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徵青年經過初檢、體檢、政審,如果合格的人數遠多於徵兵人數(因各地實際情況不同,適齡青年報名參軍的熱情也不一樣,有的地方沒什麼競爭,有的地方卻競爭十分激烈),還會透過才藝展示等環節進行篩選,按照文化程度、身體素質、特長、才藝等專案,進行綜合排名,優中選優,選上的就只等通知發被服入伍了。
佇列訓練記得當年入伍前,我們鄉招兵名額只有10個,合格青年有12人,2人其中同村小夥17歲,接兵幹部告訴他明年再報名參軍,另一個不知道是哪個村的。被服發下來後,隊裡參加過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過來,告訴我怎麼疊被子、打揹包,說在部隊要聽班長的話,安排什麼工作要動作迅速去完成,……還記得是把高中課本打在揹包裡,40多個新兵抬著20多箱廣柑上火車,整節車廂都是當兵的。坐了幾天火車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在北京和長春轉車,到蛟河車站換成部隊接站的軍用大巴車,經過大約一小時的車程,從大巴車上下來,滿眼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進入了一個天寒地凍的山溝裡,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因為接兵幹部說到城市當兵)。
整理內務雖然一晃近30年過去了,接兵已經成為歷史,後來改成送兵了,春季徵兵改成冬季徵兵,然後再改為秋季徵兵。但新兵連的生活內容變化不大,仍然是在三個月裡完成社會青年到合格軍人的轉變,仍然是從學站軍姿、疊被子開始,學會軍人三大基本步伐,接受政治教育、條令法規教育,能夠獨立整理好個人內務衛生,懂得軍人的禮節禮貌,基本掌握軍人戰術動作要領,等等。收起你的叛逆和任性,服從命令,班長可不會象你的父母一樣慣著你,因為班長也和你差不多的年齡,有的甚至比你還年輕。當你有這樣那樣的不滿、不服、不樂意晨,想想或者問問班長當初在新兵連是怎麼過來的,大家都差不多大小,別人能做到,你憑什麼不能?
站軍姿新兵剛入軍營,一般是先學整理內務,把自己的床上床下、內務櫃整理好。在新兵進駐前,新兵班長們會先設定一個內務標準,或者在內務較好的新兵中,挑選一兩個作為內務標準,讓全體新兵照樣整理。床上被子、枕頭、軍帽、外腰帶等如何擺放,床下鞋子、臉盆以及臉盆內的杯子和牙膏牙刷等如何擺放,都是統一的標準。不要問沒有為什麼,也不要講條件,按規定照做就是。不管男兵、女兵,頭髮都得剪成統一的樣式,也不能留指甲。最難的是疊被子,那軟乎乎的棉花,需要先壓實了,再摺疊成“豆腐塊”,有的新兵為了那條總是疊不好的被子,不知道捱過多少次批評,也不知道流過多少委屈的淚水。其實只要用心反覆練習,總會疊好的。
練習軍體拳訓練場上的痛苦跟整理內務相比,有著明顯的區別和深度。以前是冬季徵兵,新兵連訓練不僅需要克服變形的動作,而且還得和嚴寒作鬥爭,特別是在北方當兵。如今改為秋季徵兵,但“秋老虎”的殘酷一點不比嚴寒遜色,新兵們每天的軍裝,是溼了幹,幹了再溼,全身充滿了汗臭味,剛開始的幾天,訓練下來腰痠腿疼。剛剛開始是站軍姿,一站一兩小時,身體挺直不動,班長會檢查你“三挺三收”執行得是否到位,經常偷懶是會受到懲罰的。然後是訓練立正、稍息、跨立、停止間轉法、脫帽、戴帽、整理著裝、坐下、蹲下、起立、敬禮、三大步伐(齊步、正步、跑步)的行進與立定、佇列變換、方向變換等,你把這一系列的動作都能比較標準地完成,你的軍人形象也就出來了。
