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4885143955

    古人過年,過年處於農閒,起源於原始社會未期,先民們殺豬宰羊,還有傳統封建習俗,信天,燒香敬神,燒紙敬祖的習慣。與現在相同的有,過年,拜年,吃元宵,貼春聯的習俗。在春節之際,現代人過節,請客,坐酒樓,吃大餐,小孩買新衣,親戚要走動,聯絡感情,相互走動,聊聊家常,給小孩紅包押歲錢,年青人喜歡春節聯歡文藝節目表演,增加過節的的喜氣等。

  • 2 # 明離子

    古代過年,雖然沒有春晚,沒有那麼多超市促銷讓你置辦年貨,但是卻比現在要熱鬧的多。

    首先,說時間,咱們現代人大多數估計臘月二十八還在上班呢吧?看看人家古人,臘月二十三已經是進入春節了,而且一直到正月十五,基本上一天一個講究,那日程排得滿滿的。

    臘月二十三,古代稱為小年,基本上就是為大年做準備,大掃除,祭社神,買年貨,和我們現代人做的差不多,只不過古人更加講究。

    所謂的大掃除,其實打掃房間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對宗祠的祭掃,這便是體現了中國百善孝為先的傳統。

    而年貨,那可不像現在我們除了吃吃吃,就是新衣服了,那東西可就豐富了,別忘了,大年每天的專案都不一樣,必須都要做好準備。

    古人們要買春聯、桃符、門神、年畫、綵綢、炭火盆、年酒,然後才是各種食材,和如今我們要置辦的吃食沒啥兩樣。

    除夕前的三五天,便是親朋好友互相送年禮的日子,從吃食到金銀珠寶,反正量力而為,窮人家有窮人的送法,富人有富人的送法,反正就是圖個吉利。

    然後就是掛桃符、貼門神,這都是為了驅邪避鬼,除了這些措施,還有就是喝屠蘇酒,這種酒裡放了花椒等香料,可以預防疾病。

    接下來肯定是放鞭炮了,咱們現在為了環境,放鞭炮是有規定的,啥時候放鞭炮,過了點兒就不讓放了,但是古代人的炮仗,非常環保,就是把竹子扔進火堆了,竹子密閉的空間受熱炸開,發出“噼啪”的響聲,驅邪又環保,所以“爆竹”這詞就是這麼來的,不需要火藥。

    下面到了關鍵時刻了,古人除夕真麼過呢?

    沒有春晚,但更精彩,節目也是層出不窮,首先是年夜飯、守歲、吃餃子、吃年糕這些都是咱們也做的事情,接下來就是咱們現在都失傳的活動。

    比如,男女老少會帶著面具到街上跳舞,據說是一種最好的驅邪活動。然後是“打灰堆”,用木棒敲打那些燒完的灰堆,祈求新的一年趕走黴運,萬事如意。

    除夕守歲完,就是真的年到了。

    大年初一,祭祖,男女老幼,都要穿上乾淨的新衣服,去祭祀祖先。祖先祭完,就要去給建在的長輩們叩頭行禮。

    大年初二,是回孃家的日子,女兒回孃家,女婿要給岳父岳母拜年。

    大年初三,祭祀祖先的供品要被撤掉。

    大年初四,要迎接臘月二十三送走的社神,今天又回來了。

    大年初五,便是“破五”,即把“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五窮破掉,具體做法就是,黎明時刻,開始使勁的放爆竹,直到今天,有些地區在初五放的鞭炮都比其他日子的要多很多,因為這就是在“破五崩窮”。

    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接下來的初六開始,便是各種請客、拜年,吃年酒,親朋好友今天在這家,明天去那家,反正就是吃吃喝喝到十五。

    繼續請客、拜年、吃年酒,人脈圈廣的人家,年酒能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可就厲害了,男女老幼再次上街來了,一起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等等,然後還有不比春晚節目差的街頭戲曲、雜技、魔術表、皮影等等。

    一整年不拋頭露面的女人們,此時終於可以出來走走,結伴一起,有一個規定就是“逢橋必走”,據說這樣可以走掉“百病”,其實就是祈求身體健康,百病全消。

  • 3 # 阿慶還是阿慶

    古代人過年和現代人過年,區別還是很大的。

    首先,古代中國終究還是農耕社會。過年期間,剛好是農閒時期,所以古代家家戶戶對於過年還是很重視的。所以從時間上來說,就是一個字,長。古代過年可不是讓你等到大年三十才開始過年的。他們的年要從臘月開始過,有一句順口溜說的好,臘八,祭灶,大年來到。從臘月開始,就需要為過年進行大量的準備工作,幾號蒸饅頭來著?不知道的童鞋自行搜尋把。現代人年後初七劉開始上班了,古代整個正月都是很熱鬧的,初五俗稱破五,破五之後就是走親戚,有些遠一些的親戚要走到,可是得花費一些時間。在我們眼裡,現在過年,似乎就是過的那兩天,一個初一,一個年三十,過了這兩天,似乎就該各自那你各自的了。

