女士又在提倡捻管法的重要性!

    3其實,我認為捻管法是非常笨重的一種用筆,如果想要達到中鋒運筆,我們可以透過手指和手腕同時書寫,就能達到中鋒。舉個例子講,當年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答題的時候,手指不停的轉動毛筆,書寫幾千字,豈不累死?所以捻管法不是書中大法,不提倡,也不否定!

    4清朝大書法家戈守智曾雲:筆長不過五寸,作草亦不過三寸,而真行彌近,若不問真草,俱欲聚指管端,乃妄論也。可見捻管法是有侷限性的,並不是適用於任何一種字型。我們用筆應該透過手指和腕的同時作用來書寫內容!

  • 7 # 千千千里馬

    我們拿起筆寫字,叫握管。筆桿是圓管狀的,可以在手中用手指轉動,這叫“捻管”。捻,有搓,轉動的意思,所以,捻管,就是轉動筆桿。

    這個動作是為轉折筆鋒時改變用筆方向,補充筆墨不能到位的部分服務的,方法是,用手向內或向外指轉動一下筆管,就很容易把轉角部分寫出來寫出來。所以,寫小字多的古人,經常使用“捻管”這個動作。

    那麼,不轉角的的筆畫能不能“捻管”?當然也可以。所以,捻管也是常用的手法,但是,最主要的還是為了輕鬆寫出轉折部位的稜角效果。

    捻管宋元時代,已經有人提出,現代書法家孫曉雲比較系統提出捻管技法。但是田蘊章批評孫曉雲的捻管技法。提出用腕和臂更加靈活,也能達到調鋒轉折效果。

    其實,他們說的都是一回事。目的是一樣的。區別僅僅是用指還是用腕來完成調鋒而已。

    從實踐來看,無論方法的難易還是操作方法,都沒有什麼差別。

    我們相信,古代也是用捻管調鋒和腕臂調鋒並用的。

    我自己也是兩種方法並用的,感覺難度方法,沒有什麼差別,而效果也是差不多的。所以,大家習慣哪一種方法都行,不必仰此揚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完全不放在心上。形容對事情很不重視的成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