鍛鍊膽量和平衡能力政治、條令、法規教育,讓很多新兵非常苦惱。本來就不願意讀書學習,才來當兵的,沒想到部隊也必須讀書學習。特別是軍隊條令條例和法規的學習,除了學習考試外,班長、排長、連長會時不時地抽查新兵背記條令的效果,這些知識只能死記硬背,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如果你學得不好,考試成績不達標或抽查答不上來,你的休息時間可能會都消耗在背條令法規上。經常看到新兵業餘時間捧著筆記本背條令,經過日積月累,條令條例會入腦入心,自覺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軍隊條令條例要求自己。這也是軍人日常養成的一部分,是軍人素質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
海軍新兵宿舍新兵連後期,就是學習爬戰術、練習瞄準和打靶。有的新兵天生就是當兵的材料,爬戰術,對動作要領掌握悟性高,身體靈活動作迅速,槍一上手,很快就知道怎麼瞄準、怎麼找靶心,打靶成績自不必說。各單位到新兵連挑兵,就是挑選適合幹自己這一行的。不是說你想當什麼兵,就能當什麼兵,還得看你是不是那塊料,最簡單直觀的方法就是看新兵的訓練情況和考核成績。比如選進了海軍陸戰隊,還得經過更加艱苦的訓練和考核,不合格的會被淘汰,安排到普通連隊,特種兵的本領令人佩服,但他們經歷的艱苦訓練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夜間緊急集合三個月的新兵連結束了,不管你考核成績如何,都會授予列兵軍銜,分配到各個機關、基層單位去,至於都做什麼,得看所在單位怎麼分配,有炊事員、通訊員、保管員、警衛兵等。編者當年是連隊唯一的高中畢業生,結果分到炊事班,幹煮飯、養豬、種菜的活,和農民一樣,不過,兩年後當上班長,緊接著入黨、考上軍校,增加一手烹調的“功夫”,也是不錯的。如上所述,有的單位先挑選,不是你覺得自己適合做什麼工作,而是領導機關根據你的考核成績和表現。
應徵青年經過初檢、體檢、政審,如果合格的人數遠多於徵兵人數(因各地實際情況不同,適齡青年報名參軍的熱情也不一樣,有的地方沒什麼競爭,有的地方卻競爭十分激烈),還會透過才藝展示等環節進行篩選,按照文化程度、身體素質、特長、才藝等專案,進行綜合排名,優中選優,選上的就只等通知發被服入伍了。
佇列訓練記得當年入伍前,我們鄉招兵名額只有10個,合格青年有12人,2人其中同村小夥17歲,接兵幹部告訴他明年再報名參軍,另一個不知道是哪個村的。被服發下來後,隊裡參加過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過來,告訴我怎麼疊被子、打揹包,說在部隊要聽班長的話,安排什麼工作要動作迅速去完成,……還記得是把高中課本打在揹包裡,40多個新兵抬著20多箱廣柑上火車,整節車廂都是當兵的。坐了幾天火車已經不記得了,只記得在北京和長春轉車,到蛟河車站換成部隊接站的軍用大巴車,經過大約一小時的車程,從大巴車上下來,滿眼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進入了一個天寒地凍的山溝裡,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因為接兵幹部說到城市當兵)。
整理內務雖然一晃近30年過去了,接兵已經成為歷史,後來改成送兵了,春季徵兵改成冬季徵兵,然後再改為秋季徵兵。但新兵連的生活內容變化不大,仍然是在三個月裡完成社會青年到合格軍人的轉變,仍然是從學站軍姿、疊被子開始,學會軍人三大基本步伐,接受政治教育、條令法規教育,能夠獨立整理好個人內務衛生,懂得軍人的禮節禮貌,基本掌握軍人戰術動作要領,等等。收起你的叛逆和任性,服從命令,班長可不會象你的父母一樣慣著你,因為班長也和你差不多的年齡,有的甚至比你還年輕。當你有這樣那樣的不滿、不服、不樂意晨,想想或者問問班長當初在新兵連是怎麼過來的,大家都差不多大小,別人能做到,你憑什麼不能?