    其次,農耕社會帶來的年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特別講究血緣性質。初五之後,媳婦是要回孃家的,回了孃家可不得接回來。這要走動把。同村的家族成員,異地的枝枝蔓蔓,有一個走不到的地方,都怕讓別人說道你。如今過年,家族的概念再村落裡或者還維持得比較好,很多從小劉進入飯城市生活的人們,夢再過年的時候到父母家裡坐坐就很不錯了,一個是時間上不允許,一個是確實從小部個勤思往來,血緣關係淡化,家族變成小家庭化。

    第三個,古代過年可不是誰都過的起的。過年過年,年好比一個大關卡,年前欠的債務是不是要還?過年走親戚,在那個特別講究“禮法”的年代,去別人家可部得拿點東西?所以很多人覺得現代過年沒意思了,其實古代過年,窮人鬥去躲債了,自己加鬥不敢回,大家還會覺得有意思嘛?普通人家禮物送來送去,自己是吃不起的,這家買的東西,使要拿著宋那家的。現在大家的生活條件普遍好起來了,去親戚家裡隨便拿掉東西有時候還覺得不像樣呢,有的地方甚至又講究起來送禮的“份量”,這麼過下去豈不是要倒退了。

    第四,過年過年,一個事熱鬧,另一個就是吃好吃的。古代人平時地主家裡鬥很少吃肉,哼別提一般人家了。過年端上來掉肉菜,那是要家裡地位最尊貴的人各個大家粉的,壯勞力,身份高的,能多嘗一點,小娃娃們夢沾上點肉味就非常滿足了。現在社會物質條件極大豐富,平時大家就吧搜遲膩歪了,過年很多人鬥跟我說玩嚴格控制體重,管住嘴,少吃肉呢。

    現在人過年,能走那麼幾天時間休息一下,陪陪父母,陪陪老婆孩子,順便吃點好吃的,便很不容易了。工業文明得一個弊端,就是把人類綁架到了工業機械的戰車上,機器部停,人就沒辦法消停,所以大家平時忙碌,過年也難以閒下來。有點閒暇,就想能不能飯哪個人少的地方逍遙的休個假呀,很多人已經開始不過年了。

  • 4 # 春秋風雲

    不同朝代過年的時間不一樣,意義不一樣。夏朝以一月為歲首,商朝以12月為首,周朝以11月為首,秦朝以10月為首(理由是五穀已經收穫,新的一年重新開始。)。

    過年是由祭祀演變而來。祭祀由天子或者君王主持,君王戴白鹿皮帽,穿白色素服,腰繫葛帶,持榛木手杖領舞。民眾穿黃衣,戴斗笠,象徵秋天草木的顏色伴舞和唱:

    土返其宅(回到堤壩上擋水),

    水歸其壑(流入溝河湖海),

    昆蟲勿作(不要危害莊稼),

    草木歸其澤(田裡雜草長到水裡去)。

    民間祭祀則家家戶備上貢品,在鄉里稱為“祝"的主持下,領著扮鬼神的隊伍穿家走街。死去的親人(扮作)抬頭看椽子,低頭看几案,舊物尚在,人已歸陰,備感落寞,於是陽間人好酒好菜招待他們。等他們吃飽了,喝足了,該送他們上天了,鐘鼓音樂暫停,"祝"宣佈祭祀結束。

    為了送"屍”和祖先的靈魂踏上歸程,鐘鼓再次響起。庖廚和侍女們撤去祭品,準備宴請。秦人平常難得享受酒肉,這時可以大飽口福,狂歡慶賀,這就是秦朝人的過年。

    漢初基本上沿襲秦朝的習俗,漢武帝時期(公元104年),司馬遷、落下閎等人建議改10月為孟春正月為歲首,漢朝開始興給壓歲錢。原來叫壓勝錢,壓勝就是當時風行的巫術(避邪)。

    魏晉南北朝時期,祭祀之風不減。執掌軍權的曹爽為了突出個人形象,前往高平陵祭祖,被蓄謀己久的司馬懿抄了後路,成功奪取曹魏政權。

    民間過年,初一穿戴整齊互相拜會賀歲。先拜長輩健康長壽,平輩道賀平安喜樂。過年習俗必飲椒柏酒和桃湯,椒柏酒是加了花椒和柏樹葉的酒,用於防病治病;桃湯是加了桃葉的湯,用於避邪;敬酒秩序先敬幼小,再敬長輩,因為孩子是家裡的希望和未來。

    還有一種名為屠蘇的酒,也是必喝的,主要為大黃、防風、白朮、桂枝、花椒、馬頭、附子等中藥所泡;還有一種膠牙糖,是老人和小孩的最愛。

    魏晉南北朝時期,燃放爆竹,張貼門神,那時的門神是神荼和鬱壘。

    唐朝人過年,不管多遠,都要在除夕趕回家吃團圓飯,喝花椒酒,守歲。第二天,選童男戴恐怖面具,穿紅黑衣服,“方相士"領舞,伴舞及執事12人,擊鼓舞蹈驅鬼。家家戶戶燃爆竹,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的名字掛在門首,傳說這兄弟二人是驅鬼高手。

