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雲野鶴178287366
-
2 # 流浪歲月912
義倉是古代儲量備荒的一種社會習俗,最早可見於隋唐時期!
豐圖義倉始建於光緒八年,由晚清朝邑趙度人、清朝著名理財家“救時宰相”閻敬銘提倡修建,經過四年的時間,豐圖義倉投入使用,開始存糧。它是一座民辦倉庫,也是中國目前所存無幾的清代大型糧倉之一。
1886年豐圖義倉建成以後,被慈禧太后批為天下第一倉。作為民辦義倉,豐圖義倉最大存糧量只有3萬多石,也就是5200多噸,在當時和官倉的儲存能力是沒法比的。之所以被慈禧太后批為天下第一倉,大概是因為義倉的原因吧。但是其建築考究,用料精良,規格之高又是一般義倉無法比擬的,甚至有的官辦糧倉都比不上豐圖義倉。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豐圖義倉的設計以及建築結構!
1、建造結構
豐圖義倉倉城坐北向南,東西長133米,南北寬83米,牆寬4米,牆上砌垛口,守衛人員可以在城牆上巡邏。倉城開二門,名東倉門、西倉門。東西倉門前各有一對石獅,倉門正上方嵌楷書“豐圖義倉”石刻大字。
倉房為磚窯式,對糧倉的防火、防盜、防入侵等都有獨特作用。每倉進深11米、寬4米、儲糧90餘噸,全倉共可儲糧5220噸。倉房地面由松木板鋪成,離地下40釐米,木板下牆體四周有4個排氣孔,利於空氣流通和潮氣排出。這種倉形因小而獨立,便於將稻、麥、豆、谷等糧食按種類、乾溼分門別類儲存管理。
2、防水設計
防雨防潮是糧倉設計構築的關鍵環節,豐圖義倉的設計構造簡單而科學,設計理念值得現代建築工程借鑑。它的牆頂平面由青磚鋪成,採取分段四周高、中間低的結構,巧妙的將雨水匯於中間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內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積水、滲水或滲蝕牆體。倉院場地也是四周高、中間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牆外。每至雨天,從倉牆到院內,排水通順流暢,雨停牆院即幹。
豐圖義倉經百年滄桑,一直沿用,牆體院基少有裂縫破損,糧食不易黴變生蟲,與其科學的建築設計和完備的排水系統有直接關係。
3、殺蟲方式
倉房的精妙設計便於空氣流通和潮氣排出,但每逢春夏兩季,小麥常見的蟲害還是會侵蝕倉城儲糧,所以防蟲害顯得格外重要。豐圖義倉採用傳統的磷化鋁片劑燻蒸法消滅防治蟲害,磷化鋁由於發揮藥效所需時間較長,最適用於儲期較長的糧食和商品。磷化鋁透過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自行分解產生磷化氫氣體,從而達到燻蒸毒殺害蟲和蟎類的目的。磷化氫氣體對人畜為劇毒,因此在對倉房進行燻蒸前,工作人員都要佩帶防毒面具進行操作。
在對49號倉房進行防蟲處理時,按倉儲每噸糧食5~10片投放比例,工作人員張永寧等先將磷化鋁片劑用韌性好的麻紙分包好,捆紮上麻繩,然後放置在倉房的角落,讓其自行揮發。結束倉房片劑投放工作,工作人員還要對倉房門窗的縫隙進行密封處理,工作人員將浸泡過漿糊的棉布條一條條貼在門窗縫隙處,不讓揮發的磷化氫外散。據工作人員介紹,每次燻蒸大約要持續1周時間,等燻蒸結束後,要開倉暢曬,徹底將殘餘的磷化氫氣體揮發,確保糧食安全。磷化氫氣體在空氣中極易擴散,燻蒸後的倉庫,一般在24~28小時就可以散完,不影響糧食的色、味和食品衛生。燻蒸過的種子,在規定劑量和密閉天數以內,發芽率不受影響。
-
3 # 雨沐青峰
義倉始見於隋朝,就是儲存糧食防災荒的糧倉。區別於國家管理的“官倉”,“義倉”是由民間管理的。
“ 平 見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已下,貧富差等,儲之閭巷,以備凶年,名曰義倉。”——隋書·長孫平傳
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豐圖義倉”位於現在的陝西省大邑縣,是由當時的大學士閆敬銘倡議修建的,耗銀三萬餘兩,歷時四年才修建而成。慈禧太后更是御封其為“天下第一倉”,並在倉頂賜題“龍”、“虎”二字。使其天下聞名。
之所以稱其“天下第一”,應該是因它的規模和建造構思都是其它義倉不能比的。
回覆列表
“豐圖義倉”始建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是由東閣大學士閆敬銘倡議修建的民辦糧倉,意為豐年儲糧,荒年賑災,儲糧備荒,防患於未然,因而被慈禧御封為“天下第一倉”。此糧倉無論是在清朝晚期還是民國時期,都很好地發揮了豐年儲存糧食,荒年解決糧荒的作用,因而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一倉”。