站軍姿新兵剛入軍營,一般是先學整理內務,把自己的床上床下、內務櫃整理好。在新兵進駐前,新兵班長們會先設定一個內務標準,或者在內務較好的新兵中,挑選一兩個作為內務標準,讓全體新兵照樣整理。床上被子、枕頭、軍帽、外腰帶等如何擺放,床下鞋子、臉盆以及臉盆內的杯子和牙膏牙刷等如何擺放,都是統一的標準。不要問沒有為什麼,也不要講條件,按規定照做就是。不管男兵、女兵,頭髮都得剪成統一的樣式,也不能留指甲。最難的是疊被子,那軟乎乎的棉花,需要先壓實了,再摺疊成“豆腐塊”,有的新兵為了那條總是疊不好的被子,不知道捱過多少次批評,也不知道流過多少委屈的淚水。其實只要用心反覆練習,總會疊好的。
練習軍體拳訓練場上的痛苦跟整理內務相比,有著明顯的區別和深度。以前是冬季徵兵,新兵連訓練不僅需要克服變形的動作,而且還得和嚴寒作鬥爭,特別是在北方當兵。如今改為秋季徵兵,但“秋老虎”的殘酷一點不比嚴寒遜色,新兵們每天的軍裝,是溼了幹,幹了再溼,全身充滿了汗臭味,剛開始的幾天,訓練下來腰痠腿疼。剛剛開始是站軍姿,一站一兩小時,身體挺直不動,班長會檢查你“三挺三收”執行得是否到位,經常偷懶是會受到懲罰的。然後是訓練立正、稍息、跨立、停止間轉法、脫帽、戴帽、整理著裝、坐下、蹲下、起立、敬禮、三大步伐(齊步、正步、跑步)的行進與立定、佇列變換、方向變換等,你把這一系列的動作都能比較標準地完成,你的軍人形象也就出來了。
鍛鍊膽量和平衡能力政治、條令、法規教育,讓很多新兵非常苦惱。本來就不願意讀書學習,才來當兵的,沒想到部隊也必須讀書學習。特別是軍隊條令條例和法規的學習,除了學習考試外,班長、排長、連長會時不時地抽查新兵背記條令的效果,這些知識只能死記硬背,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如果你學得不好,考試成績不達標或抽查答不上來,你的休息時間可能會都消耗在背條令法規上。經常看到新兵業餘時間捧著筆記本背條令,經過日積月累,條令條例會入腦入心,自覺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軍隊條令條例要求自己。這也是軍人日常養成的一部分,是軍人素質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
海軍新兵宿舍新兵連後期,就是學習爬戰術、練習瞄準和打靶。有的新兵天生就是當兵的材料,爬戰術,對動作要領掌握悟性高,身體靈活動作迅速,槍一上手,很快就知道怎麼瞄準、怎麼找靶心,打靶成績自不必說。各單位到新兵連挑兵,就是挑選適合幹自己這一行的。不是說你想當什麼兵,就能當什麼兵,還得看你是不是那塊料,最簡單直觀的方法就是看新兵的訓練情況和考核成績。比如選進了海軍陸戰隊,還得經過更加艱苦的訓練和考核,不合格的會被淘汰,安排到普通連隊,特種兵的本領令人佩服,但他們經歷的艱苦訓練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夜間緊急集合三個月的新兵連結束了,不管你考核成績如何,都會授予列兵軍銜,分配到各個機關、基層單位去,至於都做什麼,得看所在單位怎麼分配,有炊事員、通訊員、保管員、警衛兵等。編者當年是連隊唯一的高中畢業生,結果分到炊事班,幹煮飯、養豬、種菜的活,和農民一樣,不過,兩年後當上班長,緊接著入黨、考上軍校,增加一手烹調的“功夫”,也是不錯的。如上所述,有的單位先挑選,不是你覺得自己適合做什麼工作,而是領導機關根據你的考核成績和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