    宋朝時,火藥發明,紙作鞭炮問世,焰火為節日添彩。宋人吃餃子,飲屠蘇酒,守歲拜年,官紳人家派傭人拿拜帖拜年。除夕淨門戶,換門神,釘桃符,掛鐘馗像(新捉鬼高手)。

    北宋末年,門神改用唐初名將秦瓊、尉遲敬德,東京皇城放假三天,達官庶民自初一早晨起,互相慶賀,坊巷、店鋪張燈結綵,民宅、私院披紅掛綠;高宗時放假五天,舞場翩翩,歌館蕭蕭,燈市輝映,車馬交馳。

    冠梳、珠翠、頭面、衣著、花朵、領襪、靴鞋、玩意、銷售火爆,大姑娘小媳婦頭戴珠花,身穿綵衣逛街走市,熱鬧非凡。

    宋人過年要備辦羊腔(去了皮毛和內臟的羊),果子(水果、乾果、蜜餞),酒簷(裝酒的紅漆木桶),饋歲盤盒(送禮用的),糝盆(除夕至初一放在廳中的炭火盆。

    還有百事吉,起先是把柏樹葉、柿子、橘子放在一起,依次折斷樹葉、掰開柿子和橘子,取意百事吉。後果圖省事,商人把畫有柏樹、柿子和橘子的綵綢賣給平民,平民解開結子後掛到房樑上,又吉祥又好看。

    元朝時,蒙古貴族吃羊肉喝奶茶,過白節。在門前立燈籠竿,清掃庭院,設祭壇,貢上熟羊肉、麵食品、奶製品。穿白袍,互贈白色禮物,點篝火吃手扒肉。初一向長輩敬迎新酒,親朋間互贈哈達,唱吉祥賀歌。漢族人沿襲宋朝舊俗。

    明朝人最值得一說的是鰲山燈會,那是多少人嚮往的燈會,相當於今天的春節晚會。永樂七年元霄節,宮城搭巨鰲花燈,許臣民赴午門觀鰲山三日。設計獨特的奇花、火炮,層層疊加起來達13層,有數丈之高,鐘鼓音樂,宮娥曼舞,有如人間仙境。

    民間過年莫過於逛城隍廟看熱鬧,廟會演出由大小老闆集資贊助,《八仙過海》、《西遊記》裡的段子由老闆們分別扮演,誰出的錢多,誰就演主角,公平合理。

    明朝人初一放燈,即可以盡情狂歡,十五收燈,即要收心了。初一至十五見面行大禮,當街叩頭賀福,拜客進門不喝三五行酒不能走。

    清朝人過年,左手抱右拳行拱手禮,正月不剃頭,放煙花。

    皇帝臘月26放假,稱歇筆。初一天剛亮,文武百官集合太和殿廣場拜皇帝。辰時,欽天監宣佈吉時己到,午門上鳴鐘擊鼓,樂隊奏樂,皇帝登太和殿寶座,百官依品級秩序下跪,兩名大學士上賀表。讀完,百官行三跪九叩大禮。

    朝畢,皇上打賞如意荷包,受賞者有八旗子弟、宮女、太監、依皇上喜好,有的是金如意、有的是銀如意、有的只是銀錢。

    (以下圖片源於網路,感謝原作者!)

  • 5 # 彭義文通訊電子電器

    古人與現代人過年的最大差別,我覺得是對待過年的態度和認識上。古代人對待過年的態度都十分嚴肅認真。由於古代人都比較迷信,十分信奉鬼神,並且常常把自己新一年的好運都寄託在神靈的保佑上,所以在過年期間各種規矩和祭祀活動也比較多。比如在家鄉有這樣的舊規,就是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屬於正式進入過年期,所以臘月二十四也被俗稱為小年。從這天開始小孩不可以亂講話,如果說錯了話(主要是指對神靈不敬和衝撞鬼神的話)就要被捱打,所以舊時也有“打小孩過年”的說法,說的就是,到了臘月二十四後,由於很少有小孩不說錯話的,所以基本上都得捱打。當然這種捱打都是象徵性的,而不是狂揍,目的也許是一來,對小孩起個警示作用;二來,也是表示對神靈的致歉,這種狀況一般要延續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另外在大年初一吃飯前還要先敬祖宗稱為“叫飯"等。總之,古人對過年特別看重和謹慎。而現代人就比較隨便了 ,一切都只是意示一下就了事,沒那麼多的繁文縟節了。究其原因就是古人和現代人的思想觀念有很大的不同,古人相信的是迷信,而現代人崇尚的是科學;古人講的是規矩,現代人注重的是效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判斷新買的筆記本是不是翻新的,以前有木有用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